庄 媛 ,黄亦琦
(1.厦门市医药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8;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治疗方面,中西医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特别是中药因其疗效佳,毒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通脉灵片为卫生部部颁药品标准收载品种,用于治疗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病症,临床已使用多年,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亦得到了验证[2-3]。但现有通脉灵片为薄膜衣片或糖衣片,其制作工艺较复杂,原片剂所含有的降香挥发油在加大压片难度的同时也降低了药物的稳定性。而且原片剂存在崩解速度慢、溶散时限长、溶出度低、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影响了通脉灵片的治疗效果,限制了该药的推广。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对通脉灵片进行了二次开发,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通过改进提取工艺,采用新的制剂技术制成了生物利用度高,释药快速,显效迅速,毒副作用更小,且服用和携带均更加方便的通脉灵大滴丸。
冠心病在中医属“胸痹”、“真心痛”、“厥心痛”范畴,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中有“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有“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而真心痛则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症,《素问·厥论》谓之“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总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即《金匮要略》中所说的“阳微阴弦”。心阳虚是本虚的基础,亦是胸痹的始发病机(阳微),标实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血瘀、寒凝、气滞、痰浊等(阴弦)。由于体内阳气不足,鼓动无力而导致血行不畅,运化失常,使体内过剩的膏脂在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即为中医所说的血瘀,血瘀阻塞脉道,影响血液运行,从而导致血管狭窄阻塞,进而出现临床上表现出的胸闷气短、心绞痛、心梗等症状。由此可见,血瘀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故中医在冠心病的治疗上十分注重活血化瘀。通脉灵的主要治疗作用为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主要针对冠心病临床辨证中常见的基本证型心血瘀阻型。其病机为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表现为“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4]。
当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足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时,即会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发生心绞痛。现代研究表明,血瘀证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证型之一,其形成与机体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氧自由基生成增多以及凝血机制异常造成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血液处于血栓前高凝状态的病理生理相似[5]。这些都为通脉灵治疗冠心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脉灵由丹参、郁金、地黄、红花、川芎、降香、乳香、没药组成。丹参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善能通行血脉,活血祛瘀止痛,既能活血祛瘀正本清源,又能缓急止痛治其标,标本兼顾,广泛运用于各种瘀血病症,用量较大为君药。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经,善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主补血养阴,既能改善心绞痛、心肌梗死常伴的心肌缺血症状,又能防止活血药物耗伤津血,两药相配可助君药活血止痛兼以养血,同为臣药。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具有通达气血的功效;降香芳香辛散,又善温通,能化瘀止血、理气止痛,临床常与川芎、郁金等行气之药合用,气行则血行,使瘀血化而气机通;乳香、没药能活血止痛、剔除络脉之瘀滞,为治疗瘀滞痛证常用药对,《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以上五药共为佐药。
本方气血同治,标本兼顾,寓行气于活血之中,活血行气相得益彰,寓养于行散之中,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诸药相合,共奏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通脉灵组方中各味药物不同的化学成分均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丹参的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成分主要有丹参酮ⅡA、丹参酮I、隐丹参酮I等,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细胞保护、耐缺氧、抗菌消炎等活性;水溶性成分则包括丹参素、丹酚酸、迷迭香酸、原儿茶醛等,具有抗自由基与抗脂质过氧化、降血脂以及扩张冠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肝纤维化等作用[6-7]。有研究显示,在保护心肌方面,丹参能不断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防止抗脂质过氧化,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方式,对心肌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加以保护;在抗血栓形成方面,丹参素能显著改善机体抗凝和纤溶活性,优化血小板内cAMP作用,控制前列腺素缩血管类物质合成,从而控制血栓的产生[8]。还有研究表明,丹参素能明显扩张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犬、猫以及离体猫、猪的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并能对抗吗啡、心得安的收缩冠状动脉作用。此外丹参素还能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保护血管屏障,防止动脉粥样硬化[9]。
郁金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姜黄素类、多糖、生物碱等。现代研究表明,中药郁金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减轻高脂血症、抗自由基损伤、镇痛、调节免疫功能、抗炎、抑制神经、保护肝脏等方面的作用[10]。段文卓[11]通过观察郁金对家兔红细胞功能的影响,证实了郁金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机制是改善了红细胞的功能,通过降低红细胞压积,即降低红细胞的聚集性,并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维持血液黏度的正常,达到了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作用。郭淑睿等[12]观察了郁金对鹌鹑血脂的影响,并与安妥明对比,得出郁金具有调整、改善血脂代谢的作用。梁德年[13]从郁金中提取分离纯化挥发油研制成针剂,腹腔注射于健康纯系ACL小鼠,结果表明郁金注射液对纯系小鼠具有非常明显的镇痛作用。
地黄的主要成分为苷类、糖类及氨基酸,并以苷类为主,在苷类中又以环烯醚萜苷为主[14]。地黄具有促进血细胞增殖、提高机体造血功能、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抑制血管内凝物及血栓形成、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还有间接降低血糖、调节免疫系统、抗氧化等作用[15]。地黄寡糖可促进快速老化模型P系小鼠SAMP8小鼠骨髓粒系巨噬系祖细胞、早期和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其脾细胞条件液也可使造血祖细胞克隆集落数明显增加。这些结果可提示地黄寡糖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机体组织,特别是造血微环境中的某些细胞,促进其分泌多种造血生长因子而增强造血祖细胞的增殖[16]。
此外,红花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和脂肪油两大类,其中查耳酮类化合物红花黄色素为红花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作用[17]。川芎中含有挥发油、生物碱、酚性物质、有机酸、苯酞内酯等成分,其有效成分为川芎嗪和阿魏酸,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清除氧自由基、钙拮抗等多种作用[18]。降香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降香挥发油能抗血栓形成,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镇痛、松弛血管、抗氧化、抗癌和抗炎等作用[19]。乳香中主要含有五环三萜、四环三萜和大环二萜等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作用[20]。没药中含有挥发油、树脂、树胶和苦味素等成分,具有镇痛、降血脂、抗炎、抗肿瘤、黏膜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21]。
中药滴丸剂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制剂的技术与设备,汲取现代剂型“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和“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携带、保管方便)优势的一种中药新剂型[22]。
本研究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通脉灵大滴丸,使药物呈分子、胶体或微晶状态分散于基质中,增加了药物的总表面积。且由于基质为亲水性,对药物具有润湿作用,使药物能迅速溶散成微粒或溶液,从而加快了药物的溶解和吸收速度,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达到了高效、速效的目的。与原片剂相比,本研究所制备的通脉灵大滴丸,可用于口服和舌下含服,使药物有效成分与黏膜表面得到更加充分接触。尤其舌下含服给药,可绕过胃肠道和肝脏,通过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直接进入循环系统。有效地避免了首过效应,从而得到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用药方便的效果。
此外,本滴丸制剂与原片剂相比,科技含量更高,剂量精准,提取纯度高,质量更佳,制备工艺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降低了生产总成本,更利于工业化生产,扩大了该药与疾病的适应性。
本研究所开发的通脉灵大滴丸是用于治疗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中成药通脉灵片的二次开发。由丹参、郁金、地黄、红花、川芎、降香、乳香、没药制备而成,组方精要,疗效确切,具有明确的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作用。原片剂通脉灵片已使用多年,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了临床验证。本研究通过改进提取工艺,采用新的制剂技术克服了原片剂服药量大、生物利用度低、发挥疗效缓慢、制作工艺复杂等缺点,制成了服药量小、生物利用度高、见效快、毒副作用小、服用方便、利于工业化生产的通脉灵大滴丸。此外,本研究选择了约200 mg的大规格制剂,使制成的大滴丸除具备常规滴丸的特点外,还具有载药量大、服用粒数少、适应组方范围广、滴制时可控性高、收率好等优势。目前市场上未见大滴丸上市品种,本研究的开发可填补国内的空白,符合人们对现代药物制剂的基本要求和日益发展的临床需要,具有良好的卖点和市场潜力。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4.
[2]蔚永运,李炳绪.通脉灵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4,27(1):54-55.
[3]郑飞鸣,成建国,孙克宏,等.通脉灵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验证[J].中国中医急症,2007,20(8):907,923.
[4]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6.
[5]李杰,袁肇凯.冠心病血瘀证的病机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7):613-615.
[6]余世春,琚小龙,段广勋.丹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概况[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43-47.
[7]朱瑄.丹参的实验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5(4):230-231.
[8]林峰,石杰.丹参活性成分的药效药理作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2):3813-3814.
[9]李国樟,曹庸,卜晓英.丹参活性成分的药效药理作用[J].农技服务,2010,16(7):889-890.
[10]刘婷,王小利,张巧眉.郁金的药理及中医临床应用研究与发展[J].中外医疗,2009,28(21):159,162.
[11]段文卓.丹参、红花、郁金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32(2):138-139.
[12]郭淑睿,曹永荣,高光英.郁金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血脂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研究,1998,14(3):32.
[13]梁德年.中药温郁金1号注射对纯系ACL小鼠的镇痛主从药理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信息,1987,8(1):40.
[14]曾艳,贾正平,张汝学.地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6,28(4):609-611.
[15]蔡晶.地黄的药理作用实验研究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7,29(3):164-166.
[16]李更生,于震,王慧森.地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4,26(2):74-78,104.
[17]施峰,刘焱文.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666-1667.
[18]舒冰,周重建,马迎辉,等.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9):1043-1047.
[19]周吴萍,阎柳娟,容元平,等.中药降香研究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354-14356.
[20]郭辉,张玲.乳香中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7,9(5):50-52.
[21]万文珠,娄红祥.没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5,20(6):236-241.
[22]南莉莉,张斌.中药滴丸剂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上海医药,2009,30(10):46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