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经而不叛道”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工程——评马驰《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论》

2012-04-13 05:37:00杨向荣王园波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文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杨向荣,王园波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论》(以下简称《文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马驰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也是他长期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又一结晶。倘若我们暂且搁置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论争,可以发现,如果说“西马非马”的话,《文论》则可与作者之前出版的极富学术价值的专著《卢卡奇美学思想论纲》、《“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列为一组,三部著作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形成了点、线、面的结合,完善了作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构架;如果说“西马即马”的话,《文论》则可与作者之前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传播史》、《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列为一组,三本书合在一起也大致构成了一幅马克思主义美学世界传播的完整图像。所以,《文论》是作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谱系的补全、完善之作。

马驰曾不止一次地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不能“叛道”,但可以“离经”。“要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高层面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论,而在较低层面上允许具体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这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前提——‘不能叛道’;又对新说新论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概念,坚持了唯物、辩证、历史的原则——‘可以离经’。”可以看出,作者的“离经而不叛道”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策略,也是一种学术立场和价值态度。这种策略或立场不仅要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也要求在理论上要守正创新。反观马驰这部新作,我们发现,《文论》即是一部“离经而不叛道”之作,“离经”在于它一系列从方法到材料、观点的极具问题意识的创新,“不叛道”在于它始终坚持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回到中国、回到当代的理论建构期待。

一、离经

问题意识的凸显是《文论》的重要特色。在《文论》上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梳理中,作者一举打破传统史论研究中以时间为顺序、以地域为顺序或以人物为顺序的写作格局,而代之以主题或问题来整合梳理。在下篇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时,又明确选取三个理论视角:对文论基本问题的影响、对文艺思潮的影响和文论视野的拓展。

以问题布局,据问题立论,依问题深入,探问题前沿,这不仅体现了论者开阔的学术眼光,也体现了论者敏锐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探索路径。当然作者所选取提炼的这些问题也是颇具强烈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根源的,暂且不论作者的核心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是否如其所愿而得到有效研究,单就这些问题的梳理和提出就是值得称赞的。可以说,不管是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潜在地要求理论家必须具有深厚的学术积累、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创新的学术意识,而《文论》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积累、眼光和意识。

此外,翔实的资料文献也为《文论》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支撑。书中作者上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下至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都有所涉及。当然,大量的文献资料在书中并不是简单表现为大量资料的堆砌,而是一方面体现于引经据典的权威、全面、新颖、精准,另一方面体现为作者能够以一种开阔的视野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在西方思想史的宏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而且,作者在梳理理论资源的同时,不仅能对经典理论展开精辟评述,同时也能通过新的理论资源的引进而使著作充满着对话性。

除了观点创新外,本书在资料和结构上也突破了传统文论的研究范式而体现出独特的特色。作者能随时引用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资料来加强论述。在“文论视野的拓展”一章中作者花大量篇幅介绍了默多克的思想里程,甚至认为“从默多克的思想形成的历程中,我们多少可以体会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欧美新左派的一些新知新见。”除了资料新之外,结构的创新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当然,结构新并非仅仅指的是著作的章节设置,更重要的是著作体现出了一种宏伟的对话结构。作者基于问题意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的梳理可以说就是采用的一种对话的方式。应当说,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工人运动低潮的产物,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时代的来临,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它的关注核心也自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不同,也与处于东方的我们不同。然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跟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理论联系,只有坚持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具体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处的历史条件,才能对二者作出科学的评判,让二者的对话成为可能,而不是简单的武断“西马非马”或者“西方即马”。同样,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更是流派纷呈,或者继承、或者借鉴更是一个多声部的合唱,也不能任意地割裂切分。而《文论》区别于过去国内学者单纯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或单纯研究受西方影响早已经面孔多样混杂、丧失自身话语权的当代文论,以专著的形式、从理论的高度试图发掘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当代文论的关系,使中西对话成为可能,无疑也是一种大的创新。

二、不叛道

纵观《文论》一书,在洋溢着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气息中,也暗藏着一种坚守和执着的追求,这就是所谓的“不叛道”。

“回到马克思”是我国新时期文论甚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被引进到中国的时候就不是原汁原味的马克思,而是主要从俄国译介过来的。要回到马克思就必须先回到马恩经典著作,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最初旨意,这样才谈得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文论》中,我们发现作者表面是在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但在梳理中,作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马克思的理论渊源作出了厘清。

此外,回到马克思也不仅是指在理论上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找到一些理论渊源,同时也意味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方法论、世界观。在《文论》中,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作者在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路数的时候,总是从历史条件的改变出发,西方世界工人运动的低潮、科技革命对社会结构的改变、消费主义带来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等都成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的重要影响因素。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把文化产品放到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中加以分析。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其他研究“历史”的方法论有什么不同的话,最大的不同也正在于此。

当然,作者坚持的不仅仅是这种历史主义的态度,还有辩证方法、批判的精神等方法论和理论品格。作者在肯定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就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其不足之处,希望通过不断地扬弃来达到一种发展创新。在谈到“技术理性批判”时,作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理性批判也具有历史的局限。在理论形态上他们一般都具有浓郁的额存在主义色彩,表现为对技术的文化悲观主义倾向。”而在谈到文化研究的发展时他说:“当今,我们的文化研究完全可以借助于英国文化研究的早期模式,大胆质问摒弃政治经济、阶级、意识形态以及能够表现后现代文化研究转向特色的其他概念。同时,我们也应当尽可能避免法兰克福学派暴露出来的某些明显弱点。”

在《文论》中,“回到马克思”体现作者“不叛道”的理论立场,而“回到当下,回到中国”同样也体现了“不叛道”的理论维度。

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商品化浪潮、大众文化兴起将人们紧紧裹挟其中。在这样的语境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对于中国当代文论的借鉴意义也开始凸显。因此,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单纯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领域自说自话,或者陷入他者的理论话语之中不能自拔,而是要在面对一系列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时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和理论指引。不管是从建设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层面上,还是在现实的层面上,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都呼唤着回到中国、回到当代。应当说,只有在中国的立场上建构起来的理论才能保证“不叛道”,才能“中国化”,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知识分子寻找适合西方革命和人的解放道路的哲学和社会理论思潮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来探索适合中国的理论路径。而《文论》就是这条探索道路上的努力。

在《文论》中,作者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路径、方法及理论资源的梳理,论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具体影响,并且作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我国当下文论中的诸多问题诸如实践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等都做出了正面回应,为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积极寻找着理论增长点。作者在论及全球化时指出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全球化格局下,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要“认准自己的文化身份,即立足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他者’文化(外来文化)在平等对话中进行创造性建设,才能为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才能使中国文化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基于此,可以发现,《文论》中体现出来的“不叛道”不仅是回到马克思,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更是一种立足本土,面对中国当代现实并试图探索适合中国的理论道路的努力。《文论》为我们研究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来建设中国当代文论作出了努力,作者视阈开阔,论述别开生面且新见迭出。我们相信,沿着作者的理论探索走下去,我们将会开拓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的崭新局面。

猜你喜欢
文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湖湘论坛(2016年4期)2016-12-01 04: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