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水英 郝阳泉 刘德玉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关节科(咸阳 712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中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深静脉,是骨科大手术[2]如髋膝部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发病率较高,可同时伴有炎症,常遗留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极易并发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本病属中医学脉痹、股肿、臁疮等范畴[3],病机为瘀血阻络,湿热下注,气血亏虚,肌肤失养。中医药治疗DVT有着良好的效果,笔者自2009年以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中药辨证及消肿止痛膏外敷治疗该病5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50例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4]及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发表的《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草案)》[2]中病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40岁~74岁,平均57岁;病程1d~1年,平均83d。发生于左下肢20例,发生于右下肢30例;整下肢肿胀者20例,膝部以下肿胀者30例;50例中下肢腓肠肌肿胀明显伴压痛者20例,腓肠肌肿胀伴小腿血肿者10例;50例中肢体疼痛、乏力、局部皮温增高、皮色暗红、浅静脉曲张者30例,患肢较健肢增粗者3例,甘油三酯增高者20例,总胆固醇增高者10例,血压高者10例,血糖高者10例。
治疗方法 急性期约在发病后1~2周,此期间,血栓易脱落,因此除肢体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临床表现外,有时还可并发肺动脉栓塞,表现胸闷、胸痛、咯血、发热等。严重肺栓塞病人,可出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发生急性右心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休克等。舌红苔白,脉数。采用自拟方通脉饮:地丁、栀子各20g,牛膝、泽泻、赤芍各15g,陈皮、枳壳、半夏、白术各12g,茯苓、大黄各10g,桃仁、红花各8g,黄连、水蛭、生甘草、砂仁各6g;慢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再通后,静脉瓣膜破坏,静脉血液发生逆流,引起远端静脉高压和瘀血等临床表现。患肢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沉重疲劳感,活动后加重,或朝轻暮重,下肢浅静脉曲张,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湿疹样皮炎,慢性溃疡等。应益气养血,上方去黄连、地丁、大黄加黄芪30g,太子参8g。另外,5例病人加减用药:口渴者加天花粉15g,发热者加生石膏20g,大便秘结者加栝楼20g,知母6g,失眠者加酸枣仁15g,疼痛甚者加伸筋草、透骨草各20g,高脂血症加首乌、山楂各15g;血压高者、血糖高者控制血压、血糖。
消肿止痛方外敷:由当归、赤芍、大黄、川乌、草乌、生地、红花、桃仁、丹参、马钱子、三七等药物组成。将药膏贴敷于患处,1d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
丹参滴注液(成份:丹参;国药准字Z20026671,武汉健民药业集团生产)250mL静滴,1d1次,一般2~4周;黄芪注射液(成份:黄芪皂甙IV、多糖类、黄芪多糖经水解有5种多糖;国药准字Z33020179,成都地奥公司生产)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内静滴,1d1次;红花注射液(成份:红花黄色素、红花醌苷、红花素、新红花苷;国药准字Z20053009,太原华卫药业有限公司)20mL~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内静滴,1d1次。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血液流变学指标达正常范围。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其他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血液流变学指标大部分恢复到正常范围。有效:症状体征减轻,血液流变学指标达到正常范围。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治疗结果 50例中痊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典型病例 患者孟彥杰,男,74岁,已婚,农民,家住礼泉县吐干镇寺上村,患者因摔伤致右小腿肿痛、活动受限1周,在当地未经特殊治疗,来本院治疗,本院门诊以“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收住入院,入院拍X片(20100413011)示:a右膝关节骨质轻度骨质增生;b右胫腓骨未见明显异常。B超(2010-4-13)示:a右下肢腘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血栓形成;b右下肢腓肠肌明显肿胀。右下肢深静脉造影(2010-4-13)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右下肢CT(CT70159)示:a右下肢血肿形成;b右下肢软组织肿胀。入院后T 36.8℃,P 88次/min,R20次/min,Bp 180/100mmHg,入院后诊断为:a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b高血压;c右小腿血肿。入院后给予丹参滴注液250mL,静滴,1d1次;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内静滴,1d1次。患肢局部给予消肿止痛膏贴敷,1d1次。1周后查D-二聚体由入院时的21.8降为0.8,3周后B超(2010-5-4)示:右下肢软组织稍肿胀,患者病情稳定,办理出院。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机理为魏尔啸(Virchow)提出的三大要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是由于湿热下注于血脉,经络气血不畅,气滞则血瘀,血瘀则脉道不通,不通则痛,中医辨证属湿热血瘀湿阻。方中大黄清热祛湿,使湿热从下焦而走,大黄中含主要成分大黄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循环,降低血黏度,对下肢血栓形成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6]。水蛭、红花、桃仁均有活血化瘀通经络之功效,水蛭有抗凝、降黏、溶栓及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红花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扩张周围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液流变性,抗凝、抗血栓和促纤溶作用[7]。茯苓、牛膝利湿消肿。慢性期,方中重用黄芪,益气以助血行,有利于活血化瘀使气旺则血行,扶正固本,黄芪注射液能增强机体功能,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作用,利于溶栓。同时能消除血管炎症,促进侧枝循环建立,利于静脉回流。同时辅助中药针剂静脉点滴,丹参滴注液能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加速红细胞流速,改善微循环,减少血液淤滞,加强血管壁对血栓的吸收,达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疗效。消肿止痛膏由当归、赤芍、大黄、川乌、草乌、生地、红花、桃仁丹参、马钱子、三七等药物组成。消肿止痛膏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清热解毒。
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华法林、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溶栓取栓疗法等方式,但华法林、低分子肝素大多数有出血并发症,病人使用抗凝药物会增加出血的危险[8],而溶栓取栓疗法均是有创侵入的治疗方法,并且这些治疗方法均须在医院进行,患者痛苦多,治疗周期长,治疗费用高,并需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病人多数不愿接受。而静脉注射黄芪、丹参和红花注射液加内服中药、外敷消肿止痛膏并配合其他措施如做屈踝体操、穿弹力袜治疗DVT属非侵入性治疗方法,不限治疗地点,无须住院,无需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本治疗方法使用方便,并且无出血并发症,能降低该类病后遗症的发生率。
[1]Geerts WH,Pineo GF,Heit JA,et al.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Chest,2004,126(3 Suppl):338S-400S.
[2]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草案)[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10):790-792.
[3]邹奉璋,罗子铭.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66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4.
[5]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90-891.
[6]张喜平.大黄素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国药理学报,2003,19(8):851-852.
[7]陈柏楠,候玉芬,周 涛,等.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70-172.
[8]YinB,BarrattSM,Power I,et al.Epidural haematoma after removal of an epidural catheter in a patien receiving highdose enoxaparin[J].Br JAnaesth,1999,82(2):28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