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坚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以经济发展逐渐摆脱物质贫困状态,从而改善人的生存生活境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和难题。千百年来,关于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思想林林总总。而从经济所有制角度探讨经济发展的理论,归纳起来不外乎完全私有制、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混合,以及完全公有制等三个向度。长期以来,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理论,还是西方经济学理论,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虽然列宁实施著名的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对纯粹公有制经济的强调和坚持一直是苏东原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体制的影响,虽然在一些历史时期允许甚至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意识形态认知和经济建设实践过程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和担心一直存在,非公有制经济“陷入几近灭亡的境地”。①郑修敏、许晓明:《政策引导还是自我发展?——新中国六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动力探究》,《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9期。然而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和中国基本国情来看,当时执政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认知和政策,有违中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从而束缚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不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并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既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重新思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有益补充,大力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积极利用外资为核心内容的非公有制经济思想,从而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激发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效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面临重要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重温邓小平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思想,对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950-1970年代中期,我国虽然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更多地是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且由于“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主要属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道路。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邓小平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逐渐形成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系统化思想理论。概括起来,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有益补充。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7页。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邓小平指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9页。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及时纠正了在部分领导和群众身上存在的过分强调所有制“一大二公三纯”的错误思想,认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利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发展和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以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力杠杆和重要途径,应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邓小平指出,要多试验、要敢闯,“摸着石头过河”,“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1992年,针对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引起的对我国社会“姓社姓资”的广泛质疑时,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从而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扫清了意识形态认知障碍。
第二,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是指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生产资料、生产成果都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济形式。个体经济历史久远,具有创业门槛低、促进灵活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优势。针对个体经济的优势,邓小平对新中国长期以来限制个体经济发展的认知和实践进行了反思,指出要恢复和发展个体工商业,鼓励和支持城镇待业人员自谋职业,把个体经济的发展作为先富带动后富的重要途径。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一重要报告中,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使整个国民经济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根据这一精神,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关于农村个体工商业的若干规定》,对个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明确肯定,对个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对于私营经济的发展,邓小平首先从意识形态认知上澄清民众的认识误区,以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并提出按照“放两年看看”的方针,对私营经济的发展采取“不提倡、不宣传、不取缔”的政策,从而为私营经济事实上的发展赢得了政策空间。经过对私营经济发展的长期观察,1987年,中央指出对私营经济的发展应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的方针。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页。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由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和权益得到了我国根本大法的保障。以上法律法规和制度,都是邓小平关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思想的重要体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第三,积极利用外资和引进外国技术。改革开放前,受“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损失了20或30年时间”,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 (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4页。拉大了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差距。改革开放后,如何利用国际国内资源,特别是有效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为我国经济的腾飞提供重要条件,是邓小平思考的重要问题。早在1979年10月,邓小平就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并提议“充分研究一下怎样利用外资的问题”。此后邓小平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提到应吸收外国资金,并将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补充。概括起来,邓小平利用外资的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和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原则。首先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将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补充。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页。其次,利用外资,引进项目必须能够带动中国相关行业的发展,努力消化所引进的技术,并善于应用到其他方面。同时邓小平还强调,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我们自己能干的,都用我们自己的”,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9页。不能因此荒废了国内技术的发展,消磨了国内的积极性。二是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应平等互利,实现多赢。首先,利用外资有益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针对一些人认为利用外资是让外国资本家剥削中国人民,是资本主义复辟的观点,邓小平指出,外资始终受到我国整个政治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并不会对社会主义造成较大冲击。他举例指出:“一个三资企业办起来,工人可以拿到工资,国家可以得到税收,合资合作的企业收入还有一部分归社会主义所有。”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因此,从利用外资中“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其次,利用外资也应让资方有一定的收益和回报。对此,他曾坦率地指出:“投资不赚一点钱,那不可能,那谁愿意来?”三是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提升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并提供良好示范带动作用。邓小平希望通过经济特区建设和沿海城市的开放,使特区成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使沿海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综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邓小平对我国能否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思考。一方面,从理论上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另一方面,在实践上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使我国经济保持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持续快速增长,造就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已经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50%,④刘现伟:《民营经济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式的转变》,《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1期。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口总量的75%左右,⑤王媛:《论邓小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的重要意义》,《中国市场》2010年第44期。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初步走完了其第一次创业阶段。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快速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改革攻坚的难度日益增大。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发展也是如此。如何使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地把握自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从而有效顺应我国社会转型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做出新的贡献,不仅是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者,而且是执政党和政府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思想所包含的认识论、方法论和许多重要论断,对进一步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
第一,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对新时期为什么要继续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评判改革开放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这是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使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快速发展,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1日第2版。因此,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中国大国成长,仍然是党和政府的核心使命。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证明了其在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中的重要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很多,如扩大就业、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稳定,都要求更好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但其根本原因还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只有站在这一高度,才能更好地认识继续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二,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对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这是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思想的鲜明特征。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服务经济社会中心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能否切实转变其发展方式,在总体上关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和质量。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开始从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向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企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都有了较大提升,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非公有制经济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征,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局限性十分突出,如一些企业仍然保持家族式经营传统,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尚未建立;一些企业仍然采用粗放式扩张方式,重规模而轻效益;一些企业缺乏法治意识和诚信意识等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利于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有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
第三,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对新时期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启示。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途径,进行了多维度规划,对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是正确处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关于“国进民退”和“民进国退”问题争议颇大其背后隐藏的要害问题是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其实,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都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国有经济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促进二者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帮助非公有制经济抓住发展机遇。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外资企业和引进外国技术,有力促进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发展的背景下,非公有制经济不仅面临国内市场的竞争,还承受着巨大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政府必须通过法律制度建设,着力创造国内公平竞争环境,化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难题和瓶颈约束,帮助非公有制经济抓住国际国内的发展机遇,从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三是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加强监管,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要切实构建“先富带动后富”的有效机制,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等突出问题,确保邓小平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构想的实现。
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石,直接促进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繁荣和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在步入深水区,改革开放的难度不断增大。但制约我国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1日第2版。改革开放“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温邓小平关于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