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与财务关系

2012-04-13 04:11:30宗承刚
华东经济管理 2012年12期
关键词:商业模式要素财务

宗承刚

(1.山东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问题的提出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一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是在个人电脑和电子数据表领域,到90年代才被广泛传播和应用。20世纪末网络经济的蔚然成风,使商业模式一词在中国叫响。自此之后,商业模式得到我国商界的青睐,学界对其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2005—2011年,我国已经连续举办七届最佳商业模式评选峰会。在实践中商业模式不断创新,针对呈现的种种变化和新发展,理论界对商业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表明,商业模式内涵所指的范围在扩大,已经从个例走向系统化。所以,商业模式似乎什么都是,它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和解释。当前,我们比较常见的商业模式有特许连锁经营模式、品牌模式、直销模式、行业标准模式、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等。不同的商业模式使企业在生产经营和价值创造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许多企业采用了与传统商业模式不同的新商业模式以及与其它企业不同的商业模式,获得了成功。这使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彼得·德鲁克提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将是最高形态的竞争。时代华纳前首席执行官迈克尔·邓恩甚至将商业模式的重要性提高到企业立足先决条件的高度,他认为,企业经营过程当中,商业模式比高技术更重要。尽管中国和美国如此看重商业模式的效用,但在只做技术模式的日本却很少听到商业模式一词。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模式的应用和创新在日本做得不好,相反,而是很好。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曾尝试移植注重质量的日本商业模式,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日本把动漫传统行业做成一个产业,也可说明日本商业模式的先进性。与商业模式不同的是,另一个主导企业方向的术语却让日本为之关注,那就是生产方式,如丰田生产方式①,日本学者门田安弘还为此写了一部《新丰田生产方式》,称丰田生产方式“是继泰勒生产方式(科学管理法)和福特生产方式(大量装配线方式)之后诞生的生产方式”[1](门田安弘,2006)。不断进化的丰田生产方式是丰田汽车公司和其他日本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并主导着世界汽车业。可现在丰田生产方式失灵了,召回等事件频现。在2011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博览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发言指出,福特流水线(标准化)生产方式和丰田精益生产方式将被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取代,并称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为新型商业模式。同时,他认为80年代的精益生产方式可以说是一个商业模型。可见,在“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可学界对两者的研究却是分开进行的,甚少研究两者的关联性和区别,以致经常出现两个概念乱用和混淆的现象。例如,对电子商务就存有如下认识:“从商务服务流程角度看,电子商务是物流与资金流的分离,信息流作用日益突出,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2]。针对上述现象,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对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两者存在的渊源予以探索,填补这一空白的同时使两个概念在实践上能够加以区分并得到恰当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也深入分析了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对企业财务关系的影响,从而让我们能够从财务角度对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功效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二、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探源

生产方式一词多次以不同的意义出现于马克思的著作,较为常见的术语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现代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本身、生产方式等。“《资本论》法文版中对原德文版中‘生产方式’使用上的多处修改似乎表明马克思已经觉察到他对生产方式一词在多种含义上使用引起的混乱,因而在许多处都作了修改”[3]。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所下的定义。但是,我们“不能把马克思著作中的生产方式,统统按斯大林的定义来解释”[4]。例如,“《资本论》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词,是指属于生产力范畴的劳动技术方式,即生产方法和劳动组织方式”[5]。生产方式是多义词,它的多义性除了表现在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之外,还表现在它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和范畴。就社会发展模式而言,生产方式的发展经历了亚细亚、古代、日耳曼和近代资产阶级这几个阶段。与社会发展领域相比,自从机器大生产的社会生产方式确立之后,生产方式在纯粹的经济领域和生产领域即企业范围内的应用,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并逐渐由单纯的技术性表现为更多的管理特性。企业生产方式的这种灵活性首先体现在它分类依据的多样性上,主要划分标准有:资源的再生利用和环保、低碳排放、产品与用户的关系,等等。以是否强调物质的再生利用和环保,生产方式被分为②传统生产方式和能源利用为末端控制的清洁生产方式(或资源循环型的生产方式,或逆生产系统)[6]。传统生产方式是需求和消费为优先的生产方式,该种生产方式没有考虑资源的消耗和大量废弃物的排出,对生产所产生的侵害和污染采取被动治理的态度。能源利用末端控制的清洁生产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源于20世纪60年代生命周期概念在美国的提出,此阶段的生产方式虽然仍以需求为优先,但是采取了积极治理污染的态度,即生产过程尽量减少污染,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尽可能再生利用;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提出的,该阶段生产方式的特点是逆生产思维,既考虑了工艺与生态,又考虑了能源的再生利用,追求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如果按照是否节能减排和低碳排放来划分,生产方式可分为粗放型生产方式(高碳生产方式)和低碳生产方式。按照产品与用户的关系,生产方式分为定制生产方式和库存生产方式,定制生产(Customization Production,CP)又称订单生产方式(Make-to-Order,MTO),库存生产(Make-to-Stock,MTS)又称大批量生产(Mass Production,MP)③。20世纪末,随着全球制造业竞争态势的加剧和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出现了大批量定制的理念,它是定制生产方式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统一和融合。

商业模式最初应用于信息管理领域,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Konczal和Dottore在讨论建立数据和流程的模型时,首先使用了术语Business Models;到了80年代,商业模式主要用于描述企业的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在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兴起和广泛应用,商业模式研究集中于电子商务领域,企业在网络环境下的商业运作模式被称为电子商务模式。自此之后,商业模式开始在理论界和企业界流行,其内涵也从信息管理领域扩展到企业管理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商业模式看作是新经济范式下价值创新的途径,尽管他们对商业模式概念的表述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强调商业模式中某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但是基本上是以价值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在管理理论上的发展经历了从一个狭窄、单纯的概念向与价值理论特别是价值链理论和价值网理论融合的过程。例如,迈克尔·拉帕(Michael Rappa,2000)[7]从价值链角度对商业模式作了一个很好的解释,他认为,商业模式的最根本内涵是企业为了自我维持,也就是赚取利润而经营商业的方法,从而清楚地说明企业如何在价值链上进行定位,并获取利润。企业价值创新的范围一直在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于价值链。塔布斯古特(Tapscott,2001)[8]提出,当企业在技术支持下与它们的客户、供应商、合作单位甚至它们的竞争对手建立起联系时,原来的“价值链”(Value Chain)变成了“价值网络”(Value Network)。当学界对企业价值理论的认识从价值链发展到价值网络之后,很多学者也借此对商业模式进行了重新界定。Scott M Shafer、H Jeff Smith、Jane C Linder(2005)[9]认为,模式就是创造价值并能从这个价值中获得回报,他们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在一个价值网络中创造和获取价值的潜在核心逻辑和战略选择。

三、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生产方式在学科属性上,呈现发展的特点,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里面,它属于经济学概念。生产方式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具有普遍性,确切的是指社会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领域,行业不同,具体的生产方式也会不同,社会生产方式进入企业之后,企业会根据行业分布状况、外部市场、社会要求等环境因素以及自身需要对生产方式优化、选择以形成有利的技术条件和竞争优势。从而,企业生产方式成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生产方式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学科特征。而商业模式则不同,它是商业化运作的产物,是连接企业生产与终极消费市场的方式、模式和手段,目的是企业价值和财务目标的实现。所以,它是一个典型的管理学范畴。广义的经济学生产方式具有二重属性,“即生产要素的人文结合方式与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方式。即生产方式的社会结合方式和技术结合方式。”[10]狭义的管理学生产方式,虽然也只是描述企业的生产过程,但是它已开始利用价值理念和财务思想。例如,不同于大量生产方式从规模和范围降低成本,精益生产方式通过追求“零废品、零库存、多品种与灵活的产品变型”[11],“尽可能地消灭价值流中的muda④,从‘速度和灵活’中降低成本”[12]。所以,不同的生产方式不仅是不同的技术对企业生产流程的塑造,还可以是不同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在企业生产安排上的实现。另外,“由于信息的作用,生产方式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全面信息化的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生产操作自动化、生产模式灵活化、生产规模分散化以及生产分工系统化。”[13]基于此,我们认为,管理学上的生产方式采用了三重属性,即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方式、生产要素的知识结合方式和生产要素的信息化结合方式,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方式是知识结合方式与信息化结合方式的物质基础,这里“知识”主要指管理学知识和财务学知识。对于商业模式的理解,阿福亚赫和图西(Afuah and Tucci,2000)[14]认为,应当把商业模式看成是公司运作的秩序,公司依据它使用其资源、超越竞争者和向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依据它获利。此后,阿福亚赫(Afuah,2003)[15]又指出,商业模式是企业在给定的行业中,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将企业推到自己获利的位置上,运用其资源执行什么样的活动,如何执行这些活动以及什么时候执行这些活动的集合。据此,我们认为,商业模式是生产要素的知识运作方式,即利用营销、资本、公关、市场规则等知识对企业内外部生产要素的运作和布局。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新和形成价值范围的知识性手段,它已经超出了技术、知识和信息,这些生产要素构成了商业模式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即人力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是商业模式的对象,而不是商业模式的构成。如此看来,在生产要素属性上,企业生产方式包含了技术性、知识性和信息化三种属性,而商业模式只具备知识性一种属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贯彻和实施之后,企业发生转型,多年一贯制的生产型企业体系被生产经营型企业(或经营型企业)所代替。“转型后企业的生产方式,主要表现在以销定产和科学的生产管理两个方面”[16]。“不同企业的生产方式对企业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要求是不同的”[17]。例如,“精益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提出的”[18]。可见,“企业生产方式从产品导向转向功能导向,资源掠夺型转向保育再生型”[19]是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因此,企业生产方式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精神也会不同。刘伯健(2000)[20]就曾指出,“企业的生产方式不同,承担的社会职能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企业的传统作风不同,所具有的社会心理气氛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不问,因此企业精神具有行业特性和企业个性”。同一产品的企业生产方式不同,工艺和生产流程就会不同,从而产品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生产效率、企业财务周期等也会不同,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集中性的程度不同,企业管理上要求的严格程度不同。所以,我们认为,在行为特性上,企业生产方式具有经营和管理特性。很多商界和学界人士在谈及商业模式时,总是将其与战略联系在一起,有的认为商业模式是战略,有的认为商业模式是战略的一部分,有的认为好的商业模式是战略驱动的,有的认为商业模式是战略实现的物理形式,等等。还有的对两者关系给出了更为具体的评介,如彭志强[21]指出,“中国企业家在关注企业短期战略之前首先应关注商业模式,因为商业模式是战略的战略,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的指南与方向、原则、根基。”“对任何行业来说,商业模式是经营的基础”[22]。商业模式是“与经营环境紧密结合的。一旦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商业模式必须随之变化,否则就会不相适应而被淘汰”[23]。以技术为支撑的商业模式是经营思路的一种创新。国内学者王波、彭亚利[24]认为,对商业模式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经营性商业模式,即企业的运营机制;二是战略性商业模式,指一个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经营性商业模式,如软件行业的第一个商业模式——许可证模式(Li⁃censing Model);战略性商业模式,如软件行业的开源(即开放源代码)和免费。因此,本文认为,在行为特性上,商业模式具有经营性和战略性两种特性。

创造价值是商业模式的核心逻辑,其市场特性决定了商业模式的目标属性只能是逐利。生产方式却与之不同,它的目标除了逐利之后,还具有社会责任属性,例如,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态生产方式的存在,就是针对社会对企业产品和环境的安全性以及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的要求提出的。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目标经历了物质生产到价值生产的转变。当企业生产的定位还在物质生产阶段时,我们所说的生产方式是物质生产的生产方式,即物质生产方式。如今,企业生产的定位已经提升到价值生产、价值创造以及价值实现,自然,企业的生产方式也就扩展到价值生产的生产方式,即价值生产方式。此时,企业利润和价值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生产环节。可见,物质生产方式到价值生产方式,反映了企业价值链的延长。商业模式的出现,正是企业追逐利润和价值的产物。它的运用就是对企业价值链的操作,这种操作有助于企业价值更大、更快的实现。就此而论,商业模式也称得上是一种广义生产方式,是生产方式内涵在价值链上的扩大和延伸。“每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劣势)和它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构建”[25],作为支撑整个生产系统的企业生产方式,属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在商业模式的构建中必须加以考虑。即企业特定的生产方式是商业模式构建的基础。

四、生产方式变革与商业模式创新之辨析

约瑟夫·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中,将经济发展与创新等同视之,并定义经济发展为“执行新的组合”,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了生产体系。具体包括五种情况: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等。本文认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已经包括了企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很显然,第二种和第五种情况是企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其它情况应视企业具体活动而论。引进新产品,如果是引进新的生产线,增加了新的产品,企业生产范围以价值链为核心得到上下延伸,如牛奶公司引入生产奶粉的生产线,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果引进的新产品颠覆了原有的生产活动,即产品实现升级换代,则是企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如果新产品的引进源于企业与其他企业新发生的某种未来持续存在的关系,则是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开辟新市场,如果这个新市场是通过多元化投资、战略投资、并购扩张、要素资本连锁扩张等方式实现,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生产可口可乐原浆,然后运到世界各地在当地灌入瓶中出售,可口可乐利用原浆开辟新市场就属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果这个新市场是新产品(服务)市场,则是企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如果新市场是指新的消费群体,则主要是商业模式创新。在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方面,如果是在生产同一产品时,用新材料取代了原用材料,则是企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例如,江苏方通新型不锈钢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采用锰、氮等元素经特殊工艺处理的生成物替代镍实现了不锈钢生产成本77%的降低;如果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是指新的供货渠道或新的供货方式,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糖果糕点企业在采购所用巧克力原料时,由采购固体巧克力改为采购灌装液态巧克力,为企业节约了固态融化为液态的费用,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企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是由于新的生产工具和材料以及新的管理手段和思想的应用,而这种持续革新是由市场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变化带来的。所以,新生产方式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结果,是企业为适应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和外部环境所做的内部性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技术是指生产、制造技术,知识是指经营管理知识、市场知识等。即企业生产变革是企业的内部性为适应企业的市场特性和社会特性在技术生产要素和知识生产要素方面所做的创新性改变,这些生产要素的质的改变引起了企业内部生产规则的突破和创新,是价值创造在企业内部环节的革新,属于企业内部生产条件的变迁。一旦企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企业内部财务也会随之变动,如产品的成本结构(即直接人工成本和间接管理费用的比例)。与企业生产方式的内部性不同,商业模式具有综合特征,既包括内部性,又涵盖外部性。托马斯(Thom⁃as,2001)[26]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所以,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各构成要素综合而成的系统,它的创新“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也就是说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上的创新都可能形成一种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25]。例如,首次采用折扣或买一送N方式进行促销,是商业模式在营销环节的创新;首次将生产环节外包,是商业模式在制造环节的创新。但是,“经营的改进不等于商业模式创新”[27]。只有这种改进改变了企业的市场手段、市场活动和市场关系等市场范围内的有关商业安排时,经营改进才能称得上是商业模式创新。不能创造价值的创新是毫无意义的,成功的商业模式在于它的价值创造优势,它们一方面来自于对企业异质的资源和能力的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市场的探索和把握程度,来自创业者在市场经营中的不断创新和经验总结”[28]。这些认识、利用、探索、把握、实践创新、经验总结等都在企业知识的构成范围之内。所以我们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属于企业的知识创新,企业知识的创新包括企业运营机制的改变和战略的变革,前者是经营性商业模式的创新,后者是战略性商业模式的创新;知识创新者是包括创业者在内的经营管理者、最终决策者、企业家等人力资本。

五、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与企业市场财务关系发展方向的变化

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态生产方式是当前最新的生产方式理念,它们指导着现行各种盛行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伴随企业生产方式低碳化和生态化的变革,企业财务关系也在经历变迁,即财务关系从只注重货币财务关系到货币财务关系和绿色财务关系并重,而绿色财务关系则是货币财务关系的基础。不能促成绿色财务关系的企业生产方式终将被社会淘汰、企业遗弃。尽管财务关系对生产方式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既存的财务关系都是特定生产方式下的被动产物,生产方式不同,财务关系也就不同。与之不同,新商业模式是开发和创新财务关系的产物。迈克尔·拉帕(Michael Rap⁃pa,2004)[29]指出,商业模式明确了一个公司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类型。可见,财务学视角下的商业模式也就成为财务活动安排和财务关系锁定的模式,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经销商、客户等之间的财务关系。商业模式通过组织财务活动,一方面实现对财务关系的运营,另一方面发展一些战略性财务关系,从而达到创造价值的目的。例如,白酒品牌“金六福”“借鸡生蛋”商业模式的成功就是借助金六福与五粮液之间的OEM关系实现的。经过商业模式的运作,企业财务关系一般呈现两方面发展趋势的选择。一种选择趋势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功能由市场财务关系来完成。例如,“对那些难以‘拿来’的尖端技术,海尔则采用合作开发的方式进行创新”[30],海尔由合作开发关系来代替内部自身研发关系。为研制高能效比的空调,海尔就曾在日本设研发中心,聘请日本最著名的空调制冷专家,合作开发出了超过日本企业水平、最高能效比达6.36的空调。另一个发展方向是企业外部财务关系由简单的买卖关系衍变为同一价值链上的战略合作关系,例如,2007年8月24日至2007年8月26日,五粮液集团牵手旗下最为强势的23个白酒经销商成立“五粮液品牌运营商顾问团”,组成五粮液品牌运营联盟,五粮液品牌运营联盟的建立,是五粮液营销模式的一大创新,“使经销商成为厂家的战略合作伙伴,他们不仅是‘卖酒的’,更是品牌的维护者和传播者”[31],“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厂商营销资源,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营销平台和厂商价值链,使五粮液和经销商从单纯买卖关系转化为深度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厂商关系从交易型转化为战略联盟型。”[31]企业内外财务关系的重塑、选择,源于企业对自身所处价值链和生产要素的分析。企业“价值链是产品如何从原材料阶段,经制造和分销,最后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的一系列转移活动链条”[32],因此,它涵盖了外部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外部价值链包括供应链和顾客链,内部价值链包括研发、生产和营销等价值活动。商业模式借助优化企业价值链的财务活动,以发展新财务关系,并调整和整合既存财务关系,使企业与价值链中上下游、客户之间形成一种利益共享和共赢的财务关系,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上述所说的财务关系的发展方向实质是以价值链为依托的线性发展。我们认为,商业模式除了使企业财务关系不断延伸朝线性发展之外,还会呈现网络化态势。Dubosson等(2002)[33]就曾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以及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企业财务关系网络化发展趋势,一则是源于价值链节点的网络化,二则是因为关系网络是组织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源泉,企业通过商业模式与顾客、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建立关系网络在于保持价值来源的稳定性,“日本的商业模式就是关系网络作为稳定源泉的一个生动例证”[34]。可见,商业模式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构建了一个财务关系网络,这个财务关系网络实际就是源头为顾客的价值网,而“价值网则是互动式的网络关系”[35]。因此,各交易企业的财务关系在构建的商业模式的驱使之下,由彼此独立向彼此协作运营的网络化发展。“企业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将网络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创造价值”[36]。在协作、共赢和互动的网络关系中,“价值可以不断被转移,形成一种价值网络,更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效益。”[37]商业模式正是如此,它以满足最终顾客的价值利益为终极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企业财务关系已经由内部财务关系扩展为市场财务关系,而企业市场财务关系通过价值链呈现线性发展,在此基础上,企业市场财务关系又通过价值网络构建呈现网络化发展趋势。

六、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与企业市场财务关系性质的变化

按照上一章节的讨论,企业财务关系受到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影响。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已经使“企业的生产方式”在自身存在的同时不断寻求“市场的生产方式”。“企业的生产方式”⑤的形成与存在有多种理论解释。按照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解释,利用市场机制要花费额外的代价即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使“企业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按照企业经济租金理论解释,“企业的生产方式”的存在是因为“在不完全市场(Imperfect Market)条件下的要素提供者可以通过加入企业组织,获取比市场上其他要素提供者更高的收益,或者说是获得了‘超额收益’”[38]。“企业的生产方式”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不能无限扩张,“企业不能无限扩张是由于企业内部不能产生市场那样的高能激励”[39]。新的企业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已经使“企业的生产方式”“突破了原有的边界,一个企业可能不是产品或服务的完全提供者,而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是多个产品或服务提供网络中的一个或多个结点”[40]。企业边界被拓展之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财务关系由单纯的买卖财务关系和交易财务关系发展为协作财务关系和价值共享财务关系,这样的财务关系具备市场的高能激励,所以,这是一种具有战略思考定位的财务关系,是企业对财务关系经营的结果。新的企业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除了使企业边界拓宽之后形成新的财务关系之外,还提升了企业的发展方式,将企业的两种发展方式赋予了新的途径。第一种企业发展方式——外延式发展方式(表现为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不再是通过货币财务关系得以增加,而是依靠新的企业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营造的市场财务关系(契约财务关系)获得了生产要素的共享;第二种企业发展方式——内含式发展方式(表现为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是因为新的企业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实现了生产要素的资本化。在自然状态下,企业拥有的其他企业或者竞争对手没有的技术、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称为资源的异质性,“异质性说明企业的资源禀赋不同,它们决定着企业之间的不同市场状态”[38]。然而,商业模式与企业的资源禀赋一样重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固然与资本、人力、产品、市场、技术等因素相关,但更重要的,其实是将这些资源组织起来创造价值的方式与逻辑。而这种方式与逻辑,就是商业模式”[41]。企业资源和能力是异质的,我们认为,企业资源异质性决定的竞争优势是一种潜在的竞争优势,成功的商业模式一方面可以将这种潜在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还可以扬长避短,改变企业要素资本投入,特别是新要素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的含量,进而改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状态。成功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新要素资本的投入。好的商业模式构架可以让企业获得一时的竞争优势,再加上投入的新要素资本,企业才能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构建的商业模式对企业的新要素资本进行运作和资本组合,线性锁定和网络锁定了客户和市场,使企业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另外,商业模式通过财务契约关系锁定关键生产要素资本所有者,借以实现要素资本的集中和互补,在共享市场中要素资本被激发出来的要素价值的过程中,提高企业整体价值,从而塑造企业自身所有的要素资本。由于商业模式改变了企业要素资本的投入和利用效率,所以我们认为,商业模式形成的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社会财务关系表现为人力资本财务关系、技术资本财务关系、知识资本财务关系、信息资本财务关系等新要素资本财务关系。可见,资本关系仍将在企业财务关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只不过由原来的财务资本关系和货币资本关系拓宽为新要素资本关系。

[注 释]

① 丰田生产方式由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开发、推广,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被众多日本企业所应用,20世纪80年代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丰田生产方式第一个阶段:准时生产方式;第二个阶段;精益生产方式。

② 生产方式的该种分类方式以及该分类方式下的各生产方式的描述是根据“陈勇:生产方式的变迁”(2001)所总结。

③ 20世纪初,美国享利·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的斯隆开创了大批量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取代了欧洲企业领先了若干世纪的单件生产方式,使美国在20世纪的前大半个世纪中控制了世界经济。

④ “Muda是一个日本词,专指消耗丫资源而不创造价值的一切人类活动。大野耐一列举了物质生产中通常的7种mu⁃da:残次品;超需求或无需求的产量;不必要的工序;等待进—步处理或消耗的商品库存;不必要的材料运输(例如在加工群或设施之间);职工工作中不必要的移动(寻找零件、工装、图纸、帮助等);等待(员工等着加工设备完成加工任务,或是等着上道工序完成任务)(Womack&Jones,1996,pp.9,429)。现实中可能还有许多muda,而上面7种muda往往是大量生产所容忍的。”参见文献[12]。

⑤ 本文“企业的生产方式”与“企业生产方式”表达了不同的含义,前者是指与市场对应的企业,后者是指企业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生产方式。

[1]门田安弘.新丰田生产方式[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3.

[2]吴应良.电子商务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2-13.

[3]胡钧.胡钧自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6.

[4]蒋学模.蒋学模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19.

[5]刘凤义.胡钧:对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兼容理论的卓越贡献[C]//高校理论战线编辑部.无言的风景:中国高校知名社科学者学术思想巡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7.

[6]陈勇.生产方式的变迁[EB/OL].(2001-10-20)[2011-10-15].http://www.cas.cn/xw/zjsd/200110/t20011020_1683313.shtml.

[7]Michael Rappa.Business Models on the Web: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EB/OL].[2011-10-15].http://digitalenter⁃priseorg/models/model html.

[8]Don Tapscott.Rethinking Strategy in a Networked World:Why Michael E.Porter is Wrong about the Internet[J].Strate⁃gy+Business,2001,24(7).

[9]Scott M Shafer,H Jeff Smith,Jane C Linder.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J].Business Horizons,2005,48(3):199-207.

[10]杨志,赵秀丽.网络二重性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解——网络经济与生产方式关系研究系列之一[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8-12.

[11]周三多.战略管理新思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5.

[12]贾良定.专业化、协调与企业战略[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9.

[13]黄亚钧.知识经济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270.

[14]Allan Afuah,Christopher L Tucci.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Text and Cases[M].New York:Irwin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0.

[15]Allan Afuah.Business Models: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M].Boston,Massachusetts:McGraw-Hill,2003.

[16]吴治中,陈艾,汪方怀.企业竞争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36.

[17]孙燕一.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89.

[18]杨刚,陈国生,王志章.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02.

[19]刘艳玲,王如松,欧阳志云.海南生态文化建设的战略[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147-148.

[20]刘伯健.孙子兵法与领导决策方略[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442.

[21]彭志强.商业模式的力量升级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8.

[22]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2.

[23]钱志新.新商业模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24]王波,彭亚利.重思商业模式[J].IT经理世界,2002,(6):86-87.

[25]娄向鹏.老大:中国企业的历史性机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0-171.

[26]Thomas C Powell.Competitive Advantage: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9):875-888.

[27]曾涛.变者生存:创富时代的商业生态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68.

[28]郑石明.商业模式变革[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46.

[29]Michael Rappa.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IBM Systems Journal,2004,43(1):32-42.

[30]陈劲,柳卸林.自主创新与国家强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41.

[31]吴粲,李林.策划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49.

[32]李良智,查伟晨,钟运动.创业管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09.

[33]Magali Dubosson-Torbay,Alexander Osterwalder,Yves Pig⁃neur.E-Business Model Design,Classification,and Measure⁃ments[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2,44,(1):5-23.

[34]徐健.组织柔性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79.

[35]孙宏岭,王焰.一体化的供应链战略、设计与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272.

[36]曾涛.系统锁定:网络时代的商业智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44.

[37]高邦仁,王煜全.流动的世界:奔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65.

[38]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73-81.

[39]杨娥.金融企业组织边界与组织模式——基于金融业模块化本质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22.

[40]林润辉.网络组织与企业高成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79.

[41]刘旗辉.何为商业模式[J].企业管理,2010,(1):73-74.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要素财务
商业模式画布
商界评论(2022年12期)2022-03-06 16:43:01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18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水利财务
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关注科技、环保创新应对商业模式之变
也谈做人的要素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