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艳曾 华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长沙410205;2.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武汉430074)
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社会对商务英语口译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同时也对口译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口译教学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需要不断加强对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研究。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创立的释意理论是一种口译理论,提出了“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的翻译程序,进一步洞悉了翻译的认知过程,对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商务英语口译是口译中颇具代表性的呈双向式交流的语言交际行为。首先,它具有即席性强、压力大、独立性强、综合性强、知识面宽的特点。其次,商务英语口译可以说是英语语言和国际商务的交叉学科,它既涉及到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对商务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其难度较大,对译员的要求较高,这也对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实际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口译教学是“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运用分析、综合、推理和联想等方法理解所听信息,并准确流利的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教学活动”。[1]P76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认为语言教学和翻译教学没有区别。有些口译课只是笔译的口语化,而有些商务英语口译课则变成了商务英语高级口语课,让学生在课堂练习商务知识相关的口语表达,缺乏行之有效的口译技能训练。
法国翻译理论家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了翻译的“释意”理论。她认为,释意理论更确切的说,应该叫做交际与释意理论。“释意理论首先是一种口译理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2]P9释意理论将翻译作为交际行为而不是交际结果进行研究。释意理论认为,翻译是要透过语言层次,深入到言语层面,理解文本或篇章的意义,以恰当的形式加以表达。释意理论把翻译过程分解为三步: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2]10
释意理论之所以能引领西方口译研究走入新的阶段,在今天仍具指导意义,是因为其新颖的理论视角为口译乃至整个翻译研究带来了新气象。同时,释意理论为口译教学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可谓口译教学界的权威,她认为口译教学旨在向学生传授能使他们成为好译员的方法和原则,重点是教会学生思考,而不是传授语言知识。将释意理论的这些观点运用到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学当中,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基于当前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现状,调整教学理念是第一要义。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教学是一种技能训练,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也应当如此。基于该理论,结合自己的口译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释意理论关照下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理解”是基础;“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是关键;“表达”举足轻重。简言之,就是要把握“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这一过程在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理解”是基础。口译的第一步是理解原语,因此具有良好的听力水平是完成各种口译任务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理解所听内容,也就是讲话的意图,用译语表达就无从谈起。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强译者对原语的理解:其一,必须加强听力训练。目前,根据根据国内外口译专家的估计,要初步解决听力问题,需要精听50—200盒录音带,目前学生听的量,相当于过关量的1/3—1/4。[3]口译教师在课堂应明确告知学生听力训练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听力理解训练活动。同时在后阶段可以鼓励学生多听和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的录音带。
其二,课堂教学训练中应该做到真正的听译,不能像有些商务英语口译课堂那样,口译相当于视译。如果课堂没有遵循口译教学“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这一过程的完整性,学生就不能真正得到“听——理解”这一基本技能的训练。在真正的口译过程当中,就有可能出现听力理解障碍。
其三,到底要理解什么?释意学派明确的区分了“语言翻译” (linguistic translation)和“释意翻译”(interpretive translation),翻译的对象是“意义”而不是“语言”。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需要理解的内容是讲话人需要表达的意图,而不仅是他所说出来的字词。
其四,认知知识的补充。“理解”需要启动语言和语言外知识。也就是说,要想理解讲话人的意图,也就是作者的原意,译者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并启动认知知识进行补充。释意理论认为,“认知补充”即认知知识与语言知识结合的过程。认知知识就是英文的encyclopedia或world knowledge,百科知识或基础知识。它包括存储于每个人大脑中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随时应内部或外部需求重新启动。[1]P24在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这个“语言外知识”包括相关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与国际商务相关的知识,对商务方面的最新政策等也要了然于胸,这样才会有助于口译过程的第一步,理解。
(二)“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是关键。口语转瞬即逝,含义与有声语言一同消失,但是意义却存留在听话人的记忆中。所以人在翻译转瞬即逝的口语时,在词语消失时记住理解了的意义,即“脱离了原语语言外壳”。“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涉及到译者的动态思维能力,反映其对于输入信息进行整合、推理的过程,即抓住讲话人的意思,对之加以理解和消化,将它变成译员自己的思想。而要想顺利完成这一关键步骤,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要摆脱原语语言形式,第二要记住意义。
其一,要摆脱语言形式,首先要进行逻辑分析。译员在第一个环节“理解”的基础上,要利用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和联想等方法找出信息的逻辑层次和关系,将信息的全貌及各细节有机的梳理结合起来。而学生要能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进行相对应的技能训练。一句多译训练 (Paraphrasing)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词汇替换、句法转换和逻辑变化的方法来进行训练。第一阶段,在做英汉口译的时候,不急着翻译,教师引导学生用英文说出自己对原语的理解,而且表达形式要尽量多样化。第二阶段,在做汉英口译的时候,要求学生不能满足于一种翻译方法,而要根据句子本身的不同情况尽量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其二,要记住意义,系统的技能训练必不可少。口译记忆不是简单地使用大脑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而是进行三种记忆的有机结合。人的记忆容量通过训练是可以扩大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前阶段建议先不进行笔记训练,以免学生对笔记形成依赖,影响记忆训练。教师可用的记忆训练方法:第一,影子跟读练习。即跟读练习,用同一种语言几乎同步地跟读原语发言人的讲话。可以先选择母语材料,保持跟读的距离从4个词语后开始到半句话再延长到一句话。接着选择英文材料练习,然后再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材料,语速、语料难度随训练进程调整。这一方法是口译入门的记忆训练手段。第二,原语概述。听完一段录音后,不要求口译,引导学生对段落进行逻辑分析,理清原文的思路,抓住文章的意义,用原语复述出原文的大意。第三,译语概述。第二个方法是为这一方法铺路打基础的。这次听完以后的复述,需要用译语表达出来,增加了难度。
(三)“表达”举足轻重。在理解原文和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后,能否迅速、准确、完整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也是举足轻重的一个步骤。而这一步骤与译员的目的语表达能力密切相关。
“学生外语水平达到理解不存在问题,表达基本自如,并具备译员的反应速度、分析综合能力、记忆能力和知识”,[5]P20这是译员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目前不少高校在三年级开设口译课,而此时我国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远未达到这一基本条件。张吉良主张,我们的口译教师不能像像巴黎高翻的教师们一样,置学生的外语能力于不顾,只专注于口译技能训练。[6]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否则学生的口译能力也难有大的提高。
塞莱丝柯维奇创建的释意理论是建立在对口译实践的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因此它反过来能对口译和教学实践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把握释意理论“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这一口译过程在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应该侧重于训练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推理和联想等方法学会在听辩原语语音的同时借助主题和认知知识进行分析,然后综合、推理、达到正确理解听到的信息,并在脱离原语语言形式的同时记忆理解的语篇意义,在讲话人完成一段讲话后迅速、准确、完整地用译入语表达原语信息。把握这一过程对学生进行相对应的口译技能训练,必将促进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发展。
[1]李学兵.英语口译教学的目标与内容选择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76-80.
[2]许钧.翻译释意理论辩 [J].中国翻译,1998(1):9-13.
[3]李逵六.口译理论与实践,语言与交际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 [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刘和平,鲍刚.技能化口译教学法原则 [J].中国翻译,1994(6):20-22.
[6]张吉良.ESIT模式与中国的口译教学 [J].中国外语,2008(2):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