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2012-04-13 03:34徐可晶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利用微校园文化校园

徐可晶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微博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将微博纳入高校信息生态、融入教育理念的执行过程,如何利用微博平台来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微博的传播特征较好的契合了校园文化主体的心理、行为特征

微博门户在国内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呈爆发性增长趋势,发展速度非常快。“饭否”是我国第一个微博网,随后嘀咕网、叽歪网、139说客、百度i贴吧、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腾讯滔滔等相继出现。微博相对于传统媒体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便捷性。与传统的网络相比,微博最大的便捷性就在于打破了固定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之间的限制,将电脑和手机终端良好的结合,以前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电脑来上网,但是随着手机、互联网,包括3G网络的普及,我们越来越多的通过手机、平板电脑这样的终端来上网,人们不再需要坐到电脑前、开机、连接网络、打开网站来进行交流,直接利用随身的移动通讯设备,通过移动网络就可以获得信息,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并交流观点和看法。微博成为了目前最方便、快捷的一种信息获取方式。

(二)即时性。微博里短短的140个字,或表明观点,或抒发情感,或展现生活状态,或阐明政治立场,微博既可以说像一个小广播,也可以变成一个大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是作者,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任何一个微博用户都可以运用文字、图片或视频对事件进行报道、分析,信息的传播模式是1-N-N的模式,呈裂变式分散、传播,瞬间可能让无数的人知道,从理论上讲,传播速度可以是即时的、无限的。

(三)自主性。移动通讯工具和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发布简单快速,对于微博而言,这意味着以往必须靠记者来采写报道的事件,现在完全可以由公民个人来完成并发布,网络用户完全可以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自产内容和独立传播。微博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改变着媒体的生态,使得不少网民开始摆脱对传统网站、专业媒体提供信息的依赖,主动出击,自主提供信息,理论上,在微博里,人人都可以把微博当做一个“自媒体”,随时随地将个人的所见所闻以最精练的词汇,发布给自己的受众,强化了人们的独立表达和话语权。

(四)互动性。微博有别于传统媒体广播式的传播方式在于它的互动性,一条信息的发表不仅仅局限于分享,更在于交流。在“微博”中被“关注”是能与“粉丝”相互交流、互动的前提条件,这种交流使微博的信息传递方式聚合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多种形式,最关键的是他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被动接收状态,改变了传统传播中讲述着地位上的强势,使传播方式变成了一种交往方式,政府与百姓、名人与草根的话语权都变成了亲近的、平等的与开放的。

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社会文化出现的高校校园文化,他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大学生接受能力强,喜欢新生事物,追求个性化传播,微博作为生产生活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他们生活、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的校园里俨然派生了一种新的时代文化——“微文化”。《2011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中指出,“社交网站用户中年龄的年轻化非常突出,用户群以20-29岁青年为主,占到半数以上,达52.6%,在学历结构上看,大专以上学历的用户占到社交网站用户的近六成水平,达59.1%。”[1]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表现欲强,向往激情,习惯快餐文化,也有展示自我魅力、参与社会变革、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希望通过倾诉来自我表达、交流情感和分享信息,而微博的出现恰恰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发布者的话语权能在这一平台上得到极大的尊重,因此,微博的出现恰恰迎合了校园文化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微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参与度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为具有明显传播优势的新型网络信息平台和网络社交工具,微博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的诞生。在大学校园里,微博的普及就是一个校园“弱关系”网的搭建,搭建形式分为个人微博——班级微博——系部微博——学院官方微博,呈层级式的模式,而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班级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班级与系部之间,系部与系部之间,系部与学院之间又有着网状的联系,这样一个偌大的弱关系网,势必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微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微博凭着独有的传播特性和传播优势,在大学校园里成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新型方式,这种“短、平、快”的交流方式为大学校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也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由@实现的互动式精准传播,让微博学术探讨、微博活动邀请、微博提醒、甚至微博请假成为了校园里的一道隐形的风景,“今天你微博了吗?”成为校园里的一句时尚问候语。湖南省某高校党委宣传部于2012年5月开通了官方微博。在学生公寓顶楼漏水事件中,学院主管部门领导收到记者廖红波A的@微博,曝光学生寝室漏水现象,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院长办公会议,查看现场、分析原因,并及时做出处理。事件处理完毕后,学院将处理结果在党委宣传部官方微博上发布,并转发@给新闻发起人廖洪波A,事件得到很好、很及时的处理,对学院来说,这本来是一条负面消息,但通过微博,学院及时获得了信息、及时表明了态度、及时解决的问题,使得坏事变好事。

(二)微博大大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借用微博获取咨询、信息交流、抒发情感,记录生活,既张扬了个性,也满足了个体自主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民主意识和自主地位,不少学校也利用了这一平台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构建和谐校园起到了推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也大大提升。很多高校在大型集会或庆祝活动时,利用互动微博墙的方式增强场内和场外的互动气氛,体现时代感,实时将兄弟院校的祝福和活动分享,大大提升了活动的参与度,可以说通过微博这样一种新媒体把高校、社团平时的活动,把同学们想要传递的理念、精神、声音扩散得更远。

三、利用微博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教社政 [2004]16号)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高校应利用好微博这一载体,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走好校园文化的微薄之路。

(一)利用微博的力量来增强校园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结合微博信息小、多、新、快的特点,引导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也可开通校园官方微博和主题,在“导向”上下功夫,使微博成为名符其实的信息策源地。一条微博的信息虽小,但直达校园文化的细微之处,实现了校园文化的深度,而微博的信息量之大,传播速度之快,加之校园内“弱关系网”的存在,让信息瞬间蔓延,又可实现校园文化的广度传播。因此,利用好微博的传播功能,才能使校园文化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促成校园文化深度和广度的实现。

(二)利用微博的力量构建校园文化的主流和多元。微博是一个信息集散地,一条社会热点信息可以立即引起一个舆论漩涡,这种无形的力量与校园文化有型的力量叠加,也将带来校园文化的主流与多元这两种文化能量的碰撞与交融。我们应有效地利用微博这一媒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感知、认同、接受,构建繁荣和丰富的校园文化。

(三)利用微博的力量助推校园文化的创新与延伸。要充分利用微博在校园文化传承中的信息传递作用,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为社团、沙龙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提供互通信息、共同提高的平台。2012年6月,新浪校园联合全国高校微博协会开展了名为“微力校园,新浪微博文化讲堂”的系列主题活动,新浪网邀请了各行业的知名人士走进大学校园,针对时下的热点话题,利用微博互动的方式与大学生们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心路历程、思想感悟与成功经验,类似活动既活跃了校园气氛,校园文化品位也得到了提高。

作为一种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目前高校微博的粉丝中,关注量最大的是在校师生,而互动最积极的则是校友,运用这种新的文化样式和话语体系开展宣传工作,既是学校对外形象的树立,也是学校与社会各界朋友、校友和广大师生的沟通的平台,更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辐射在校外的延伸和拓展。

四、结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以网络为基础的微博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微博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变得不容忽视,如何利用好微博这一载体来服务校园文化,助推和谐校园建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面对微博,我们既要以文化的观念来看待,更要以文化和技术相融合的手段来用好用活,大力推进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 [J].2011年10月.

猜你喜欢
利用微校园文化校园
利用微课打造高效识字课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浅谈同学们如何利用微课来进行学习
利用微信订阅号评改初中作文模式初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如何利用微信推广纸媒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