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交往之道谈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构建

2012-04-13 03:34:47王昭君贾月明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培元仁者论语

王昭君 贾月明

(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海南 三亚 572200)

《论语》作为一部经典古籍所谈到的交往之道,有助于启发我们今天的生活,对强化大学生的行为规划,协调大学生人际关系建设等方面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人际交往的根本态度

《论语》以“仁”为核心,人类一切美好品德几乎都包含在“仁”之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论语》通篇体现了这种“仁”的思想,在人际关系中,孔子更是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要用仁者之心对待周围的每个人。正如蒙培元先生所言“当仁被表现出来时,就已经在社会交往中了。”[1]

交往中对待他人要真心、表里如一。子曰:“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对于这种藏起自己的怨恨,表面与别人交朋友的人,孔子认为是可耻的。这样的人,缺少与人交往的真心,把真实的一面掩藏起来,是虚伪的人。只有内心有“仁”的坚守,对待他人才能真诚,不做作。另外,交往中要用“君子”之德对待他人。《论语》中,多次谈到“君子”,何谓“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可见,在孔子看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孔子主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与人相处,要注重践行,这样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便是其中的原因了。有了“仁者”之心,再加上“君子”之德,这才是《论语》交友的根本态度。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要用一颗仁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同学,要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待朋友要真诚,不能虚情假意,只有这样才能在同学中塑造自己良好的个人形象。同时,我们要以“君子”之德来对待周围的人,说话做事要言行一致,这样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与你交往。正如著名学者汤一介说:“孔子‘仁者爱人’思想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极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二、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平等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则。“恭则不辱”,对别人恭敬,就不会使别人受到侮辱。“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学而》)是指与人相交,态度端庄有礼才可以使自己远离耻辱。因为你尊重别人,所以也受到了别人的尊重。可见交际中的平等不是单独的,而是互相的,是交往主体彼此之间都能感受到平等。这种相互的平等关系在《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来。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这里“乐”虽说是来自朋友的相见,但并不是一己之“乐”,而是“我与你”的快乐,是双方共同感知的快乐。交往只有建立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平等基础之上才能彼此感知快乐。从认识论上来说,正是体现了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的主体性,即平等性,不存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作为大学生而言,与同学相交,平等尤为重要。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就是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要换位思考问题,多替他人着想。只有这样,交往才能“不再过于自我,使大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对生命完全正视。”[2]与人相处,耍把对方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耍讲求人格上的平等,不能凌驾于别人之上。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平等、独立的群体中,尊重别人也便是尊重自己。

(二)诚信原则。“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信”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与规范。与人之交重在“信”,诚信乃做人之本,这在《论语》中被多次提及,孔子也把“朋友信之”作为毕生的志向并将其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鞔,小车无车轨,其何以行之哉?”(《为政》)其意在于:一个人如果不守信任,是不行的。就好比一辆车缺少了关键部位,在社会上就将寸步难行。“正如人类社会,有法律契约,有道德礼俗,所以为指导与约束者纵甚备,然使相互间无信心,一切人事仍将无法推进。”[3]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坚持诚信的原则,因为相互信任是互相了解的前提,也是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从人际交往来说,只有双方互相信任才能促进人际关系的长久发展;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朋友的规劝才能起到作用。“而缺乏相互信任是绝不可能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这就毁坏了仁德的基础,一切情谊更无从谈起了。”[4]

(三)宽容原则。宽容是《论语》人际交往的又一原则。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要“以仁治人,以义治我”。(《春秋繁露·仁义法篇》)要用宽厚包容的心对待别人,“宽则得众”,(《阳货》)。对犯错的人和做错的事,孔子都主张既往不咎,以和为贵。“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这是主张与人相处要向前看,着眼于现在及未来,不要深究个人的历史之失。只有这样,才是行中庸之道,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可见,“不念旧恶是中国人奉行的传统原则:主和解、重调停、既往不咎,不纠缠过去,这确有助于实际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族类生存。”[5]

对大学生而言,在人际交往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首先,我们应该允许别人犯错误,“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如果对别人一味的苛求,求全责备,这样只能给别人距离感.其次,对别人所犯的错误要给予包容,这样才显示出当代大学生交往的风度。对已经错了的人与事,要大度,不要斤斤计较。最后,不计前嫌,接纳改正错误的人。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讲的就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容许别人进步,而不赞成退步。别人既然改正了错误要求进步,就应该容许他进步,要学会用包容的心来对待改正错误的人。

(四)有距原则。与人交往要注意把握分寸尺度。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是说事君太繁琐,便会受到羞辱。对待朋友太繁琐,便会遭到疏远。另有,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当朋友有错,该坦诚相告并且要善意的引导他,如果几次劝谏不听,就要适可而止,不要自找侮辱,以免影响朋友之间的关系。

所以说,大学生与人相处时,要掌握好“度”的问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庄子·山木》如果交往过分亲密、繁琐,无原则的亲近,反而会破坏双方的独立性,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交往中应该给彼此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如果过分的亲近、依赖他人,有时候不仅不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反而会破坏彼此的情谊。另外,对于有错误的一方,指出错误也要适可而止,掌握“度”。不能因为双方交往良好而过分的强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对待事物的看法。指出对方的错误适可而止,这不仅体现了一种情理刻度,同时也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之情。

三、“和而不同”——人际交往的理想模式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和”即和谐,是孔子道德哲学的最高境界,又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表现。而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语》的人际交往中,孔子提出了“和为贵”的主张,人与人相处要做到和谐、和睦。这既是人际交往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和而不同”就是要求大学生在正视差异的基础之上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交往之中,我们要正视他人与自己的不同,要尊重这些差异,在“异”中求“同”。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就是这个道理了。中国哲学有一重要特点,就是尊重一切生命,认为一切生命都有自身的内在价值。[6]交往中,对于别人身上的优点与缺点我们都要正确认识以便可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虽说要讲和谐,但是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能人云亦云,对于对方的缺点不能随便苟同,要反观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那便要改正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对于别人的异处,我们不要一味的攻击,那样反而是有害的。人与人之间的彼此需要,是由于我们之间的不同,而并非由于我们之间的共同点。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包容别人的差异性,求同存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才是人际交往的理想模式,只有这样,人际关系才会持续、和谐地发展下去。

四、结语

《论语》的人际交往思想注重理想人格的树立,倡导平等、诚信、宽容、有距的人际交往原则,强调和而不同的理想交际模式构筑,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不仅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更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实现个性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1]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8.

[2]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 [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5:11.

[3]钱穆.论语新解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7.

[4]罗世烈.仁学是人际关系学 [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89.

[5]李泽厚.论语今读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53.

[6]蒙培元.生的哲学 [J].北京大学学报,2010(6):16.

猜你喜欢
培元仁者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仁者爱人
幸福就是跟你走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7:54
仁者
诗潮(2017年4期)2017-12-05 10:16:18
The influence of wave surge force on surf-riding/broaching vulnerability criteria check*
《论语·为政第二》
『仁者爱之理』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