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胜,杨劲松
(广东医学院 外语教研室,广东 东莞 523808)
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的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技能,是英语专业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学生英语写作技能的提高?换言之,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中,什么因素对其有促进作用,什么因素对其有妨碍?内隐学习理论的提出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内隐学习是近几十年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由美国心理学家Arthur Reber于1967年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中提出,后来在Evans(1972)、Mathews(1988)、Stadler(1995)、Fletcher(1998)等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学者杨治良等(1993)、郭秀艳(2002)、黄旭光(2006)、杨劲松等(2009)也对内隐学习特征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本文拟在内隐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调查分析内隐学习机制在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中的促进和阻碍作用,据此提出如何利用内隐学习机制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和建议。
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是区别于外显学习的一个概念(explicit learning)。在Reber看来,凡需要采取策略、付出一定的努力来完成的学习活动就属于外显学习,如具体问题的解决、为达到某一学习目的而制定相应的策略等;而在内隐学习中,人们没有意识到,也不能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也就是说,外显学习过程是有意识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学习者知道自己在学习什么、学习策略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整个主观努力过程是被清晰的意识到的。正如Mathews(1998)所提出的那样,“外显学习中发现和控制任务变量的机制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它包括一个试图形成任务的心理表象,搜寻同功能系统的知识的记忆,以及试图建立和检验任务操作的心理模型”。而内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没有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够帮助自己获得何种能力,整个认知过程是自动的,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
那么该如何来界定内隐学习呢?Cleeremans和Jimenez认为只要知识是在无目的状态下获得的,并且能够无意识地影响行为,那么发生的就应该是内隐学习。而Seger(1998)则认为内隐学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界定:①以一种偶然的方式发生,无需运用有意识的假设-检验策略;②无需被试获得足够的有意识的知识,它就能提高被试在测验中的成绩;③是新材料的学习,不涉及先前已有表征的激活;④是健忘症患者能够进行的学习。据此,黄艳华、王大伟(2003)概括出内隐学习的如下特征:
(1)无意识无目的性,即“内隐知识能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内的外显规则”(黄艳华、王大伟,2003)。
(2)抽象概括性、可迁移性。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刺激是隐藏在物理表面以下的抽象知识,这种抽象知识不随着表象形式的改变而而改变,因而也具有概括性和可迁移性。
(3)不彻底的理解性。研究表明“当一个人以无意识的方式,不带任何外显倾向学习复杂任务时,和当提供给他的外显规则与材料的潜在规则一致时,会产生同样的表征效果”(黄艳华、王大伟,2003)。而当“外显指导和材料的潜在规则不一致时,外显学习不如内隐学习效果好”(同上)。也就是说内隐和外显的学习效果一样都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只是无法完全揭示内隐学习潜在机制,它具有不彻底的理解性。
(4)内隐学习有强抗干扰性。Reber(1998)以及Squire(1990)的研究表明,内隐学习不受精神病或神经损伤的影响和干扰。此外,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比外显知识保持的时间要长,内隐认知学习系统具有较强的耐久性。这就似乎可以推断,内隐学习机制先于外显学习而产生,人们在进行外显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也在同时进行内隐学习,换言之,内隐学习机制也同时在发生作用。这也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内隐学习在人们的知识长进的过程当中有着优越于外显学习的作用。那么就英语写作能力而言,哪些内隐学习机制或者因素在发挥作用?根据杨劲松、罗永胜(2009),在英语综合技能的提高中,学习英语的动机,环境以及学生的生理和情感因素都各自起着不同程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然而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如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或者说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根据内隐学习不自觉性和无目的性,我们把不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为直接目的学习活动视为内隐学习,包括平时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等;把与英语写作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因素视为内隐学习因素,包括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对待英语的态度,对写作的看法,对学习态度等。
英语学习习惯细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学生是否有阅读课外英语读物的习惯;②是否有晨读的习惯;③是否有听英语广播节目或其他听力材料的习惯;④是否有看英语影片的习惯。主要是通过调查学生进行上述活动的频率或数量来调查学习习惯和英语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例如,大概多长时间看一次课外英语读物,多长时间看一次英文影片等。
对英语以及写作的重视程度分为三方面:对英语的喜欢程度、对写作的重视程度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想望程度。把对英语的喜欢程度分为非常喜欢、比较喜欢,不喜欢也不讨厌,不喜欢四个等级,把提高写作能力的相望程度分为非常强烈,比较强烈,想但不强烈,不太想提高四个层次。为了确保调查的准确性,我们除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之外,还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争取能够更加有把握的获得学生的真实想法。
对学习态度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调查:首先是看学生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和老师积极配合主动思考,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其次看学生对待老师所布置的作业看法如何(主要分为非常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知道是否重要等四个层面来展开调查),是否足够的重视;最后看学生是否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
为了找出内隐学习机制及其相关因素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对某高校英语专业二年级的84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每个学生填写姓名和学号,然后从中选取30份有效问卷,而后对这30名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估,为了方便起见,将学生写作能力分为优、良、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评估结果显示学生写作能力评估结果基本上成正态分布(通过卡方检验渐近法得:卡方=8.3333,df=4,渐近显著性为.080)。然后再根据评估结果以及问卷调查情况对30名学生访谈。再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问卷调查结果和学生写作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统计。最后结合访谈来分析探讨内隐学习机制及其相关因素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见图1)。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平时的阅读英语课外读物的频率和写作能力之间存在弱正相关关系(r=0.388>0)。换言之,英语课外读物阅读频率高的学生英语写作写作能力往往较强,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基本上都有阅读课外英语读物的习惯,而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阅读英语课外读物的频率相对较低。但是也不是完全相吻合,并不是阅读得越多写作能力就一定越强,例如坚持每天阅读的学生也有写作能力很一般的。
图1 内容学习因素与写作能力相关性流程图
其次,调查对象中,有晨读习惯的学生不多,每周都能够坚持晨读的学生累计百分比才23%左右,大部分学生都是很少晨读的。那么和写作能力有什么关系没有呢?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0.05水平上双侧检验是正相关的(r=0.441,显著性.015<.05),也就是说坚持晨读的学生写作能力也一般来说会比较好。大部分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均有一定程度上晨读习惯,但是也有些学生几乎没有晨读写作能力也不错,因此我们很难说只要有早晨朗读英语的习惯就可以保证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然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晨读对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大部分学生都有练习听力的习惯,有60%以上的学生每周都会练习听力,只有很少的学生偶尔听听或基本不听,这一方面和大环境强调听说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可能和现在学生能够便捷的从网上获取听力材料的事实有关。那么和写作能力的关系到底如何呢?调查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没有正相关而是负相关(r=-0.316<0),而且相关性不是很明显,没有显著相关性(显著性=.089>,05)。由此可见,听英语的习惯和写作能力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最后,英美影片的习惯和英语写作能力之间没有正相关(r=-0.305),且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显著性=.101>.05)。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有观看英语影片的习惯,而且绝大部分学生(83.3%)每周都会看,还有不少的学生(33%)几乎每天都看,而几乎没有学生不看英语影片的,至少接受调查和访谈的学生都承认自己喜欢看英美电影,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观看英语影片的频率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没有直接的关系。
总体上来说,朗读和阅读习惯对英语的写作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作用,而视听对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作用不是很明显,甚至有某种程度上负面的影响。
写作能力的高低和英语的喜欢程度、对写作的看法以及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欲望之间都没有显著相关性(双侧检验显著性分别为:.451,.798,.581>,05)。这个结果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绝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同学都承认自己非常喜欢英语,认为写作对英语学习来说非常重要,也很想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喜欢英语的同学都有较好的英语写作能力;二是即便是英语写作能力不好的学生也非常渴望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有研究表明过度的想望并不能完全带来正面的促进作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调查统计并不能百分之百的体现学生的真实愿望和真实水平。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大部分不喜欢英语的学生英语写作能力都不是很好。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作业的看法、能否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以及能否按时完成作业和写作能力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双侧检验显著性分别为.828,.118,.304>.05)。这可能和调查对象有关,由于调查对象是大学生,对上课和作业的态度有所改变。自学和独立意识强的学生可能会有更好的英语写作能力。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和英语写作能力相关的学习习惯主要是学生的阅读习惯,学生对英语的喜欢程度、对英语写作的重视程度、对英语写作的看法、课堂回答问题的主动程度以及能否按时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和英语写作能力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而学生听英语广播以及看英语电影的频率和英语写作能力之间甚至还有某种程度上的负相关。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读书和写作之间本身有着某种密切的关系。阅读和晨读都是要直接接触书本的,也就是说,直接和写作的结果直接相关。我们阅读到的,朗读到的东西正是他人通过写作这种手段所留下来的非常成功的结果,大量的接触书面作品可以潜移默化的习得写作的规律。这个习得过程是内隐的而不是外显的,这就体现内隐学习的一个基本的特征:无意识性。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自动习得复杂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等写作规律。正如中国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多了自然会了解其中隐含的复杂的规律。这种写作能力的习得过程往往和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直接目的学习活动有着殊途同归的作用。正如前人所研究的那样“当一个人以无意识的方式,不带任何外显倾向学习复杂任务时,和当提供给他的外显规则与材料的潜在规则一致时,会产生同样的表征效果”(黄艳华、王大伟,2003)。
其次,学生对待英语态度,以及对待写作的重视程度等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和写作能力有关系。但是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长时间在老师的渲淘和社会的影响下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英语非常重要,英语写作业非常重要,要学好英语才能有好前途等等。因此在接受调查的过程自主或不自主的承认自己很喜欢英语,英语写作对学习英语很重要等等,是不是真心实意的喜欢英语就很难说了。既然不管英语写作水平的高低都一律承认自己喜欢英语,写作很重要,能够及时完成作业,我们在调查中就很难发现对英语的看法和写作能力之间的相关性。
最后,视听英语节目,看英语电影和写作能力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甚至有某种程度上负相关。这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英语节目本身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娱乐性。我们在看英语电影的时候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关注电影对白的语言规律而是在关注电影中的场面,人物和情节,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即便不听对白也可以大概看懂故事情节,知道谁是好人坏人,欣赏动人场景和画面,这些很难体现写作的规律。而且现在的英语电影基本上都有中文字幕,学生在看电影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的看中文字幕,而忽略了英文对白。这样看电影就很难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第二、时间是绝对公平的,当同一时间做了一件事后绝对不可能用同一段时间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学生如果花太多的时间放在看英语电影上就会花很少的时间在阅读和写作上,久而久之英语写作水平就难以提高。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无论是外显的学习还是内隐的学习,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学习,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学习,所学习对象和要达到的目的应该有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例如,儿童通过内隐的方式习得母语,是因为儿童生下来之后就被置于母语环境当中,如果放在猴子的社群中,习得的可能是“猴语”而不是“人语”。也就是说儿童学习对象“母语”和儿童要达到的目的“用母语说话的能力”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否者就会“南辕北辙”,永远也无法习得母语。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探寻学生获得英语写作能力的内隐学习规律的时候,学生所接触的学习对象本身应该蕴含着复杂的英语写作规律,是优秀的写作能力使然的结果,这样学生才有较大的可能性通过内隐学习机制获得较高的英语写作能力。
内隐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在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下,人类可以自觉不自觉,自主不自主的习得某种复杂的技能,了解某种复杂的规律。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写作技能是最难掌握的一种技能,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完全弄清楚人类写作技能获得的内在规律,也无法准确的描述二语习得者是如何通过内隐学习机制一步一步的获得二语写作能力的。但是大量事实表明,无声的阅读和有声的诵读对提高写作能力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本研究也再次证明,多阅读英语读物,多朗读英语作品对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有较大的作用,因此在英语专业的写作课教学中,多鼓励学生阅读英语读物必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当然我们无法确保对学生写作能力评估以及对学生的调查是完全准确,也不能百分百的确定听英语节目看英语影片对学生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没有一点作用,或许如果换个角度来评价学生的作文,比如看作文中所体现的想象力,得到数据可能就不一样,抑或从更长时间来看,它们可能也会有密切的关系。
[1]Mathews R C,Buss R R.Implicit and explicit processes in learning from examples:a synergistic effec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89(15):232-248.
[2]Reber,A.S.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7(3):166-168.
[3]Reber,P,J.&Spuire,L.R.Encapsulation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in sequence learning[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ience,1998(2):248-263.
[4]Stadler.M.A.Role of Attention in Implicit Learn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95(21):819-827.
[5]Seger.C.A.Multiple Forms of Implicit Learning.Handbook of Implicit Learning[C].London:Sage,1998.
[6]郭秀艳.内隐学习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1):49-55.
[7]黄旭光.内隐学习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84-89.
[8]黄艳华,王大伟.一种全新取向的学习模式—内隐学习[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6):17-19.
[9]杨劲松,罗永胜.内隐认知因素与大学生英语技能实证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9(6):82-84.
[10]杨治良,叶阁蔚.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3(3):138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