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娴 邢海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7)
中国工商银行杭州金融研修学院是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直属的重点培养现代商业银行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基地、是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理论教育培训中心。
项目用地位于杭州小和山高教园区东南,在西湖区留下街道屏峰社区农居点南侧什景弯山坳里,距离小和山高教园区主干道留和路仅几百米。周边分布着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大学等多个高校。现场踏勘场地正直初冬微雨,扑面而来的是周围茂密的山林草木被沁润的气息。顺着用地东侧的小道往山坳中行进,直观地感受到山坳宽窄明显的缩放变化,第一个开敞区域位于用地北侧临规划道路一侧,为山脊的末端,地势坡度不大,再经过用地中部的一段“瓶颈”之后,出现了第二块坡度较缓稍显放大的场地。而随着空间向纵深发展,垂直的高度变化也越来越陡,不久我们就能回身看到进入场地处的农居的屋顶了。一条泄洪山溪与登山小道时隐时现地伴行,时不时传来潺潺水声。突然想到,在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环境氛围下,设计要如何契合业主所提到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要求。
拥有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对于建筑师而言无疑是个挑战。规划条件中的总用地面积约116亩,呈狭长的不规则形的用地,地块南北约500 m,东西宽度在90 m~180 m之间变化,竖向高差约有40 m,北缓南陡。
对照现场踏勘的记录,我们在等高线错综复杂的地形图上,标记出用地中两块开敞区域。如果可以利用相对坡度较为平缓的段落来集中布置建筑,会给场地平整,减少对环境干扰带来好处。再分析和梳理任务书,研修学院的功能主要包括教学,接待,住宿,会议,餐饮,办公等。根据各功能之间联系紧密程度,设计大致可以将它们归类划分成接待服务功能区与教学办公功能区两大部分,功能区之间互相独立,内部紧密联系,彼此之间考虑用院落分隔,环道联系,展现较为自由分散的江南园林式校园特色。同时,因为用地南北纵深大,东西面宽狭小,若建筑群落成组团布置,之间狭窄“瓶颈”部分可考虑设置成校区中心景观绿地,希望可以借此弥补因地形条件限制而缺乏的校区集中开阔的景观条件,避免多个单体建筑松散布局可能引起的空间控制感缺失,让校区空间沿纵深方向的序列的变化成为主题,营造独特的校园环境特质。
于是,通过对功能关系与地形因素的梳理,逐步确定了研修学院内空间布局的基本结构:“一环、二区、三园”。“一环”:设置围绕校区的环形车道。联系不同标高地形,同时可以满足消防要求。“二区”:针对银行研修学院以短期专业培训为主的教学特点,设计选择将接待服务功能区布置在校区入口附近,方便安排学员入住或出行,学员宿舍按星级宾馆客房标准设计,通过中心接待大堂与餐饮部,后勤部相联系。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服务。另外,也可以提高学校设施的利用率,为学院部分功能同时向社会开放提供条件。与普通高校不同,研修学院的教学方式多以多媒体,语音教学为主,同时需要经常举办系统内部学术交流会议。所以设计将教学与会议功能关联,构成校区第二个功能区的核心,位于用地地势较高的纵深处位置。相对第一功能区而言,更凸显安静的教学,研修特性。“三园”:是由北侧三栋学员宿舍围合形成的梅园、桔园,以及利用用地东西向最狭窄的接待服务功能区与教学办公功能区之间的细腰处,设置的校区中心集中绿地,尽可能保留此段原有地形坡度与现状。
“一环、二区、三园”决定了建筑排布的大致走向。即由北向南铺设两组建筑,多取南北朝向,庭院式布局。北区以学员宿舍为主的建筑群与北入口广场取得入口轴线对位关系,入口设置广场,将学员宿舍和餐饮部分联合布置,形成大气端庄的建筑群体形象;南区以行政办公与教学、会议、远程教育为主的建筑群体则呼应山势,形成层层错落的空间关系。南北区以中心景观绿地相联,用地南端则可预留出学院二期用地。
由于山地高差的存在,我们不能套用以往平地校园规划的设计思路。在建筑群体布局基本确定之后,建立建筑单体与山地特征之间的默契关系,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和山势特点,成为深化设计的新的重点。根据不同的山体地表条件,设计需选择不同的建筑底面的接地形式:校区南北竖向高差较大,其中,北区地势升起较均匀,平均坡度在8%之内,等高距较为均匀;南区坡度变化复杂,部分区域高差陡升,等高线密集。综合运用台,坡,退,让,爬,错,吊,架等山地建筑常用的设计手法,减少对地形的改动程度,使建筑群体形态变化丰富,同时增添建筑单体内的空间趣味。
台:北区接待中心地势高差不大,利用挖填方形成若干台地,将大体量要求的宿舍区化整为零,分为三栋学员宿舍,因山就势分别安排在不同标高的三块台地之上,形成南北朝向依山势层叠变化的建筑形态。
坡:校区入口广场由学员宿舍和学员餐厅共同围合而成,接待大厅为校区主要入口。利用广场原有高差,人员进入校区正门,视线由台阶与坡道引导至2.1 m台地之上接待大堂入口,形成端庄稳定大气的视觉形象。提高建筑底层地面标高,在主入口形成大台阶与斜坡景观,提升建筑群庄重大气的气势。
退:南侧教学与会议区,将部分建筑适当向山体方向后退,试图将会议与教学相对人员活动较为密集的区域形成较为开阔的会议教学前广场,满足礼仪或者疏散需要,同时,后退也丰富了建筑单体的形体变化,提升深远的视觉感受。
让:北区学院餐厅及服务用房体量较大,布置与南侧山体让开一定距离,形成后勤服务小广场,将服务用房的出入口隐藏在建筑背面,也可以满足厨房区通风,采光,卫生环保等功能需求。
爬:南区东侧会议及远程教育楼用地高差变化大,局部采用错迭爬坡的方式,由高度相同的竖向单元上下层叠联接,形成依山势层叠的露台。
错:南区教学楼会议楼,将阶梯教室,大报告厅的升起与高差结合,形成同一楼层内不同标高的错层布局,既满足地形的要求,丰富了室内空间的变化;同时又可以根据室外标高的不同,组织各个不同功能用房的出入口,满足了复杂使用功能要求。
架:远程教育楼位于用地高差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同时部分出入口还需与南侧校区消防环线联系。局部用架空的方式,使建筑底面脱离复杂地面条件,以结构支柱的形式与坡地接触,增加建筑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
山地形态为设计带来了空间与形态上多重可塑性,但由于地形变化复杂,校区大多数建筑单体相互分离,功能单一,体量有限,在单体内部很难形成令人振奋的共享空间;其次,业主对建筑面积的苛求,也使得我们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上不得不精打细算。设计选择了几个重要的功能节点,如接待中心大堂,教学楼,会议及远程教育楼等,塑造得体舒适的公共空间。北区接待中心大堂是校园最主要的门厅,将它安置在一号宿舍楼与餐饮中心之间,大堂通高两层,视线南北通透,连接左右两侧用房,交通便捷。体现工行培训中心庄重,高效的特色。南区教学楼是学员集中授课的学习场所,包含各类大中小型教室若干,为避免形成枯燥的中廊消极空间,在教室集中区设置了三层通高的中庭,阳光可直达建筑底层,营造有利于各层学员积极展开交流的公共交往空间(见图1)。
图1 山地校园平面图
建筑顺应地形,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进行分解体量。在周围蓊郁的绿色包裹下,各组建筑散落山谷间,又通过庭院与连廊的相互联系组合而贯穿一体,演绎着江南建筑群落的精巧,轻灵,通透。
建筑采用坡屋顶的建筑形式。北区建筑高度体量均较大,采用四坡屋面,展现校区入口建筑群的庄重与沉稳。南区建筑高度体量均较小,依山就势,形态较为自由,采用双坡屋面,与等高线平行或者垂直于等高线布置,高高低低,层叠变化,消解沉重感,展现校区轻松与自然的气氛。坡屋顶檐口出挑深远,在顶层墙面形成阴影效果。除顶层外楼层利用外包石材与门窗洞口形成明显的凹凸关系,强化建筑体量上阴影对比关系。整个校区建筑群色调追求清雅别致的江南建筑风韵。外墙石材采用白麻,窗楣以及石材压顶采用深蓝灰色金属线条,顶层外墙以及窗槛墙采用灰色窄条面砖过渡,色彩语言纯净单一,面对四周绿意环抱,表达朴素而谦和,简练而含蓄的精神诉求,这也是作为中国工商银行重要的培训基地与研修中心内在的企业文化的展现(见图2)。
图2 校区建筑外观效果图
图3 山地校园鸟瞰图
因为土地出让方式的变更,以及设计调整等原因,持续将近五年的时间,工行杭州金融研修学院主体工程才接近完工。看着这片建筑在环境优美的山谷中伸展,错落,曲折,感受校园内部缩放,开敞,层次丰富的空间变化,体会到设计由平面变成现实的喜悦(见图3)。我们期望这组建筑,随着校区内建筑环境的逐步成熟,能在今后的使用中真正地融入周边的自然环境之中。只有实现这样的和谐与包容,才能真正接近建筑设计中的“得体”之道。
[1]崔 恺.在清华做“创新”——清华科技园创新中心[J].建筑学报,2003(1):33-35.
[2]董丹申,劳燕青,胡慧峰.追求得体的建筑表达——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设计[J].建筑学报,2007(2):60-64.
[3]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洪 艳,徐 雷.山地建筑单体形态设计探讨[J].华中建筑,2007(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