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成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掌握了不相同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认识的局限性,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并且总是存在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信息的情况,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处于有利的位置,交易者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决定其交易行为的。[1]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典型特征,而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信息使用和占有的不对称状况会引起经济运行的效率低下,导致市场交易过程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经济学家将不完全信息下的资源配置低效称为“市场失败”。[2]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为了达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谋取企业最大化经济利益而作出的会计选择。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认为,盈余管理人员有意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而获取某些私人利益。[3]适度的盈余管理是相关利益主体利用现有会计政策的弹性来实现自身利益,可以维护契约的有效性,降低交易成本。但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往往引起会计信息失真,误导投资者的决策,侵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经济利益的不公平分配,影响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管理当局掌握了包括会计控制权在内的企业控制权。作为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他们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而实施盈余管理。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上买卖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是有差异的,通常卖方拥有较完全的信息,而买方拥有不完全的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管理者比投资者更多地了解企业的全部经营信息,因此,在与投资者的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实际上,管理者披露的信息常常带有许多噪音,这就使得投资者在获得有效信息和获得投资利益时处于不利地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1]盈余管理存在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如果相关利益主体皆拥有相同、充分、完全、对称的信息,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就昭然若揭,盈余管理也就失去了客观存在的基础。
会计准则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概念、原则、确认与计量方法之上(见表1),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管理者利用信息不对称,调整公司的盈余,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必然侵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管理者实施盈余管理的方式包括提高收益、平滑收益、降低收益等,其动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契约理论认为,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往往不一致。为了降低代理成本,企业所有者往往采取与管理当局签订报酬契约的形式来对其行为进行激励与约束。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根据以会计收益作为经理激励方案设计基础的报酬契约,会导致企业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以维护个人收益最大化。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来源于会计报告。因此,经营者为了保证其报酬通常会惯性选择增加报告期赢利的会计政策。在企业经营出现特殊情况下,例如当年收益超出薪酬激励计划确定的上限指标的时候,或者当年收益低于薪酬激励计划确定的下限指标的时侯,经营者就会选择降低报告赢利的会计方法,把部分赢利递延至本期以后的会计期间。
表1 部分可能产生盈余管理的会计政策
信息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对资本市场的运行将会带来重大影响。我国政府对上市公司上市、再融资、避免特别处理甚至退市政策严重依赖会计盈余数据,上市公司必然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迎合监管者的要求。未上市的公司为取得上市资格通常实施盈余管理,调整利润进行包装,以达到具备上市资格之目的;已经上市的公司,为避免因连续3年亏损被取消上市资格,通常通过粉饰财务报告、披露虚假财务信息,制造赢利的假象来蒙蔽投资者和监督者;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再融资机会,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盈余管理,以使公司达到配股、增发和发债资格。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收益的稳定可以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号,[4]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提高赢利水平,树立稳健经营和稳中有升的财务形象,进一步提高报酬和声誉等。
西方的管理学理论认为,企业可能因为政治方面的原因而加大经营成本。[5]我国政治成本的内涵除了包括西方实证会计的政治成本概念,如税收、收费管制外,还包括经理人员的政治前途、地方官员的政绩和行政垄断等。对于收费管制的企业,如公共事业、石油、金融等,其产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由政府有关机构制定。为避免政府、公众对于高昂定价和无效率问题的关注,或者在重新定价的谈判、价格听证会中保持主动性,争取提高价格或者收费标准,公司往往利用信息优势,增加成本、减少收益或者夸大亏损金额;一些公司为了达到少缴税的目的,人为地调低当期利润。我国国有企业管理者大部分是由政府委派,管理者在其任职期间必然谋取最大的“经营业绩”来谋求政治上的晋升。
盈余管理作为公司理财的一种重要方式,合理运用可为公司赢得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公司,如福特等,都有利用会计政策的弹性空间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盈余管理的关键是如何规范其操作,使之尽量避免成为利润操纵的手段。规范盈余管理的具体对策如下:
1.加强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
只有在完善的法规体系下,才能使盈余管理选择行为建立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基础上。第一,相关部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要尽可能适应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制定与新兴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相关的会计准则和规定,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压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第二,完善股票发行制度,推进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与科学化,同时,修改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条件,弱化企业盈余管理的上市、配股、保牌动机;第三,建立强制性的会计信息披露法规,规范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及列示方法的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信息不对称,这样即使在创新业务无法可依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信息的实质性披露尽量避免操纵盈余的机会主义动机。
2.加大惩处力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在其代表作《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中认为,“某些人之所以选择违法,不在于其基本动机与别人存在差别,而在于其收益和成本不同”[6]。当预期违法收益低于违法成本时,对于理性经济人来讲,会主动限制自己的违法行为;当预期违法收益高于违法成本时,对于理性经济人来讲,为达到逐利目的,违法违规是本能的选择。因此,要规范企业的经营,使企业管理者诚信、守规,就需要加大对违规者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使效仿者望而却步。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框架,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利益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是各利益主体的链接结构。首先,要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保持公司内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合理比例,增加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良好职业道德和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完善对公司治理结构以及高管的有效监督。其次,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机构投资者是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机构投资者对各种财务信息的阅读、反馈高于一般投资者,因此,发展机构投资者,也可以有效限制管理者为追求自身利益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过度盈余管理。再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探索公司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长效激励机制,选择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评价要素,制定长期的经理人激励的科学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诱导经营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采取对所有者最有利的行动,增强公司管理当局对股东的责任心与忠诚度。
当会计监督的力度足够大时,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正面作用就会提高,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会得到保证。会计监督作为企业内部监督的主要部分,其职能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首先,要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企业盈余管理,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其次,要完善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独立性相关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行业人员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再次,要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利用其对信息的解读,加深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利用其监督等相关功能,促使经营者尽可能披露完善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相关信息的知情权,从而达到教育投资者以及约束管理层行为的目的,有效遏制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盈余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现代企业是多个利益相关群体的集合。[7]企业的经营者如选择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就必然侵犯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果滥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得不到约束,就会产生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对经营者行为的约束除了上述监管和制约外,还需要依赖产品市场约束、资本市场约束、经理人市场约束等外部市场约束。市场约束强度和力度取决于各类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越是不完善和不成熟,对经营者的约束力就越小。目前,我国产品市场还有待加强,资本市场也不够完善,国有企业虽然面向国内外经理人市场进行招聘,但主要是辅职,由于体制原因和缺乏有效、成熟的经理人市场,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还是行政任命。因此,加强经营者行为的市场约束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市场的培育,当市场相对成熟后,通过市场竞争的自发调节作用促使盈余管理由机会主义型向效率型转变,有效发挥外部市场约束机制。
管理者是盈余管理决策主体,会计人员是盈余管理执行主体。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利用会计信息不对称进行过度盈余管理,往往与公司管理者的道德水平、财会人员的职业操守情况密切相关。因此,要加强公司经营者及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培育一种以坚守诚信为本的职业操守,使其自觉形成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真正发挥职业道德机制的自律作用,规避“道德风险”。另外,要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保证社会良性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8]。因此,应保护诚实守信者、打击作假失信者,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信息不对称性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多方面因素,盈余管理作为公司理财的一种重要方式合理运用是现实需要和客观必然,但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导致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公司相关利益群体的经济利益,对资本市场造成不利影响,扭曲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经济运行的低效率。正如美国会计史学家查特菲尔德所言:“倘若使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就可能将投资者引入歧途,在资本市场上资源就会被错误地配置。如果说财务报表是一种资源分配的手段,那么相互对抗的会计方法的滥用就会导致整个经济中效率不高的分配投资资本。”[9]因此,对过度的盈余管理,应通过健全制度、加强监督、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各种途径加以限制,这样才能保护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1]〔美〕乔治·阿克洛夫.“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J].经济导刊,2001(6):1-8.
[2]张炳红.中外盈余管理文献综述[J].财会研究,2011 (17):25-27.
[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37-42.
[4]王晓刚,王则柯.信息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63.
[5]赵艳,刘五水.契约理论与会计政策选择研究[J].财会月刊,2006(7):3-4.
[6]〔美〕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90.
[7]江若玫,靳云汇.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0.
[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2011-10-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1-10/25/c_122197737.htm.
[9]〔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M].文硕,董晓柏,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