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红
(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 050041)
自1984年霍英东先生建立中山温泉高尔夫俱乐部以来,高尔夫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高尔夫球业所需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得到了教育机构的关注。从1995年深圳大学率先创办高尔夫学院以来,高尔夫教育及其研究已历经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诸多高尔夫先行者和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使我们更加明晰高尔夫教育的发展脉络,理性地把握高尔夫教育的当下,科学地探索高尔夫教育的未来。
高尔夫运动发展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联系,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尔夫运动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从1984年第一家高尔夫球场建立至今,我国已建600多座高尔夫球场[1]。随着2016年、2020年高尔夫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高尔夫运动将会得到更大的普及和发展。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我国学者根据美国等其他国家的人口总数、高尔夫运动人口所占比例、拥有球场数等对中国所需高尔夫人才进行了推测。如,韩烈保在2004中国 (广州)高尔夫运动发展论坛上预计未来10—20年,我国将需要高尔夫高级经理、教育、科研、产业人才约8—10万人,而金银日估算现在有5—7万人的高尔夫专业人才缺口[2-3]。但是这些研究仅仅是简单的预计、估算,仍然需要利用客观深入的调查、数据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数量上的预测,同时也需要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方向和规格进行细化研究。
我国高尔夫人才培养可以追溯到1985年,国家体育总局选拔了一批学生赴日本学习高尔夫,但真正在本土开展高尔夫教育是从1995年深圳大学创办高尔夫学院开始,至今已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总体上看,我国高尔夫教育已经建立了从初级球技服务培训到高级经营管理培训,从职业技能培训到学历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体系。但我国高尔夫办学没有准入制度,缺乏统一管理,教育质量良莠不齐。
办学数量上,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开设高尔夫专业教育的学校达83所,包括本科层次31所、专科层次25所,中等学校27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没有具体数据统计的培训班 (如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高尔夫管理分院的高尔夫EMBA高端职业培训、各球场举办的以球技训练为主的培训班)[3-4]。
办学形式上,我国高尔夫教育总体上呈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类型多样化的特征。除独立办学外,也有不少学校实行与企业联合办学 (如北京体育大学)、企业办学 (如山东南山高尔夫学院)、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的形式 (如中国农业大学、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等与英国爱姆伍德高尔夫学院联合举办证书培训)。
专业设置上,因为高尔夫专业目前没有被纳入国家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教育招生指导目录中,各学校将它设在本校已有专业下,作为一个专业方向,主要是体育类 (如河北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工商管理类 (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旅游类 (如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湖南高尔夫旅游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类 (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建立了高尔夫草坪管理方向)。专业名称多种多样,有高尔夫管理、高尔夫经营管理、高尔夫俱乐部管理、高尔夫运动与管理、高尔夫草坪管理、高尔夫运动服务与管理、高尔夫与休闲管理、高尔夫旅游管理等等,名称的多样反映了专业方向的侧重,同时也反映了这个专业的稚嫩、不规范。
高尔夫运动对我国来说是舶来品,了解借鉴其他国家教育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必要的参考。但就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对国外高尔夫教育情况的介绍、研究等还比较缺乏。美国和英国是高尔夫大国和强国,无论其运动水平、相关产业还是高尔夫教育都处于世界前列。我国学者对它们的高尔夫教育情况做了介绍,对其他国家的情况和更详尽的内容引进及适应性应用研究等还需做更多的工作。
谢芳对美国的职业高尔夫管理专业进行了详细介绍。美国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学校众多,有职业学校、社区学院,还有各种各样的短期培训班,但没有专门设立本科层次的高尔夫学院。本科层次的教育是由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协会(PGA)与高等院校合作,PGA教育中心统一管理,通过PGA授权和认证的大学依托学校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园艺学等相关专业培养高尔夫中高级人才。PGA负责提供高尔夫专业课的全部教育资源,包括教材和学习资料,开办研讨班并组织统一考试,大学负责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学生在入学时除了要求ACT和SAT分数外,还要求有18洞+10杆以内高尔夫差点成绩,毕业时必须通过PAT(高尔夫职业能力测试),通过考试后授予相应专业的学士学位,并成为PGA的A级会员和职业教练员。课程设置分为两大部分,一是PGA职业高尔夫管理项目所挂靠专业的所有课程,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 (必修+选修)、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另外一大部分就是PGA规定的高尔夫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实践和实习三部分。理论课分三个级别19门课程,在每个级别理论学习完成后安排实践和实习,时间长达16个月,分4次完成[5-6]。
黄登峰以爱姆伍德学院为例对英国高尔夫教育进行了介绍。英国高尔夫教育是带有学术与职业紧密结合特色的阶段性学历教育。每当学生顺利完成一个年级的课程就可以获得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 (scottish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认证的高尔夫运动研究国家资格证书、高尔夫设施管理高级国家资格证书,学生凭此可以选择从事相应的高尔夫工作或升入高一年级继续就读,直到获得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也是从初级到高级,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草坪养护、高尔夫运动发展史、球技、市场营销、赛事管理、财务技巧实务、高尔夫旅游、信息技术应用、设施管理、球场管理、球员管理等等[7]。
美英两国高尔夫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它充分利用了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和高尔夫协会的行业专业资源优势;学校都特别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良好的球场设施供学生进行足够学时的实地锻炼和实习,并且高尔夫协会组织对办学机构进行监督,有认证制度保证教育质量;同时,学校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结构 “根底厚、树干精、枝叶多”,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尔夫教育在我国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正处于初创阶段。经过先行者的努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并试图研究解决。
高尔夫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行业,目前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或专业列入招生指导目录中。加上我国引入高尔夫的时间短,普及率低,市场不发达,高尔夫教育理念远未成熟。现在中专、大专、本科各层次学校都笼统地把培养高尔夫管理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定位雷同,层次不清晰。学生就业局限于球场管理,范围窄,机会少。为此,学者们研究了美国的经验,美国对培养目标的陈述虽然简单,但在就业方向上,有具体、详细的指导说明,其职业范围涉及到整个高尔夫产业链,有高尔夫球技教学、产业经营管理、科技研究、传媒业、竞赛业、球场设计和建筑、高尔夫用品和销售等多达16类58种职业[6]。因此,我们应拓展对高尔夫产业链的认识,有超前的教育意识,在培养目标上合理定位,差异化培养,使学生具有职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知识与能力,不断拓宽就业范围。有学者建议根据目前中国高尔夫运动产业的现状,建议在管理学、教育学和农学三大学科门类的二级学科中分别设立高尔夫管理、高尔夫运动与管理和高尔夫草坪管理三个专业,培养目前急需的高尔夫经营管理、运动训练与教学、草坪与设施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8]。今后随着高尔夫产业的发展、高尔夫教育的成长,高尔夫教育理念将会越来越成熟,培养目标与方向将会越来越清晰,学生的就业范围也会越来越宽。
师资是教育质量的保证。我国高尔夫教师基本是半路转行或跨学科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也缺乏实践经验。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高尔夫教育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一现状,学者们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1)强化师资培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高校应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和创造机会培训教师。如选派部分教师出国深造、聘请国外专家到校任教、让现任教师参加高尔夫职业裁判的资质培训并参与到高尔夫俱乐部或职业赛事的实际运作中,加深对行业的认识。
(2)加强国内校际交流与合作。我国高尔夫教育处于摸索阶段,各高校和教师都需要交流办学和教学中的经验,探讨遇到的问题。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和教学观摩,可以使大家有交流学习的平台,提高教学水平。
(3)加强校企合作,聘请行业专家任客座教授。高校应密切与高尔夫企业的联系,聘请高尔夫知名企业家、经营者和著名球员、教练为师生举办专题讲座,讲解高尔夫行业的实际运作案例。有可能的话,安排教师到校外合作球会挂职锻炼,使他们了解高尔夫行业的发展现状,了解高尔夫产业链上对各种人才的实际需求,弥补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的缺陷。
(4)建立高尔夫教育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组织沟通服务功能,组织高尔夫教育部门之间、与高尔夫产业链上其他组织之间的沟通联谊,举办各种主题交流、职业培训活动,参与制定行业准入标准,促进高尔夫教育科学研究[9]。
高尔夫教育对技能要求比较高,到场地打球是学生提高技能的唯一途径。据肖健一文获悉,在我国83所学校中只有深圳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等4所学校建有自己的练习场。因此,想方设法提供场地,是办学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1)争取资金建设练习场地。正规高尔夫球场建造成本高,可以降低门槛,建设规模较小、投资少的练习场供学生使用。
(2)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建设临时性简易挥杆场。利用学校体育场或足球场,其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基本能达到正规练习场的要求,再购置一批高尔夫击球垫、间隔板、击球目标靶和保护网,就可以进行正常教学和练习[10]。
(3)租用社会上的练习场或与球场合作办学。学校租用球场,既可以降低教学成本,满足教学需要,又可以使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场馆的经营状况。有些学校与球场合作,让学生在球场兼职做周末球童,提供免费打球机会。
(4)利用社会资金筹办,给予社会资本若干年限的经营使用权作为交换[11]。
我国高尔夫专业基本是依托学校原有专业开设,在课程设置上所依托的专业课程比例偏高,缺乏高尔夫本体特色。因此如何突出高尔夫专业特色是教育者探讨的主要课题。魏忠发建议由学院教师、高尔夫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共同研究制订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专业教学目标,共同进行高尔夫专业课程的开发,形成与职业岗位工作相适应、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12]。
顾跃提出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 “三层楼”阶梯模式改变为包括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的 “四模块”平台模式;课程内容方面,减少基础课学时,增加专业方向课学时,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并增设个人职业发展类和素质拓展类的课程[8]。
尹怀刚则对高职院校高尔夫专业设计了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三个模块的教学计划,并认为:应在理论知识 “适度、够用”的基础上,以技能、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保持在1∶1的比例,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实行 “多证书职业技能培养”[13]。
高尔夫行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合型业态,它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多样,因此,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所依托的背景学科优势,拓展、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突出核心课程,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我国高尔夫教育教材匮乏。虽然有些学校编写了校级教材,近年也出版了一些教材,但仍然缺少专业、实用、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材,甚至许多课程没有教材,仅凭任课教师搜集一些资料授课,教学内容随意性大。针对这一情况,研究者们也提出了一些措施[14]。
(1)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组织团队,编纂教材。教师是教材的主要编写者,应鼓励教师积极搜集国内外优秀书籍论文等资料,学习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世界高尔夫行业发展趋势和我国高尔夫行业实际,总结提炼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成果,以教材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2)以发展较好的学校的教材为基础,合作编写,完善现有教材。我国部分高校陆续编写了高尔夫概论、高尔夫俱乐部管理、高尔夫球场管理、高尔夫营销等校级教材,可以此为基础,组织不同学校教师,探讨交流,补充完善现有教材,提高现有教材的含金量。
(3)积极引进国外成熟的专业课程和教材。如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就部分使用了全原版的英文教材。
(4)借鉴美国经验,加强与高尔夫协会和企业有识之士合作,整合高尔夫行业各方面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等,合作编写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教材。
教材是讲授和学习的主要依据,教材质量高低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研究者们提出了编写教材的各种具体建议,主要集中在怎样编写的微观层面。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就教材建设的宏观层面进行研究,如针对各级各类高尔夫教育机构不同的培养目标,差异化定位,编纂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教材,并进行国内外教材的对比研究与引进等。
中国高尔夫教育从无到有,办学机构数量迅速增长,教学内容从拼凑到逐步形成体系,师资队伍从外行到专业,培养目标从雷同到分化,这些无不体现出一个新兴学科和专业的初级阶段特征。十多年的发展成果显著,但任重道远,相信经过广大高尔夫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高尔夫教育势必越来越成熟。
[1]王鹏飞.我国高校高尔夫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2]马贤斌.高尔夫在中国[J].科技信息,2011(18):287-288.
[3]金银日,汝安.高校高尔夫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对我国高尔夫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C]//第22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08.
[4]伍勇辉.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高尔夫旅游及教育[J].当代经济,2008(5):122-123.
[5]谢芳,陈小蓉.对中美高尔夫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2006(6):71-74.
[6]谢芳.中美高尔夫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对我国高尔夫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7]黄登峰.美英高尔夫管理专业教育研究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114-117.
[8]顾跃.中美高尔夫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9]陈明.高尔夫教育之我见[J].成功(教育),2008(3):166.
[10]李康,张洁,汤伊乐.上海高校大学生高尔夫球运动发展模式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4):46-50.
[11]吴克祥,张弛.中国高尔夫高等教育的基础建设与实践[J].特区经济,2006(2):375-376.
[12]魏忠发.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6):41-42.
[13]尹怀刚,吴国栋.高职院校高尔夫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8(24):240-241.
[14]陈志明.广州地区高尔夫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J].教育研究,2010(17):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