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雷,汪丽珍
(1.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2.上饶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上饶 334109)
比较视角下的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策划
——以江西龙虎山与三清山为例
周晓雷1,汪丽珍2
(1.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2.上饶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上饶 334109)
突出文化竞争优势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当前道教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新热点。以江西道教名山龙虎山与三清山为例,通过审视两山道教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节日庆典、养生保健、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两地各具特色的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将有助于深化两地旅游业的发展,加速江西道教文化旅游的成长。
道教文化;三清山;龙虎山;宗教旅游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1](p33)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其瑰丽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仙真遗迹,为许多山川增添了奇幻的色彩;道教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与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都与当今回归自然的旅游潮流相吻合。
江西有18处道教洞天福地,道教文化被称为江西旅游资源的4大特色之一。然而,江西师大毛端谦教授与省旅游局合作,对江西16个旅游映象属性进行调查却发现:游客对江西旅游地映象是名山风光、自然生态、革命胜地、名胜古迹位于前列;龙虎山的宗教旅游映象只排第7位,与其道教祖庭地位不相称;三清山的宗教旅游映象则更为淡薄。[2](p25)近年来,两山先后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这更加深了它们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地映象;两者又都位于赣东北地区,相距较近;因此根据两地不同的道教文化蕴涵与特点,设计各具魅力的道教专题旅游产品,有利于减少两地的市场竞争与重复开发,强化旅游资源优势互补与市场共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无数高道们来龙虎山与三清山修真悟道,因此访寻高道仙踪,追溯道派源流,能让游客以更高层次的情感去理解和欣赏道教文化的内涵。
1.龙虎山天师修道觅踪游。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数百处景观构成一幅丹山依碧水的秀丽画卷。东汉时期,汉留侯张良之九世孙张道陵入山炼丹修道三十余年,传说丹成龙虎见而成名龙虎山。后入蜀救治瘟疫,创“五斗米”道,后人称其为正一天师道。其孙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被曹操所败后,其曾孙张盛于西晋永嘉年间移回龙虎山,至今已传64代,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教派,天师世家与孔子世家被并称为“北孔南张”。于是龙虎山秀美的山水人文景观如试剑石、道堂岩、丹勺岩、象鼻山、无蚊村、正一观、兜率宫等景点皆与神奇的天师修道传说相关。唐代高僧马祖道——还在马祖岩岱宗讲堂,传授“自心是佛”之理;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则在象山精舍宣讲“心即理”的思想。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结庐读书于岘泉,提出“心即太极”顺应“三教合一”的历史潮流。开发龙虎山这些历史名人遗迹,提炼出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既能满足广大道教文化旅游者的需求,又能彰显儒、佛、道文化交融的历史盛况。
2.三清山道教仙境探察游。
三清山原名少华山,东险西奇,北秀南绝。我国当代文学家秦牧称之为“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世界遗产大会对其高度评价:“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3](p47)
三清山同时也具有道教所追求的仙道意境,古诗籍中有“江南何处是仙家?孤柱擎空见少华”的描绘。玉京、玉虚、玉华三座主峰峻拔并立,犹如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教祖列坐其巅,故名三清山。而众多奇峰异石如司春女神、观音赏曲、老庄论道、金童开泰、玉女开怀、葛洪献丹等景点的传说,也都反映了道教对仙境天成的追求和向往。东晋升平年间,道学家葛洪首先上山结庐炼丹,道教随之在此兴盛。唐末信州太守王鉴卸任后携家归隐于北麓沪田,其十代孙王森于宋乾道六年在山上首建三清宫,供奉三清教祖。明代景泰年间,王森后裔王祜又请全真派道士詹碧云为主持,重建以三清道教建筑群。
当时全真道一般在江北发展,詹碧云却在江南三清山传播、修炼全真道,这是比较少见的。全真道不重符箓,严守戒律,主张出家远离尘世,在高山上静心修炼,祈求长生不老;元明时期道教被朝廷进一步重视,险峻的三清山就出现了全真道。天师道则可结婚、生子、吃荤;而龙虎山要平坦的多,尤其泸溪依山流入,风光灵动,天师道在此地既适宜生产生活,更利于教化信众。
道教建筑可分全真派的十方丛林与正一派的子孙庙,它们往往与名山相结合,故又有仙山楼阁、洞天福地之说。游客以感官游乐和内心体验方式来追寻深藏其中的道教文化底蕴,可感悟到道教文化旅游庄严而神秘的韵味。
1.龙虎山皇家气派之道教祖庭朝圣游。
几十代天师掌管天下道教事务,所以龙虎山道教建筑多是朝廷拨款修建,大气恢弘。天师府是历代天师起居和掌道施教之所,是一组王府宫殿式的道教古建筑群,1982年被定为全国重点道观。整个布局以中道为轴,错落有致;花草古树,巧布其间;体现了四象八卦与园林艺术相互融合的道教神韵。众多内藏文物融珍、稀、奇、特、古、美于一体;如历代皇帝御笔匾额,使整个府第渗透着浓厚的政治气息;9999斤元代大铜钟,体量之大,铸造之精,为中国道教宫观大钟之最;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遵旨书写的仁靖真人碑世称“南碑”;它们非凡的文物与艺术价值增添了天师府道教文化氛围,反映了当时天师道的盛况。
上清宫则是天师阐教演法、授箓传度之所。历代王朝为借助神灵巩固统治,不断对其大规模扩建。唐宋元明四朝建有36道院,塑有天神地祗、南星北斗等神像数百尊,组成一个庞大的“仙灵都会”。整个建筑不论是总体之雄伟还是局部之精美,都当之无愧为“中国道教第一宫”。《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尽现其宗教活动情况,伏魔殿镇妖井就是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出处。民国乱世中的上清宫,失火化为灰烬。文革时期其余建筑又被拆毁。如果能重建上清宫,再现当年香烟缭绕、道乐悠扬的景象,这对于抢救和挖掘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资源,推动道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实在是功莫大焉。
2.三清山古朴清寒之道教福地考察游。
三清山道教建筑是一个民间家族修建,其规模与等级较龙虎山建筑的皇家气派相去甚远,却有鲜明个性。一是均为缩小比例的象征性建筑,且就地取材,全是花岗岩石雕凿垒砌而成;二是其道教建筑不是大动刀斧砍削山形,而是与三清山的地势巧妙结合,与自然景观相映生辉。
三清山现有230多处唐宋元明时期的道教古建筑群,包括宫、观、府、殿、亭、台、坊、塔、桥、池、泉、井等;造型优美,古朴野趣,是我国保存比较系统的珍贵文物,有“露天道教博物馆”美称。其道教建筑主要集中在高山腹地的三清福地小盆地,从风水角度看,这里正好藏风纳气、清净自得。按道家先天八卦图布局,三清宫为遍布全山的古建筑中心,前有三口天然水池,后有千年松林,东有龙首山天然屏障,西有虎山岩蹲踞拱卫,应了八卦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象,气势非凡。整个建筑群层次分明,聚散有序,处处渗透着道家“动与静、虚与实、巧与拙、藏与露”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让人领略曲折迷离之妙。
道教节日多为神的节日,由于我国民俗节日与道教信仰有密切关系,道教节日也就成了全社会的节日。因此,利用龙虎山和三清山的道教洞天福地的地位,推出道教节庆活动,可以吸引众多的道教信徒和游客参与其中。
1.龙虎山天师家传科仪观赏游。
龙虎山道教节日主要有: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为纪念天官、地官和水官的三元节会;七月二十日的上清镇庙会;公历11月下旬的国际道教文化节等。节日中常举行斋仪和醮仪活动。斋指清洁之意,醮是指祈祷、祭祀,又称道场。天师举行斋醮科仪时用神秘的符箓来与神沟通,“将神力以‘符号’的形式,附在规定的文字(或图形上),并书写在特定的物品(如纸、绢、木、石)上,作为天神的旨令。 ”[4](p99)宋元明三朝,其符箓灵验性得到世人认可,从百姓至皇帝都曾向天师求“符”保佑。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多次被宋徽宗召见,每以隐晦话语暗示国势危急,曾预言“赤帝御龙行末伏,嫦蛾分月入深山。”到靖康元年,金兵侵入汴梁,徽宗才恍然大悟,急命天师进京。当他行至泗州天庆观时作颂而逝,年仅36岁,而京城也就在这天陷落。长期以来天师道的符、箓、斋、醮己成为一个未解之谜,增加了龙虎山道教文化的神秘性,吸引着道学研究者和广大信徒、游客前来作实地科考与旅游。
此外,在整个法事仪式中,用道教音乐来渲染气氛。龙虎山道教音乐源于宫廷道乐,又与民间音乐相融合,具有明显的弋阳腔特色。“由于道教仪式的结构和内容极其繁杂,所以与此相对应的道教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也就十分丰富,且具有内在的连贯性。”[5](p164)不同种类的道教声乐能表现出阳事道场的欢乐愉快,阴事道场的肃静沉着,从而烘托出人神相接的道教意境。正一派的曲谱历来都是师传口授,有不少流传在民间或散失在古籍中,如果能得到发掘和整理,必将成为高品位的道教精神文化旅游产品。
2.三清山民间道教朝拜游。
全真道本不重符箓与烧炼,注重钻研经典,严守戒律。然而三清山距龙虎山不远,道教活动联系自然就极为密切;尤其是元明时期,龙虎山成为江南乃至全国道教活动中心,三清山的教务活动几乎直接由张天师控制,两地传教、化缘的方士来往频繁。此时山上朝拜之风极兴盛,散居于赣、浙、皖、闽的方士和信徒,每年的八九月份,都要自己组织香会,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着猪牛羊等各种祭品;配以鼓乐,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向三清山进发,每日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这种朝拜仪式当时已成为民间一年一度重大的道教活动,如果现能恢复,有利于扩大三清山道教文化旅游的影响,吸引更多游客特别是香客前来观光与朝拜。
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强调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和得道成仙的理想境界。因此,许多道士精通医疗保健知识,注重自我修炼,历史上有“名医多羽客,寿星出道家”之说。他们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养生理论,值得现代人认真挖掘。
1.三清山道教气功修炼体验游。
三清山道教起源人葛洪精晓医理,在《抱朴子内篇》中提出了“吞吐之术”(呼吸术)、“与夺之要”(推拿按摩)的道教养生功疗法。三清山道家炼丹术所形成的“三清自然意功”是一项以传统的道家气功为根基,通过呼吸、意念、天地采气、气引、沉丹田等修炼方法,形成包括保健、开智、养生三套不同类型的养身健体功法。[6](p229-230)可以基于三清山气候凉爽、空气清新的良好环境,融道家养生、绿色生态、度假休闲于一体,设立“三清自然意功”培训基地,这对爱好度假疗养的游客有巨大的吸引力。此外,三清山盛产的茅山茶(黄金茶)、葛根、白玉豆、灵芝等都是独具地域特色的绿色养生食品,值得从道教养生术的角度进行深度开发;如建立三清养生连锁店,培植和销售三清山特有的绿色养生食品及名贵中草药。
2.龙虎山天师美食品尝游。
历代天师皆注重养生炼形,其道家虚灵功是国家体委推荐的优秀养生功法,它“融道、释、儒各家精华和中医保健精粹,以意念诱导为核心,以顺其自然,锻炼舒适为原则,将肢体运动、呼吸运动、自我按摩结合起来,以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理气止痛、养筋健骨、除疲去烦之用,是动静结合,性命双修,身心结合的上层功法。 ”[7](p304)
天师的养生修炼与道教饮食也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合符科学和地方特色的天师饮食文化。相传祖天师因不爱晕腥,以栗代饭,历代天师群起仿之。天师板栗个大香甜,强腰健足,为理想的滋补果品。还有上清豆腐早在西晋时期就成为当地特色菜肴,具有鲜、嫩、白、爽、香、滑等特点。天师八卦宴则更是蕴含着浓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每一味菜都用龙虎山特产精制而成,菜肴与餐具按八卦图方位摆放,又符合当今倡导素、淡、清、新的绿色保健食品潮流。此外,天师茶、天师家酒也独具养生之道秘方。这些天师的养生修炼与饮食文化资源,经过开发提炼,可达到旅游产品功效性与娱乐性的统一,以满足现代游客健身、休闲的旅游需求。
道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较之世界上其他宗教更贴近现实社会;尤其是其阴阳鱼首尾相追、物极必反的思维方式,揭示世间万物对立统一道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人生观,告诫世人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道贵德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的哲学境界,培养“清静无为,恬淡不争”的性情,更是民族文化精华所在,也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所倡导的精神境界。一次道教文化之旅,不应是东张西望,前呼后拥,也不该是磕头烧香,求签算命。而应是在浓郁的道学研修气息中,多一些思辨认识和人生净化。
1.三清山道教先哲文化感悟游。
三清山道教开山始祖葛洪著有《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其内篇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和方术;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可助己长生成仙,亦可利济世人。外篇则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对儒、法诸家兼收并蓄;强调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这些强调内外兼修、追求身心完美的道教理想,今天对于人们都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道教神仙家们以烧炼和服用“金丹”而求长生不老。葛洪系统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记载了大量古代丹经、丹法和术语,是世界上制药化学的最早规范,对其后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例如最早记载单质砷的提炼、用雄黄治毒蛇咬伤、用密陀僧(氧化铅)防腐、用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用艾叶消毒驱虫等方法。古时炼丹术大多是师徒相承,口耳相授,外人很难了解。如果能修建三清山道教文化博物馆,采用多种手段展示道教,特别是炼丹术发展的历史渊源、演变及对东方文化的影响;可以让现代人对传统道教文化的科学探索精神有更深切的理解,同时亦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
2.龙虎山道教文化传承研习游。
龙虎山历代天师大多十分注重自身道性的修养,在天文、地理、文学、书画、养生、科仪、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如祖天师张道陵生性好学,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成年后,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曾作《老子想尔注》评点老子《道德经》,完善天师道理论框架。又如三十代天师张继先9岁继任天师,十二岁时被宋徽宗召见问曰:“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又问修丹之术,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夫尧舜足矣!”徽宗大悦,赐号“虚靖先生”。他博学多才,有《虚靖先生语录》及《明真破妄章颂》传世。再如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除熟谙家传符箓教法外,亦通内丹术,且遍读儒家经史子集,人称“列仙之儒”,其《道门十规》严肃了天师道较为松散的教规,又主持编修《正统道藏》,收各类道教经典1500多种。
高道们的道学成就加深了三清山与龙虎山的道教文化积淀,提高了其文化地位和社会影响。因此,在二山成立道教文化研习中心,既能进一步挖掘和提炼这些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资源;同时又可加强景区的道教文化氛围,使游客浸染其中,潜移默化,追寻道家宇宙天地人生之真谛。
总之,“入目三分景,七分在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精义所在。在两山道教文化资源中,无论是直面历史的文物还是玄妙重重的精神文化,都包含了丰富的形式美和精湛的艺术美,也蕴涵着深刻的内容美。凭借不同的旅游产品设计,将它们同其历史文化脉络整合起来,从各个侧面展示其历史文化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独特性。
[1]马可.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2]毛端谦,张捷,包浩生.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
[3]道教名山三清山入选世界遗产名录[J].中国道教,2008,(4).
[4]张金涛.中国龙虎山天师道[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5]冯宝志.道教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刘春燕,毛建华,叶民盛.三清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4).
[7]江西省旅游局.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Z].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F592.99
A
1003-8477(2012)01-0064-03
周晓雷(1974—),男,上饶师范学院史地系讲师。汪丽珍(1983—),女,上饶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教师。
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资助项目。
责任编辑 周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