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2012-04-12 15:55:25
关键词:少数民族道德德育

徐 雁

(西昌学院思政部,四川西昌615000)

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徐 雁

(西昌学院思政部,四川西昌615000)

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将德育置于现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充分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德育资源,通过有效途径提高高校德育效果,丰富高校德育内容,解决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

每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将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积淀在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思维定势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进入21世纪,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内容,力图在青少年中塑造具有民族特性的、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从90年代开始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潮,在政府主导下将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强调中国特色联系在一起,各级政府组织并发起了中华民族先祖祭祀,优秀道德文化重建等活动,教育界亦发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

传统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并世代传承和发展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前进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化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在传承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要结合高校德育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服务。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其传统德育资源所具有的人文价值极具现实意义,有着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价值取向。将德育置于现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增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人文关怀中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一、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重要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民族状况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各少数民族在自己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浩瀚博大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并保留在少数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层面文化,包括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道德生活和礼仪风俗、制度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它是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各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因素,一般包括生活习俗、人生礼仪、民间传承、信仰崇尚以及节日文化等主要类型。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各族人民的精神基础,是维系各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支撑着民族的心理、意识,体现在独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之中。高校在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时不能忽视对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开发利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少数民族政策的深化,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甚至学校教育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如果高校德育仅满足于一般化的理论教育,脱离民族学生的实际,忽视少数民族道德的特点,将缺乏针对性和认同感。如何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贯彻落实高校德育目标,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弘扬主旋律,顺利的实现社会主义德育目标,又照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途径因材施教,提高德育效率,是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工作和改革中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

生活即教育,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发掘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可以让学生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教化,提升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道德修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构成中,少数民族文化在与汉民族文化交融渗透的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社会调节功能,它承担着调整少数民族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的任务,是各民族用于调适本民族内部,本民族与其它民族之间各种关系的重要手段,在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推动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德的本质是“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1]。伦理道德与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相结合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在少数民族地区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就通过民间习俗、宗教仪式完成。带有经验性的伦理道德以乡规民约、各种禁忌、人生礼仪、节日庆典、谚语歌谣等形式散布和融汇在实际生活之中,这就使它比一般的伦理道德更具普遍性和稳定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具有更为直接的社会功能。如果学校德育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资源和宝贵的经验,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赋予其时代的特征,将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道德力量,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增强德育的人文底蕴,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丰富德育内容和提高德育效果,真正解决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二、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意识形态层面的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与宗教、民族风俗、民族节日等各种文化现象交织在一起,表现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哲学观以及体现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语言文字或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道德观念对宗教、民族文化产生极大影响,而宗教、文化等又是道德观念的载体,各民族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形式得到充分的表露。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内容蕴含在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宗教禁忌、格言谚语之中,以习惯法、乡规民约、社会舆论等社会调控方式保证其实施。这些道德内容渗透在少数民族日常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婚姻家庭,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之中。综合起来,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道德

“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2]。在道德价值上,各民族都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爱国主义观念贯穿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之中。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以顽强的精神开拓了祖国的疆域,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我国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反抗民族压迫,抵御外敌入侵做出了巨大贡献。各民族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解放前,仅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呈现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保证族群的发展和繁衍,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朴素的集体主义观念,这种团结互助的整体意识世代相传,构成了各族人民所特有的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并成为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重贤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观念作为重要的政治道德规范在维护各民族的政治地位、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社会道德

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道德可以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几个方面考察。概括起来,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以物质文化的形式或以精神文化的形式,在生活习俗、人生礼仪、传统节日、宗教信仰等方面普遍渗透着文明礼貌、与人为善的原则;诚实守信、公平合理的原则;遵守秩序、言不越规、行不逾矩的原则;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约的原则;勤劳勇敢、谦虚谨慎的原则。这些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维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和生活,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坚实保证。

(三)和谐统一的生态伦理道德

少数民族朴素的生态伦理道德是优秀的传统德育资源,善待自然的观念以广泛的影响力保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行为的延续。总的来讲,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都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为主,反映出朴素的自然观与道德观。在宗教信仰和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与生存环境、与整个自然界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现着对生命的崇敬,对待死亡乐观豁达的态度,这些观念深深的植根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形成了大量世代相传必须严格遵守的生态伦理原则。

三、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主要途径

德育在选择、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以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内容,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德育通过发挥自身的传递功能,保存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促进传统文化的积淀,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和继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强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以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桥梁建立起共同的道德基础,确立核心价值观念,在课堂上,课外教学活动中,在校园文化里树立文化对话意识;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利用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传统德育资源构筑和谐的德育体系。

(一)将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道德教育的民族性决定了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要符合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取得实效。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中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相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人伦价值思想,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一致的人生和价值取向等优秀德育资源都可以赋予其时代的含义作为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结合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出具有本民族、本地区、本院校特色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课程资源。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要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适当加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宗教观念以及民族认同等方面的教育。利用传统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主题活动也是有效途径。

(二)在隐性德育环境中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

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地理环境、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语言的千差万别,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由此给高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自身在提升德育实效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善于运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进行植入式、培育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以及班级管理等隐性德育环境的创新,关注时代的德育新视点,进行文化浸润、人文关怀,提升民族认同感,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民族文化意识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中高校德育工作者是主力军,仅重视德育师资的理论修养,忽视对民族地方高校师资的民族文化知识培训是不利于成功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德育工作者不了解民族文化知识,课堂上单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民族德育资源,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是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缺乏认同感,造成民族地方高校中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通过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德育师资队伍中民族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灵活地运用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并同民族的历史结合起来,才是使高校德育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要培养一支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同时又熟悉少数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的德育队伍,使其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证。

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原则

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过程中既要符合社会主义的德育要求又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问题,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德育目标的实现找到有效途径就必须在开发和利用传统德育资源时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原则,不断传承和创新优秀的文化资源,“扬弃”落后的,不符合时代特征的传统。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就是要构建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德育体系;就是要在德育实践中联系具体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正确引导德育向纵深发展。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指导思想和必要前提。我们要对各族人民历经千百年来积累的优秀德育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整理,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其次,在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过程中不断继承优良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和实现形式。

(二)以唯物辩证的观点分析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的观点对待少数民族传统道德资源,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具有双重性,各个民族几乎都有因循守旧、盲目排外、拒绝接受新事物的观念,原始平均、绝对平均的观念,安于现状的守旧意识等落后的不符合时代特征的消极成分。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对其认真辨别,利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去伪存真。在认识和处理道德冲突时,必须从具体的道德环境出发,尊重民族地区道德教育的现实,承认民族地区道德主体的特殊性,坚持主观与客观,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原则,针对道德主体的特征,要遵循针对性和创造性的原则选择利用德育资源。

高校德育在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必须沿着在传承中超越,在超越中传承的发展道路前进,坚持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的指导下既善于吸纳以往的合理思想和有益做法,又要善于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新任务、充实新内容、探索新方法、实现新超越。

[1]李资源.文明的呼唤: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2]王军.教育民族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熊坤新.民族伦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5]杨志坚.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资源意义及其应用研究[J].西南教育论丛,2008(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3.

G751

A

1004-941(2012)03-0142-04

2012-03-26

徐雁(1976-),女,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毛正天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