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忠,俞理明
(1.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2.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
《真诰》用韵年代研究
夏先忠1,俞理明2
(1.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2.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
以《真诰》前十八卷所有韵文为考察对象,通过对《真诰》用韵分析,并将其用韵特征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诗歌用韵进行比较,根据比照结论,从用韵角度考证其成书年代。其成书年代主要在晋代,但少部分文献应为齐梁时期写定的,与从文献角度考证的年代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两种考证方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说明利用道经中的韵文用韵考证道教典籍的写定年代是可行的,同时也证明了道经的用韵与当时的文人诗歌的用韵系统一致性,为考证道经成书时代开辟了另一途径。
《真诰》;韵部;用韵;成书年代
《真诰》是南朝齐、梁时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编撰整理的一部道书,其中保存了大量魏晋时期的道教文献,对道教的历史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学界重视。在汉语史学界,因为《真诰》多以神灵降乩的方式,通过神与人的对话展开,它的语料价值也受到关注。其中,《真诰》中大量采用韵文的方式,受到语音研究者的注意,日本学者赤松佑子(1995)的《〈真诰〉诗文押韵中所见的吴语现象》,从古方言的角度,对《真诰》中的诗歌作了颇为全面的分析,但文章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韵文整理不全、部分韵脚字与《真诰》原文不符、首句入韵韵字未列入用韵考察范围、个别韵脚字的韵部错误、韵文确定有误等现象。①拙文《真诰》中的韵文,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四辑,巴蜀书社,2012年6月,待刊。
本文以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天津书社联合影印出版的《道藏》(1988年,第20册,第491—610页。)中的《真诰》为考察对象,对其中的韵文重新作了全面考察,梳理出所有韵文,根据用韵情况,划分韵段,确定各韵段韵脚字的韵部,归纳各韵段的韵部,并分析其用韵。借鉴已有的六朝音韵研究成果,将《真诰》用韵特征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诗歌用韵进行比较,根据比照结论,探讨其成书年代。再结合文献年代考证,分析彼此的异同。
今本《真诰》共二十卷,其中第十九、二十卷没有韵文,因此,本文只考察《真诰》第一至十八卷的韵文,共156个韵段。
说明:本文采用《广韵》韵目为分组标题,多韵目字表示合韵。韵目后用数字表示该韵目的韵段数,韵段之间用“/”隔开。韵字右下角用小字标出该韵字的韵部,韵字右下角未标韵部的,表示与后一个韵字的韵部相同,如“采待在海”,表示“采待”与“在”字同为海韵。引例后的数字表示该韵例在《道藏》第20册中的页码,页码后的上、中、下表示每页的上、中、下栏,如“492中”,即《道藏》第20册492页中栏。为节省篇幅,省略册数。
止蟹二摄共19个韵段:
1.之咍通押
之、咍两部在汉代是一部,从三国时期起分为两部,但也有一些合用的例子。到晋代,之、咍两部合韵大部分见于吴郡陆机、陆云、夏靖等人的诗文和吴声歌曲。刘宋诗韵中未见之、咍相押。[1]40
《真诰》用韵中,之咍平声通押1次、上声止海通押1次、上声止韵与咍韵通押1次,应为魏晋时期吴地的用韵。
2.微脂支灰咍齐通押
《广韵》微脂灰咍四韵在三国时期同属脂部,经常一起通押[1]10。到晋宋时期,微脂灰咍四韵分为两部,脂微两韵独立为一部,称为脂部;灰咍两韵与皆、齐韵一起独立为一部,称为皆部。但脂微二韵的平声字与皆咍灰齐还有通押的例子。齐梁时期,脂微两韵也分化为脂、微两部,未见微脂咍通押的韵例[1]10,24,皆咍两部合为一部。[1]701
《真诰》用韵中,微脂灰咍皆支齐七韵,除微支通押1次外,其余未见微(脂)与灰皆咍齐分用的韵例,相似于魏晋宋时期的用韵。
3.祭泰通押
两汉祭泰夬韵同属祭部。魏晋宋时期祭泰夬韵分为祭、泰两部,祭部包括祭霁怪韵,泰部包括泰夬废怪韵,但还出现一些祭泰通押的例子[1]14。齐梁以后祭泰合韵很少见。[1]34
《真诰》用韵中,祭泰二韵几乎合用,与魏晋宋时期用韵同。
果假二摄共11个韵段:
东汉时期歌部包括歌、戈、麻三韵字,魏晋宋时期歌、戈、麻完全合用,唯有麻韵的上去二声(马、祃)字在晋宋时期大部分作品里是独用的。演变到齐梁的时候,麻韵的平声字也完全独用了。[1]719
《真诰》用韵中,果摄(歌、戈、上声果)韵与假摄(麻、上去声马祃)韵通押9次,占两摄总韵段数的82%,歌戈麻三韵显然同用,用韵与魏晋宋时期一致。
效摄共6个韵段:
《广韵》豪肴宵萧四韵,在魏晋刘宋时期大多数作品中通用不分,到齐梁陈隋时期,豪、肴、萧宵分别为一部。[1]721
三国以后,侯部中的豪肴萧几韵并入宵部,已呈《切韵》系统的趋势,不再与侯部中的侯、幽、尤韵通押。但魏晋诗文中,宵部字仍多和幽、尤韵相谐,但只限于平声[2]。宵、萧二韵与幽、尤、侯三韵通押,主要出现在以陆机、陆云等祖籍为江南的诗人作品中,可以说是吴语的特征[3]336。丁邦新也指出:“魏晋时期吴地诗韵有五种特征,其中‘幽宵两部接近’就是其中之一,把它当作吴方音的特点,而且这种现象在南北朝已经消失。”[4]
《真诰》用韵,豪肴宵萧几乎通押,未见豪、肴、萧宵分用的韵例,其用韵与魏晋宋时期相同;幽、尤两韵分别与萧宵韵通押,其用韵与魏晋时期吴方音相同。
魏晋宋时期,鱼虞模三韵多数作家是通用不分的,而有的作家鱼虞与模分用,如晋陆机、陆云[1]719。齐梁陈隋时期,鱼与模虞不同用[1]701。同时,侯韵字从鱼虞模三韵分出,与幽部的尤幽两韵字合为一部。但在魏晋时还有人把虞韵字和尤韵字通押,可是到刘宋的时候就很少了,晋代虞韵字与尤韵通押,很少与模韵通押的现象,绝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而是来自陆氏兄弟一种吴方音现象。[1]18-19
《真诰》用韵中,虞韵6次与尤韵通押,占虞韵总数的86%。另外,鱼虞模通押。其用韵应为晋代用韵。
梗摄共26个韵段:
耕庚清青:清清冥停青营清生庚争耕505中耕清青:清琼清軿青旌清庭冥青罂耕灵青507中
庚清青 13:成清屏庭龄青卿庚清清501上/情清灵青轻清平庚501中/庭青倾精婴营清生庚506上/征城清灵冥青生庚庭青倾营婴清生庚506下/荣京鸣庚庭青声清軿青萦清清龄青508上/清城清庭青生庚琼婴清兵明庚龄青511下/情清生庚经青512下/明庚形青情清灵馨青名精清514上/精贞清行庚平庚清清生京庚名清514中/灵青生庚名清莹庚精清冥青534上/精清灵青平明庚清城清生庚倾清宁青并清铃青成清星听青539中/庭青生庚婴清灵青并名清540上/清清冥青璚清庭青生荣庚591上
庚清青映:庭青精清明庚灵青城清命(映)清倾清平庚549上庚蒸轸:应蒸尽轸明庚498中
清青 5:声清庭零冥青505下/清清冥青精清灵軿青诚琼清506上/渟青营清511中/軿青成清512中/精清灵青情清经青清清庭青542中
庚清:名清英庚571上青:丁庭青571中梗静:静岭静永梗井静503中静劲:岭静浄劲井静505上
耕庚清青四韵在东汉同用,属耕部。魏晋宋时期,庚耕清青四韵跟东汉相同,一般都是通用不分的[1]21。只有刘宋的谢庄一个人青韵独用,不与庚清相混。青韵从谢庄独用以后,齐梁陈一百年之间,许多作家都分用。这表明青韵跟其它三韵的读音有不同[1]709。宋北魏前期没有人能对耕庚清青四韵作出严格的分别。谢灵运、谢庄、高允都有青和庚清分开押韵的作品,但是庚清青或清青也时常在一起押。[5]141
《真诰》用韵中,耕庚清青同用,没有鲜明的时代差异。但青韵独用1次,用韵特殊,值得探讨。
曾深二摄共6个韵段:
蒸登:升蒸腾登凌兴胜蒸570中
侵5:寻森音林心侵491上/心音心寻侵542中/心寻侵543上/阴心侵571中/音寻衿林侵586上
东汉时期,蒸部包括《广韵》蒸登两韵字和部分耕韵字,到魏晋,蒸部分为蒸、登两部。齐梁以下与魏晋完全相同[1]22,711。蒸登在南北朝没有合用的痕迹[6]。侵韵从先秦到《中原音韵》时期,没有什么大变化,以独用为主。
《真诰》用韵中,蒸、登通押,与魏晋时期用韵相近。侵韵独用,时代特征不明显。
通江宕三摄共26个韵段:
东2:空 功东571上/童 宫东571中钟:踪恭钟571中
钟阳唐庚荡宕:张亡阳藏琅堂光唐章阳堽唐镶阳龙钟王阳横庚行唐傍宕祥乡阳颡荡香阳迎庚547下
东钟3:公宫东峰钟511中/葱东容钟风中东568中/峰龙钟公蒙崇东590下
东钟江阳:冯东中东窻江空东龙钟房阳胸钟冲躬虫东504中
东钟阳3:方阳崇东从钟终同东505中/方阳同空中东忘阳通东踪钟502上/童东锋钟宫东房阳通东540下
东钟阳唐送:房阳风东峰钟芒唐蒙东皇唐众(送)锺钟冲宫东浪唐502中
东钟阳漾青:蓬童公东凶钟龙踪钟冲风翁东凶锋重钟祥阳状漾形青548中
东钟阳登:宫空东房阳钟钟朋登童崇东511上东钟阳用:空东方阳风东龙锺峰钟童通翁东纵用505下
东阳唐 3:房阳风东浪唐504下/当唐方阳通东祥强阳538上/方阳风中同东皇唐浆阳琅昂唐梁房翔阳崇东浪唐忘阳506中
阳2:方阳翔浆亡阳568中/乡常梁忘阳586上
阳唐4:方阳藏桑唐湘阳乡王阳588下/芳翔阳堽唐粮彰扬阳颃唐570中/浪康唐忘阳505下/堂浪唐梁望阳丧唐505上阳唐庚2:阳彰阳刚唐明庚575下/浆扬阳鸣庚霜阳刚唐522上
三国时代东部(包括东钟二韵)与冬部合用者不多。可是到晋代两部合韵的例子却多起来。东冬两部通押,在陆机、陆云的诗文和吴声歌曲里较多,是值得注意的方音现象。另外,魏晋时期,除东冬两部通押外,东冬两部还与阳部通押。但到刘宋时代,东冬合为一部,东阳通押少见[1]51-52。何大安《南北朝韵部研究》一文,只谈到东冬钟江通押,未及东冬钟与阳唐通押现象[5]134-139。南齐时,东冬钟三韵分为两部的趋势,即东韵为一部,冬钟两韵为一部,不过,有些作家东钟两部还有合用的例子,但到了梁代以后,大部分分别得很清楚,北齐、北周、陈、隋各家也是如此[1]707。由此可见,东冬通押或东冬钟与阳唐相押是魏晋时期用韵特征。
上古阳部庚系字在东汉归耕部,晋代还有少数作家,如陆机、陆云、左思等人间或把上古阳部中的庚系字“明京庆衡卿罊横兄英茎稉景”和阳部字押韵,这种现象跟东汉时期相似。但是到了刘宋时期,除颜延之把“衡”字和阳部字押韵以外,未见这种现象了[1]21。阳部中的庚系字与阳部韵相押应为魏晋时期的用韵特征。[5]135-138
《真诰》用韵中,东韵单独或同钟韵一起与宕摄韵通押14次,分别占东、阳韵出现总数的87.5%、70%,其用韵特征与魏晋时期吴方音相同。但东韵独用2次,钟韵独用1次,用韵特殊,值得探讨。另外,阳唐韵一起与上古阳部中的庚韵字通押3次,其用韵特征也与魏晋时期相同。
臻山二摄共40个韵段:
真:辛尘真571中真臻文仙先:文文真真绵仙玄先臻臻571上真谆:真鳞尘真轮谆568中
真谆文:云文椿谆人真530下真谆先:真真烟先轮谆新真545中
真谆仙先山:玄先均谆间山亲真真缠仙513上真文魂仙:君文门魂军文津真缘仙542上
真文魂桓仙:云君文神真翩仙门魂丸桓真真540中真文元仙:元元真神真文文专仙分文507中
真文魂元仙先:元元分文魂魂烟先然全仙辰真550上真文仙:分文真真帉文人真云文缘仙闻文因真495中
真文仙先 2:迁仙天先真真全仙分云文天先545下/迁仙天先真真全仙分云文天先566下
真魂桓仙先:丸桓门魂川仙篇年先臣真真523上真元:真真源元身真源元540上
真仙先删2:然仙玄先便仙颜删真真篇先501上/玄天先人真玄先仙仙奸删烟先神真渊先晨真549上
真仙山:间山津真绵仙山山缘仙亲真505中真侵:吟侵音真寻钦心襟侵512下
真魂元桓先:真真元元神真丸桓魂魂晨神真天先551下真痕仙先:玄先真真根痕缘仙534上
真元仙删山:辰真蕃元元迁仙山闲山颜删506上真仙先准:缠仙烟先泯准神真全仙津真552上
真先2:渊烟先人甄津真512上/辰真旋先邻人真先先577下
真先山:津真天先间山晨真贤颠先辛亲真502上真山:山山人真511下元魂:翻元论魂571中
魂痕3:存魂根恩痕540下/存魂根恩痕539下/门魂恩痕571下元仙先:巅先言元缘仙玄年先598下
元先山翰:轩元间山天年贤前先翰翰591上元山:山山源元588下仙:川泉仙571中
仙先 2:便仙悬先571上/迁仙烟先571中先魂:玄先魂存魂552上震:仞晋震588下
翰换谏:馆换难岸翰观畔换旦粲翰弹散案讃翰焕惋换涧谏(509上)
三国时期,真部包括真谆臻欣文痕魂七韵。元部包括元寒桓删先仙山七韵。真部跟元部通押的例子很多。到了晋代,三国时期的真部分为三部,即真部(真臻谆)、文部(文欣)、魂部(魂痕);元部分为寒、先两部,即寒部(寒桓删)、先部(元先仙山)。可是吴人的陆机、陆云,真魂两部仍间有相押,且多数作家真魂两部与先部、寒部与先部仍然有不少相押的例子[1]6。晋代时期,真文魂寒先五韵部中有三部以上通押的大多出现在吴地的诗人(陆机、陆云、陆冲、蔡洪)用韵中[3]339。真魂痕先寒五部混押,在刘宋以后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五韵部通押应是汉末、三国、晋初时真、元两部未分之前的韵例[7]。刘宋时期,先部(元先仙山)字就很少与真(真臻谆)、寒(寒桓删)两部字押韵。先部的元韵字开始与魂部痕魂两韵字相押[1]24。齐梁以后,先部中的先仙两韵仍然合用,独立成部,而山韵也趋向于独立,不与先仙相混。寒部中的寒桓作为一类用,独立成部,删韵作为一类用,直到陈隋都是如此。[1]15
《真诰》用韵中,含有真部韵的33个韵段(因篇幅有限,真部未与元部通押的韵段没有列出)中,有25个与元部韵通押的韵段,占真部韵段出现总数的76%,占元部韵段出现总数的78%(含有元部韵共32个韵段)。可见真元两部韵几乎通押,与汉末、三国、晋初时真、元两部未分之前的用韵相近。
真文魂寒先五韵部中,五韵部通押的有1个韵例(因篇幅有限,不列举,下同);四韵部通押的有3个韵例;三韵部通押的有10个韵例。三个韵部以上(含三个)通押的韵段分别占真、元两部出现总韵段的42%、44%,此用韵特征更贴近晋代吴方言区诗人的用韵。
另外,仙韵独用1次、仙先二韵通押2次,用韵特殊,值得探讨。
入声韵共8个韵段:
质术薛没德泰废:绝薛塞德废废术术密质骨没外泰598上质薛:日室一质灭薛568中
质术屑:穴屑密室质术术逸质512中
薛屑:桀雪薛洁屑辙絶薛512上陌昔:役昔逆陌适昔504下昔:璧迹昔571上
没至队:骨没类至溃队548中月物泰夬至:阙月郁物位至迈夬带会泰590下
两汉质部包括的字类很多,有质术栉迄物没屑薛黠九类。三国时期,屑薛黠三类字一律转入屑部(三国时代,月部分为屑、曷两部。屑部包括屑薛黠月四韵字,曷部包括曷末辖三韵字),其余质术栉迄物没六类为一部,现仍称之为质部[1]29。但在魏晋时期还有质韵与薛屑通押的韵例,只见于魏国的应玚、曹丕,晋代的木华、陆机、陆云、傅玄、傅咸、皇甫谧、殷巨,这一点与这些诗人的阳声韵真谆文魂痕韵和元仙先山韵通押相对应。尤其是在陆机、陆云诗中屑薛韵与质术韵同用的用例比分用的多,他们觉得这两个音是相当接近的[3]342。齐梁以后,质部包括《广韵》质术栉迄四韵,质术栉三韵通用与平声真谆臻三韵通用正好相同。[1]724
另外,魏晋宋时期在阴声韵里除脂部一部分去声字(未至队)和祭泰两部字有同入声韵字相押的例子以外,其他各部分都不与入声字相押,这种情形到齐梁以后就比较少见了。[1]34
《真诰》用韵中,质韵全部与薛或屑通押,与三国或晋代的陆机、陆云用韵相同,可认为是魏晋时期的用韵。同时,脂灰韵去声(至队)与没韵、祭泰韵与质术薛没德韵、脂去声(至)同泰夬与入声韵月物分别通押1次,这些用韵特征与魏晋宋时期相同。
七言诗在用韵体式上的演变轨迹是从句句用韵到隔句用韵,隔句用韵的七言诗从刘宋开始出现,逐渐增多。刘宋以前是句句用韵的。[8]
《真诰》韵文中,有七言韵文两组,韵文如下:
1.精气神妙参二仪支,慎传凡人贤者施支。封天制地无不宜支,子能宝秘天知之之。吾道要妙岂相期之,自有奇神先兵规支。火寸三五天瑞之之,隆代叠换运相推灰。明匠保德慎无思之,驱恶除逆疾寻思之535下,万金之术龙之熙之,隆数卒三失由儿支。莫测其源刘向知支,有凶拨乱皇复基之。乘天命世遂平夷脂,制逆者谁必定期之。匠不足虑忧远危支,五世之间真可悲脂,篡历有数帝座亏支。当见变异纷纷来咍。金室在兹枕麝香阳,一具于头间辟水旨20/536上。
2.石生有才而轻迈夬,张生体和而难解蟹,许生广慎而多疑之,丁生率因而发迟脂591上。
《真诰》中这两组七言韵文,均句句用韵,从七言诗用韵演变轨迹来看,其写定年代应为魏晋时期。
通过上述用韵时代特征分析,我们发现《真诰》前十八卷的成书年代应为晋代。
在前面用韵分析中,我们发现几个韵段的用韵与《真诰》中的大多数韵段用韵明显不同,通过考察,这些特殊韵段全部为第十三卷中最后十五段五言韵文(P571),具体韵例如下(因同为571页,为节省篇幅,只标示在本页中的上、中、下栏):
东2:空功上/童宫中;钟:踪恭中;青:丁庭中;庚清:名清英庚上;昔:璧迹上;
先仙2:便仙悬先上/迁仙烟先中;仙:川泉中;魂痕:门魂恩痕下;元魂:翻元论魂中;
真:辛尘中;支:宜知中;侵:阴心中;鱼:居胥中;
根据前面各韵组分析可知,青东钟仙四韵独用、仙先以及元魂单独通押,明显不是魏晋时期的用韵,其用韵特征与陶弘景诗歌《华阳颂》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真诰》卷十三中的十五首五言韵文写定年代不是魏晋时期,应为齐梁时期,与日本赤松佑子的观点一致。[3]333
总之,通过对《真诰》用韵分析以及把其用韵特征与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歌用韵进行比较,再结合其七言韵文的用韵特征,我们发现其成书年代与从文献角度考证的存在一定的差异:
陈国符(1963)与任继愈(1991)所认为的“《真诰》前十八卷的成书年代为晋代”与从用韵角度考察出来的成书年代不完全相符,因为第十三卷中的十五组五言韵文的用韵完全是齐梁时期的,不是魏晋时期的。所以,“《真诰》前十八卷的成书年代为晋代”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
朱越利(1996)与丁培仁(2008)没有指出具体卷数的成书年代,认为《真诰》原为晋代作品,后经梁代道士陶弘景编集。但从用韵角度考察来看,《真诰》不完全只是晋代作品,其中也有齐梁时期的作品;陶弘景不仅只是编集,而且还有撰写可能。王卡(1995)则未谈及《真诰》的具体成书年代,只是认为其为东晋南朝上清派重要经典著作,相对于其他四位学者来说,成书年代较宽泛,因为东晋南朝时间跨度近300年。
总之,从用韵角度考察来看,《真诰》的成书年代主要在晋代,但少部分文献应为齐梁时期写定的,与从文献角度考证的年代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两种考证方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说明利用道经中的韵文用韵考证道教典籍的写定年代是可行的,同时也证明了道经的用韵与当时的文人诗歌的用韵系统的一致性,为考证道经成书时代开辟了另一途径。
[1]周祖谟.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M].台湾: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1996.
[2]虞万里.《黄庭经》新证[M]//榆枋斋学术论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15.
[3]赤松佑子.《真诰》诗文押韵中所见的吴语现象[M]//吴语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1995.
[4]丁邦新.魏晋音韵研究[J].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75(65):263.
[5]何大安.南北朝韵部研究[D].台湾大学,1981.
[6]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M]//龙虫并雕斋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212.
[7]虞万里.《黄庭经》用韵时代新考[M]//榆枋斋学术论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73.
[8]王力.古代汉语: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1516.
H058
A
1004-941(2012)03-0125-05
2012-05-15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古道经的韵文和写作年代研究”(项目批号:12YJA740080);2011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道经诗文用韵研究”(项目批号:11YBA245);怀化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夏先忠(1969-),男,土家族,湖南溆浦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音韵与方言;俞理明(195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中古时期的佛道文献语言。
责任编辑:王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