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策略探析

2012-04-12 14:40:33任慧一张子龙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校园体育

任慧一,张子龙

(1 济宁学院体育系,山东 曲阜 273155;2 临沂市河东区八湖镇育才小学,山东 临沂 276031)

1 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指人类在与自然的作用及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全国的高等学校大多以寄宿制度为主,高校学生大多生活和学习于校园之中,在这种特定的社区环境之下,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贯穿于其中,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师生所呈现出来的各种体育文化活动,是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这里把校园体育文化分为三个方面,即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2 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高校校园是全体师生为了学习和生活共同创建的社会社区,它也是一种社会状态;它同样需要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这种校园就是和谐校园。

3 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受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3.1 大众性

大众性,简单地说就是大众的广泛参与性。体育活动特点在于它易于参与,不需要高超的技艺和过人的本领,而是以普通的,自娱自乐的,消遣性的,游戏性的活动方式应和参与对象,便于吸引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我国高校大多是综合性院校,在校学生大多万人以上,具有鲜明的大众参与特质。

3.2 校园性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呈现的各种体育活动,它区别于社会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是其校园性这一特殊性。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校园体育让大学生们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又具有发散性,它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方式,广泛散播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渗透于每一个人当中,形成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3 多样性

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层次、形式组织的多元性方面,是大学校园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高校体育文化越向前发展,其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也就越独特、越成熟。校园体育与校园文化教育相结合,可产生多样性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除各种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和观赏性体育活动外,还包括以上各种体育活动与校园文化相互渗透,交织以展示学生才能的各种文化活动,如体育摄影,体育邮展,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征文,体育小制作,小发明,野外生存等各种体育文化活动。

3.4 教育性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在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下,教育作用就毋庸置疑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规范学生的行为,激励学生为校争光,以校自豪,让学生从思想意识深处养成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的观念。校园体育文化为社会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和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合作、自强不息等品质做出贡献,例如各高校每年都要举行的运动会、篮球赛和排球赛等群体活动。

4 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有着自身的功能和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整理认为,它有如下功能。

4.1 健身功能

大学生的健康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高校的拥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和指导教练,通过传授体育文化知识,促使学生掌握健身和锻炼的知识。高还校具有较为全面的体育设施,能够更为安全和正确的进行体育锻炼,这相对于体育不太完善的中学,这是一个飞跃。大学生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不仅通过观看各种文体活动,甚至可以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来调节自身的心理和生理机能,从而为更紧张的文化学习提供健康的身体基础和保障。

4.2 教育功能

体育活动具有一定对抗性、竞争性,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不但要承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大负荷,还要承受对手带来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自信心。体育文化的提高还给学生的生活带来积极的指导作用。例如,在面对艰难坎坷的情境,因为有着良好的体育精神品质而能从容、淡定的去解决,这也是教育功能的一个方面。

4.3 娱乐功能

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娱乐大众,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作用。广大师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消除身心的疲劳、让自己活得更精彩。体育活动的方式很多,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外还有一些衍生出来的项目,如,户外运动,拓展训练等。项目的增多可以为不同人群提供各种娱乐方式,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体育娱乐的功能就是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同时带来更多的快乐。在减轻学习和生活带来压力的同时,娱乐自己、快乐大众。

4.4 凝聚功能

凝聚力是一个组织、一个团队的灵魂。通过体育活动,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人联系在一起,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凝聚功能。广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既丰富了广大师生的业余生活,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为学习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它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却能培养师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优良品质,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5 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5.1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细化体育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组织体系

学校的体育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体育意识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的必要条件。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首先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细化体育管理规章制度。现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文化的保障,制度的建设要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以文化的力量教化人的精神,通过开展多方面的文化教育活动,让体育竞赛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达到用优秀的文化改造、教化学生的目的,实现校园的和谐发展。

首先,建议高校管理部门实行学校体育督查制度,建立院、系、班级督查机制,成立督查委员会。重点检查班级体育制度落实情况,定期向院系公布督查结果,确定明确的体育负责人、管理者要身体力行,带头示范,形成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氛围,形成人人自觉遵守制度的法治素养,使制度的激励作用落到实处。

其次,认真贯彻学校下发的各种体育规定,制定好各种体育活动的时间、地点、对象及活动口号等。对体育场馆的管理、教学活动的管理、体育竞赛等都制定出详尽的规章制度。学校可以统筹安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场地器材使用规定及时间安排。学校要定期举办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在民主法治的前提下,把校级的和下属学院(系)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不同的体育项目结合起来,把体育竞技与法治规章建设结合起来,把体育与文艺结合起来。

5.2 提倡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加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一种文化力量。但是,弘扬这种力量需要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的精神。校园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体现人意志的客观精神,是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的精神和人文精神,用体育拼搏精神去刻苦追求公平与正义,也就是人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文化蕴含着文化主体的认知成份、情感成份、价值成份和理想成份,这些成份是建立在诚信友爱的基石之上的。在这种精神下,人的体育观念、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又是和谐社会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和谐社会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向,体现着校园体育文化主体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因此,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

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的精神需要体育培养来逐步贯彻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体育课、课外活动、户外活动等,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在公平正义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和各种体育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和功能有全面的体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人,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兴趣并不随求知欲得以满足和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减弱或消失,反而会使有关兴趣更丰富和深化。那些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体育活动会引起人们各种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在多次感受下,就会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赞同、喜爱、支持等感情。在诚信友爱精神的前提下贯彻和实现终身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本身是思想意识和行为倾向的有机结合,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的思想基础。体育精神的强烈程度,直接影响人们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健康体魄是广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以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的精神为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加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加大体育宣传力度,使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来深化这种精神影响,从而提高其对体育的认识,并转化为体育行为,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5.3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设施和环境的建设,创建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

高校校园内拥有体育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因此,必须重视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学校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加强物质层面的建设。首先是适量增加一些学生比较喜爱的体育器材,如乒乓球桌、羽毛球场。其次充分利用各个院系的空余场地,建设适合本院系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减轻现有场地的使用率,而且场地更具有特色。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体现和谐社会理念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如校园内本校传统项目的雕塑,体育馆健身房等处的体育明星画像、体育格言、体育知识宣传等,校园媒体的广泛传播,更能突出辐射力和传播能力。然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程,需要全体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趋于完善,所以管理部门要增加体育设施投资,增强对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从而不断改善校园体育环境,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形成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和底蕴,从而创建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6 结论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对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促进身心健康、育人、娱乐等功能。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更加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内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是当今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石。然而很多学校出现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上建设滞后、校园体育制度文化还有缺陷、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盲从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改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应遵循民主法治的原则,细化体育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组织体系,加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体育活动意识;提倡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加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才能使只有校园体育有了新的发展目标,有了新的努力方向,才能真正使高校体育文化为学校教育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创建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1]伍晓军.体育文化学[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

[2]邱欣,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7.

[3]王亚芬,李吉远,王能干.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人文校园构建[J].搏击.武术科学2004,3(5):99-101.

[4]孙玉梅.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9,25(6):101-103.

[5]王忠宝.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6):140.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校园体育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