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张洪斌
(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大批国家基础教育和其它行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但新建本科高校的本科办学历史不长,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并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
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具有普遍面临的一些困境。“一是外引困难。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名气不大,对于‘大师’级的人才缺乏吸引力;财力不足,很难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更优惠的待遇和优良的工作平台。二是内稳困难。学校一方面必须走向社会,积极参与高层次人才的争夺;另一方面还要想方设法稳住校内原有的高层次人才,而实际情况是本校的高层次人才往往不容易稳住,其原因之一是本校原有的高层次人才不能享受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同样优惠待遇。三是培养困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在短期内通过学校自身条件培养一些高层次人才难上加难。校内的骨干教师需要侧重于学历层次和专业任职资格的培养,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侧重于适应工作环境和融入文化氛围的培养,所有人才都需要有一个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科学定位的办学理念转变与素质能力提高的培养过程。”[1]
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引进培养是重中之重。若无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将会失去明确的目标,无论是宏观建设还是微观研究,带头人可以提供解决学科和专业建设难题的途径,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明确性,有效降低了师资队伍建设摸索的难度。面对困境,要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策略,使相关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引进和培养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明确目标。
首先,建立灵活机制加强带头人引进培养。解决带头人缺乏的问题,要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平衡,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引进培养要符合学校校情和实际。比如可以采取灵活机制聘用业界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设立特聘教授岗位,明确专项经费,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外聘教学、科研业绩突出的教授作为特聘教授;采取“松散型、紧密型、全职型”三种聘用方式,为应用学科和专业引进和培养高
层次人才。以全职型为主,松散型、紧密型为辅,逐步加深联系,采取优惠和特殊政策,真正吸引高层次人才为学校服务。
其次,通过项目申报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通过高层次人才工程申报解决自身培养问题。对于转型中的高校来说,申报高层次人才工程项目,一方面可以奠定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应用性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以实际取得成果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对于转型中的高校,提高高层次人才工程申报率要关注侧重点,不可四处出击,保持与学科和专业建设明确思路的紧密联系,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应用学科和专业建设为根本目的。
最后,实施人才梯队建设。新专业和发展较薄弱的专业可以开展后备教授培养的活动,打造一支高职称、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施梯队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在教师队伍的结构方面,第一,一定要形成专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状态;第二、师资队伍建设的层次性结构,这是高校学科分级的内在要求,尤其学科带头人要求少、精、尖,学术带头人队伍适中;第三、在技术职务结构上、不宜一味地追求高职称指标;第四、在专兼职教师结构上,适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兼职教师队伍主要包括两类人才:教授与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第五、目前还要加强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课平台建设服务。”[2]
“培养、发现、选拔、造就优秀教师不能单纯靠“伯乐”,而要靠制度、靠机制 ,因此 ,要有一套人才集体培养,竞争淘汰,优选优用的制度。青年教师上岗前要进行真正意义的严格的岗前培训,上岗后要进行岗位练兵、在岗进修、轮岗脱产学习等 ,还要通过严格的考核、选拔,从中发现造就一批优秀教师。”[3]
加大教师向应用型师资转变的力度,解决队伍结构问题,促使师资队伍结构与学校定位、应用型本科办学要求匹配。加大与地方相关行业部门的联系,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建设校企合作基地,构建校地合作平台。教师自身转型不仅需要教师本人教学理念、思想的转变,还要依靠学校的积极推动,学校在其中应扮演指挥者的角色,把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的措施落实到每个实在个体上,注重点面结合、树立典型和示范效应。教师转型不仅在于观念的灌输和培育,还要在学校和地方共同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真正做到让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得到所需知识。
首先,采取特殊政策,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深入开展校地双方人才合作,本着“尊重人才,以人为本,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依法管理、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对应用型学科和专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合作,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师资。建立专任教师到相关行业和领域学习交流、接受培训的长效机制。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和基层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调研、参与项目研究开发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建设校企合作基地,参与地方科技产业建设,保证青年教师实践目标的完成和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与学科专业发展相关的行业部门的技术合作,锻炼研发队伍等。
最后,加强校地合作,促进师资结构调整。建立校地人才共建机制,深入推进“共建人才纽带、共建育人纽带、共建科技纽带”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共建,加强校地共建项目的合作研发,培养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构建校地合作平台,使教师应用实践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使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促进教师向应用型本科教师转变。
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往往具有明显的缺失,就是在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往往急于求成,没有建立扎实的基础,一味迎合社会和市场需求。因此,在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在要求具有开拓性的同时,要以务实的态度制定新专业发展规划、以学科建设为目标,既要考虑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状况,也要考虑新专业的特殊需求,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首先,优先考虑新专业应用型师资引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按照师资队伍总体建设思路,以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为指导,人才引进时优先考虑新专业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新专业建设体现了学校发展的魄力,在加强传统优势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同时,新专业建设可以充分展现学校发展的活力和前景,能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其次,开拓新专业师资引进和培养渠道。通过“与社会、企业共同建设师资队伍”的方针政策,采取“三种途径”加强应用型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柔性”和“刚性”聘用业界人事充实学校教师队伍;二是选派教师去业界锻炼,培养现有教师的职业素质;三是与业界共同承担“研究项目”,通过合作研发锻炼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运用“兼职模式”、“兼课模式”、“客座模式”等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师资结构,解决应用型新专业师资短缺的问题。
最后,重视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强调学科建设对新专业建设和专业方向的调整的重要支撑作用。在重点引进相关学科带头人的同时,加强与新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团队建设,为新专业建设培养骨干力量,为新专业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学科支撑。
上面述及的既相互联系又位于不同层面,旨在对新建本科高校师资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期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使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
[1]林建民.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社会探索,2008,(4):95-97.
[2]金心,孙钦荣.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118-121.
[3]王洪斌.工效学理论在高校教师队伍管理优化中的应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