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本科教育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2012-04-12 14:23王会泉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体育

李 慧,王会泉

(琼州学院体育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1 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是相对于专门学术研究型人才提出的,而以适应用人单位为实际需求,以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前提下,使培养的学生有更深广或者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不一味追求精深的理论知识。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注重智育,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创新人才则是指培养的人才要比职业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更宽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显而易见,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除了注意系统的通识教育外,还要考虑培养学生具有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1]。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提出顺应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著名教育专家潘懋元认为,应用型人才并非只“应用”知识和理论不进行研究,而是要不仅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发挥作用,而且要在理论的创新方面能够给人们以启发,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所开展的应用性研究。可以说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将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人才,是科学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活的载体[2]。

2 人才培养中的诸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即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课程计划、教育教学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3]。而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就牵涉到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目标、建设定位、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措施等。

2.1 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背景

体育教育专业相对于体育的其他专业来讲历史更为悠久,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始于1916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体育专修科为诞生的标志。从体育教育专业的百年发展史中可以看出,其最大特征是“拿来主义”,因此形成了当今引进多、内生少的客观现实,前50年主要是“拿来”国外教育制度,仿效西欧、日本、美国,从而形成以拿来国外教育体制为主的旧中国教育制度的雏形;后50年,继续保持“拿来”(先学苏联,后学美、日、韩等国)形式的新中国的教育制度,虽有形式上的改造,拿来程度有所减少,但始终没能形成符合自身国情的、稳定的教育制度[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按系科招生并按系科进行人才培养,专业的设置也始于1952年对苏联的效仿,同年11月首个“体育专业”设立于新中国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现为上海体育学院),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专业培养目标[4]。2006年6月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

2.2 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定位

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项工作,所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专业建设。

人才素质基本结构决定了在教育实践上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能力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厚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1]。

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可以把应用型创新人才由低到高分为技能型、设计型和理论型三个层次。技能型应用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是高职院校,设计型应用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是一般本科院校,理论型应用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是重点大学[5]。专业建设的定位应该根据各个高校定位的不同而进行定位,同样都是体育教育专业,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与琼州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定位是不可以一样的,这也是受各高校的规格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影响所决定的。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而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由原有的体育教育人才逐步向大众体育、体育复合型人才倾斜。

2.3 专业建设目标

体育教育专业是师范性质的专业,兼有非师范性,这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体育师资摆在专业建设的首位,一切工作都应以此为出发点,一切工作都应紧紧围绕和服务于这个任务和目标。一个专业的发展与社会对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需要,专业建设必须要把社会需要放在首位,无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就会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甚至会危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专业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学校实际出发,走改造内涵以适应变化、扩大外延以适应发展的道路,形成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思想。

2.4 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措施

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就是要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毕业生在毕业前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教学科学、心理科学、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掌握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4)具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5)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6)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7)结合社会体育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建设,不断自学的能力。为能够培养出这样的毕业生,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措施应做到:

2.4.1 把握本校的定位,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组织教师不断进行学习,实践出真知,经常组织教师到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社区或者广场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当前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社区和广场体育的现状。

2.4.2 制定统一的适合专业发展的专业培养方案,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细化教学内容,对于教学大纲的制定做出统一的要求,根据要求各教研室教师或各教学团队集思广益,制定出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2.4.3 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科学论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1)通过简捷、有效的方式,尽快组织省内、外专家,对实施中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论证,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向作用。

(2)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适当调整课程与教材结构,以适应中小学基础教育即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

(3)重视课程的文化性与境域性建设,适当减小必修课程比例,增加选修课及文化素质类、教育类、专业技能类等课程比例。

2.4.4 研究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趋势,按照发展趋势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课程,并且调整好课程进行的内序与课时分配,调整好课程结构,构建“宽、专”适度的课程体系。

2.4.5 积极促进校企互动,创新产学合作模式。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通力协作,创新产学合作模式,为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产学合作模式可以从原来的人才培养型向立体综合型转变,校企共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社会团体或者企事业单位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高校发挥自身的人才、科技和信息优势,积极为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培训或者其他诸方面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共赢”的合作局面。

2.4.6 注重能力培养,构建全面和谐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建立应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入手落实培养环节,其中专业知识培养环节应强调学生专业兴趣的启发和引导,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能够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多维度特性,为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核心环节,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关键;素质拓展环节应着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4.7 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创新。遵循认知规律和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规律,采用适合信息时代的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以开放性的问题为中心组织综合性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提倡和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互动模式,鼓励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以及拼盘式教学和双语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方法上,要建立多种形式和不同层面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要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灵活多样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2.4.8 积极构建教师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性相结合,教师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其他的相关的比如“营养师”“按摩师”等均会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突出科研对教学的牵动,可与相关单位联合办学,每年派遣教师到单位进行学习与科研,对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设立教学研究与改革基金,资助教学研究改革试验项目,通过这些措施使知识转化为能力,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2.4.9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素质

(1)把引进高端专业人才与外派研修相结合,不断优化教师的学历及知识结构。

(2)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优势,切实落实教学研讨制度,开展深入、细致的教学研讨活动,强化教师的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逐步形成讨论文化氛围。

(3)加强专业负责人及课程群负责人工作能力的培养,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接触、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其专业素养,积蓄更多的专业信息。

2.4.10 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提高教育实习时效性

(1)在教育实习前加大新课程理念及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力度,使实习生进一步明确新课程理念及基础教育改革目标,更好地掌握教育教学技能,以适应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执教要求。

(2)对教育实习的时间、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建立联络机制、代课机制和课程资源有效利用机制,多渠道创建教育实习基地。

(3)尽快建立实习指导教师管理、选派、监督、评价、淘汰等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实习指导效果。

2.4.11 采取有效措施,遏止学生素质及技能水平下降趋向

(1)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抓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落后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积极的学习与生活态度,促进学风、班风的根本好转。

(2)实施新生专业技术和身体素质测试制度,对那些达不到专业素质要求的新生给予警告,并对其实施帮扶措施。

(3)实行课余运动训练制度,完善运动竞赛奖励机制,抓好早操和运动队课余训练工作,形成良好的课外学习、训练与生活氛围。

(4)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有关规定,针对其项目设定及早安排训练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2.4.12 强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意识,改善专业教学条件

2.4.13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毕业生就业期望值

(1)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2)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供需信息,了解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趋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1]张新跃.董世洪.周金其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122—123.

[2]胡珏.徐丽.潘柏松.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227—231.

[3]王晔.李强.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优化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6(3):74—75.

[4]张晓玲.杨烨.论教师教育事业下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4(4):524—526.

[5]李敏.陈兴文.白日霞.教学型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8):71—73.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体育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