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热点词

2012-04-12 12:03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2年2期
关键词:村级农产品农业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热点词

“三化同步”: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2010年,四川省开始创建一批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典型和样板,旨在探索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

土地银行:指主要经营土地存贷业务和有关金融服务的中介组织。农民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地银行”,收取存入“利息”,“土地银行”再将土地划块后贷给愿意种植的农户,收取贷出“利息”。

“大园区、小业主”:指村集体统一规划、农民分散经营、农产品集中销售的农业经营模式。

全域灌溉:指区域内所有耕地实现有效灌溉,在较高水平保障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同时,力争同步实现优质供水。

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以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等现代流通方式,新建、改造、提升供销社传统经营服务网络,形成的立足农村、覆盖城乡、运转高效、双向流通的流通服务网络。

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在乡村兴办的集农村消费购物、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购销、科技服务、信息交流、文体娱乐、健身医疗、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向农民提供综合化、系列化、社会化服务的新型为农服务组织。

粮食流通服务综合体:指国有粮油购销企业以粮食收购、销售、兑换、成品粮油销售为主业,辅以销售农民生活用品、农业生产资料和特色农产品收购、交易的综合性连锁服务网点。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指以公共服务为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合作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新农通:新华社四川分社与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共同开发建设的新型“三农”信息服务平台,它通过手机短信、彩信、语音、专家热线等多种方式,为广大农民、涉农干部、涉农企业、专合组织等提供“三农”实用信息服务。

空中云水资源:指贮存在空中云体中,可以通过天然降水或人工降水等方式开发利用的水分资源。

牧民定居行动计划:2009年初正式实施,规划用4年时间,在四川29个牧区县规划建设1409个定居点,从根本上改善藏区牧区10万户48万未定居和仅有简易固定住所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彝家新寨建设:从2011年起,在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元,组织开展以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的住房建设、村(寨)内公共服务建设、村(寨)内配套基础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村建设。

“三打破、三提高”:指在村镇建设规划中,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居民设计水平。

新农村综合体:省委在总结“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农村恢复重建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指在县城、场镇周边建设的,农户居住规模较大,产业支撑发展有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健全的,能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

“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指集村级组织(村两委)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农家购物等中心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

农村资金互助社: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组织。

农村改革试验区:2010年由农业部启动,重点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和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六个方面进行试验探索。

“春风经验”: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在村支部的带领下,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仅3年时间,就在喀斯特地貌上将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他们的做法被称作“春风经验”,在全省推广。

“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涉及村里发展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经村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做出决定;村级重大事务决议,实行内容公开和实施结果公开;村级重大事项的决议和决议实施全过程,自觉接受党员和村民的监督。

(辑自《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猜你喜欢
村级农产品农业
为村级组织减负增效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