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科技发展布局体系研究

2012-04-12 11:44武金旺李强郭文炯陈国伟
关键词:布局山西省基地

武金旺,李强,郭文炯,陈国伟

(1.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2.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3.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1)

山西省科技发展布局体系研究

武金旺1,李强1,郭文炯2,陈国伟3

(1.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2.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3.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1)

科技布局研究的目的是寻求科技生产力空间组织的最佳形式和一般规律,以求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实现最大效益。文章在分析山西省科技战略布局模式和影响科技布局的主要因素基础上,围绕山西省生产力总体布局框架,探讨了山西省“十二五”期间的科技布局战略。提出以太原都市圈、晋北城镇群、晋东南城镇群、晋南城镇群为辐射中心,市、县、乡三级农村科技服务基地建设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合理、功能明确、相互衔接的“一圈三带一网”科技布局体系,旨在通过重点科技攻关、产业示范、技术辐射、科技服务,带动山西省“十二五”期间区域经济的战略转型。

科技布局;“十二五”;转型跨越

科技布局是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科技布局的目的就是实现布局的优化,即寻求科技生产力空间组织的最佳形式和一般规律,以求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实现最大效益。

一影响山西省科技布局的主要因素

科技战略布局主要着眼于科技生产要素在时空的配置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布局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干预科技生产力分布,促进科技生产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实现其引领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这不仅受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条件的制约,也与城镇布局、产业布局息息相关。[1]布局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其关键是不仅要规划发展什么产业,而且更要关注在什么地方发展产业。在选择并实施科技生产力的最优布局中,主要从宏观因素、区位因素、区域经济与城镇布局结构等方面对影响山西省科技布局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空间中的合理配置。

(一)宏观因素

从科技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的战略出发,综合山西省中心城市的布局结构、城镇体系的规模与职能结构、人口与资源的空间融合程度、交通轴线网络结构等综合因素,创建和优化“科技、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的软硬环境,选准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科技发展方向,点、线、面渐次推进,实现科技链、产业链的衔接和功能配套。充分尊重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体现支撑山西省支柱产业发展的要求,又体现未来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布局要求。既立足省情,发挥引领作用,又有前瞻性眼光;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相互衔接,形成合力。

合理优化的科技生产力布局不仅限于满足静态和近期的发展需求,而是要面向中远期,以动态的思想指导产业布局,为城市经济职能的不断升级演变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优化科技生产力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它能引导建立适应地方发展条件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又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良好人居环境的建设,还能促进产业集聚及规模效应的形成,从而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区位因素

强化区域联系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山西虽地处内陆,但靠近沿海,且纵贯南北,横连东西。在区域布局中,既属于中部,又跻身于环渤海经济圈。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面对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战略,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抓住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强与周边省区的交流与合作。科技布局既要考虑山西省科技基础、特色、优势,又要注重与环渤海、周边区域衔接、协调、合作,构建开放型的科技布局与科技发展体系。

(三)区域经济与城镇布局结构

在影响科技战略布局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区域经济与城镇布局结构。在资金、技术、劳动等生产力要素有限的情况下,要促进经济发展,关键是选择一个或几个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城市,进行重点开发,通过聚集、扩散效应,转化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增长。[2]要以技术、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增长节点为中心,沿轴线向周围延伸,形成贯通城乡的科技链、产业链。围绕重要极点和轴线,通过网络上众多节点连接成纵横交错的科技、产业、城镇网,依托各种无形的网络(信息网)和有形的网络(运输网),推进新产业带形成,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山西省科技布局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科技布局不仅要符合区域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能够起到整合资源、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科技布局实践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融合发展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要双向融合。[3]紧密联系省情实际,有针对性地确定科技发展战略重点。着力攻克核心和关键技术,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生产力和产业实现对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性地运用科技力量,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制约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需求导向

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部署一批对当前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引领带动作用强、综合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任务,集成转化应用一批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加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一批对我省经济增长具有较强带动性、战略性和影响作用的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切实起到科技支撑和带动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作用。

(三)整合集聚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把企业与研发单位有机结合起来,把军民创新资源融合起来,加快以产业园区和创新基地为重点的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强化高新区集聚、示范和辐射作用,构筑自主创新产业高地。[4]布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在全省层面上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创新资源配置。

(四)统筹发展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一进行科技生产力布局规划,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原动力,推动科技生产力向优势区域集中,多方参与,利益共享,实现局部跨越式突破。探索区域科技合作新机制,推动差别化区域政策,推动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促进区域科技全面协调发展。

三山西省科技发展布局模式选择

生产力布局是一国或地区的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结构,是一个涉及多层次、多行业、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经济社会建设战略部署。我国对于生产力布局研究中关于产业布局研究的成果较多,根据产业空间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产业布局的理论模式可分为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网络布局模式、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等。我国在建国后及改革开放初期广泛采用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和梯度开发与转移模式,但增长级扩散效应所适用的范围只限于以点为中心面积不大的区域。点轴布局模式仅包括由交通通讯线路所能达到的轴线两侧腹地。二者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都相应较弱。一般而言,区域发展总是先从某一两个开发条件较好的节点上开始,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点与点之间的经济联系构成轴线,轴线经纬交织而形成网络(域面),即点轴布局模式。不同的点轴产业带通过纵横的交通通讯线路相连,形成了网络布局模式,将更大范围的区域联系起来。通过网络的向外延伸,加强与区域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并将本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调动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借鉴生产力布局的一般模式,在山西省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中期的区域发展阶段,科技生产力如采用增长极和点轴布局模式对区域经济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将十分有限,与区域总体布局结构也难以吻合。同时,通过增长极或点轴的影响来带动整个地区的科技发展,其过程必定是漫长的,且将长期滞后于东部、中部其他地区,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在此情况下,选择以网络布局为基础的科技生产力布局模式则是一种相对适合山西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

四山西科技布局的战略框架

山西省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已经形成区域内各有侧重、独具优势的科技创新资源。[5]“十一五”期间,我省已通过盘活存量资源、做大增量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夯实了科技基础条件等措施,[6]新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8个,总数达到25个,比“十五”期末增加47.01%,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个,总数达到61个,增加1.3倍;新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2个,总数达到138个,增加81.58%;新建国家级农业综合试验站28个;建成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6个。如何对这些资源有效整合,使其更好地发挥集成优势作用,是“十二五”面临的迫切问题。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瞄准我省优势产业,集中资源、联合开发,示范带动、重点突破,扩大规模、创造品牌,进行集群式转型跨越发展。

根据山西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和功能定位,结合“十二五”期间确定的加快太原城市圈发展、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总体布局,在综合各项规划中有关生产力布局的基础上,山西省“十二五”科技布局应按照“中心集聚,轴线拓展,外围协作,分区组织”的非均衡发展策略,采取“网络布局”模式,以中心城市为基点,通过交通轴线进一步扩散、创新,向以产业为重点的科技需求者辐射,形成以“一圈三带一网”为框架的三个层次开放式的科技布局体系。“一圈”为太原都市圈,以太原市区和晋中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州及吕梁部分县(市、区)的包括紧密与松散两个圈层的经济发展区域。“三带”指“大”字形高速交通骨架带,即以纵贯南北的大运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的太旧公路和太原—汾阳—离石高速公路及太原—长治—晋城高速公路为主干的城镇发展轴,包括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经济区,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经济区,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经济区。“一网”即以交通、产业、信息等相关基础设施为支撑,辐射至全省的科技服务、信息交流网络。总体布局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太原都市圈,是全省科技资源的生成和供给基地、全省科技传播体系的源头、全省科技配置体系形成的辅导者和服务者,以及区外、全国更大范围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强有力的吸收者。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集中的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交通优势,进一步进行科技资源整合,产生集聚和辐射作用,从而成为全省重要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中心。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为:依托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山西焦煤等能源生产、服务企业建设国家新能源建设服务中心;依托太钢、富世康等企业建设世界不锈钢和镁合金深加工基地;依托太重、煤机等煤机生产及相关物流企业打造世界级煤机生产基地和现代物流经济区;依托智奇、太原机车厂等企业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基地;挖掘晋商传统文化内涵打造全省重要的文化旅游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第二层次为“大”字形高速交通骨架带。这一交通轴线上分布着我省晋北、晋南、晋东南等几个重要的经济发展组群。是省内外科技中心辐射的直接接收、扩散与再创新基地,先进技术的应用基地,要建设成为与全省主要产业或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其中,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经济区要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具有边塞文化特色的旅游经济区、新兴环保产业、全省重要的乳制品和食品工业重点生产区。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经济区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肥原料煤、化肥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轻工机械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山岳型旅游景区。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经济区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盐化工业基地、全省粮棉果生产基地、轻纺食品工业基地、晋陕豫三角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和以关公文化、寻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

同时,以若干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为龙头,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按产业划分和整合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功能的专业化部门,通过对已有科技成果的高度集成,重点发展布局合理和相互促进的区域产业基地,以促进全省产业互补性、专业化与协同发展。具体如下:突出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两条主线,以巩固提升晋东化肥及清洁能源特色煤化工基地、培育壮大晋中焦化特色煤化工基地、启动晋北甲醇及合成橡胶特色煤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建设具有明显循环经济特色的煤化工精品园区。加快太钢重组安泰钢铁、美锦钢铁进度,以海鑫钢铁、中阳钢铁、长治钢铁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基础,打造太原、长治、运城、临汾、吕梁五大钢铁行业基地。以太原重工、太重煤机、平阳重工、山西煤机、汾西重工、煤科总院太原分院等企业为龙头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煤机综采综掘成套设备研制基地;以建设太原、大同、永济三大铁路装备制造基地为重点,通过整车总成和关键部件的自主创新,建设我国北方铁路装备制造国家示范基地;以太重为核心,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生产与服务资源,辐射带动周边协作配套企业,建设重型装备制造国家示范基地;加大对太原长安重汽和运城通达的扶持力度,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重型汽车龙头企业;结合我省产业特点,做强、做专、做精,建设晋中、运城、大同、长治四大专用车制造基地。壮大晋北、东西两山小杂粮生产区加工规模,建设国家级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国家级干鲜果蔬加工基地,重点建设以运城、吕梁、太原为中心的红枣加工基地,以运城、晋城为中心的山楂加工基地,以吕梁为中心的核桃基地等等。

第三层次是以高速交通网上重要节点为核心,呈网状经济聚集的重点县、重点镇。这一区域要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吸收、转化能力的科技产业化基地,形成强大的科技进步源。建立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和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城乡科技教育与传播、科技生成与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产业和科技管理等体系或系统。

五结语

山西省科技布局战略重点强调了科技与产业的区域融合发展,突出了科技资源配置的重点与集成,注重了科技生产力的整体性和链式部署,形成了科技链与产业链的互动,以产业化为目的组织基础研究、攻关研究和工程化开发,在充分集成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以“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与产业布局体系为依托,通过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强化太原都市区科技创新与孵化功能,围绕太原都市圈、晋北中部城镇群、晋东南中部城镇群、晋南中部城镇群四个产业基础较好,资金相对密集的区域,优化科技产业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布局,通过完善市、县、乡三级农村科技服务基地建设,形成我省“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一核四区三级基地”的战略布局体系。“一核、一圈、三群”布局体系既是我省“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一核四区三级基地”布局体系的基础也是依托。“一圈三带”在地域布局上是整个山西经济发展战略构架的核心区,在产业方向上与双新基地建设的重点相吻合,在战略功能上能够有效地提升全省城镇体系、特色产业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的适时升级。布局体系把发达城市圈作为山西科技资源的核心区和辐射源,辅以推动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聚集发展。力图通过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辐射区、传统产业改造基地和农村科技服务基地,带动我省“十二五”期间区域经济的战略转型,全面推动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1]刘民义.中科院在沿海地区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未来思考[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4):21-25,32.

[2]于平福,韦本辉,郭绪全.广西农业生物质能资源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布局和科技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08(7):104-105.

[3]杨伟民.未来经济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J].西部论丛,2005(4):22-24.

[4]赵玉林,彭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在区域布局的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2004(11):4-6.

[5]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J].山西政报,2007(7):24-42.

[6]闫莹,李祖福.山西省科技发展能力分析——基于系统动力学[J].技术经济,2011,30(10):27-32.

The Research on Arrangement Syste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Shanxi Province

WU Jin-wang1,LI Qiang1,GUO Wen-jiong2,CHEN Guo-wei3
(1.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xi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Taiyuan 030001,China; 2.Taiyuan Normal College,Taiyuan 030012,China; 3.Centre for Shanxi Government Development Research,Taiyuan 030001,China)

The objective of research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rrangement is to pursue the best form and the common law of space 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ductivity for rationally utilizing regional resources and attaining the greatest benefits.In 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l of strategic arran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hanxi province an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rrangement,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rrangement strategy of Shanxi in the period of“the twelfth five-year project”was discussed around the general arrangement frame of productivity in Shanxi.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rrangement system named“one circle-three belts-one network”was presented in the article as well.The system has such radiant centers as metropolitan area of Taiyuan,town groups of North,Northeast and South Shanxi;it is established on the founda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r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 bases at the level of city,county and town;and it enjoys reasonable resource allocation,specific function and mutual linkage.The system is designed to accelerat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in Shanxi in the period of“the twelfth five-year project”through the solution of key problem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industry paradigm,technology radi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s.

the arran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twelfth five-year project”;transformation and leapover

G322.7

A

1000-5935(2012)04-0014-04

(责任编辑李雪枫)

2012-04-21

武金旺(1963-),男,山西太原人,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情报研究。

猜你喜欢
布局山西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我的基地我的连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VR布局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