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独特视角——《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制度经济分析》评介

2012-04-12 11:25尹玉吉
关键词:利益政治制度

尹玉吉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山东淄博255049)

刘务勇博士的学术专著《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制度经济分析》(2010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对当代中国政治改革进行研究的一部学术力作,是作者长期思考和系统研究的成果。作者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利益多元化为历史背景,以宏观视野对当代中国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律、经验和前景等做了全方位的阐述。全书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视野开阔,有着很强的历史感和现实主义情怀。

积极推进政治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政治目标,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主题。当代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政治改革?如何理解当代中国政治改革?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前景如何?虽然学术界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理论探索,但由于研究角度的限制,问题的探讨并不深入。作者以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利益分化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利益分析为视角,以西方公共选择和新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为支持,提出了一个政治制度供给—需求分析的理论框架,从制度经济的角度,具体说就是从制度成本—收益的角度为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政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这样的角度或思路来分析中国政治改革,在目前关于中国政治改革研究的学术著作中还比较鲜见。

在通读该书后,我认为它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突出了对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利益分析

作者从对利益的概念、特征和结构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利益与政治的关系。作者指出,利益是社会人的基本追求,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因素,当然也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基本动因。书中提出,利益是形成国家和政治制度的基础,是民主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推动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基本因素。而政治关系的确立,国家、政府和政治制度的建立,则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权威性手段。政治制度一经确立,就使得社会成员的利益竞取行为有了制度规范和规则保证,可以促进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有序化。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作者着重从政治发展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利益结构变化给政治改革发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一个从利益视角理解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突出了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宏观历史背景

作者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当代中国政治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基本的改革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意识逐步觉醒,社会利益在分化,由此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多元化。随着多元社会阶层的出现,必然会产生多元化的利益要求以及与此相关的政治参与的压力和要求,执政党和政府只有满足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要求,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政治改革的过程,政府需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抛弃旧的政治体制和机制,提供新的政治制度安排,满足多元利益群体的政治参与要求,从而必然对政治体系进行变革和调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必然会引起社会结构以及政治结构的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这样的视角理解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基本规律的论述,对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内在依据和基本要求的把握比较深入,使我们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宏观背景和历史必然性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把握。

三、提出了一个从政治制度需求—供给均衡角度理解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理论框架

作者在界定制度、政治制度、政治制度需求、政治制度供给、政治制度均衡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成员在利益需求的基础上产生了对政治制度的需求,而政治制度需求是政治改革发生的必要条件。只有社会成员产生了对政治制度的需求,才会要求政治系统提供相应的政治制度安排,进行政治变革。当代中国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矛盾复杂化的趋势。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实际上对政治体系提出了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维护政治稳定和保持政治合法性的制度要求。当然,社会成员产生的政治制度需求,只是为政治改革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政治改革的真正发生,必须有赖于切实的政治制度供给。政治制度供给是以新的政治制度安排代替原来旧的政治制度安排的过程,而原来的制度安排之所以被代替,是因为其制度净收益很少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了。而新的制度安排的期望净收益较大,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利益。政治改革的实际发生过程,就是政治制度的供给过程。政治制度的供给过程,也是公共选择的过程,是对社会利益需求基础上的政治制度需求回应和满足的过程,其中政府在公共选择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也是和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基本现实相吻合的。因为中国的政治改革,不是自下而上的自发变革,而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自觉变革,也是对民间自发改革要求的一种自觉回应。作者进一步提出,当代中国政治改革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政治制度需求与政治制度供给出现了不一致,即政治制度的非均衡状况。这种非均衡主要体现为政治制度的需求旺盛,而政治制度的供给则相对不足,是一种制度供给不足型非均衡。而且,这种非均衡主要体现为具体政治制度的非均衡,即我国政治制度总体上是均衡的,但具体政治制度则处于非均衡状态,其主要表现为具体政治制度供给不足,既包括政治制度的供给不足,也体现为政治制度化的水平不高。因此,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供多样化的政治制度安排,提升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从这样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政治改革,就可以理解我国政治变迁的方式为什么是政治改革而不是政治革命了。这样的分析思路能够把握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反映了作者研究视野的开阔。

四、对当代中国政治改革方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作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政治改革,是一场渐进式政治变迁。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国政治改革由于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更强,特别是改革必然会联系到政治权力的优化配置,关系到社会各方面利益,特别是政治改革会触及到既得利益,改革的难度更大,周期更长,更需要周密部署、谨慎推进,而不能仓促冒进、急于求成。因此,更需要强调政治改革的渐进性。渐进政治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从公共利益出发,在集体理性指导下的政治变迁,也是政府主导的政治变迁。这种变迁方式可以弥补人类政治理性和改革经验的不足,避免政治改革的巨大风险。我国的渐进式政治改革表现出强制中的诱致性变迁,双轨过渡、增量先行,从局部到整体、多项分进,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的特点。这种变迁形式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其改革的成本较小,收益较大,从经济的角度看有其合理性。也就是说,这种改革方式和激进式改革相比,有利于减小改革的阻力,以较小的改革成本获得较大的社会收益,避免大的政治风险。作者认为,渐进式政治改革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存在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也会积累矛盾,积聚风险。这是渐进政治改革的悖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可能会造成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在分析渐进政治改革风险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推进渐进政治改革的思路,即在坚持渐进改革基本思路的前提下,适当加快政治改革的步伐,以解决政治生活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就是说,政治改革不能止步不前,该取得突破的地方就要进行有效突破,以避免社会矛盾的过度累积。这样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政治改革的方式选择和进一步推进中国政治改革的路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科学分析和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走向。

以上四个方面,既是该书的特点,也是作者的主要学术创新点。书中还有其他一些闪光点,基本上都是统摄于这四个基本方面的。

作者在写作与论述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合理吸收借鉴了西方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体现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当然,该书只是作者从单一的制度经济视角进行思考的结果,并不代表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全面认识和把握。作者在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制度经济分析过程中,既体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得出的结论也是实事求是的,其中不乏思想的闪光之处。在该书中,由于作者对经济分析方法的集中运用,可能限制了其他研究手段的运用空间,但无论如何,作者的这种理论探索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相信阅读了这部著作的读者,会在某些方面获得有益的启示。

猜你喜欢
利益政治制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