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2012-04-12 10:56高彩云张维寿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新课标体育教师

高彩云,张维寿

(1.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2.河北体育学院 学校体育系,石家庄 050041)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高彩云1,张维寿2

(1.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2.河北体育学院 学校体育系,石家庄 050041)

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检视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实然状态,探讨了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和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诉求,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指出了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路向。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是决定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通过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学能力的 “隐性课程”。站在我国基础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小学体育 (1-6年级)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课程标准》[1](以下简称 “新课标”)的背景下,对时下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普遍使用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研究,探索其影响学生教学能力形成的潜在规律,无论是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还是对于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体育教育专业现行课程教学方法的实然状态

1.1 学科课程教学方法

笔者对广东肇庆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等12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调查显示:在运动人体学科的课程教学中,讲授法占47.2%,演示法占13.4%,实验法占17.5%,讨论法占11.7%,其他方法占10.2%。在课程教学中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课件)者占72.1%,部分使用者占16.6%,完全不使用者占11.3%。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教学中,讲授法占76.3%,讨论法16.2%,问答法等占7.5%。课程教学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课件)者占86.3%,部分使用者占11.6%,完全不使用者占2.1%。课堂教学 “满堂灌”,以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替代教学方法甚至是滥用多媒体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

1.2 术科课程教学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术科课程教学中,“讲解—示范—练习—防止与纠正错误—巩固提高”的传统教学方法占88.3%,几乎充斥了整个术科课程教学活动的全程[2]。提问法、对话法、讨论法等双向互动教学方法,占7.7%;自主学习法、“尝试错误”法,仅占4%。术科理论课教学全程使用多媒体教育辅助手段 (课件)者占81.3%,部分使用者占15.6%,完全不使用者占3.1%。在课程教学中使用录像机等数字化设备采集教学信息,即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的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实际使用率占调查对象的6.6%,运用数字化模拟技术分析动作原理、讲解动作方法、演示动作规范、诊断运动技术状况者仅占调查对象的2.7%。

2 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对学生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

笔者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形成的归因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影响因子是 “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教学能力68%来自于对专业课教师教学方法的模仿,16%来自于体育教学法课程的学习,11%来自教科书、网络及其它媒体,5%源于自己学习与训练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可见,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体育教师工作1-10年的人群调查显示: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56%来自于就读体育教育专业期间对专业课教师教学方法的模仿,18%来自入职后对本单位资深教师的模仿。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从业时间的增长,模仿的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自主设计的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但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在职教师的影响仍排在影响因子的首位。足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影响的长久性和深远性。

3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诉求

3.1 教学认知能力

新课标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对经典体育教学理论颠覆式的变革。它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全面领会课程思想和教学目标的能力,通晓各领域目标间的逻辑关系和交互作用,并将其贯穿于课程教学活动的全程。

3.2 教学技术能力

新课标围绕身体健康和体育运动两条主线建构的教学内容体系,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营养、卫生、保健、娱乐、环境和社会、人文等学科的知识技能,它要求体育教师的教学技术能力必须随之扩展到相应领域。在谙熟讲解、示范、练习、防止与纠正错误等传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新领域的教学技能,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技术和教师职业技术 (普通话、规范字板书、黑板简笔画、数字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同时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修养 (富有亲合力的教学态度、富有节奏感的课堂设计、富有幽默感的教学语言、富有观赏性的动作示范和真实至诚的教学情感)。

3.3 教学设计能力

新课标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的价值取向,把课程教学的视野扩展到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教学活动不再是为某一专业或职业提供直接的角色准备,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乐人生奠定生活基础。它要求体育教师在具备体育学科传统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各学科知识,从课程教学目标全局出发,对课程整体、局部乃至是某一个教学片段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3.4 教学管理能力

新课标打破班级界限,将兴趣爱好、体质状况、体育知识技能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团体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在人群结构经常变动的情况下,合理组建学习团体,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而 “强制式”“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淡出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建构学习方法的渐入,则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在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中,管理学生学习团体以及指导学生通过团体自治实现自我管理的能力[3]。

3.5 教学监控能力

新课标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就学习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本体感受性特征,无论是运动技能的学习还是身体练习,都必须有本体感觉的参与才能形成认知;学习与练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意志冲突,也只有通过主观世界的感受与体验,才能对个性品质的升华发生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从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审视教学效果的能力,具有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测量技术和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有效监控教学活动进展的能力。

3.6 教学创新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从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转变为注重生命发展的健康性和完整性。全新的课程理念、教学行为、评价标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提出了强烈的诉求。它要求体育教师 “由教科书的忠诚执行者变为 ‘自己课程’的创造者”[4],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由学生成绩的裁判员变为 ‘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实施者”[4],在师生共同建构知识 (认知性、操作性)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4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4.1 学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4.1.1 运动人体学科课程

运动人体学科属于实验科学,学习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学习的主要路径是 “提出假说→实验→控制条件→观察测量→记录→处理数据→分析推理→发现规律→模型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探究性的,教学方法的设计与使用亦应遵循 “探究学习”的逻辑线索展开。因此,课堂教学应坚决摒弃一 “讲”到底的 “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的PPT屏幕演示方法,以讲授法、试验法、对话法、讨论法的混合教学方法取而代之,即:运用讲授法系统讲解知识的基本原理,提出科学假说,指明教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运用实验法演示、检验、证明科学假说;运用对话法引领学生通过系统的探究活动,分析推断实验的结果;运用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自主发现事物的规律,构筑专业知识和理论模型。

4.1.2 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课程

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经验事实到归纳一般原理、形成概念的认识过程,学习的主要路径是 “感知→理解→联想→分析→归纳→推理→生成概念”。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建构性的,教学方法的设计与使用亦应遵循 “建构学习”的逻辑线索展开。因此,课堂教学应坚决杜绝 “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一言堂”现象,积极采用 “合作建构”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联想、表达,学习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享,组与组之间的质疑、辩论、共识,教师的点拨、引导、评价,构筑起生生、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推断进而生成知识点的教学活动。

4.2 术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术科泛指体育运动的各个项目,属于技术性学科。术科知识 (认知性知识、技能性知识)的学习,是从模仿、练习到掌握技术、学会应用的认知过程,学习的主要路径是 “观察→模仿→尝试→体验→反馈→校正→顿悟→动力定型→自动化”。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本体感受性的,教学方法的设计与使用应严格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鉴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制形式和同一班级学生运动项目专长不同的现状,课堂教学方法的首选应当是 “分组学习”,即:将某一技能水平接近的学生集合成一个学习小组,以确保学习内容处于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重点把握 “示范—尝试”“引导—感悟”两个基本要件,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引发学生对动作过程的感性认知和尝试冲动,初步尝试技术动作,了解基本动作结构;通过语言、行为引导启发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感悟,进而运用提问、对话、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表达出来,成为师生共享的教学资源,引领运动技能学习逐步进入高级阶段。

4.3 实践性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实践性课程是指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实操性科目,属于应用性学习。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体验性的,其主要路径是基于真实任务的 “认知目标→寻求路径→确定方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成预期→提高能力”。实践课程的主旨和教学目标,是在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指引下,通过按一定方式的模仿、练习以及对真实任务的实际操作,将认知性知识转化为操作性能力,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操作系统。因此,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着学习项目的真实任务展开,即根据 “项目学习”教学法的结构与程序,确定学习项目、制订项目计划 (工作任务、分工、合作形式、预期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制作项目作品 (作品内容、呈现形式)、交流项目成果 (展示交流)并评价项目水平。

5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路向

5.1 教学方法设计从专业走向学科综合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教学能力形成的影响前述已及,鉴于这种影响的重要性和深远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关注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诉求。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要从单纯追求专业知识技能传授,向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生活状况、身心发展、社会适应等领域的综合效益迈进。

5.2 教学方法选用从单一走向多元混合

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相对单一的讲授法、练习法,向实验法、对话法、提问法、讨论法、分组教学法和 “探究学习”“建构学习”“体验学习”“项目学习”等方法的多元混合迈进,并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运用语言、板书、简笔画和数字媒体技术,促进学生的观察、思考、模仿、练习和表达,进而提高他们看、想、说、写、画、做等专业基本技能。

5.3 教学方法研究从 “教法”走向 “教法与学法”的有机

融合

教学方法是 “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2]。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教学方法是由教师 “教”的方法和学生 “学”的方法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教学方法的研究应从单纯的 “教法”维度,向 “学法”维度和 “教法”与 “学法”有机融合的维度拓展,进而构筑全方位的教学方法体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季彦霞,李继东,尚建军,等.体育院系术科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91-93.

[3] 吴忠义,张维寿.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及建设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4):33-35.

[4] Hasan A.Lifelong learning[M]//Thijnman A C.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New York:Pergamon,1996.

O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the Context of New Curriculum Target

GAO Cai-yun1,ZHANG Wei-shou2

(1.P.E.and Health School,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 526061,China;2.P.E.Department,Hei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 050041,China)

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ining P.E.major professionals,exam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curriculum in the universities and studies the influences of the P.E.teachers’teaching methods on the students’competence and the demands of the new-target oriented curriculum on the instructors,thus making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strategies and the curriculum trend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the new context.

university;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methods;reform strategy

G807.4

A

1008-3596(2012)05-0045-03

2012-06-09

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省级教学团队项目 (2050205)

高彩云 (1968-),女,山西浑源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课程教学论。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新课标体育教师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