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灵 摘译 杨东运 校
恶性雀斑样痣于1892年首次被Hutchinson描述为长期慢性晒伤后非典型黑素细胞在真皮表皮交界部的过度增生。由于其临床特征不典型,常常影响皮肤科及整形科医师及时诊治。恶性雀斑样黑素瘤由恶性雀斑样痣发展而来,其发病率与年龄、性别、地理、阳光暴晒有关。
治疗分为非手术方式和手术方式。非手术方式包括冷冻、激光射频消融、放疗、免疫疗法等,但长期随访复发率均较高。恶性雀斑样痣手术治疗要求切除周围5mm组织,但研究表明复发率高达8%~20%。2008年,国家癌症综合网站指南提出:5mm的范围可能不足以完全切除病变组织,但并未提出明确治疗方案。许多整形医师继续使用5mm方案,导致术中相当程度的复发率。莫氏显微手术使用术中冷冻切片检查,但其对恶性雀斑样痣和恶性雀斑样黑素瘤的假阳性诊断率高达20%~50%。有学者研究表明:冰冻切片和常规病理切片确诊率偏差达40%。
作者研究了从1997年5月~2008年3月共10年时间的59例恶性雀斑样痣和恶性雀斑样黑素瘤患者,其目的在于:①观察分阶段切除方法对该病治疗的有效性;②观察广泛性局部切除周围正常5mm组织范围是否有效。每位患者首先接受切除周围正常组织5~10mm范围的手术,对于面积大的恶性雀斑样痣、恶性雀斑样黑素瘤以及多次复发患者范围适当增加,术后送石蜡切片,若病检结果诊断为恶性雀斑样痣且与正常组织边界不清晰者再予以周围5mm组织范围切除,而恶性雀斑样黑素瘤则予以周围10mm组织范围切除,病理检查结果仅提示非典型黑素细胞增生者不予再次手术。本研究统计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组织部位、大小、首发还是复发,病理诊断及以往治疗方案和时间。16例患者接受了首次范围10cm手术,7例(43.8%)边界清晰,9例(56.2%)因边界不清而进行了二次手术。43例患者接受了范围小于10cm手术,22例(51.2%)边界清晰,21例(48.8%)接受了二次手术。
59例患者中,恶性雀斑样痣占83.1%,恶性雀斑样黑素瘤占16.9%,13例(22%)以往接受过治疗,9例(15.3%)接受过手术,5例(8.5%)冷冻,1例(1.7%)免疫治疗,发病部位包括颈部、前额、鼻、耳、嘴唇、下肢,头皮、耳前皮肤,观察时间0~10.17年(平均2.25年)。62.7%的患者在本次治疗中通过切除10mm及以上范围周围组织获得清晰界限。50.9%患者进行了2次甚至更多次数手术。16例患者首次接受10mm范围的切除,其中9例(56.2%)接受了二次手术。恶性雀斑样黑素瘤患者70%接受了首次超过10mm的手术,其中80%患者边界不清,此结果提示:切除周围10mm组织范围显然不足,具体指标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经采用的分阶段手术操作方法,使复发率大大降低到1.7%。早期确诊、治疗恶性雀斑样痣至关重要,若未及时处理会进一步发展为恶性雀斑样黑素瘤,因此在首次手术中采用分阶段切除的方法,不仅仅只切掉周围5mm组织,而是切除超过10mm组织,将大大降低恶性雀斑样痣和恶性雀斑样黑素瘤复发率,有利于及时遏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病患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