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钱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陕西 西安 710068)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真真切切的使每个学生得到正向发展。学困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群体。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在意志、品质、知识、思维、能力、方法等要素间发挥学习功能时存在着偏离常规,智力和感官正常,学习跟不上教学节奏,导致学习成绩差或思想品德有问题,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无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缺乏主动性,课前不主动预习或学习积极性不足,上课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学习专注性不稳定,甚至做出违反课堂纪律的事;课后不做作业,乱交朋友,甚至以交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为荣。少数学生违纪违规是家常便饭,极个别学生甚至偷抢勒索同学财物而走上犯罪道路。
孩子后天出现的差别首先与父母的启蒙教育和日常教育有很大关系。家庭教育与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相关,尤其与父母爱孩子的质量关系极大。现在城市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尽量满足。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1、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教育忽视或者教之甚少。导致孩子上学后做家庭作业磨蹭,有的边写作业边看电视,有的边吃饭边看电视,还有的无节制上网玩游戏。家长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不重视培养孩子爱阅读的习惯。孩子由于家长无原则的宠爱,在家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促成了孩子任性蛮横的性格。当家长再想培养孩子生活学习的好习惯时,已是力不从心,难以管教了。
2、有的家长过度重视孩子学前文化知识的掌握。过早让孩子学习各科科学文化知识,孩子对刚上学后的知识新鲜感不足,无法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自以为老师教的内容自己全会,不认真听课,易控制不住做小动作或找同学说话。
3、老师的偏见或施教不得法。孩子上学后,由于老师的批评、体罚或变相体罚、不公正对待等原因,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压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对该老师讲的课程产生了抵触心理,开始厌学。还有个别孩子某阶段因为某事出现大的情绪波动,上课没认真听讲,成绩一落千丈,后期学习失去信心。而老师也没发现,导致出现更多的学困生。
4、科目较难学习给学困生造成一定困扰。比如数学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较强,一些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感到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低。如学习常遇到困难或多次测验、考试不及格,就对数学产生恐惧、厌学心理,成绩更加下滑。假若教师的关爱不够,这些学生就乐意做课堂上的“观众”,主动参与少使成绩提高缓慢,在同学们的眼里,更会没有地位。许多学困生根本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有着严重的自卑感,没有勇气学习,一些学困生在家庭中为成绩差而缺乏父母的关爱,经常被教育或责骂,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5、学困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从学校到家庭甚至社会,都会对学困生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造成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比如物理成绩低下,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受挫,促使他们对学习物理的情感逐渐发生变化。他们在老师面前常表现出胆怯、性格内向、自卑、消极等特点,学习动机、兴趣和意志变弱,对物理学习通常感到厌烦、有太多弄不清的问题,以致产生学习的消极情绪。据研究,在数理化学困生中,大部分是由非智力因素 (或情感因素)的心理障碍引起的。
学生的学困生类型为:智力型、动力型、学习不得法型。
(一)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智力迟钝,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龄学生平均水平,并有适应性障碍。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每位学生所擅长的学科会存在明显的差别。选择性学业不良型的学生有些就是由于他们个人的能力不同而造成的。有些学生对语数外擅长,有些学生对数理化学习劲头足,因材施教与考试指挥棒方向的偏差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克服自身不足。
(二)动力型学习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智力正常,头脑灵活,由于学习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出现偏常而引起学习困难。(1)学习情感上如对任课教师不认可。讨厌任课教师可以演变成讨厌该学科。比如遇到一个自己不喜欢的教师,这门学科的成绩下降,后来没及时补习,出现选择性学业不良。当一名学生讨厌某位教师的时候,往往是连同该门学科一块儿否定的。(2)看不到学习的价值。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现在的学习对将来有什么帮助,对学习失去兴趣。(3)缺乏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这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成就感,学习不断经历挫折,久而久之便对学习失去兴趣。一是独特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学生本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化,因而受到异性的影响而整天想入非非,学校没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没正确引导和疏泄,进而影响学习。二是由于家庭变故,家庭文化环境差,师生关系紧张,社会不良影响,同伴关系出现问题或品德滑坡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
(三)学习不得法型学习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学习机械、呆板、死记硬背不得法。学习很努力,但很难得到学习上的成功。原因之一是教师缺少必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少教师只重视做题的数量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原因之二是学困生意志力薄弱,难以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
(一)要有爱心。研究表明,学困生大多数在班级中对老师的关心、爱护有着迫切的需求,由于自卑感和自尊心的相互作用,表面上会显得无所谓。教师应该多给他们有别于父母之爱的特殊的爱,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没有被歧视,在老师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那么他们的心态就平和。有些学困生,父母工作压力大,由爷爷、奶奶长时间带着,缺少父母的爱,出现了任性、暴躁、执拗、逆反性强等特点,也有一部分出现了软弱、沉默、被动、无主见等相反的特点,他们处在没人能管的地步。这需要百倍的爱心和耐心教育他们。需要老师给予他们父母般的爱,关心他们的吃喝,多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
(二)要有恒心。任何事情要坚持就得有恒心。转化学生的思想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特别是学困生的行为出现反复时,必须要有坚强的恒心,下工夫,才能取得成效。学困生的学习和行为会多次出现反复,老师心里必须有一个信念——没有捂不热的石头,多采用言传身教和循循善诱的方法,经过长时间的教育,这些同学进步会很快,成绩也会上升。
(三)帮助学困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反复强化好习惯,习惯改变,成绩随之改观。学困生大多缺乏规范的习惯,所以班主任在增强他们信心的同时,帮助矫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一是从写字入手,比一比谁的作业规范;二是从作题步骤上要求,帮助认识不认真的危害;三是思维方式上鼓励“求新求异”,对“出风头”、“提无关问题”甚至问偏题怪题的学生不仅不指责,相反大加赞赏,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四是对兴趣小活动和竞赛成绩,先让他们去发现、总结,然后帮助其归纳,找出规律性东西;五是彰显学生长处,通过家访,定期交流和建立学生“数学进步卡”、班内学习品质、学习方法竞赛评比等让学生“露脸”。
(四)实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对转化学困生来说,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立体教育的做法是一条良策。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如学校、家庭、社会没有密切配合,单靠教师或家人的单独教育效果甚微。所以,我们要把老师、家长以及同班同学等力量都充分运用起来,多管齐下,共同作用。当然,转化“学困生”是一项比较艰苦、时间持续长的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同时不断探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把更多的爱心献给他们,把更多的锻炼机会留给他们,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们,把赞许的语言讲给他们。“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爱他们,帮助、理解、支持他们,就会产生不断进步的勇气,不断沿着正确的轨道转变,早日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生”。家长和学校教育者必须帮助学困生认识到学习上的不足,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建立积极的情绪状态,找回学习的乐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改善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心理行为问题的确认、评估、干预等,必须考虑学生本人、学校人员和家庭这三个不同的群体,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第一,学校成立学困生心理健康教研室,让相关老师及时跟进学困生,经常接触学生,定期与那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困生见面,不断解决学困生出现的诸多问题;第二,学校教育应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制定出适应其发展的教育目标和结构;第三,转变家长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态度,促进学困生的健康发展。这样可以预防、减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五)借鉴实施赞赏教育。一是提倡家长、学校共同赞赏学困生的亮点 (虽然不是学习上的优点)。学校和家庭作为儿童教育过程的两种主要的教育力量,如果相互协调、支持,形成合力,就会推动学困生教育的步伐。赞赏孩子的进步,对孩子赞赏愈具体,他们的自我肯定感觉就愈良好;赞赏愈多,他们对自我认识就能产生正强化,进而增强面对学习困难和生活困难的勇气,并促进产生解决困难的方式方法。二是变班主任一人对学生的赞赏为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赞赏。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是每一位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位班主任都会精心设计好转化他们的方案,用心去爱护他们,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和潜能。以不同的方式予以肯定,鼓励他们前进。班主任对学困生的优点和潜能的发现和挖掘,必须及时和任课教师交流,达成共识,让任课教师也有赞赏这些学生的心理准备,以便在引导过程中有意识地鼓励,做到全体教师共同赏识,使这些学生有信心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