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刍议*

2012-04-12 09:01薛金玲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馆员学科图书馆

薛金玲

(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5)

1.引言

学科馆员制度是以学科为对象建立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对口服务模式,是一种国际先进图书馆服务模式。高校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促使师生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越来越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用户对海量繁杂信息检索利用的难度。为满足学科用户现实需求,高校图书馆延伸其服务功能,根据工作能力与知识背景选择素质较高的馆员作为“学科馆员”,分派他们与某一学科或院系建立联系,有针对性地、主动为对口院系提供信息服务,这就是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制度是信息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是高校学科建设新需求的产物,是图书馆创新服务、提升水平、适应形势、保持活力的重要举措,也必将成为未来图书馆服务的趋势,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学科馆员服务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但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在学科馆员的选拔组建、服务方向、工作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未达成共识,学科馆员实践尚处于初步摸索和尝试阶段,因而迫切需要加强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引导学科馆员优质高效地开展服务,最大限度发挥学科馆员职能,促进图书馆服务上水平上层次。

2.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开展现状

2.1 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开展现状

学科馆员制度起源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1950年美国内不拉斯加大学图书馆设立分馆并配备学科馆员,这是学科馆员制度最公开、最正式的建立。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推出“跟踪服务”,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推出“图书馆员免费导读”服务,这些都是“学科馆员”制度的雏形,由于这种服务模式受到广泛欢迎而得到普遍推广。经过30年的逐步发展,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学科馆员制度日臻完善:有专门的学科馆员管理机构,学科馆员服务被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图书馆的各部门对学科馆员的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有严格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学科馆员由专业馆员担任。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专业馆员通常要求具有美国图书馆协会 (ALA)认可大学授予的图书馆学硕士学位、通晓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图书馆学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1];学科馆员是名副其实的学科专家、文献信息专家;先进的数字参考咨询平台等。学科馆员服务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学科馆员服务的宗旨是为用户提供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知识服务,而不仅仅是信息服务。

2.2 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开展现状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1999年,姜爱蓉首次在《图书馆杂志》介绍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经验体会,引起了许多同仁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关注。随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也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图书馆已开始推行这一新型的服务理念,开展学科馆员服务。虽然有国外先进的模式和成功的范例可借鉴,但限于人力、财力、馆藏资源、基础设施等因素制约,加之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统一的管理条例,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完全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人监管的无序状态,由各馆自行开展,效果差强人意。如何从我国高校实际出发,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研究人员亟需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

3.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存在问题

3.1 学科馆员角色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明确

一是定位偏高,认为学科馆员是专门从事研究性工作、以教学科研人员为服务对象的学科及文献信息专家[2],将学科馆员定位于较高的研究层面,淡化学科馆员的服务职能,不考虑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的信息教育需求,显然脱离实际。二是定位偏低,认为学科馆员是学科信息联络员和咨询员,其理由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较早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知名高校几乎都将学科馆员定位于这一层次。三是定位模糊,仅强调深入院系加强联系,不清楚所要扮演的角色,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3.2 学科馆员管理模式不合理,工作效率低

为节省资源,我国多数高校选择分散式或挂靠式管理。分散式管理模式下学科馆员分散在各个部门,不利于集中管理,学科馆员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也很少,不利于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3];挂靠式管理模式下学科馆员一般由信息技术部门或咨询部门兼管,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人力开展学科馆员服务。

3.3 学科馆员评价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没有可操作性的定量考核标准和合理的奖惩措施,学科馆员的业绩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因而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工作疲于应付,流于形式。

3.4 学科馆员服务不到位,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多数师生对学科馆员服务不了解或不信任,教师进行大量资料查询和科研查新时想不到学科馆员服务,学生做论文做课题也只依赖老师指导。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科馆员学科背景或图情信息知识有限,无法提供深层次服务,对口学科用户对其产生不信任,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二是有些图书馆不重视学科馆员的培训,学科馆员对相关业务的开展及其所承担的职责只能凭自己的理解,服务不到点子上,只能充当联络员的作用,这样的服务自然不能引起学科用户的重视;三是宣传力度不够,方式单一,有的仅是走访一下,电话联系一下,没有充分利用受众面较广的网络资源,网上很难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学科馆员的相关信息,缺少学科馆员专栏咨询互动服务。

3.5 图书馆管理体制滞后,制约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有效实施

图书馆没有人事权,无法自主按需引进人才[4]。依赖学校拨款,经费有限,基础设备、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得不到保障,学科馆员很难深入开展工作。长期被定位为教学科研的辅助单位,学术地位不高,学科馆员待遇明显低于教学科研人员,高学历有能力者想方设法寻找出路,造成人才严重流失。

4.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途径

针对学科馆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学科馆员的选拔组建及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及服务内容的定位、工作模式及管理模式的选择、管理制度及管理机制的健全等。学科馆员制度由需求而产生,因效果而推广,所以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必须立足需求,切合实际,正确定位,注重效果。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最佳途径是:根据高校自身特点确定工作定位;根据工作目标确定角色定位;根据人员素质要求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选择服务模式;最后健全机制,保证效果。

4.1 立足需求,明确目标,准确定位

围绕高校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现阶段目标是使学科馆员成为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合作伙伴,未来目标是使学科馆员成为学科专家或文献信息专家,并产生一种新型图书馆服务机构——文献信息咨询公司。

要实现学科馆员制度的既定目标,学科馆员扮演的角色应该是: (1)学科信息联络员。深入对口院系进行交流,了解用户需求,建立用户档案,向师生宣传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服务项目,尤其是本学科领域内新增加的文献资源,并向图书馆反馈师生的信息需求和服务建议。(2)学科资源的导航员。除馆藏信息资源外,通过学术搜索从网上搜集学科信息,并将所有学科信息加工整理,利用校园网导航给用户。(3)学科信息的咨询员。现场及时解答学科用户的咨询,开展网上学科虚拟实时咨询服务。(4)学科资源利用的教育者。开展学科数字资源检索知识讲座及培训等。(5)教学科研的参与者。参与专业课程设计及学科发展规划,跟踪科研课题立项结题的全过程,为教学科研提供学科知识服务。(6)学科信息专家。研究学科最新发展态势,撰写学科发展报告,发布研究成果,并面向社会,有偿服务。这是未来目标的理想角色,是学科馆员努力的方向。

4.2 加快人才培养,提升馆员素质,合理组建学科馆员队伍

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角色定位可以看出,学科馆员是一项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要想胜任这项工作,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学基础知识;信息检索、组织、加工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因此,要达到上述素质要求,必须加快人才培养,解决人才匮乏问题。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确定重点培养对象,组织学科馆员后备队伍。制定培训制度,规范继续教育。与院系合作举办讲座,加强信息网络技术培训,介绍重点学科国内外最新动态;选派人员进修,完善其知识结构,为学科馆员岗位储备人力资本。加强学科馆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给他们创造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机会,使学科馆员能够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学科馆员队伍,从理论上讲应该按照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来组建,但从实践上讲这是行不通的。对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来说,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有限的,完全靠引进不现实,自己培养还需要一个过程。笔者认为,学科馆员的组建应该根据学校类型、规模等具体特点,充分考虑本馆的用户信息素质、馆员综合素质、馆藏资源及软硬件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层次结构、专职与兼职结构、来源结构等,从内部挖掘潜力,组建一支充满活力的学科馆员队伍。比如,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馆员的组建: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研究型学科馆员多于服务型学科馆员,专职为主。普通综合性大学学科馆员的组建:研究生与本科生、副高职称与中级职称、研究性学科馆员与服务型学科馆员、专职与兼职各占适当比例。教学型大学 (学院)学科馆员的组建:本科生与中级职称者为主,服务型学科馆员明显多于研究型学科馆员,兼职可多于专职。另外,学科馆员的分布要根据院系师生的人数、专业及其专业的交叉来确定,要保证大院系和重点学科的学科馆员服务。

4.3 选择合理的工作模式,建立高效优质的服务体系

工作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具体每个高校选择哪种模式,要根据本校专业的设置情况来决定。重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重点学科多级别高,科研项目多层次高,学科馆员素质也普遍较高,其理想的工作模式是专职学科馆员直接负责模式。这是学科馆员服务的发展方向,是一种高水平、深层次、主动性和研究型的服务模式。普通综合性大学,学科多专业全,高素质人才相对较少,选择“学科馆员与图情教授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比较适合。学科馆员利用其专业知识背景和熟练的检索技巧帮助用户组织、传递和梳理信息,图情教授负责向学科馆员提供各院系 (部、所)的重点研究方向、科研课题、新增专业及信息需求,两者协同服务。理工类大学或农业、林业、石油、地质等这种专业较强的大学,“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服务模式比较适合。整合院系资料室,设置重点学科分馆,由学校图书馆对学科分馆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实行资源分藏,共享利用。

无论选择那种工作模式,都必须有一套服务体系来支撑学科馆员工作。成立实体学科馆员服务中心,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虚拟学科信息服务中心,构建以学科馆员为主导,以主题信息网关为主体,以学科信息服务中心为载体,以网络信息服务为重点,集成多种信息服务,整合多种信息资源的一站式学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资源和服务的整体效益,实现1+l>2的增值效益,同时方便用户,使用户随时随地使用所需资源和服务成为现实。

4.4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有效的管理促进制度建设的良性循环。实行目标责任制。每年初,图书馆与学科馆员签订目标责任书,目标责任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科馆员的工作特点,明确工作任务、目标要求、奖惩办法等,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使学科馆员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管理机制是学科馆员制度能否有效持续推行的保证。成立学科馆员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直接负责,成员是各院系教学院长 (主任)。主要负责协调工作,并保证学科馆员制度实施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领导小组下设学科馆员服务中心,由图书馆馆长负责,成员由学科馆员组成。学科馆员服务中心对学科馆员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运作。实行学科馆员升级制度,明确设置学科馆员的基本要求,规定各层次学科馆员的服务范围和目标任务等。尽快实行学科馆员资格认证制度,营造有利于学科馆员成长的内外部环境,使学科馆员以职业为荣,不断学习创新,推动图书馆事业进入持续、协调、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1]李英杰.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D).辽宁:吉林大学,2009.

[2]李更良.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 (J).情报资料工作,2008,(2):79~82.

[3]孙向荣.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76~77.

[4]陈永平.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目标及工作流程再探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6~17.

猜你喜欢
馆员学科图书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去图书馆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