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和古籍存藏大省,陕西省的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境内分布着60000多处文物古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8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90处;在全省178座博物馆、纪念馆、文管所里,收藏着各类文物100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约11万件 (组),国家一级文物7855件 (组)。同时,陕西遗存的古籍资源,就藏量和质量而言,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的古籍存藏量大约有5万余种,160余万册,各类碑刻大约2万多方。其中,已被出版于1989年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的古籍善本就达895部,其中有188部属于海内外孤本。陕西的金石文献藏量也堪称全国第一。陕西的碑刻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现存总量占到全国的70%-80%。宝鸡秦代石鼓文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陕西出土的国家一级珍贵青铜器近3000件 (组),国宝级青铜器120多件。2007年,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中,陕西省共有13部古籍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些统计数字体现出我省古籍存藏有如下特点:
1、存藏单位多且分布广泛。全省古籍存藏单位多达74家,10个设区市的58家单位,9个省直单位和7所高校都有不同数量的古籍存藏。
2、古籍种类多数量大。全省存藏的古籍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74个单位共存藏古籍约155.83万册。
3、古籍价值高体例全。全省孤本、珍本、善本古籍藏量大,体例多样,具有鲜明的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和很高的收藏、研究价值。
陕西省存藏的古籍,就内容而言,有儒家经典,有历史地理文献,有诸子百家,有文人雅士诗文集,有大型丛书,即通常所谓的经、史、子、集、丛五部类;就性质而言,有孤本、稀见本、珍本、善本等;就类型而言,有抄本、稿本、刻本 (包括木刻本、朝鲜刻本、日本刻本)、印本 (包括活字本、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彩绘本);就刊刻时代而言,有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和清刻本;就刻本机构而言,有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等。这些古籍,不仅具有很大的文化研究价值,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收藏和应用价值。其中反映陕西地域特色的古籍文献数量多、价值高,对于研究陕西地方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这些珍贵的古籍,记载着中华民族前行的执着脚步,也凝结着前人思考感悟的精华;既是体现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又是我们进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充分认识并进一步整理研究、科学保护、合理开发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源,对于做大做强陕西文化、文物、旅游及相关产业具有重要作用。
1、陕西古籍资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省典藏古籍,既有正史如《史记》、《汉书》、等;别史如《宋史新编》、《安禄山事迹》等;编年史如《两汉纪》、《十国春秋》等;杂史如《战国策》、《藏书》等;纪事本末体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等;史钞如《史记钞》;史评如《史记评林》;传记如《列女传》;年谱如《司马温公年谱》;政书如《文献通考》;考工类如《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图录》,这些典藏古籍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风俗、人物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对于深化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陕西发展文化强省提供了有力的史料支持。
2、陕西古籍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陕西典藏古籍中,有文学典籍的线装古本,如《诗经》、《楚辞》、《史记》、《说苑》、《世说新语》、《水经注》、《王右丞诗集注说》、《杜工部诗集》等,对于研究古典文学作品的文体演流和文化传播有很大价值。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作家诗文专集,如《夜谈随录》、《游杭纪略》、《蓉湖双栖图题咏集》、《蓉湖水晶婚唱和集》、《师啸阁诗选》、《岭云海日楼诗钞》、《曾氏十一世诗》,以及《西厓先生文集》、《挚太常遗书》、《傅氏文典》、《陈检讨集》等。这些诗文专集今人并不多见,社会上也很少流传,但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作家与社会疏离,无意于功名利禄,其作品虽无所谓的社会价值,却更有文学的艺术价值。因为这些专集中的诗文,少了些投机、附会、迎合,少了些虚情假意的应制赠答,少了些言不由衷的歌功颂德,反倒多了些真情实感,多了些生活气息,其中的书卷气、文士情,即使是泥滋味、土气息,恰恰是文学最可贵的内涵。正如李贽所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①袁枚亦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②正是这些诗文专集中所表现出来的书生心境、文士情怀中,可以窥见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的另一个侧面。
3、从陕西典藏古籍中,又可窥见不同地区的生活特点。如西北大学馆藏的《南阳张氏先芬录》,即表现出南阳地区家族文化传承的源流。《蓉湖双栖图题咏集》表现出蓉湖地区文士物质、精神生活的真实图景,《蓉湖水晶婚唱和集》则形象地展现出蓉湖地区家庭生活的氛围和婚俗的某些特征。对此,其他文献中也有记载,却没有这些诗文集更生动和真切。陕西典藏古籍的作者,有些是陕西人,如白居易、杜牧等;有些长期生活、创作在陕西尤其是西安,如王维、杜甫、刘禹锡等。他们的创作,不仅对于认识唐代长安的社会生活、精神文明,而且对于研究当时的城市建筑、地理风貌、风土人情,都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即使是一些具体地区,如城南的曲江,城东的辋川,以至玄都观的兴衰,都有真实的记载。对于发掘旅游资源,也不无价值。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情,也影响到作家的创作道路和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晚节渐于诗律细”,③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④多写格律精严的律绝,尤以排律著称。他却深情地“忆在潼关诗兴多”,⑤在长安时期的创作,如《丽人行》、《兵车行》、《咏怀五百字》等,则大都是古风、歌行,更生动,更贴近现实生活。显然与当时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和对外开放的社会坏境密切相关。文学在初期发展阶段即先秦时期,与哲学、史学等紧密相连,发展至汉代,则演变为经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经典文化。陕西典藏古籍中,经学即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的《四书评注》、《周易古经今注》、《十三经注疏》等,可谓集大成者。传统文学发展至魏晋南北朝阶段,演变为独立的艺术样式,更讲究艺术形式之美。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讲究声韵的和谐。陕西典藏古籍中的《广韵声系》、《古今韵会举要》、《乐律全书》等,就是对四声音韵的整理排列。这些著作,既是语言音韵学的重要成果,也是指导唐宋时期诗文创作的重要工具书目。从《王右丞诗集注说》、 《杜工部诗集》、《元白诗笺证稿》以及明清时期的诗文集中,可以探讨古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诗文格律的探索运用情况。
4、我省既然是文化资源大省,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充分发挥我省文化资源的优势。那么,将我省丰富的古籍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不断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将现有的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产业资源,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省又是文物旅游大省,依托我省丰富的古籍资源,将现有的存藏单位如博物馆以及各个有古籍存藏的图书馆及寺院、道观开发成新的文化旅游景点,增加和丰富我省的旅游内涵,拓宽我省的旅游渠道,打造我省的旅游精品线路,是实现其产业化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使游客在游览观赏的同时,多一种文化消费的选择。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这是我们党首次将古籍整理工作写进党的工作报告中,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早在1981年国务院就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的重要文件,我省于1983年就根据指示精神成立了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为了进一步整合与加强全省古籍整理工作力量,我省本世纪又成立了古籍保护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文化的副省长任组长,省委宣传部主管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任副组长,成员由省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社会科学院,具体负责陕西省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同时,还成立了省古籍保护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聘请省内古籍专家进行具体指导。从2005年开始,领导小组每年都组织召开全省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会议,部署我省古籍整理出版相关工作。陕西省古籍保护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省政府和省古籍保护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制定了陕西省古籍整理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将《陕西古籍总目》、《陕西碑刻总目提要》和《陕西金文全集》列为陕西省“十一五”古籍整理重大项目。其中,《陕西古籍总目》和《陕西碑刻总目提要》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古籍整理重点项目。20多年来,陕西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共计出版古籍类著作400余部,同时也锻炼、培养出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组织管理队伍。近年来,陕西省古籍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对我省古籍的存藏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总结出我省典藏古籍具有数量较大、种类丰富、价值不菲等特点;并针对我省目前对存藏古籍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引起了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及部门的高度重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做好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对于古籍整理事业来说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抢救、保护、整理、利用好我们独有的古籍文献和金石文献资源,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我省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1]李贽.焚书 (卷三)童心说.李贽文集 (第一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2.
[2]袁枚.随园诗话[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158.
[3]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全唐诗 (卷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4]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全唐诗 (卷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5]杜甫.峡中览物.全唐诗 (卷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