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萍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陕西 西安 710068)
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党飞速地发展壮大,由先前的4万人发展到后来的120万人,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化的党。重新审视抗战时期中共党员队伍发展的历程并总结其历史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抗战时期中共党员队伍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发展—巩固—再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的来说,从1937年7月抗战爆发至1939年8月,是党员队伍大力发展的阶段;从1939年8月至1943年春,是党员队伍紧缩巩固的阶段;从1943年春到1945年,是党员队伍继续发展的阶段。
1、大力发展阶段。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环境和所担负的使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党的组织力量,还远落在党的政治影响之后,甚至许多重要的地区,尚无党的组织,或非常狭小。因此大量的十百倍地发展党员,成为党迫切与重要的任务。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该决议打破了党员发展中的关门主义倾向和在统一战线中忽视党的发展,以为党的扩大无足轻重,甚至取消党的发展的错误倾向,大胆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坚决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员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上。各根据地认真贯彻执行这一决议,党的队伍迅速扩大,共产党员人数由抗战爆发前的4万人发展到1938年底的50余万,再发展到1940年时的80万,党员人数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增长了近20倍。
这一阶段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个别地方出现了“拉夫式”的发展党员,混入一些阶级异己分子,但从总体上看党的队伍发展是健康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来,我们的党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党,也已经是一个群众性的党;而且就其领导骨干说来,就其党员的某些成分说来,就其总路线说来,就其革命工作说来,也已经是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巩固的和布尔塞维克化的党。”[1]
2、紧缩巩固阶段。
自1938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以后,大批的优秀分子积极入党,党员队伍在短期内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建立了全国的群众性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基础。但正因为短期内的迅猛发展,所以党的组织很不巩固。同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抗战形势发生了严重危机,对日投降与国内分裂的危险是存在与发展着的。因此,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成为当时极其重要的任务。在此形势下,193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决定强调,只有尽一切的努力来巩固党的组织,严密党的队伍,把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才能使党有所准备来克服目前困难,反对国内投降分裂的危险,团结全中国人民,引导抗战到最后的彻底的胜利。于是,共产党分别从思想、政治、组织三个方面巩固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思想上,主要是在党内开展正确的思想斗争,保证党内思想上的一致。其中加强党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阶级教育与党的教育是巩固党的中心一环。在政治上,主要是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纪律和加强党的团结。在组织上,主要是要求党的发展一般的应当停止,而以整理紧缩和巩固党的组织工作为中心任务。
经过巩固阶段,中国共产党保住了自抗战以来发展的成果,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为此后的形势好转和展开反攻准备了组织基础。
3、继续发展阶段。
从1943年春开始,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根本好转,中国抗战形势也出现明显的好转,抗日根据地逐渐恢复和扩大,党员数量又开始有较大的发展。据统计,1943年全国党员人数为90多万人,到抗战胜利时,全国党员人数达到了120多万。短短两年时间,共产党员人数就增加20多万。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发展较之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但是,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善于运用正确的策略方针,战胜各种困难,使党的队伍得到发展和巩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和策略。
在抗战期间,共产党不是一味地只求发展,也不是一味地紧缩巩固,而是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政策和策略,对队伍发展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决策:首先,是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抓住机遇,制定了大力发展党员的政策。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积极抗战,国共关系有所改善,群众的抗日运动较之以前有所开放,全国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在这种有利情况下,党打破了党员发展中的关门主义倾向和在统一战线中忽视党的发展的错误倾向,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大胆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坚决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员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上。其次,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转变策略,实行紧缩巩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抗战形势出现逆转,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此不利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转变策略,变大力发展为紧缩巩固党。1939年6月10日、13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反投降的报告,就党的发展问题特别提出:“现在不是普遍发展的时候了,一般应停止发展,以精干为原则。”[2]8月2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巩固党的决定》,指示“党的发展一般的应当停止,而以整理紧缩和巩固党的组织工作为今后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3],并对如何进行巩固党的组织作了具体规定。最后,在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作出大量吸知识分子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至大革命时期,主要以开展工人运动、发展工人党员为主。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至农村以后,吸收农民入党、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成为必然。抗战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有了重新的认识,“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4]。1939年12月1日,毛泽东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党的大门再次向知识分子敞开,大批知识分子涌入党内,为共产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2、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正确处理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党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绝不降低入党的标准和要求,例如虽然是大量地发展党员,但新党员的入党标准和要求不会改变,入党时必须经过介绍和审查的程序环节不会改变。同时,为更好地适应大量发展党员的需要,共产党重新规定了新党员的候补期:工人雇农不要候补期,贫农、小手工工人一个月,革命学生、革命知识分子、小职员、中农、下级军官三个月。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政策,使得中国共产党在短期内将一大批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积极分子聚集到了自己的队伍里。
3、正确处理发展和巩固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巩固,在巩固中发展。
党从斗争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和巩固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将发展与巩固完全对立起来,例如,在大力发展党员阶段,党就已经注意到巩固的问题。毛泽东在1937年10月所作的《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中,就建立全中国的强固的共产党部分已经提出“发展党与巩固党”的问题。在巩固党的阶段,党又要求一些地区利用有利条件去发展党员。例如山东党组织根据当地党员发展数量尚少的情况,提出一面巩固,一面扩大的方针,从1939年8月的5万多党员发展到11万多名党员。这样使党得以在发展中能够巩固,在巩固中仍有发展。
4、注重思想政治建设。
虽然我们的党我们的队伍,大部分是纯洁的,但是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因此,无论在大力发展党员阶段,还是在紧缩巩固阶段,党都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把思想斗争作为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来推进党的建设,并开展了一场普遍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即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在强调整风的必要性时指出: “两万五千共产党员发展到几十万,绝大多数是农民与小资产阶级,如果不整风党就变了性质,无产阶级其名,小资产阶级其实”。[5]通过整风运动,共产党解决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等思想和作风上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党员不仅从组织上入党,更要从思想上入党。我们的党,正是学会了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斗争的武器,从两方面反对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方面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又一方面反对“左”倾机会主义,才使得党内达到了团结和统一。
5、重视党员教育。
党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党员教育,才能提高党员素养,使党形成更强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党员教育中,党把干部教育放在首位。干部问题是一个有决定作用的问题。“只有依靠成千上万的好干部,革命的方针与办法才能执行,全面的全民族的革命战争才能出现于中国,才能最后战胜敌人。”[6]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一方面在延安创办了抗大、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延安大学等一批干部院校,培养各级各类干部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在职干部培养和教育,通过整风学习和审查干部对在职干部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运动对各级干部进行文化理论教育和业务教育,从而为我们党造就了一大批不仅能治党,而且能治国的革命干部。
综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审时度势,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发展政策和策略;从斗争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正确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正确处理发展与巩固的关系,使党既得到了大力发展,又得到了巩固;在发展中始终将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并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教育,从而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这些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566).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12册)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9).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12册)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56).
[4]毛泽东选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581).
[5]毛泽东文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84).
[6]毛泽东文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