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冲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国际贸易生态化,又称国际贸易的绿化,其核心是将生态学的原则渗透到全部国际贸易的活动之中,将人、环境、社会等诸多因素纳入世界贸易的全过程,即在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中都考虑如何实现人、社会、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①邱秋、钱澄:《论国际贸易生态化——挑战、机遇与法律对策》,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会议论文集,2001年。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国际贸易对资源需求是无限的,而具有内在稳定机制的生态系统对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贸易的合理有序发展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符合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目标。协调生态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是既不能用破坏生态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也不能因过度地保护生态而放弃贸易增长与经济发展。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人类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与生态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了。如何保持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其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力?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全球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通过资源、资本以及金融在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流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国家人民的需要,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进而增进世界各国的生活与福利水平。因此,追求全球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讲并不违背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要求,两者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只不过在现行的市场环境下,全球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发展效应、全球经济增长的结果,与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预期并不完全一致。在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各国经济力量对比也正在不断改变,国与国之间资本、资源的平等性正在被打破。②刘冲:《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瓶颈与对策》,《求索》2012年第7期。此外,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与资源损耗,也削弱了地球供养力,地球的承载极限不断面临挑战,使得国际贸易与全球经济发展逐步走向了“不”生态化。
虽然WTO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要求国际贸易应实现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针对其成员国),但由于没有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地区差异,从而形成了“一边倒”的现象,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踏脚石,与全球贸易生态化的目的也渐行渐远。WTO成立以来,我们在检视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实践时,发现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打破了国与国之间资源的平等性。事实证明,现行体制下全球经济的增长并没有阻止穷国(发展中国家)和穷人在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中被边缘化,反而加剧了“三七现象”的恶化。发达国家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30%,但其消耗的资源却占据了地球每年产出资源的70%。而拥有70%世界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只拥有30%的资源。这种明显的不对等让人咂舌。也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对WTO提出的国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深表怀疑。对此,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就曾明确指出,如果可持续发展名不副实,不能给框架下参与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益处,而只是带来负担的话,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成为纸上谈兵,其存在也就没有意义。显而易见的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民众对于WTO关于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之间关系处理的结果表示不满。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心声。试想一下,如果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以发达国家的人均比率标准来消耗资源的话,地球资源将在短时间之内告罄。以汽车能源消耗为例,美国等发达国家每1000人中就有数百人有汽车,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每1000人中拥有汽车的人数只有几个。这就意味着,美国1年中消耗的汽车能源,可供印度等国家同等人口用上100年。如果以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耗资源的速度为标准,地球上的资源只能供极少数人消耗,且只能维持几代人,根本谈不上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是不公平的,同时也是极不现实的,且难以延续下去。
由于国情、经济规模及其增长率的差别,世界各国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直接改变国与国之间的资源分配机制,比如对于那些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而言,集约化的生产意味着他们可以大打价格牌,在贸易中占据成本优势。通常生产力水平决定资本的流向,生产力水平越高,资本越雄厚。资本具有流动性和逐利性,并且总是流向生产力水平高,享有绝对利润优势的一方。因此,在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当下,国与国之间资本的分配机制是不公平的,资本往往会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而这些国家往往是较发达国家,会更进一步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当然,其他的利润诱因,如低社会保险费和低环境内部化成本,或许会吸引资本流向生产力较低的国家,使资本流向趋于平衡,甚至出现向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流动,但这些利润诱因往往需要牺牲较多的资源(人力、物力)与权益才能取得,这实际上是有悖于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理念的。
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要求经济活动的开展以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也就是说发展经济要与环境、资源保护要结合起来。比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免加剧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当前,许多发达国家为缓解本国环境、资源约束,频繁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进口环境、资源服务。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国的环境、资源压力,但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各国对进口环境、资源服务的依赖性,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每个国家都想发展经济,却又不愿承担环境、资源保护义务。目前世界范围内只有少数国家环境承载力未达到上限,可以允许其他国家进口这种承载能力。在现行体制下,发达国家为了经济增长,必将过度的进口这种承载能力,这样就会使世界各国差不多同时达到极限,这将使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更具有全球性和并发性。并将不同的局部约束转化为整体的全球性约束,将一系列、其中有些是可以控制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大的、无法控制的问题,从而最终全面削弱地球供养生命的能力,挑战地球的承载极限。①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林自新、戢守志译,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经济的生态化发展,即物质财富的增长,供需能力的提高;二是社会的生态发展,其解决的是人口问题、人的发展问题以及贫富分化问题;三是环境与资源的生态化发展,即如何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主张在满足当代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在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框架下,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人类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①赫尔曼·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诸大建、胡圣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由此可见,追求短期内的单纯经济增长与贸易生态化发展理论追求的目标是存在差异的。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规律,必将受到社会和自然的报复,其所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损失将难以弥补。因此,追求短期内的单纯经济增长与贸易生态化发展理论追求的目标之冲突,导致了全球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化难以协调发展。
客观地看,WTO确实对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同时也缺乏切实有效的协调政策对两者关系进行协调。在WTO体系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政策、劳工政策三者之间的关联被弱化,三者缺乏一个共同的目标——以生态化为指引。这就使得生态化发展所包含的经济、社会方面的内涵被淡化与忽视,难以彰显。在这种背景下制定出来的WTO规则,自然无法保持公正与科学性,不可避免地引发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冲突。例如,非歧视原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方面为实现全球经济发展,应鼓励与扶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国际贸易必然增加,一些发展中国家就会出口环境、资源服务。另一方面,处于贸易生态化发展下的环境、资源保护原则,又需要对其征收环境税,这就必然会造成新的冲突,在WTO的条约中,类似上述可导致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相冲突的规定还有很多,这些冲突的存在,也是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出口贸易方面,发达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但又不想造成本国环境、资源危机,于是就通过出口以及在发展中国家设厂生产,以转嫁危机的方式来转嫁污染。转移污染是发达国家常见的做法,例如因为不想支付环保成本,日本将半数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周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国内为保护环境,严禁生产DDT等剧毒杀虫剂产品,但又不想失去这些产业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于是将约2/5的污染产业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实现污染转移。为此,美国法律还对这些有毒产品的出口大开绿灯,美国政府允许企业追求这种“合法”的高额利润。事实上,全球范围内有害废弃物贸易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据世界经合组织的调查,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15%的29个主要发达国家,所产生的有害废弃物占到世界总量的77%。而这些有害废弃物有10%以上是通过国际贸易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关于这一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资料同样可以证明。发达国家每年制造出全球总量95%以上的有害废弃物,他们选择将发展中国家作为有害废弃物的垃圾场。例如,美国每年向境外输出200万吨的有毒废料,成为有毒废物的最大输出国;德国每年也向国外输送危险废物达到60万吨以上;英国一家知名企业每年在塞拉利昂处理有毒废物的支出就高达2500万美元。我国不少沿海城市也正在为国外公司处理有害垃圾。而在进口贸易方面,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发展,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尽管其中有一些绿色壁垒的存在确实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对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多数贸易壁垒政策是打着生态化发展的幌子,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尤其是不少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方面的优势,制定出苛刻的环境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并向发展中国家收取高额的产品环保费用。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话语权的缺乏,无法参与到这些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去,往往只能任发达国家宰割,因而在对外贸易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从理论上讲,国际贸易生态化、经济增长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贸易上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对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有好处。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与全球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目标冲突,再加上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采取双重标准,因此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与全球经济增长并没实现协调发展,而是矛盾越来越激烈。基于此,本文提出若干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优化策略。
出于对利益的追求,国际贸易往往具有急功近利的特征。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要保持利益的长久性,需要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在未来的实践中,环保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题之一,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环境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性因素。不尊重环境的产品将难以在国际市场立足,保护环境重于发展经济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国际贸易生态化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要实现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目标,首先需要积极推动各国之间的知识和信息交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共享成为必然。共享知识并发现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知识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其次,应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际贸易计划中,将可持续发展纳入贸易政策与法规体系范畴,构建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体系。①任庆:《自由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与调和》,《齐鲁学刊》2006年第5期。再次,要加强对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战略决策。
在构建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体系的基础上,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与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相契合的规则。其一,规则的制定需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以满足更多人的利益需求,具有公平公正性。其二,各国在进行贸易时,需要遵循公认的国际标准,从产品的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到流通,直至回收处理,需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控制。其三,各国国内立法需要结合本国贸易实际,制定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国际标准相一致的法律法规。其四,环境、资源立法方面较为完善的国家,需严格执行WTO框架下对外贸易的规定,而环境立法不够完善的国家,要完善国内法,使国内法与国际标准一致。②张汉林、刘光溪:《经济全球化、世贸组织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分配是促进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步骤。首先,对于有害废弃物的转嫁问题,要严肃处理,严格控制有害产品的输入与输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各国应自觉加强对进出口产品的管理,做到不将有害物质转移到他国。发展中国家不应成为发达国家污染物的接收场所,发达国家也不能打着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幌子,在发展中国家建设污染密集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公平为上,不以构建贸易壁垒阻碍双方环境产品的进出口。其次,要全面发挥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作用。区域性国际组织不仅有解决争端与维持地区和平的职能,促进和调整本区域内社会、经济合作的职能以及推动实现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职能,还能通过制定贸易与环境一致的政策,协调成员国的外贸立法,加强外贸监管。这不但有利于本区域内的国家严格执行“经济发展—贸易生态化的统一”,而且对进入该区域开展贸易活动的国家也提出相应的监管要求。因此,充分发挥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于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再次,对于危害本国或他国的贸易行为,生产方与环境破坏责任方应承担相关责任。近些年来,发达国家一直在国际贸易中压榨发展中国家,攫取国际贸易财富,并将诸多污染产业转嫁到发展中国家,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的破坏与财富的损失。基于发达国家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始作俑者的事实,发达国家有必要赔偿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援助。最后,发达国家需要更多地站在发展中国家的位置,进行换位思考。
此外,我们还应多多开展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探讨。目前在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这一议题下,其着眼点多为环境与贸易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跳出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传统思维。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实现研究重点的转变,由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转为探讨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WTO要高屋建瓴,站在更高远的角度,更实际地分析和解决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WTO需要在相关贸易协议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一味的追求发展却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在严峻的生态环境面前,全球经济与国际贸易生态化协调发展之路无疑将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因为,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共识已经深入人心,为了保护环境而采取的措施都是合理合法的,也是广受推崇的。只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应该对症下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武断地采取措施,对不同国家实施差别待遇,变相限制国际贸易发展,而应一视同仁,保持公平公正。只有在生态化发展框架下,去利用国际贸易规则追求全球经济增长,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资源危机问题,从而使经济、社会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目标从理想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