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对策:新媒体环境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2-04-12 06:18申云兰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环境

申云兰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问题与对策:新媒体环境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申云兰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和完善新媒体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监管体制,提高网络传播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传统优势与新媒体联动,加强舆论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对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对策

Abstract:Promoting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s a major strategic task of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university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a sound regulatory system of information,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network skills and efficiency,to promote traditional and new media interaction,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s,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good media literacy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Key words:College;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Problems;Solutions

当前随着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信息传播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深刻影响着舆论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当前,新媒体主要是指区别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手机、计算机为终端,以有线或无线为传播方式的一种媒体形态,包括3G网络、博客、微博、手机、MSN,虚拟社区等等。新媒体以资源丰富、方便快捷,平等性、共享性、虚拟性,广泛传播性等特性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和价值观,新媒体环境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开辟了新阵地,主要表现在:

(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拓宽了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的传播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角落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痕迹,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学习、交流的方式。新媒体用于当代教育,拓宽了教育的方法、手段、范围,增强了教育效果,“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以人类最新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1]新媒体在当代新兴技术的支撑下,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传播方法和手段。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信、乐于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战的活跃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他们是该环境的积极参与者。基于此,我们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下,积极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多向载体,如:红色主体网站、手机报、手机高校通、博客、微博、QQ等多维度、多层次、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校园信息传播平台。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政策的宣讲、宣传和普及,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载体发展成为从点到面、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的资源丰富的共享平台。

(二)新媒体的平等性、交互性和虚拟性有

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是高校主体间教育的一个重要展示平台。过去,教育着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新媒体环境下,改变了过去教育者主动地单向地灌输,受教育者被动地单向地接受的教育模式,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处于一个平等的平台,进行平等地交往和对话,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接受,有效地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大学生成为媒体信息的获得者、提供者和传递着。利用手机写微博、上传身边的新闻逸事、在论坛中发表观点,制作自己的网页展示自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教育者及时地提供了了解大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和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准确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在网络虚拟环境下,每个个体身份都是平等的。大学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发布信息,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尤其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被包裹的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往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宣泄得淋漓尽致,成为大学生解压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在这样一个虚拟世界,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这些信息有利于有针对地对当代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和普及,这在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方面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三)新媒体的时效性、便捷性有利于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最新成果的宣传和普及

新媒体环境下,使得时空不再是制约信息传播的瓶颈。媒体联动、资源共享使信息通过网络、手机、各类阅读器等媒介在同一时间内多渠道地从一个终端传播到各个角落,从而形成流媒体。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辐射范围更广、渗透力更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2]

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博客、微博、QQ等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得教育的知识和信息,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和教育对大学生实现了全员覆盖,全程融入和全面渗透。新媒体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不仅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在高校得到宣讲、宣传和普及。

二、直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法手段的改进,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新成果的宣传和普及。同时,海量的多元化信息,网络的无归责,以及管理体制、手段的滞后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信息的海量化、多元化

区别于过去传统的媒体,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信息以数字方式进行存储,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提高,新媒体所承载的信息是海量的,甚至是无限的。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这种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给部分阅历不深的大学生带来了阅读的困惑,造成了思想迷惘,从而使他们失去对信息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进而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的难度。

同时,这种海量的信息,使政府控制信息源的难度也增加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多元化的海量信息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快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大学生的观念、情感和态度,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严重地制约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实效。

(二)网络的虚拟化,信息的“无归责”

新媒体环境下,在虚拟世界里,信息的传播以超地域特征跨越了国家界限,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政治势力争先恐后地进行自我价值形态的宣传和抢夺受众者。“网络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3]大学生具有不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同时,虚拟世界也使得逃避责任和约束成为可能。一些人凭借虚假的身份在网上发布一些虚假的、不负责任的、违背科学、动摇信念信息,使部分大学生思想和观念出现动摇,甚至形成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的价值观。尤其是“新媒体中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的传播事实上已经变成了拥有经济优势和技术实力的发达国家和强势群体的专利。”[4]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和普及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从而削弱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三)管理体制、技术手段的滞后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媒介的管理体制和技术手段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媒介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传统的管理体制与经验在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表现出严重的滞后和不协调。虽然,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体制的相继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体制的不足,但由于网络管理实践经验的欠缺,造成现实可操作性的弱化。

同时,由于西方国家在新媒体技术上享有优势,从而在思想和文化信息上享有集权。受发达国家和强势群体的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技术上处于劣势,控制上处于弱势,严重的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和完善新媒体法制建设,建立健

全信息监管体制,提高网络传播技术水平和

工作效率

网络时代,做好引导青年工作要重点解决引导方法的问题。要善于找到有效的方式来传播思想准则。不要以为掌握了真理,真理就自然会被所有人接受,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传播方式。[5]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的取得,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的有效性,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完善的法律体系,健全的监管体制,详熟的网络的技术和高效的工作效率成为一种必备条件。

首先,加强和完善新媒体法制建设是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通过立法明确网络服务商的网络责任;结合互联网国际公约的规定,修订、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实行网络实名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法制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行政执法机制;宣传和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增强网民的法律意识等。同时,在新媒体舆论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网民的法律意识也必须随之提升,新媒体舆论的法制建设离不开每个网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网民不仅要能遵守新媒体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还要能够以自身的力量推动新媒体舆论法律法规的制定。因此,只有加强和完善新媒体法制建设,才能有效地规制网络上的言论,为虚拟的社会管理提供明确的法律约束机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造良好的法制监督环境。其次,高校在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势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工作的同时,要积极营造新媒体信息环境,建立健全高校信息监管机制。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6]可见,新媒体环境下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同时,监管体制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如通过设立网络管理员的方式来加大信息的管理力度,通过高校舆论机制来对网络行为进行积极引导等。再次,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网络技术要求变得越来越高。目前,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宣讲者、教育者因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技能和传播经验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者只有掌握相关的新媒体技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安排下,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者,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程中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实现。

(二)传统优势与新媒体联动,加强舆论引导

新媒体环境下,在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统传播途径的同时,积极构筑以校园为单位的新媒体和传统优势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阵地。首先,新媒体环境下,发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媒体,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讲普及工作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其次,发挥高校传媒联动,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多渠道的显性灌输和隐性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中进行隐性教育是显性教育的重要补充方法和手段,甚至有时会收到显性教育所不能比及的效果。高校可以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建立“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生活”的三贴近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行隐性教育,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润物细无声中起到宣传、普及和教育的作用。第三,新媒体环境下,积极利用网站、高校通、手机报、QQ、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针对相关热点问题发起讨论,进行网络交流与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观点取向,进行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通过对信息的筛选,选出有益信息,剔除垃圾信息,传播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信息。通过创设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氛围,使大学生的思维尺度和学习方向在海量的信息中保持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执著信仰。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

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7]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其中在大专及以上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2.2%,手机网民数量也已达到3.17亿,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和手段。“80%以上的青少年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获取资讯,运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进行网上联络和交友。”[8]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实施对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受众伦理观念、增强大学生网络信息鉴别能力的关键。

媒介素养指的是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体的素质和修养,包括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9]

新媒体环境下,必须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优良的媒介素养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首先,树立正确的受众伦理观念。网络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和便捷性使得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学生只有培养良好的受众伦理观念,在选择、接受和传播信息时,能够自觉选择健康的、文明的信息,主动拒绝反动的、低调的、淫秽的信息,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剖析能力和筛选能力,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和综合素养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力保障。其次,积极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文化是人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其基本功能是对人的塑造。[10]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主题班会、班团会议、专家讲座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新媒介时代的特点,认识到健康的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培养起大学生在网络世界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理性客观、积极健康的媒介素养。第三,不断地创新思想政治引导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利用网络,开设专门的网站、微博、论坛等,将党的最新工作信息和动态即时地、正面地传达给学生,充分吸引学生的关注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宣传和深化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大学生所接受,促使其媒介素养的提高和完善,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新平台。

[1]尹韵公.论网络文化[N].光明日报,2007-03-25(8).

[2]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N].人民日报,2007-01-25(1).

[3]陈志超,汪谦慎.用先进网络文化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109.

[4]吕志国.略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41.

[5]汪鸿雁.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与共青团工作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2):6.

[6]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1).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1-07-15)[2011-09-15].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22132.html.

[8]汪鸿雁.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与共青团工作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2):5.

[9]段京肃,杜俊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9.

[10]陈志超,汪谦慎.用先进网络文化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110.

(编辑:佘小宁)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University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HEN Yun-lan
(Schoo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Shanxi 030051,China)

G641

A

1671-816X(2012)06-0592-04

2012-02-21

申云兰(1974-),女(汉),山西长治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中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资助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2011F041)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环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环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