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译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龙——从范畴化到隐喻化认知角度

2012-04-12 05:57:59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范畴语言学隐喻

杜 娟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1400)

一、引文

龙作为中国的象征和世界华人的图腾。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龙的另一个文化象征意义是出类拔萃,不同凡俗。龙在远东地区一般都具有比较美好的象征含义。然而在西方人的文化和意识中,龙 (Dragon)是邪恶势力的代表——这一历史悠久的观念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漫长而改变或淡化。由此看出中西方不同的视角对龙的象征含义看待得比较复杂。落选的中国龙作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来体现“北京奥运会举办理念和奥林匹克精神”也只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二、龙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龙的形象差异

1.龙在中国的形象。“龙”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甲骨文和金文上的“龙”字都属于象形文字,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与商青铜器上的龙纹都呈现出一种长躯、有角、有爪的兽形,这显然是人们经过加工的非自然界动物形象,但又是对各种自然界动物的形象综合。许慎《说文解字》讲“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宋人罗愿的《尔雅翼·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辞源》说,龙是“四灵”之一,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达成的共识认为龙在中国没有翅膀;身体修长;龙的颜色为金黄色或其它颜色。

2.龙在西方的形象。在西方文化中龙被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龙在西方 (Dragon)有着巨大的蝙蝠翅膀;身体粗壮;颜色主要是黑色的。通常是凸眼、双耳、四足、尖牙、长舌、有须,双翼像蝙蝠,全身有鳞片,取坐姿时好像袋鼠,尾置于地。英语的“龙”大概有以下特征:这是一种传说中或想象中的动物,类似蜥蜴 (lizard),体形庞大 (large),性情凶猛 (fierce),长着双翅 (wings),一条长尾 (a long tail),爪象鹰爪 (claws),通常会飞 (able to fly),口中喷火 (breathe out fire)。

(二)龙的象征差异

1.龙在中国的象征意义。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复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龙的宏伟雄浑、刚健有力、飞动无静,是中华民族阳刚之美的代表性意象。这种意象,往往出现在中国传统的宫殿、坛庙建筑上。九龙壁名闻天下,它由二百七十块彩色琉璃拼凑而成,由九龙、云气、海水与山石造型所构成,其主体龙纹强烈起伏,大有震壁欲腾飞之势。北京紫禁城里,到处可见的是龙象。龙文化渊远流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力量,龙的形象在中国无处不在。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2.龙在西方的象征意义。正如在基督教国家里,家喻户晓的《圣经》最后一篇《约翰启示录》中描述的龙的英文意思是恶龙的意思。《新约》中,龙被看成是撒旦的化身。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如此,龙在圣经中作孽为基督教的最大敌人撒旦的化身出现,在基督教长久的精神统治中,必然被丑化、恶化,所以龙在后世看来也就成了恶的化身。在中世纪,“龙”是罪恶的象征。在基督教美术中,“龙”总是代表着邪恶。一些圣徒如圣麦克尔、圣乔治等都以杀死“龙”为其业绩。“龙”这种形象很早就被用在战旗上,在诺曼人征服英国以前,“龙”是英国皇家的主要战争徽记①。在西方人的心目中,“dragon”是凶恶的象征,所以在英语中,“dragon”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汉语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是两样。If someone calls a woman a dragon,they mean that she is fierce and unpleasant.(Collins COBUILD,Learner's Dictionary,2000,332)。在英语日常用语中,dragon常指 a fierce bad tempered old woman(泼妇,性情暴烈的老妇人)。例如:When she's angry,She is a dragon.她生起气来像个母夜叉。(The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FLTRP,2000,431)。

“龙”与“dragon”联想意义差别之大,有着天壤之别。此种文化差异对于缺乏文化背景的双方在跨文化沟通中往往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文化障碍。因为事实上,两国或两个民族的社会差异越小,接受得就越快;反之,这种差异越大,接受得就越慢。

三、理解龙和dragon在东西方的认知差异

为什么东西方的人们对龙和dragon的理解如此不同而又会产生相同的字面对等去理解呢?认知语言学对词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词是基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认知范畴的体现,认知范畴作为认知概念储存于大脑中,其外部表现为语言中的词。认知范畴 (cognitive category)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首先通过感知觉认识事物,于是有了对事物的体验,然后将这种体验化为范畴,这个过程叫范畴化,范畴化就是把通过体验获得的概念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认知过程,或者说是用语言形式把体验变成概念的过程。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词不是简单的音义任意结合的语言符号,而是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的。这种对龙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隐喻对象,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映射。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他们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②隐喻是从源域 (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 (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 (mapping)产生的。这意味着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与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当我们把dragon直接翻译为龙的时候,就相对应地用dragon的基本范畴去解释和表达龙的认知域和范畴,变形成了这种dragon的隐喻认知。用词的文化冲突和心理相似性是这种隐喻构成的两个基本条件。当西方人使用英语中的dragon来理解中国的“龙”此种事物时,就产生了语义上的冲突。心理相似性是指由dragon引起的心理意象与所表达的事物产生的心理意象的相似度。这个隐喻使得西方人用固有的dragon的认知模式对“龙”的认知更加鲜明而且生动。

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对龙这个形象本身的认知能力有所偏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认知客观世界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别,其结果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即使对相同事物的认识也有可能形成“龙”与“dragon”不同的认知范畴,进而影响到承载认知范畴的语言中的“龙”与“dragon”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间就出现认知范畴不一致的现象,这种认知范畴不一致的现象也同样体现在对“龙”与“dragon”的不同表达和理解上。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看似相似的词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中所反映的却是属于“龙”与“dragon”的不同等级层次上的认知范畴。

四、差异引出正译

由前文可看出,龙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中国的龙文化几乎贯穿着华夏五千年,dragon在西方的历史也比较久远。中国人是怎么理解西方的龙,西方人又是如何得知中国龙的呢?西方的龙在通过西方的史诗和圣经传入中国,中国龙的形象在翻译成dragon后又得到了怎样的误解呢?人类有近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近三千年的翻译史 (萧立明,2001:4),翻译理论的研究几乎可以追溯到人类翻译活动的开始。翻译是什么?“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萧立明,2001:4)基于对翻译的这一理解,语言的意义自然应该作为翻译研究的重点。这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一致的,两者的共同点体现在对语言意义的认识上。把翻译视为一个语码转换的过程在理论上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这一理论只是从形式上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反映了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语言形式相对人的认知结构来说不是任意的,对翻译过程进行了描述,未能涉及翻译的实质:认为词汇层面的翻译只是一个语言符号的转换问题,这就从根本上忽视了语言的认知特点将语言的认知特点的语言观用于翻译研究,从语言意义的角度来考虑翻译问题,则可以避免完全针对语言形式和以语言形式转换为核心的翻译理论的许多弊端将人的认知和语言的关系纳入翻译理论研究的范围,一方面能够体现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的科学性。

那么怎么区分华夏龙和西方的龙 (dragon)呢?华夏龙和西方的龙 (dragon)属于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范畴空位现象。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间出现认知范畴不一致现象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范畴空位现象,即一种文化中的范畴在另一种文化中缺少相对应的范畴。“loong”这个词把中国龙的音、形、意结合在一起,打破了语言界限,她不仅仅适用于英语,在所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基督教国家的语言中“loong”也一样适用。可以说,“loong”是最适合于中国龙的拉丁字母的组合方式。著名武术家李小龙的英文名字是“Lee Siu Loong”,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名字被翻译成“Lee Hsien Loong”。我国自主研发的龙芯处理器虽然其原先的英文名称Godson还将会在学术界继续使用,还是终于确定了其洋名字为“Loongson”。由上文谈及的隐喻认知所知,我们所要做的是要加强从loong到龙的隐喻认知的转化

五、结论

一个字代表的意义会有如此的不同,也反映了一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尊严。韩国人把首都的中文译文由“汉城”改为“首尔”,并正式通知中国方面,反映了他们对名字含义的重视。英语中新单词“taikonaut”是中文“太空人”的音译,专指中国宇航员,1998年由马来西亚华裔科学家赵里昱提出。中国的宇航员成功上天后,英文和德文媒介都使用这个词称呼中国的宇航员。由于苏联 (俄罗斯)宇航员和美国宇航员在英文中都有特定的单词,所以西方媒介使用“taikonaut”这个单词,表示他们承认中国宇航事业的成功,承认中国宇航员的地位。北京奥运作为宣扬奥运精神的盛典,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佳季。自北京奥运以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形象逐渐得到重树,在日益增长的国际交流了与合作中,中国人更应以此展现国人与世界华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1]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2]Lakoff,G. & 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rk:Basic Books,1999.

[3]Philip.Rideout etal.ed.The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1st[M].FLTRP,2000,431.

[4]白文昌 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交际 [J],外语学刊 ,2002,(02).

[5]胡文仲主编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203.

[6]洪寿祥龙文化大系丛书[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90.

[7]彭宣维.认知发展、隐喻映射与词义范畴的延伸——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形成的认知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8]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9]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 [J].外国语1999,(1):34-40.

猜你喜欢
范畴语言学隐喻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