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梅
(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管理系,辽宁 葫芦岛 125000)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诚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社会的发展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这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中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却越来越突出,这给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1]因此,如何增强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将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就高职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与锻造谈点自己的认识。
总体来看,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是值得信赖的。然而近年来受社会各种不良环境的影响,使得部分高职学生的诚信意识变得越来越匮乏,曾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弄虚作假。表现在学习上,抄袭作业、考试舞弊、论文移花接木、随意违反课堂纪律等;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简历注水,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瞒天过海,于是招聘会上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比比皆是,荣誉证书花样百出,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均是一流等等,让招聘单位无所适从。二是言行不一。有的高职学生在别人面前讲的是一套,行动上做的却是另一套,或是哗众取宠,或是欺上瞒下,或是夸大其词,或是张冠李戴,说起谎话来常常是脸不变色心不跳,让身边的人都无法判断他说的话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三是投机取巧。这些学生平时表现很一般,而遇到评奖评优、入党、竞选干部等的时候,则千方百计请客送礼拉关系,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工作秩序。四是信用缺失。部分高职学生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金、助学贷款。有的学生把家里按时给来的学费,肆意挥霍,用于吃喝玩乐谈朋友、上网聊天等方面,而长期拖欠学校的学费。还有的学生在工作中不负责任,遇到问题,互相推诿、敷衍塞责,或说假话、空话欺骗领导等等。[2]
上述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在社会中的形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先来探寻影响其诚信意识养成的因素,以便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1.环境因素
就社会环境来说,目前, 由于利益的诱惑和市场经济体制、法规尚未健全等因素,整个社会面临严重信用危机,不讲诚信的行为几乎渗透到各行各业。高职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亲身感受着无诚信的氛围熏陶,目睹社会一些人靠投机钻营、坑蒙拐骗等行为为非作歹,不受惩罚反而大获其利,深受“感染” 和“启发”。在网络世界里,诚信在网上相对减弱,从形式上失去说服力,给学校诚信教育增加了难度。
就校园环境来说,诚信教育的氛围也是不容乐观。首先,表现在一部分教师缺乏诚信。比如有的老师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不能把应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不负责任;有的老师搞研究写文章缺乏科学精神和诚实态度,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给学生诚信意识培养和教育带来了极坏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其次,学校在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诚信缺失行为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比如在办学条件方面进行虚假宣传,在日常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中言行不一等,使诚信教育难以真正做到 “取信于学生”。[3]
2.教育因素
实践表明,诚信意识是主体通过自觉、主动地参与诚信道德实践活动,经过一系列的内化而逐步形成的。而长期以来,我们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极大阻碍了高职学生诚信意识形成。比如,道德理论灌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不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中;习惯于居高临下从社会需要角度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以心理咨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在道德实践中,重思想塑造,轻行为践履,造成学生“知”、“行”分离等。总之,在对学生进行的诚信教育方面:容量不够、深度不够,魅力不够,学生的诚信意识得不到强化。在诚信自律实践方面:忽视日常生活中的引导,重在考试或成绩证明,存在教育的滞后性,缺乏通过高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方式,实现“知”“行”合一。[4]
3.制度建设因素
在造成高职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众多因素中,校纪校规不完善或执行乏力是重要的原因。从理论上说, 校纪校规等制度本应是信用与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突破它的行为就必然受到相应的惩罚或制裁。然而多年来,校园里却在不断发生着守信者蒙受损失,不守信者苟且获利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自觉遵纪守规意识淡薄,再加上制度不完善,执法不严,违纪不究,使得校纪校规失去了权威,不能震慑失信者。比如学生在签定毕业生就业合同时,存在欺骗用人单位和任意撕毁合同的现象。由于制度不完善,学校对此除了要求承担少量的违约金,并无其它制裁,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满怀希望和期待,结果却两手空空。[5]长此以往,不但影响到学生的信誉,也影响到学校的就业率以及社会的稳定,最终害及具备良好诚信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在制度建设中,学校往往希望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使高职学生敬畏,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过分强调制度的权威性、强制性,容易在制度的完善、执行中忽视适度性,制约强度过大,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淡化了行为的不合理性,难以促进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4.评价机制因素
高职学生诚信意识缺失还有着深刻的评价机制上的原因。应当说,一直以来,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开展信用评价。没有将信用评价作为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更很少将评价结果与学生实际利益挂钩,学生缺乏对不守诚信的行为的负责意识和精神,结果使诚信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学校缺乏校内诚信教育评价和监督机制,并以此对诚信教育的开展和落实情况、对诚信评价的公开、公正、民主程度予以监督;在监督结果处理上,也缺乏对诚信教育和评价中失信行为予以曝光和公开批评处理。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样影响了诚信教育和诚信评价的顺利发展。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诚信意识、诚信教育遭遇瓶颈。如何增强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已成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诚信是高职学生安身立命之本。在高职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既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通过对高职学生诚信缺失原因的分析,加之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可采取以下的措施来多方面地加强诚信教育。
1.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把握诚信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诚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让诚信教育走进课堂。“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授、讨论、小品、案例等多种教育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列举社会上一些失信、败德现象及其造成的危害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信任透支”总是要偿还的。如果失信或欺诈行为被一经发现,社会将其从诚信的氛围中清除出去,这种清除不仅包含道义上的深刻谴责,也包括法律上的制裁,甚至包括社会对其今后信用活动的拒绝。在学习中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诚信不但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人生的通行证,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这也是成功的关键。从而使高职学生将诚信作为人格和信念,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做诚信规范的力行者,并以此作为终身的追求。[6]
2.在教书育人中注重诚信
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之本,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教师要以诚信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引导大学生确立诚信理念。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榜样。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待人,诚信就会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趋向群体认同,自觉地克服和改变不符合诚信要求的行为和习惯。另外,课堂教学要随时注重诚信教育。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是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诚信意识,养成诚信习惯。
3.在环境建设中体现诚信
亚里士多德说过:“德性是一种习惯” 。而环境和氛围对养成良好的诚信意识和习惯至关重要。各高职院校应树立以“信”立校,以“信”育人的观念,通过健全学校诚信管理机制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校园诚信氛围。[7]在管理机制方面: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定期、全面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纠偏、指导,促进学生诚信习惯养成。在校园文化方面:通过学生网站、演讲、辩论、征文、签名等形式开展“诚信天下行”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无人售报”活动,对社会人士进行诚信观的调查活动,让学生以实名身份进入校园网站论坛,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诚信对事业成功的作用;利用社团活动、校园艺术节、讲座,主题班会、先进报告会,观看专题教育片等活动,将诚信道德教育渗透其中;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等舆论工具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大力宏扬诚信典范,都会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4.在学生自我教育中强调诚信
开展诚信教育,提高高职学生诚信意识,他律是手段,自律是根本,必须要尊重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高职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因此,在诚信道德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高职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逐渐达到道德上的成熟。如:可以组织无人监考、助学金自觉偿还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慎独”的实验;制定诚实守信的承诺书,结合学年小结、综合测评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利用班会或政治学习让高职学生就个人诚信、社会诚信、校园诚信等一系列话题进行探讨,谴责考试作弊、抄袭作品、剽窃学术观点、求职中作假、不按时还贷等不道德的行为。使学生从中认识、反省、判别自己的行为是非,加强主体性意识教育,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诚信观念,促使学生把诚信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需求,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促进“他律”向“自律”的转化。[8]
学无信不才,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通过诚信教育,唤起广大高职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自觉加强和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要时时注意培养诚信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不断强化诚信的意识和规则,把诚信作为人格和信念,让诚信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懈的追求,在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
[2]李政云.诚信教育 路在何方[J].江西教育科研,2002,(1).
[3]赵修义.构筑现代诚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通讯,2002,(增刊).
[4]李正芬.影响技校学生诚信状况的要素及诚信教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1).
[5]李洪伟.高职学生诚信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3).
[6]陈雯.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校园环境优化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1,(6).
[7]唐立国.高职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8]秦丽君.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