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
——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笔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路径

2012-04-11 23:20范秋迎李国良马洪亮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特色

范秋迎,李国良,马洪亮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马列教研部,河北保定071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
——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笔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路径

范秋迎,李国良,马洪亮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马列教研部,河北保定071000)

中国共产党;邓小平;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说道:“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此,加强和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回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实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性转变和创造性发展,为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保证、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

1.中国共产党全面清理“文革”意识形态,在拨乱反正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创造性重构(1978—1992)

十年“文革”使得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全面冲击,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不全面清理并彻底消除“文革”意识形态的影响,就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崭新道路。肃清“文革”意识形态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被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歪曲、肢解、篡改和庸俗化了的毛泽东思想。为此,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区别开来,“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1]邓小平同志把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作为构建新型意识形态的突破口,号召全党开动脑筋、打破禁区,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提倡物质奖励。彻底冲破教育战线的“两个估计”,深入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廓清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明确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是生产力等科学论断。通过对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艺等领域的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整顿,“1978年夏季以后,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下……逐渐汇成一股解放思想的潮流,对‘两个凡是’的禁区形成了强大冲击,从而加速了党和国家历史性转折的实现。”[2]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但是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国际国内又出现了一股“非毛化”的右倾错误思潮,借以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来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同时,思想理论战线也出现了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抽象人道主义、异化论等理论观点,文艺界也存在着“热心于写阴暗的、灰色的、以至胡编乱造、歪曲革命历史和现实的东西”的错误倾向[3]。对此,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厘清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等重大理论问题,并针对思想理论战线的精神污染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也是既要反‘左’,又要反右”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统一了思想,标志着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拨乱反正的全面完成。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会议的开幕式上指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订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4]2从此揭开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但作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文革”思维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彻底肃清,封建专制文化传统长期存在,小生产习惯势力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这些“左”的思想长期阻碍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此外,在改革的进程中滋生的“一切向钱看”、精神产品商品化倾向呈蔓延之势,加之少数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盲目崇拜并极力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妄图把改革开放引向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道路。对此,1986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讨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草案)时明确指出:如果“这个思潮不顶住,加上开放必然进来许多乌七八糟的东西,一结合起来,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对我们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冲击。”[4]1821987 年10 月,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地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但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影响下最终导致1989年政治风波。为消除政治风波的影响,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特别是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从根本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一系列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科学阐述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党的十四大上系统地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创造性重构和历史性转换。

2.中国共产党积极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在应对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性发展(1992—200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有史以来的重大挫折,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易帜,西方发达国家把和平演变的目标转向了中国。一时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社会思潮甚嚣尘上,大肆宣扬“极权共产主义”是“通往奴役之路”,“在历史的终结点上,自由民主已经没有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强敌。”[5]妄图对社会主义中国“不战而胜”。国内改革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争论不绝于耳。在决定前途命运的历史关头中国向何处去?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还是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回到传统社会主义老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6]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有力抵制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全面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技术优势实施“西化”、“分化”图谋的手段不断翻新。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不可避免地反映到社会精神生活中来。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了按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人才支持和精神动力。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科学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深刻论述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实现形式、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波澜壮阔”的复杂形势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政治保证。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牢记邓小平同志“聚精会神抓党建”的嘱托,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的总体部署,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主动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科学界定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了党的地位、任务、构成等现实状况,深刻吸取了苏联东欧国家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的历史教训,探索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于200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上做了全面阐发,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性发展。

3.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改革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系统性确立(2002—2012)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作为“一种对意识形态起作用的工具之一”强烈冲击和消解着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国家主权观念,“把我国尚处起步阶段的意识形态工作卷入了和世界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相互竞争、斗争、借鉴的一个新舞台。”[7]85-86裹胁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西方政治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在“文化”外衣的包装下,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借助其经济科技强势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向社会主义国家渗透,以期达到意识形态的根本性置换。面对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所呈现的新特点,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进入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就业和利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私营企业主阶层迅猛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强化。在人们思想观念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潮多样、多元、多变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于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8]2007年 10月,党的十七大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同时,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不断被国际社会热炒。对日益崛起的中国深感不安的西方国家利用种种手段和策略不断挑起事端,要么经济问题政治化,要么个案问题普遍化,或明或暗地支持“藏独”、“疆独”制造麻烦,把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战胜汶川特大地震等说成是“普世价值”的胜利。对此,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深刻指出,要“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9]1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动力和基本道德规范。

二、中国共产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选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为当前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现实的路径选择。

1.必须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在一个文化多元、意识形态纷争的时代,在人类还没有超越阶级社会以前,一个阶级如果忽视甚至有意无意地放弃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意味着另一个阶级对它的占有和另一个社会对它的渗透。”[10]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的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始终牢牢掌控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营造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强势,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意义更加凸显。充分发挥和利用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11]。

2.坚决抵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国内不同思想观念不断涌现,既有西方敌对势力的蓄意攻击,又有传统文化的心理积淀;既有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又有时尚流行的大众文化。“这些存在于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各色非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进步与保守、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健康与低俗等思想意识杂陈、清浊激荡、良莠不齐的复杂性特征。就其作用来讲,既有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立并存、冲突较量的一面,也有与主流意识形态交相辉映、优劣互动的一面。就其性质来讲,既有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思潮,又有阻碍历史前进的错误思潮。”[12]因此,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对当前形式各异、性质不同、作用分殊的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具体分析,坚决抵制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否定性影响的异质思想文化渗透,积极吸纳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肯定性影响的同质思想文化资源,不断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水平,始终保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必须不断夯实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从根本上说必须夯实其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否则,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经受种种挑战与考验,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关键在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4]204面对当前国际的复杂局势,一定要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心悦诚服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时刻关注民生问题。正视人民群众在内部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利益调整以及和谐利益关系的构建,并从解决群众最需要的利益需求入手做出价值判断,这是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7]166

4.必须切实增强与不同意识形态的对话能力

从世界范围看,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多样性与长期并存使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和竞争成为必然。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自主选择、批判继承”的原则,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西方先进文化在内的文明成果,学习西方国家实施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有效方法,切实增强与世界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沟通对话能力。深入开展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努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敢于和善于在世界范围内理直气壮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和平发展道路,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理解与认同。从国内来看,经济社会转型向纵深发展,深层结构矛盾日益显现,在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进一步分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9]5的形势下,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引领和对话能力,必须积极适应意识形态文化化、学术化、生活化趋势,改变以往公式化、概念化的生硬僵化的说教方式,使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0.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036-1037.

[3]朱育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情态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548.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243.

[6]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7.

[7]敖带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热问题与冷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解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31.

[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

[10]李红军.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01.

[1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

[12]范秋迎.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实践与基本经验[J].扬州大学学报,2011,(2):20.

编者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大体系、大范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2012年恰逢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南方谈话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其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理论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鉴于此,本刊特刊发一组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探讨的笔谈文章,以表纪念。

D6

A

1007-4937(2012)04-0039-13

2012-05-05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考量与管理创新”(12YJA710022)

范秋迎(1969-),男,河北保定人,教授,法学博士,从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李国良(1972-),男,河北满城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洪亮(1976-),男,河北望都人,讲师,从事法学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