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泥鳅健康养殖技术

2012-04-10 18:40赵全东刘铁钢
黑龙江水产 2012年6期
关键词:主要症状全池投饵

赵全东 刘铁钢 郭 军

(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目前我国鳅科供养殖的主要品种为泥鳅、大鳞副泥鳅(黄板鳅)、北方须鳅、长薄鳅、中华花鳅、美国香鳅和“华丰9号”泥鳅以及巨龙泥鳅等,其中以泥鳅养殖最为广泛。

泥鳅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杂食性,半主动的摄食方式,一般多为夜间摄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泥鳅与其他鱼类混养,则可以食鱼类的粪便、残渣剩饵,所以泥鳅被称做池塘中的清洁工。

泥鳅具有善逃逸、夜食性、耐低氧性、底栖性和喜温性的生活习性。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独联体国家和东南亚等地。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地的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中下游地区,分布广、产量高,是重要淡水经济鱼类之一。

1 泥鳅苗种的野外采捕和人工驯养

1.1 野外采捕

野生泥鳅苗种是人工养殖泥鳅的主要苗种来源之一。野生泥鳅苗种采捕法如下:

1.1.1 须笼捕捞法 使用时,先在须笼中放进小麦粉、米糠和鱼粉拌和煮熟后做成的饵料团子,然后将须笼置于泥鳅幼鱼集中的水域边沿的底部。6-7月份,白天放置须笼;其余月份,夜间放置须笼。放置时间一般为30~60min。

1.1.2 竹篓诱捕法 将菜籽饼或菜籽炒香研碎,拌入在铁片上焙香的蚯蚓(焙时滴白酒)即成诱饵。将诱饵放入2层纱布中,置于竹篓口内,使中心稍下垂(不必绷直)。傍晚将竹篓口顺着水流方向放在有泥鳅的稻田、水池、水库或沟渠中,第二天早上回收。

1.2 人工驯养

野外捕捉来的鳅种规格不整齐,预先用泥鳅筛按规格分选,做到同一池子放养规格基本一致。在下塘的第三天晚上,分几个食台投放少量人工饲料。以后每天逐步推迟2h投喂,并逐步减少食台数目。约经10d驯养,使野生鳅适应池塘环境,并从夜间分散觅食转变为白天集中到食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如果一个驯化周期效果不佳,可重复上述措施,直至达到目的。

2 成鳅养殖

2.1 池塘养成鳅

2.1.1 场地的选择和规划 泥鳅养殖池应选择避风向阳、交通方便的地方建池,面积在2-5亩左右,彻底清於、清塘,池底整平,池埂夯实整直、不漏,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水深要求在55~65cm之间,不渗漏。池塘四周靠边埋设防逃网,严防泥鳅逃出。

2.1.2 放养前的准备 放养前2周,清塘;放鳅种1周前,以每10m22-3kg的用量在池底堆放禽畜粪肥培肥水质,培养饵料生物,继而将干燥无霉的玉米秸、稻草等秸秆捆扎成直径40~50cm的秸草捆,后用石块等作沉石,将秸草捆平行沉入池底,每亩放秸草捆15~20个,最后向池塘注水至80~130cm。

2.1.3 放养泥鳅苗种 泥鳅苗种要求个体健壮,规格均匀。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洗鳅种5~10min。一般放养体长3~4cm的夏花按照100~150尾/m2的密度,体长在5cm以上的苗种放养密度为50~80尾/m2,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反之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2.1.4 日常管理

2.1.4.1 施肥投饵 肥料主要有人畜粪便(有机肥料)或化肥(无机肥料)。投饵主要是人工制作的配合料。施肥要根据水体中的饵料生物的丰欠情况来决定,饵料生物少时,在池水边角处施堆肥。投饵是将饵料与腐植土混合成粘性团状进行投喂,饵料投在固定的食场。5-6月份,日投饵量为泥鳅总重的3%~5%;7-8月份为10%~15%;而9月份为 4%。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IO℃时要减少投饵量或不再投饵。水温适宜时每天分早、中、晚投喂三次,让泥鳅“少吃多餐”,水温较低时每天只分上下午投喂二次。

2.1.4.2 防逃、防缺氧 遇梅雨季节或暴风雨,要做好防汛防洪工作。夏季高温阴雨天要注意防止泥鳅浮头,特别是静水养殖,要不时加注新水,若发现浮头,应及时加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2.1.4.3 水质管理 静水饲养泥鳅,水质要清新。水质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20~25cm;当水色开始变成茶褐色或黑褐色时,必需换水,以免夜间溶氧不足。流水养泥鳅时,以微流水为主。

2.1.4.4 消毒防病和防止敌害 养殖用的水体在放养泥鳅种苗以前,要严格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在日常养殖管理中,要将食台上的残饵及池中的死亡个体捞出,以防水质恶化和疾病传染。在发病季节,应定期用生石灰按每平方米30~50g的量,化水泼洒。在饲养地四周清除害兽易潜伏之地,并撒上杀鼠剂或安放捕鼠器具;要有驱赶鸟兽的设备。

2.2 水泥池泥鳅养殖

2.2.1 水泥池建设 可建成地下式、地上式或半地上式。要求能自行排尽池水,并能及时加注新水,水泥池上搭建遮阳网。新建的水泥池首次使用前,需先用清水浸泡15d以上“,试水”无害后方可以放鳅苗。还需将池子用清水洗刷干净,曝晒4-5天,然后用漂白粉20g/m3或三氯异氰尿酸钠5-10g/m2全池泼洒消毒。24h后将消毒液排净,并加入新水0.5-0.7m,10d后就可以放泥鳅苗了。

2.2.2 放苗 放养的泥鳅苗种要经过严格筛选,确保无病无伤,游动活泼,体格健壮,规格尽量保持一致。鳅苗放养前还需用高锰酸钾溶液10-20mg/L浸浴5-10min。

2.2.3 饲料与投喂 可以购买泥鳅专用(膨化颗粒和沉性颗粒)饲料,也可以自己加工。泥鳅饲料的日投喂量按池中泥鳅总重的3%-7%计算,并根据季节、天气、吃食情况适时增减,以投喂1h后无残饵为宜。放养野生苗时,放养后1星期内投饵量应为正常的50%,驯化适应后按正常投喂。

2.2.4 日常管理 包括巡塘、换水、光温和有害藻类控制,以及观察泥鳅摄食情况等。

3 泥鳅的捕捉

3.1 泥鳅的干塘捕捉方法 池塘排干水捕捉泥鳅,一般在泥鳅吃食量较少、而未钻泥过冬时的秋天进行。方法是先将池水排干,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cm,深25~30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

3.2 泥鳅的池塘拉网捕捞方法 在仲春后直到仲秋,泥鳅摄食旺盛季节,可用捕捞家鱼苗、鱼种的池塘拉网,或专门编织起来的拉网扦捕池塘养殖泥鳅。作业时,先清除水中的障碍物,然后将鱼粉或炒米糠、麦麸等香味浓厚的饵料做成团状的硬性饵料,放入食场作为诱饵,等泥鳅上食场摄食时,下网快速扦捕泥鳅,起捕率更高。

3.3 泥鳅的笼捕方法 捕泥鳅时,先在须笼或鳝笼中放上可口香味的鱼粉团,炒米粉糠、麦麸等做成的饵料团,或者是煮熟的鱼、肉骨头等,将笼放入池底,待1h后左右,拉上笼收获一次。拉须笼时,要先收扰袋口,以免泥鳅逃跑。如果在作业前停食一天,且在晚上捕捞,效果更好。一般池塘放10~20只/亩须笼或鳝笼,连捕几个晚上,起捕率可达60~80%。

4 成鳅运输技术

4.1 无水湿法运输 常温25℃以下,运输时间在5h以内的,可采用无水湿法运输。方法是用水草置入蛇皮袋子或容器(一定要透空气),再放入泥鳅后泼洒些水,使其能保持皮肤湿润,即可运输。

4.2 塑料袋充氧运输 塑料袋规格为60cm×120cm,双层,每袋装1/2-1/3清水,放8~10kg成鳅,装好后充足氧气,扎紧袋口,再放入硬质纸箱内即可起运。

4.3 降温运输 利用冷藏车或冰块降温,把鲜活泥鳅置于5℃左右的低温环境内运送。在运输中加载适量冰块,可保持泥鳅在运输途中的半休眠状态。一般采用冷藏车控温可长距离安全运输20h。

4.4 带水降温运输 一般6kg水可装3Okg泥鳅,运输时冰块放在网斗内,并将其吊在容器上,使冰水慢慢地滴入容器内,达到降温目的。这种降温运输方式成活率较高,鱼体也不易受伤。

5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泥鳅的病害防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养殖水体较浅,用药量一定要计算准确;二是用药后的池边不能离人,发现泥鳅出现异常现象要及时加新水等救急措施;三是禁用违禁药品。

5.1 气泡病

5.1.1 主要症状 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5.1.2 防治方法 一是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二是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三是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kg/亩~6kg/亩;四是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5.2 白尾病

5.2.1 主要症状 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随即死亡。

5.2.2 防治方法 一是将1kg干乌桕叶(合4kg鲜品)加入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h,再煮10min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ppm;二是将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待4h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ppm,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5.3 赤皮病

5.3.1 主要症状 体表充血发炎,可蔓延于全身,整个鳍或鳍基部充血,鳍端腐烂,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梳齿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死亡率高达80%。

5.3.2 防治方法 鲜蟾酥10g,于凉水中搅拌均匀,全池泼洒,浓度为0.5ppm,每3d1次。

5.4 水霉病

5.4.1 主要症状 此病大多因鳅体受伤,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以看到发病处簇生白色或灰色棉絮状物。病鳅行为迟缓,食欲减退,瘦弱致死。

5.4.2 防治方法 尽量避免鱼体受伤。一是苗种下塘前用0.3ppm的灭毒净或3%的食盐溶液浸洗消毒;二是用0.04%的小苏打和食盐(1∶1)配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5.5 烂鳍病

5.5.1 主要症状 背鳍附近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停止摄食导致死亡。此病易在夏季流行。

5.5.2 防治方法 一是用1g/m3漂白粉全池泼洒;二是用0.2ppm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连续3~4d。

5.6 打印病

5.6.1 主要症状 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主要在尾柄,似打过印章,主要流行于7月~9月。

5.6.2 防治方法 一是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二是用0.3ppm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

5.7 车轮虫病

5.7.1 主要症状 车轮虫一般寄生于泥鳅的鳃和体表。泥鳅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死亡。流行的季节为5月~8月。

5.7.2 防治方法 一是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二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两者的比例为5∶2)合剂全池泼洒,浓度0.7ppm。

5.8 三代虫病

5.8.1 主要症状 寄生在泥鳅体表和鳃,主要流行于5月~6月,对幼苗危害较大。

5.8.2 防治方法 采用浸泡法,小池子可全池浸泡,大池需将泥鳅集中于一角,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浓度为20ppm,浸洗时间15~25min。

猜你喜欢
主要症状全池投饵
猪传染性腹泻的发病特点、主要症状与防控措施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精养鱼池不同天气如何科学投饵
精养鱼池如何做到科学投饵
投饵机的选用与维护
中国劲酒缓解肾阳虚证患者主要症状的临床观察
浅谈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草鱼病防治咋用中草药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28)——鳗鲡疾病(五)
常见蟹病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