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患者病因分析及心理行为干预

2012-04-09 18:37:16韩红霞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康复心理

骆 洁 韩红霞

脑血管病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高发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1],青年脑卒中日益增多,占脑卒中的14%左右。患者常因病情危重而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变化,极大地影响了生理、心理康复及生活质量。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行为干预已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护理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献显示[2-4],实施适宜的心理护理及行为干预,以改变患者在认知、情感、行为、态度等方面的不良心理反应,对疾病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较强的现实意义[5]。本文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病原因、心理状况及行为干预措施进行综述如下。

1 脑血管病患者心理阶段划分

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突然,个人、家庭及事业等皆为突发诱因,患者的心理活动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6]:(1)危急阶段。不知所措,以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后慌乱和严重的焦虑为特征。(2)治疗阶段。渴求康复,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3)病残现实阶段。悲观失望,易出现绝望和抑郁情绪。(4)适应阶段。面对现实,患者能够接受现实,不再处于依赖的地位。

2 脑血管病患者的原因分析、心理特征及分型

2.1 原因分析 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其中偏执最为显著,其次为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等因子;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脑卒中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人[7]。追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负性情绪和心理障碍症状是脑部病变直接作用的结果。由于脑内某些特定部位遭破坏或功能受损,引起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或其受体含量低下以及功能受损所致。(2)躯体神经功能缺损所致的心理压力。(3)人格因素。调查组EPQ人格评估属外向不稳定型(胆汁质型)人格者居多,占总数的63.68%[7]。还有文献报道大多数脑血管病患者是内向不稳定(抑郁质)或内向稳定(黏液质)性格[8],两者报道结果不符。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A型人格占优势者为65%[9]。(4)长期劳累和精神紧张。(5)社会和家庭支持的原因。

2.2 心理特征 通过对起病至病后住院期间心理状况调查,发现在不同的阶段患者心理变化有不同特征。主要表现为紧张与恐惧、焦虑与悲观、冷漠与抑郁、依赖与懦弱及孤单与自卑,其中最常见的负性情绪为抑郁与焦虑。

2.2.1 焦虑 脑卒中患者焦虑水平显著增高,发生率38.6%,焦虑水平与年龄、病程、性别、卒中次数、肌力及有无高血压等因素有关[10]。部分患者因不了解自己的疾病性质,担心一些常规检查和治疗的手段对身体造成伤害,担心自己生活不能自理,付不出医药费会给家庭带来负担,或怀疑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发生动摇,丧失发展个人事业的机会,从而容易引起病情加重。

2.2.2 抑郁 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23%~76%,平均约50%[11]。诱发忧郁的主要因素为:患者住院天数、性格、自理程度、经济状况、家人及医护人员重视程度[12]。目前研究者倾向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24项,分为如下3级,轻度抑郁:HRSD≥20,表现为多愁善感、注意力不集中、言语缓慢及悲伤;中度抑郁:HRSD≥27,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衣冠不整、言语内容少及对自身病痛治疗迫切感下降等;重度抑郁:HRSD≥35,表现为终日不语、绝望感、妄想或自杀倾向。

2.3 心理分型 通过护理评诂,根据对自身疾病表现出的心理状况不同分为四型:焦虑型、抑郁型、乐观型、依赖型。其中焦虑型占38%,多数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下;抑郁型占27%,女性较多;乐观型占17%,60岁以上患者偏多;依赖型占18%,70岁以上老年人偏多,处于康复期间最多[13]。

3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行为干预

脑血管病患者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患者的心理需要为尊重和安全需要、病情信息和友爱的需要,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缓解紧张情绪,有利于脑血管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14,15]。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现代护理观念,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最大限度地解除患者痛苦[16]。

3.1 危急阶段的护理 该阶段患者出现偏瘫甚至失语,由于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和焦虑的等心理问题。

3.1.1 掌握沟通技巧,热情接待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情况。脑卒中后大多数患者生活能力低下,需要别人照顾,往往有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焦虑,急躁等,医护人员要针对这些不良情绪与患者交流沟通,以帮助其适应角色的转变,有意介绍一些通过锻炼恢复身体功能的实例,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从而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3.1.2 保持病房整洁、安静,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护理环境。使用医疗仪器时操作动作要轻,尽量减少监护仪及报警器的音量,放置仪器尽量避免靠近患者头部等;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中夜班查房时严格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从而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17]。

3.1.3 严密观察病情,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呼吸、面色、口唇及四肢末梢循环,注意心电监护中各项指标(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有助于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保证各种治疗护理措施有效。

3.2 治疗阶段的护理

3.2.1 心理干预 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找出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有目的的进行干预。护理人员可采取心理疏导疗法,如语言、表情、行为、暗示等方法,有意识地诱导患者把心中的抑郁释放出来,减轻他们的压力[18];采用音乐疗法可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对脑功能的改善及对精神疾病有显著疗效[19],以消除其悲观情绪,正确发挥心理防御机制,早期进行康复锻炼,配合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20]。

3.2.2 认知干预 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向患者作一些有关此类疾病的卫生知识宣教工作,如发病的原因、危险因素、治疗、运动疗法的实施方法和护理措施,促进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矫正和健康行为习惯养成。

3.2.3 行为干预 合理膳食,戒烟戒酒,控制好血压,做好患者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大小便护理等基础护理。早期开展功能锻炼,可由专业康复医师实施,如运动疗法包括手法按摩瘫痪肢体、被动运动、神经促通技术等;ADL训练包括穿脱衣服、进餐、如厕、刷牙等训练[21]。指导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对于经济困难、治疗无信心及高龄无人照顾者,尽量为其选择经济实用的治疗及功能锻炼方案,使其对生活产生信心[22]。

3.2.4 督促服药 在用药过程中,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有关药物的性质、用法、剂量、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23]。

3.3 病残现实阶段的护理 脑血管病致残率相当高,且功能恢复需很长时间,患者易产生悲观情绪。继续给予心理及行为干预,反复宣教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日常生活自理,做好和家属沟通工作,争取家属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保持患者情绪稳定的工作,尽量克制个人情绪的波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复发因素[24]。注重发现患者的爱好与兴趣,引导患者讲心里话,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交流,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与家庭的温暖,树立生活信心,摆脱不良情绪,从心理上主动过渡到适应阶段[25]。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在加强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应将其安置在易于观察的病房里,专人24 h护理,加强巡视,严防自杀事故发生[17]。

3.4 适应阶段的护理 经过一段时间康复治疗和心理调整后,大部分患者能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社会与家庭。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坚持治疗和功能恢复锻炼,指导患者按时用药,定期复查,避免复发。

4 小结

脑血管意外发病急骤,病情严重,后遗症较多、死亡率高。患者因心理及精神上的变异,健康、环境、家庭及医疗常识等因素影响,普遍表现出焦虑、恐惧、孤独及悲观厌世等心理,故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尤为重要,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治疗及康复的一部分。有文献也报道了患者自身对心理干预治疗的认知[26]。护理人员应加强培养语言运用能力,适时给予各种心理护理、行为干预,一方面可寻找脑血管病康复护理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可促进脑血管患者恢复,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

[1] 许春英,费英俊,蔡环虹.脑血管病健康教育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疗养医学,2010,19(4):331 -332.

[2] Braun SM,Beurskens AJ,Borm PJ,et al.The effects of mental practice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6,87(6):842 -852.

[3] Dickstein R,Deutsch JE.Motor imagery in physical therapist practice[J].Phys Ther,2007,87(7):942 - 953.

[4] Sharma N,Pomeroy VM,Baron JC.Motor imagery:a backdoor to the motor system after stroke[J]Stroke,2006,37:1941 - 1952.

[5] 谭丽萍.50例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796.

[6] 张 宁,钱爱丽,张秀杰.脑血管病人急性期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4,1(3):275.

[7] 曹炳健,曹 辉.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7(9):769 -771.

[8] 郭克锋,郝淼旺,朱银星,等.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卫生状况[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106 -1107.

[9] 何雪娟,李宇彤,李晓敏.A型人格对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影响的机制研究[J].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4,5(4):282-283.

[10] 陈 霞,陶秀彬.脑卒中患者焦虑相关因素的调查及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08,7(5):10 -12.

[11] Gall A.Post stroke depression[J].Hosp Med,2001,62(5):268 -273.

[12] 徐彩云.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干预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8):752 -753.

[13] 潘秀琴,唐淑贞.对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心理分型及护理[J].新疆医学,2009,39(9):131 -132.

[14] 李永红,梁佩云,何丽芝,等.心理行为干预对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59-60.

[15] 杨清平,陈海光,李学兰.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7):62-63.

[16] 罗 铭,马晓莉,余晓萍.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12):1757.

[17] 王晓霞.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4):597 -598.

[18] 蒋国敏.心理疏导配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现代护理,2007,13(35):3494.

[19] 郑 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7):42 -43.

[20] 秦红英,邢红霞.睡眠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7,13(29):2846 -2847.

[21] 林海峰,陈湛音,陈文荣,等.心理行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3):4 -6.

[22] 虞伟琴,陈利群,许佩露,等.脑卒中患者家庭支持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29):2853 -2854.

[23] 陆冰梅,李 锐.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防治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8):1132 -1133.

[24] 陈素坤主编.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37-139.

[25] 马 艳,高湘伟,房海英,等.脑卒中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45 -247.

[26] Simmons L,Sharma N,Baron JC,et al.Motor imagery to enhance recovery after subcortical stroke:who might benefit,daily dose,and potential effects[J].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2008,22(5):458-467.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康复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4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50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09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