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伦理学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和突破口

2012-04-09 11:38:11王泽应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北长沙410081
关键词:价值体系伦理学伦理

王泽应,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北长沙 410081

当代中国伦理学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和突破口

王泽应,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北长沙 41008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我国伦理学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任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学,是我国伦理学发展的突破口。

当代伦理学;大繁荣;契机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然要求而且内涵着伦理学的发展和繁荣。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先进伦理学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发展就很难在精神和道德层面实现真正的发展,那就是没有核心要义和精神魂魄的发展,如同富丽堂皇的神庙而没有神像一样徒有其表。因为道德和伦理精神始终是文化的核心和精神实质,是最能够反映文化对人的影响、熏陶和教化作用的,故古往今来重视文化建设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人鲜有不重视道德和伦理精神之价值的。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伦理学的发展,而伦理学的发展又能提升和促进文化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内涵并要求伦理学大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和当今社会的深刻需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都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出发,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追求有内涵、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①参阅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在当今中国社会可谓其时已至,其势已成,集发展的必然性、紧迫性、现实性、可能性于一身,彰显出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内在合理性与外在合理性等多重合理性。不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且过有尊严的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也亟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既内涵着伦理学的发展,又迫切需要伦理学的发展。伦理学自古以来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担纲着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承载着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伦理学涉及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追求和人生信念,凝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和国家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的民族伦理精神。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为基本的精神枢纽,包含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热爱和平、尊道贵德、崇仁尚义、谦谨礼让、扶危济困、诚信友善等精神观念,支撑着中华民族上下求索,创造出卓尔不群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家园和意义世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1]170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对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及其所形成的正气从人物、事件、操守、价值诸方面予以开掘论述,展现了一幅民族道德生活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生动画卷,震撼着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道德心灵和精神世界。

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写道:“道德哲学在开放之时代尤要。”社会越发展,人际关系越复杂,道德问题就越多,人们对道德哲学的需要就会越发强烈,繁荣发展伦理学的意义就会越加重大。伦理学建构的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意义世界和行为准则,是社会的和谐秩序、文明向标和价值基座。

当今时代,文化,包括道德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道德作为一种民族、国家和企业的价值精神,规范力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力即软实力。实践证明,一个具有高度道德文明的国家和企业,必将对其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民族和团体成员道德文明的提高,不仅使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科学而和谐地发展,更是一个文明社会的终极目标。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重新崛起的应有之义。20世纪40年代,贺麟先生曾指出:“民族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为思想道德的努力所建设的经济实业,方是真正的经济实业。不然,未经过思想的计划、道德的努力而产生的物质文明,就是贵族的奢侈,贪污的赃品,剥夺的利润,经济生活的病态。”“离开思想道德的现代化,而单谈物质工具的现代化,便是舍本逐末。”[2]4,43,39经过近代史上100多年的不屈抗争和不懈奋斗,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目标,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开拓创新,中华民族实现了“富起来”的社会目标并开始了“迎接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中国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作为一个古老东方大国的现代崛起,一定会有伦理精神等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支撑和动力牵引,也一定会更加需要伦理文化的滋润和陶养,需要德性的力量和人格的尊严,需要民族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伦理学的发展提供绝好的发展契机和条件。伦理学应当利用这一难得的发展契机,迅速地发展自己,并以自己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武装是伦理学大发展的思想基础

既然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伦理学提供绝好的发展契机和条件,那么伦理学就应当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那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武装即是伦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伦理学发展繁荣的基本价值基座和思维框架,只能同也必须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相契合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或四根支柱,而这四个方面不特为伦理学的发展指明了航向或发展路径,而且也深具价值伦理学和主流伦理学的意蕴,彰显出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伦理精神和价值观念。

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具价值伦理学和主流伦理学的意蕴,那么如何理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武装伦理学的必要性和内在价值呢?笔者认为,这是相对于伦理学在当代具有不同的类型和价值层次而言的,亦即并不是所有的伦理学理论和价值主张都是自觉地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要求相适应相一致的,伦理学的多元化、多样化乃至各种不同的伦理学理论或教材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项不争的事实。对于不同的伦理学理论或流派,我们应当予以应有的尊重并允许其自由发展,这不仅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繁荣发展伦理学学术的内在需要,亦有助于实现和促进伦理学的繁荣发展。但是,伦理学的多元化、多样化并不排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伦理学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差异中谋共识,才有可能形成伦理学良性发展的学术生态,而不至于陷入“诸神之争”那样的价值无序状态。中华民族伦理学的基本精神既讲求“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包容多样,又讲求在尊重多样的基础上立主流谋共识,欣赏“大德敦化,小德川流”之和合互补,故有立于“理一分殊”与“和而不同”基础上的“一体多元”或“多元一体”之精神建构,由此所发展起来的伦理学格局虽不乏彼此颉颃论争,但却是一体与多元之间的相融与互补,是一种主流引领支流、支流补充并完善主流的良性发展态势。当代的伦理学,从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价值攀越意义上讲,既有扎根于普世价值意义上的底线伦理学,也有置重于美德或较高价值意义上的中线伦理学,还有崇尚圣德或最高意义上的上线伦理学或崇高伦理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伦理学的发展,不只在上线伦理学或崇高伦理学的意义上彰显其内在价值,更有对底线伦理学和中线伦理学而言的独特意义。因为,欲防止底线伦理学的衰退或下滑,必须有来自高处的价值引领或救助,而且底线伦理学所关注的常德或基本道德底线确实应该有向着美德发展迈进的时代和人性发展需要。如果仅仅局限于底线伦理而没有向上向善的发展需求,那就既不能催发道德建设的要素,更谈不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以及由现有向应有转化提升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是不可思议的,社会文明的创造也是缺乏动力源泉而终至于停顿或沉沦。处于多元化发展时代的伦理学,欲成为文化发展的旗帜和社会主流的伦理思想,应该而且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并自觉地以此为武装,朝着崇高或先进伦理学的方向迈进。

就此而论,引领是“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之发展必须,亦是伦理学之为伦理学的神圣使命。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义与功利之间的矛盾问题,而道义之为道义本质上是扎根于“现有”而向“应有”的攀越提升过程,凸显着对功利的超越与批判以及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完善的诸种要素。功利是人的现实生活所需要或者须臾不可或缺的,也是道义产生的丰厚土壤,但是人总是要从现实出发,走向未来的,而这就需要对现实功利的超越、批判乃至整合,社会的发展尤其如此。无论是人和社会的未来发展都必然提出超越现实功利而趋向大功利的道义需求。道义亦是建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要求,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建构对主体来说意味着必须走出封闭的自我而走向他人的世界,此则含有对他人利益的认肯与维护,甚至是某种超越自身利益的优先性肯定与维护,对社会公共利益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引导,需要教育,需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诚如普列汉诺夫所言,“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体的幸福,即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3]550个人越是能够把他人利益特别是社会公共利益置于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尽心竭力地去维护他人利益特别是社会公共利益,就标志着这个人越有道德。“用道德精神来教育人,就是使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变成他的本能的要求(康德的绝对命令)。这种要求越强烈,那么这个人也就越有道德。”[4]252就此而论,我们可以说,道义精神的培育、道义目标的追求远比功利来得更自然,它是需要引导、培育和加强自身的修养的,亦即中国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积极向上的伦理学从来就是主张对人加以引导和教育的,认为如果完全任人按自然本性行为,那么,人既不可能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且也不可能走向发展和完善,更难创造文明的人类历史。

三、伦理学大发展的突破口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必将为伦理学的大发展大繁荣创造难得的历史条件和发展契机,而伦理学的大发展大繁荣反过来又将助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并为其提供特有的道义支撑和价值拱卫。那么,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和情势下需要发展和繁荣的伦理学究竟是什么伦理学呢?依其关系的和谐性和相互之间的需要而言,这种伦理学只能是也必须是而且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学。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并统帅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元素的社会主义伦理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指导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伦理学,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现代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伦理学,是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立足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充满着蓬勃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伦理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分析、研究当代社会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的伦理学,是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的伦理学,因而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伦理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和伟大旗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成就。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使伦理学有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目标,也才能真正建构起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框架,才能推进伦理学的理论创新和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生活实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推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持续发展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领的先进的科学的大众的伦理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追求。这个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是植根民族伦理文化土壤而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伦理学,是最能把中华伦理文化精华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发扬光大的伦理学。我国的伦理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深刻影响着我国伦理学的未来发展。如果抛弃伦理文化传统,割断民族伦理血脉,伦理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必须坚持承续民族传统,秉持开放包容,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要始终坚守民族伦理文化立场,维护民族伦理文化基本元素,加强对优秀传统伦理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伦理文化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同时,我们还要要始终以积极态度对待外来伦理文化,坚持扬长避短、辩证取舍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吸收借鉴和转化再造的能力,积极吸纳融汇各国优秀伦理文化成果,在博采众长中不断赋予先进伦理文化强大生机。因此,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注重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的有机结合,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和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有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是致力于理论创新、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伦理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要始终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生活实践,准确把握世界伦理文化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文化科技创新潮流,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伦理文化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伦理文化的进步。当代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社会转型的场域对于伦理学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和考验,更是契机和动力。如果说传统伦理学强调个体的心性修养、灵魂陶冶与人格善美,那么,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必然驱使伦理学的研究重心进一步转向社会宏观层面上的制度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环境伦理与交往伦理,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伦理秩序为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重视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公平正义、诚实信用、和谐共生等问题的研究。公平正义、诚实信用、和谐共生是保持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和内在要求。伦理学的创新还意味着切实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瞄准伦理学学术发展前沿,打开新的认识视野,拓展新的思维空间,大力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伦理学体系。此外,以规范伦理学为主导,以应用伦理学为重点,强化理论伦理学的研究,复兴并光大德性伦理学,也是伦理学体系创新和综合创新的内在要求,这使得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伦理学具有创业垂统和建纲立极的特质。

伦理学既具有时代性,又反作用于时代,影响着时代的发展和创造。时代为中国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呼唤并助推着伦理学的发展。而发展和繁荣的伦理学亦将推动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和谐。我们有理由相信,立身于改革开放伟大时代并受到这一伟大时代熏陶感染的伦理学工作者,一定能在时代和社会特别是人民群众的呼唤期待中,强化自身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并在动心忍性地上下求索以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的实践中,推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创造出中国伦理文化的新的辉煌!

[1]文天祥:《正气歌》,载刘柯选编:《古典文学大观》,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

[2]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3]《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版。

[4]《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4卷),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版。

A Breakthrough Opporunity of Comtemporary Ethics' Great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WANG Ze-ying

(Moral Culture Research Center,Human Normal University,Hunan410081,China)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with the thriving of Chinese culture.Promoting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provides a vare opportunity for our ethics,also points out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missions.To develop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lialist ethics is a breach of our ethics'development.

contemporary ethics;great prosperity;opportunity

B82

A

1671-7023(2012)03-0001-05

王泽应(1956-),男,湖南祁东人,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伦理学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2012-02-10

责任编辑吴兰丽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伦理学研究(2021年1期)2021-03-11 05:19:36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