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李由,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环境的内在价值及其量子论解释
王冰,李由,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市场经济背景下,环境以及其他一切物品的价值集中体现为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价值,市场体制及其价值观是导致全球环境危机的根源。在环境经济领域被广泛采用的CVM法以及其他准市场方法以一元价值论为哲学基础,因此受到环境伦理学家的激烈批评。市场及其新古典经济学并非价值无涉的经济体系和学科体系,而是充满价值判断的道德体系,它们强化了经济价值但同时弱化了其他人类价值。除了经济价值以外,环境还具有无法用货币衡量的内在价值,但这一概念及其主张同样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矛盾。量子力学发现,经典物理学中物质与意识的两分未必成立,量子纠缠现象表明整个宇宙是一个存在内在关联的整体,环境是否具有内在价值可以借助量子论的观点得到更好的解释。
环境;内在价值;CVM;市场;量子力学
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公共议题,它不仅会降低当代人的经济福利,更有可能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存续,其紧迫性与严重性已经在全球科学界达成共识。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有关新能源和碳捕获的科技问题和有关资源配置和效率福利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政治、道德、宗教乃至哲学问题,它最终追问人类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其复杂程度、困难程度以及公共性的程度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正在引发一场有关全球治理、代际公正、理论和道德的风暴①这一期刊的宗旨是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来探讨环境问题,创办于1992年,现任主编为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教授Clive L.Spash,现已成为环境经济与伦理领域最为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
人类与环境的伦理关系集中体现为如何评价环境价值,环境价值是环境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政治学以及环境政策的核心概念。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在于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发生、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类与环境伦理关系的改变。在科技的推动下,人类与环境的伦理关系从传统社会中人类对环境的无知和敬畏转变为当代社会中人类对环境的征服、控制和利用,环境成为商品,环境的价值集中体现为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商品的价值,并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收益的原则进行配置和利用,这种对待环境的观念和方式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然而,越来越多的环境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主张,环境除了具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经济价值以外,还具有无法用货币衡量的、本身所固有的存在价值(existing value),也被称为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内在价值概念要求摒弃以往主导人类基本社会生活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anthropocentrism),转向非人类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anti-or non-anthropocentrism)②在这里,使用“配置”、“资源”等词汇,本身就是一种受到市场经济及其价值观影响的表现,潜在地意味着对这些物品中蕴含的其他人类价值的贬低或忽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针对不同具体对象的社会学语汇,但这些语汇也确实具有分配、配置的含义。,重构人类与环境的伦理关系,赋予环境一种道德神圣性,将环境视为人类道德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这种基本价值观的转型被认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二次伦理革命”③每年在英美一流大学定期举办的唐纳人类价值讲座(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的宗旨是:发现人类价值的实质。它的创始人克拉克·唐纳认为:我希望这些讲座能够对人类的智慧和道德生活有所帮助,我希望它们能够增进我们对人类行为和人类价值的更好的理解。这种理解最终会对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产生实际的影响。参看:http://www.tannerlectures.utah.edu/lectures/index.html。,但理论界对这一概念及其理论主张也存在巨大争议。
笔者认为,价值和内在价值作为一种人们对环境秉持的观念或意识,可以借助量子力学的有关理论重新进行解释。①例如,我国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胎。”《婚姻法》第三条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有大量对卖淫、毒品等物品买卖的禁止性规定,以及党纪国法对钱权交易的禁止性规定,等等。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最为前沿的研究领域,其诸多让人暂时难以理解的观点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科学证据的证实,正在逐步弥合形而上的哲学和形而下的科学之间的分歧。本文是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理念对环境内在价值的解释进行的一种新的尝试,这种解释可以帮助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更好地理解环境内在价值这一环境经济和环境伦理领域最为基本、但也存在重大争议的概念,逐步改变人对自然的价值观,推动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重构。
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消费是人类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所消费的任何一件物品都或多或少来自环境。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现代人类经济生活的基本社会制度,具有一些重要的优势,包括:(1)激励相容性,理性经济人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人性假设,这一人性假设是个人追求私人利益、自由和财富的动力之源,但它也被缺乏反思地推广到几乎所有社会领域;(2)信息的充分利用,人类在社会生产中会用到海量知识和信息,相对于计划体制或其他任何经济制度而言,市场是一种最能充分利用信息的制度;(3)准确的衡量,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存在多种用途,价格是指导企业家以及整个经济体系做出正确有效资源配置的信号,没有价格,或者价格出现扭曲,经济体系就会做出错误的反应,计划经济在计算上的不可能性正是源于其缺乏准确的价格。我们在现实中观察到的通货膨胀、价格波动都是经济体系对社会变迁、需求变动、技术进步、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发现,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正常反应,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作用就在于维持和促进整个价格体系的正常运转,而非随意地干预、扰动或限制。在市场的推动下,人类的生产、消费和科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人类从消费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福祉。但与此同时,市场带来的经济增长也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使得人类面临空前的环境风险。相对于传统社会中的迷信、巫术而言,市场经济以及现代科技对人类本性、自然界的运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这种认识仍然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人类并未充分认识到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内在关联,这正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最终根源。
价格是市场经济以及整个经济学大厦的基础,任何生产要素和商品都必须借助价格来衡量其稀缺性,这种稀缺性也就是该种物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用性的反映,也就是它的以货币衡量的经济价值。经济领域中所谓的财富是那些对人类有用的物品的总和,如商品、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环境资本、社会资本,等等。增量财富,即GDP,则是一段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系中生产出来的所有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物品的价格总和,GDP=∑PiQi。如果某个物品没有价格,如空气、沙石,则它就没有经济价值,无法加总并计入经济财富或GDP之中。而如果一旦人类发现了某类环境物品对自己具有重大的用处,如石油,那么它就会转变为经济财富,并成为人类追逐争夺的对象。因此,经济财富的本质其实是人类根据对自身是否有用而对环境所做出的一种主观评价,并非环境物品本身固有的属性,价格则是这种主观评价的货币表现。因此,经济财富的内容是变化的,某种环境物品现在不是财富,但未来一旦人类发现了它的用处,它就可能转变为财富;某种环境物品现在是财富,但未来一旦人类发现了新的能够全面替代该种物品的物品,那么它也就不再是财富。显然,市场经济中这种根据对人类有用与否来判断环境物品是否具有价值的思路是一种实用主义(pragmatism)的体现,尽管务实而灵活,但也相当短视。
环境物品一定要能够分割(demarcation)并计量②量子力学的诸多观念确实惊世骇俗,让人难以理解。以致于爱因斯坦也无法完全理解和接受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尼尔斯·波尔指出,如果谁不为量子力学感到困惑,他就没有真正理解量子力学。然而,量子力学的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预言正在逐渐得到证实,例如处于叠加态的不死不活的薛定谔的猫已经得到物理实验的证实,参看A.J.Leggetta,“Schr?dinger’s Cat and Her Laboratory Cousins”,Contemporary Physics,1984,vol.25,no.6,pp.583-598.,才能够确定其产权,才能够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才能够确定其价格,才具有经济价值,才能够计入GDP和经济财富。科技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环境物品可以分割并成为商品。然而,环境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将某类环境物品隔离出来进行市场交易和定价其实已经破坏了环境的整体性。更加重要的是,更多的环境物品无法分割,如大气圈、山脉、森林、河流、种群,等等,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远远超出了市场经济以及现代科技能够认识和把握的程度,而当代市场经济和科技只能以一种局部主义定域性(localism)的世界观来看待行为、客体和环境,只能发现那些被分离出来的环境物品的市场价值,以及它们同其他物种和系统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关系,但无法全面把握环境、生态系统、整个地球乃至宇宙作为一个整体的相互关联。
经济学家认为能够被分割出来进入市场交易并且具有价格的环境物品能够得到有效配置,而对于那些没有价格的环境物品,则可以采用一些经济学的方法,诸如特征函数法、旅行成本法、意愿调查法进行评估以发现其价值。其中,意愿调查法,也被称为条件估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是一种最为重要、最为广泛采用、也存在最大争议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询问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愿意为保护某一环境物品支付多少金额(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或者由于受到某种类型的环境破坏而愿意得到多少货币补偿(接受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WTA),从而对该环境物品的价值进行大致估算。这种方法在1989年3月瓦迪兹油轮泄漏事故中被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和罗伯特·索洛引入①在相对论出现之前,这一观点不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吗?但现在能量与物质的同一性已成为一种常识。,并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环境经济学家的认可和采纳,成为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政策评估的一种基本方法,近年来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VM法尽管得到了许多环境经济学家的认可,但也受到环境伦理学家的激烈批评,他们之间的争论推动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环境价值”及其专业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Value》的出现②大量文献将环境危机的根源归结为基督教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文明观,其中最被广泛引用的是《科学》杂志的论文Lynn White,Jr.,“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 Crisis”,Science,1967,vol.155,no.3767,pp.1203-1207.,促使理论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非经济性、伦理性和多学科性,以及价值问题在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对CVM法的争议和思考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环境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CVM法要求评估的环境物品越具体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被访者对环境物品的明确偏好和估价,因此如何来描述和界定所评估的环境物品一直是CVM法中的重点和难点。然而,环境物品乃至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一棵树木、一只珍稀动物,它们确实可以在市场中得到定价,但这种定价并不能反映出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也并不意味着通过购买获得它们的产权就可以任意地处置它们。这种定价其实恰恰反映了市场的短视和缺陷,而非效率和准确。并且,谁有资格出价或得到补偿?具体环境物品的产权是否仅仅属于环境周边的居民?现有的CVM法只能对受到环境直接影响的周边居民进行采访,然而,受到这些环境影响的是否只是周边的居民,或者本国的居民,还是整个世界?因此,CVM法以现代科学的局部主义和定域性假设为哲学基础,只能关注某个局部和子系统的作用和功能,忽视了环境乃至整个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不可分性的意义。
(2)CVM法所得到的“价”究竟意味着什么?CVM法通过访谈调查所得到的其实是人们对环境物品以价格衡量的支付意愿或者接受意愿,这种意愿或者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外在的客观的环境物品的一种主观评价(subjective evaluation),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相信这种主观评价?是否所有人都认为有价值的物品就真的有价值?进而,对于某种物品,如果只有部分人甚至只有一个人认为它有价值,它是否有价值?甚至,如果没有一个人认为它有价值,它是否真的就没有价值?究竟什么是价值?CVM调查发现了大量的拒绝出价、出价为零或无穷大的样本,调查者往往将这些样本视为由于被访者的非理性或不配合而导致的无效样本,但事实上这种评价恰恰反映了被访者对环境持有的包括伦理、义务、公正、应当等因素在内的多元价值考虑③量子力学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超弦理论被认为能够解释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包括人类的心灵和意识。参看John D.Barrow,Theories of Everything:The Quest for Ultimate Explan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以及霍金的著作,Stephen Hawking,The Theory of Everything:The Origin and Fate of the Universe,London:New Millennium Press,2002.。汉语和英语中的所谓出价、估价或者更加广义的评价(evaluation),都是作为主体的人给出客体的“价”的心理活动,这种“价”具有多种表达形式,以数字式的货币衡量的价值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形式,环境还可以被赋予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宗教价值、道德价值等多元价值,这些多元价值分属完全不同的类型,它们之间具有不可比性或不可通约性(incomparability)[1]。至于个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不同的价值类型,则取决于不同个人的家庭、教育、生活经历等复杂的社会活动。这些价值终究是人们的一种主观的意识,即主观价值,而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内在价值,即客观价值。当一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在主观上都还没有认识到环境具有某种客观价值的时候,它们是否具有这种客观价值?究竟是人们没有认识到这种客观价值,还是它们本身没有这种客观价值?冰川、海洋、森林乃至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它们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很美丽,但未必所有人都认为它们美丽并具有美学价值,甚至一些有害的环境物品,如害虫、病毒,它们是否也具有美学价值呢?
CVM法是市场机制在环境领域中的运用,由于市场具有的优势及其在创造财富上的成功,市场机制被认为是一种优良的社会制度而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领域中扩张,并成为解决环境问题乃至其他社会问题的基石。然而,恰恰是市场的扩张导致了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正是对CVM法以及环境价值的争论,促使理论界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市场及其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观性及其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局限性。
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的物品都是具有价格的商品,将某种物品视为商品并赋予价格,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事实上,在任何一个人类社会中都存在大量原本不被认为是商品的伦理性物品和公民性物品(ethical and civic goods),如环境、感情、政治权力、性活动、人体器官、教育、公共物品等等,它们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并非商品,并且以非市场的方式得到处理或配置,如环境以自然的随机的方式进行配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爱和感情在家庭和社会中以复杂的社会化方式进行配置,政治权力以公正的原则进行配置,人体器官以平均的一人一套的方式进行配置,教育资源以公正和考试的方式进行配置等等,[2]它们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其他的意义,蕴含着其他类型的人类价值(human value)[3],如爱的价值、公正的价值、健康的价值等等。如果将它们视为商品,并以市场的方式根据出价的高低进行配置,例如商业化代孕和人体器官移植、性产业的合法化、教育的私有化等等,就意味着其他人类价值被市场价值所替代,也就是迈克·桑德尔等伦理学家眼中的人类社会的腐败(corruption)。在他看来,市场有其道德边界,不应任由其无限地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扩张[4]。在现实中,也有大量的法律和道德制约着这些物品的商品化,[5]这些法律和道德其实正是人们心中对伦理性和公民性物品非商品性的价值观在社会形态上的反映,但是,科技的发展、市场的扩张和社会的转型在不断地冲击着这些制度,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历史上,劳动力、土地原本都不是商品,而工业革命则将它们转化为商品,这就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谓的“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6]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在科技的支撑下,越来越多的包括环境物品在内的伦理性和公民性物品被转化为由市场配置的商品,这种转化正是环境问题以及其他社会问题产生的价值观根源。
伦理学原本是经济学的基础,亚当·斯密本人也是格拉斯哥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除了在《国富论》中提出人是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之外,还著有探讨人性的利他、仁慈、博爱的《道德情操论》一书,但随后经济学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工具主义和实证主义的道路而抛弃了伦理学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7]。价值概念在经济学和伦理学中都有其重要位置,市场经济及其新古典经济学以一元价值论为基础,而伦理学则认为,环境和人类社会中还存在不可比的多元人类价值[8]。市场和新古典经济学中只有经济价值,一切物品都要通过价格来衡量其经济价值,一切活动都要根据货币计量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来评判其优劣。这种评价物品和行为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成为一种价值观,主导着人们的行为和公共政策的制定。环境价值的研究表明,市场及其新古典经济学并非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的经济体系和学科体系,而是充满了主观性和价值判断的道德体系(moral system)[9],它们强化了以货币衡量的经济价值,弱化了那些无法以货币衡量但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的人类价值。市场及其新古典经济学在处理环境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环境问题应该更多地从伦理学多元价值的视角加以考虑。
价值和内在价值是哲学伦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在哲学史上引发了无数的争议。所谓内在价值,又被称为终极价值,是指客体或行为不依赖于其他价值而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外在价值,又被称为工具价值,则是由于依赖其他价值而具有的价值[10]。CVM法得到的、由货币衡量的环境的经济价值仅仅反映了它对人类的有用性,因此被视为一种外在价值,而那些对CVM法和经济价值持批判态度的伦理学家则认为,环境的存在本身还具有一种不依赖于是否对人类有用的存在价值,或者内在价值[11]。环境伦理对内在价值的主张自然地要求赋予环境一种类似于人的道德主体性,它推动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权利、环境权利以及深生态理论的出现。人类传统的环境价值观将人类视为宇宙万物的主宰,即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以及其他万事万物皆因为对人类有用而具有价值,市场及其新古典经济学以及CVM法也是这一观念下的产物。如果承认环境具有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在价值,那么人类就不能随意地根据自己的好恶来随意地处置环境,动植物乃至非生命的自然物都具有其存在的权利、意义和价值。这些以内在价值为基础的理论主张将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保护观念批评为“浅生态观”(shallow ecology),而将以内在价值和环境权利为中心的环境保护观念定义为“深生态观”(deep ecology)[12]。尽管它尚是一种激进的仅仅被西方少数极端环保主义者和非营利组织所秉持的环境价值观,并未被绝大多数西方民众所普遍接受,但它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社会民众的观念和行为,推动着近三十年来西方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13]。
由CVM法得到的经济价值以及其他对环境所持有的各种价值都是一种主观价值(subjective value),不同人对环境的主观评价及其主观价值各不相同,内在价值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永恒不变的客观价值(objective value)。环境是否具有这种永恒不变的客观价值,宇宙中是否存在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客观价值,人类能否认识和把握这种客观价值?这些问题就涉及哲学和科学中最为根本的主观与客观、唯物与唯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类不同文化的早期思想家大多承认客观价值的存在,尽管以不同的语言和概念来描述这种客观价值,如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道家和儒家的天、道、理、气,陆王心学中的良知等等。柏拉图将客观价值定义为真、善、美,他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中存在永恒不变的真善美,人生和科学的意义则在于借助个人的理性去发现和实践这种真善美。图1中柏拉图的分界线区分了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的关系。现代社会则逐渐怀疑甚至否弃客观价值,承认和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和主观价值。
图1 柏拉图的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的分界线
环境的内在价值是一种环境本身所固有的价值,它是康德意义上的义务论或道义论(deontology)主张。不论以何种方式来论证这种价值,它最终要求赋予环境某种类似于人的道德权利,人对环境具有某种道德义务。然而,这种主张和要求却存在诸多理论和现实的争议。
首先,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并不能像环境伦理学家利奥波德、阿兰·奈斯、罗尔斯顿那样认识并捍卫环境的这种内在价值,也不会以这种权利或义务的观念来对待环境。相反,不同的人对环境持有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凭什么认为环境具有内在价值就一定正确,而拒绝环境的内在价值就一定错误呢?其次,环境既包括那些大多数人(但未必是所有人)能够体验到的宏伟美丽的山川、森林、河流、动植物,也包括那些被大多数人厌恶甚至给人类带来疾病和灾难的老鼠、苍蝇、蟑螂、细菌、病毒、尸体、粪便,以及火山、洪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凭什么认为前者具有内在价值,而后者就没有内在价值呢?第三,人类在历史上曾经饱受环境的束缚和威胁,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才逐渐摆脱这种束缚和威胁,开始控制和利用环境,并能够欣赏环境的美好,那么历史上的人类否认环境具有内在价值不也具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吗?第四,大多数环境物品对于初次体验它们的人而言可能是一种美丽或宏伟,但对于世代居住在那里的人而言则未必是一种可贵珍奇的、超越其生存需要的具有内在价值的物品。最后,从环境问题延伸到其他社会领域,如果环境伦理学家坚持认为环境具有某种内在价值,那么,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同样可以无比真诚地赋予某些看似荒诞的物品、观念或行为以内在价值。事实上,环境的内在价值并非是一个被大多数历史时期和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概念,它也可以被解释为人类在近代以来环境危机日益紧迫的背景下的一种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或结果主义(consequentialism)的权宜的理论主张。不论在历史上、现实中,还是未来,除了环境以外,人类社会在诸多领域都存在巨大的价值分歧和冲突,某些人认为美好的具有内在价值的事物,另一些人并不认可。这种价值冲突完全不同于市场和经济学中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可以简单地通过一元化的以货币衡量的社会总利益最大和帕累托改进而得到化解,但价值冲突则必然会导致人群之间的对立。究竟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坚持认为只有环境才具有内在价值,而那些被极端环保人士所反对的物品、行为或文化,如捕猎带来的刺激、美食带来的快感、战争中的权谋等等,就没有内在价值呢?
对内在价值的追求也就是诺齐克所谓的对乌托邦的追求,想像一下历史上和现实中各种不同文明以及不同的人所捍卫的那些迥异的他们心中的内在价值和乌托邦,就难免让人对它们的存在感到沮丧。“维特根斯坦、摩西、爱因斯坦、佛陀……你,你的父母。对所有这些人,实际上只有一种最好的生活吗?这地方将是乡村还是都市?是排场阔绰还是严格俭朴?性关系加何?有什么类似婚姻的制度吗?是不是一夫一妻制?孩子是由其父母抚养吗?有无私有财产?是一种安宁静谧的生活还是一种充满冒险、挑战、危机和表现英雄主义的生活?有没有宗教?如果有,是有一种还是有很多种?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占什么地位?人们认为他们的生活重心是私人事务还是公共事务?他们是一心一意致力于某种特殊的工作和成就还是要成为多面手和万事通,或者是要委身于快乐?抑或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充分和满意的闲暇活动?对孩子们的培育是放任自然还是严格控制?他们的教育以什么为中心?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重要吗?艺术呢?是感官快乐还是理智活动居支配地位?或者居支配地位的是别的什么活动?有时装吗?流行美容吗?对死亡的态度怎样?技术和发明在社会中起什么作用?等等等等。”[15]对待这样的每一个问题,秉持内在价值观点的人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有什么充分的理由认为只有环境才具有内在价值呢?
环境伦理学家对这种价值冲突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磋商、对话、妥协、等待[16]。承认任何一方都可以主张某种内在价值,都可以坚持或否认某种内在价值,各方都可以充分地提供各自的理由和证据,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各方都能够充分理解对方的价值体验,最终,内在价值作为一种绝对正确的东西,就应该能够得到所有人的承认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当然这一磋商的过程肯定是曲折而漫长的,并且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如双方的地位不平等、磋商的技巧、过于漫长的时间等待,等等[17]。事实上,如果存在内在价值,那么发现并接受内在价值的过程就是全体社会成员达成一致的过程,当然,这种被一致接受的价值仍然不是内在价值,还是一种主观价值,仍然需要等待新的观念的挑战。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也就是一个各种新的观念及其所蕴含的价值不断出现,在不同人群中引发矛盾,并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也类似于自然科学领域中所谓的客观规律被发现的过程,科学家就某一科学问题也会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解释,不断进行争论,并逐渐达成共识并最终接受某一理论。当然这一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同样也不是终极的客观规律,而是一种需要时刻等待新的证据和理论挑战的科学假说。波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主张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间的争论充分地展示了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思想论辩过程。
图2 物理学基本假设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如图2所示,全球60多亿人每天的日常行为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人类每天的日常行为建立在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则以经典物理学基本假设为基础,这些基本假设至少包括:(1)物质与意识的两分,物理学只以物质为研究对象,而将意识归入哲学、心理学等非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2)物理系统的定域性和可分离性,物理学以孤立的可分离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所得到的理论也是某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牛顿定律F=m·a或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针对物质与意识的两分,量子力学发现,观测(observation)能够改变物质的形态,物质与意识不存在截然的区分。量子力学中著名的托马斯·杨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以及“薛定谔的猫”(Schrodinger’s cat)都表明,当人们未观测一个电子时,它是一种存在任何可能性的几率波,以概率的方式出现在宇宙中的任何一个位置,而一旦当人们开始观测它时,这个几率波就坍塌为电子这种物质并出现在人们观测到的位置,这一发现完全超出了我们日常生活所能理解的程度,也无法被经典物理学理论所解释,但它确实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实验所证实的科学事实[18]。观测就是一种意识,意识本身也是一种量子运动,因此能够影响到物质,尽管这种影响并非经典物理学意义上的能够被人类在宏观条件下直接观测到的影响。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表明,物质是能量[19],而量子力学则进一步证明,能量也是信息、信息也是意识,物质、能量、信息、意识等看似完全不同的东西其实是相同本质表现出来的不同形式,它们都是超弦理论中以不同形式振动的微小的“能量弦”(power string),整个宇宙就是由这些弦组成的一部华丽的“乐章”[20]。量子力学正在突破经典物理学和哲学中物质和意识两分的基本理念,有可能证明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感受到但尚无法被经典物理学证明、因此被归结为超自然的玄学或伪科学的现象:意识对物质能够产生作用,意识和物质是相同东西的不同表现形式。当然,量子力学揭示的是宇宙中最为深邃的秘密,意识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过程和条件还有待量子科学家们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伦理学将内在价值视为一种环境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客观属性,主观价值则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认知或者意识。但从量子力学的角度看,环境客观价值或主观价值的区分并不必要,客观价值作为一种物质、主观价值作为一种意识,本来是同质的事物,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我们可以通过量子池塘(quantum pond)和量子扰动来大致说明这一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量子海洋、量子池塘和量子扰动
宇宙是一个庞大的量子海洋,每个人、每个宇宙中的存在物以及意识、能量等等,都是一个个小小的量子池塘,它们就仿佛被扔进海洋中的一个个小小的石块,能够激起一层层的涟漪,它们通过各自的量子波进行相互之间的影响和扰动。那些率先提出某种观点的人,也是一个个量子池塘,他们通过观念和行为即量子波——影响到周围的人或物,当共同持有某种意识、观念或价值的人越来越多时,他们的量子波就更加强大,进而影响和改变整个世界。这恰恰就是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环境是否具有内在价值,也就取决于那些率先提出环境内在价值的人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是否被其他人所接受。至于为什么是某个人提出了这个新的价值观,则可能是量子态的他同其他的量子池塘和量子海洋互动的结果,在宏观领域的表现就是他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经典物理学的局部主义定域性(localism)假设认为,宇宙是由一个个独立可分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时空位置以及一些特性可以将自己同其他个体区别开来,它们之间凭借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以光速进行着相互的关联和影响。一个行为一定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结果,而在产生结果之前,原有系统保持不变,因此不同系统之间是可分离的。这一观点是社会科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也是人们对待环境的基本态度。然而,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现象表明,整个宇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其所有组成部分以无需时间传递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在没有认识到这些联系的情况下做出的行为,就会产生人类自身无法控制和理解的后果,表现为各种社会冲突和环境危机。
所谓量子纠缠,是爱因斯坦和他的两位博士后研究伙伴Boris Podolsky和Nathan Rosen于1935年提出的思想实验(EPR paradox)[21]387,其含义是,设想由两个微观粒子组成的系统,当他们分离后即使分别运行到远至光年距离的空间时,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扰动而导致其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粒子也会立即发生相应的状态改变,爱因斯坦将之称为“鬼魅似的远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仿佛两颗粒子拥有超光速的秘密通信一般。这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光速最大原理相悖。爱因斯坦的本意是以这一思想实验来质疑量子力学的正确性,然而,量子纠缠现象已经被大量的科学实验所证实,成为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领域的理论基础。量子纠缠现象意味着,宇宙中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固有的内在关联(inherent relation)[22],这种关联超越了由经典物理学所界定的因果律,后者是一种两个个体之间存在时间先后顺序的相互影响,一个是因,另一个是果。而量子纠缠则是一种无需时间传递的整体论(holism)意义上的相互关联,在经典物理学看来不存在相互影响的个体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内在关联。这种内在关联使得整个宇宙成为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局部发生变化,都使得其他部分乃至整个宇宙同时发生变化,整体不能被分解为部分而分别加以对待。
从伦理学意义上主张环境具有内在价值的理由是将内在价值视为环境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它不依赖于环境是否对人有用或者这种价值能否被人类所认知,这种观点对人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因此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无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从量子纠缠角度所得出的宇宙万物之间具有内在关联的观点,却并不支持将环境视为一个独立于人的独特存在,任何事物,都不存在独立于他物的内在属性或者内在价值,如果说它们有内在价值的话,那也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具有的内在价值。这是一种从关系的角度对内在价值的论证,随着更多的自然科学领域证据的增加,它有更大的可能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承认,乃至成为一种如同爱因斯坦质能方程那样的被普遍接受的常识。
我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中不乏这种整体论、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观念,如王阳明的《传习录》中写到:“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23]105-125在王阳明看来,作为意识的良知同作为物质的草木瓦石具有相同的本质,与人原只一体,故能相通。而这种相通,尽管没有被大多数人所认知,但被王阳明、利奥波德等具有先见之人所认知,而他们的这种认知将会逐渐影响其他人乃至整个世界。佛学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则反映了量子论中部分蕴含整体的全息思想。《道德经》中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无”可以被理解为宇宙万物无限细分到最后就是空无一物的、形式不同的能量弦。当然,这些观念都是一种朴素的哲学观,尚待科学实验的检验。但东方的这种以公共性、整体论为出发点的价值观、哲学理念及其生发出来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态度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中的通过承认个体的独立以及相互之间的制衡而达致整体和谐的个人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偏重于从个体而结成整体,而东方哲学则偏重于从整体而派生出个体。因此,西方科学家和哲学家将环境问题的终极文化根源归结为基督教文明建立在个人权利之上的价值观[24],并呼吁从东方哲学中寻找智慧[25]。
价值对于人生和人类社会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就是灯塔,没有价值,人生和人类社会就仿佛航行于漆黑大海上的航船,没有自己的方向。主观价值、工具价值乃至人类价值,都是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和方向,而只有作为客观价值的内在价值,才能够为人类提供一个永恒的正确的方向。当然,这个方向是否存在、由谁来提供、如何让大家接受都是几千年来挑战人类智慧的重大问题。也许我们试图一劳永逸地去追求某种永恒不变的内在价值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个人和人类社会都只能在不断地试错中总结经验教训,在不断地迷失航向中调整航向,不尝试、不犯错、不迷失方向,怎能知道真正正确的有价值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对于环境问题乃至其他社会问题而言,最重要的不在于科技的发明,而在于人们对问题以及世界的认知。科技本身也是一种认知,认知能够改变行为,行为反过来又推动认知,这凸显了环境教育和环境宣传的重要性。不论怎样,深入的科学研究、理性的思辨、激烈的商议、诚意正心的接受,是人类已知的发现内在价值或者客观规律的最为可靠的途径,如果它们果真存在的话。而量子力学作为一种爱因斯坦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终极理论、大一统理论、涵盖一切的理论(the theory of everything,TOE)[26],有可能为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最为合理的答案。
[1]T.M.L.Wigley.“The climate change commitment”,Science,2005,307.
[2]B.C.O’Neill and M.Oppenheimer.“Dangerous Climate Impacts and the Kyoto Protocol”,Science,2002,296.
[3]S.M.Gardiner.“A Perfect Moral Storm:Climate Change,Intergenerational Ethics and the Problem of Moral Corruption”,Environmental Values,2006,15.
[4]B.G.Norton and D.Noonan,“Ecology and Valuation:Big Changes Needed”,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3.
[5]彭锋:《环境美学与“超人类立场》,载《哲学动态》2011年第3期。
[6]J.Baird Callicott.“Non-Anthropocentric Value Theory and EnvironmentalEthics”,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1984,vol.21,no.4.
[7]J.B.Callicott.“Intrinsic Value,Quantum Theory,and Environmental Ethics”,Environmental Ethics,1985,vol.7,no.3.
[8]M.E.Zimmerman.“Quantum Theory,Intrinsic Value,and Panentheism”,Environmental Ethics,1988,vol.10,no.1.
[9]F.V.Hayek.“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35,no.4,.
[10]A.Vatn.“The Environment as a Commodity”,Environmental Values,2000,vol.9.
[11]Arrow,K.,et al..“Report of the NOAA Panel on Contingent Valuation”.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Report,Federal Register,1993,vol.58,no.10.
[12]C.L.Spash.“Ecosystems,Contingent Valuation and Ethics:the Case of Wetland Re-creation”,Ecological E-conomics,2000,vol.34.
[13]M.Lockwood.“Humans Valuing Nature:Synthesizing Insights from Philosophy,Psychology and Economics”,Environmental Values,1999,vol.3,no.3.
[14]S.F.Trainor.“Realms of Values:Conflicting Natural Resource Values and Incommensurability”,Environmental Values,2006,vol.15.
[15]M.Sandel.What Money Can’t Buy: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in the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Salt Lake City:University of Utah Press,2000.
[1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8]E.Anderson.Value in Ethics and Economic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9]P.J.Zak.Moral Markets:the Critical Role of Values in the Econom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
[20]M.J.Zimmerman,Intrinsic vs.Extrinsic Value,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value-intrinsic-extrinsic/.
[21]Costanza,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Nature,1997.
[22]Arne Naess.“The Shallow and the Deep,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A Summary”,Inquiry,1973,vol.16.
[23]George Sessions.“The Deep Ecology Movement:A Review”,Environmental Review,1987,vol.11,no.2.
[24]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5]C.Spash.“Deliberative Monetary Valuation and the Evidence for a New Value Theory”,Land Economics,2008,vol.84,no.3.
[26]M.Arias-Maldonado.“An Imaginary Solution?The Green Defen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Environmental Value,2007,vol.16.
[27]B.Green.The Elegant Universe:Superstrings,Hidden Dimensions,and the Quest for the Ultimate Theory,NY: W.W.Norton&Co.,2003.
[28]A.Einstein.B.Podolsky,and N.Rosen,“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Physical Review,1935,vol.47.
[29]Michael Esfeld.“Quantum Entanglement and a Metaphysics of Relations”,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B,2004,vol.35,no.4.
[30]王守仁:《阳明先生集要》(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31]J.Baird Callicott.“Conceptual Resources for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Asian Traditions of Thought:A Propaedeutic”,Philosophy East and West,1987,vol.37,no.2.
Environmental Intrinsic Value and Explanation from Quantum Theory
WANG Bing,LI Yo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ST,Wuhan430074,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rket economy,the value of environment and all other goods are reflected by monetary economic value.Market system and its valuation ideology are the basic cause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risis.The pervasiv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and other quasi market methodologies in environment economics are based upon monistic value philosophy and fiercely criticized by environment ethicists.Market and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are not at all value irrelevant economic system and discipline but moral systems full of value judgments.They enhance economic value but weaken other human values.Except economic value,environment has also intrinsic value which could not be measured by monetary rod.However,the concept of intrinsic value is also facing insurmountable theoretical paradox.The quantum theory shows that the dichotomy between matter and consciousness in classical physics are probably wrong,and quantum entanglement means that the universe is an inherent related whole.Environment intrinsic value could be better elaborated according to quantum theory.
environment;intrinsic value;CVM;market;quantum theory
B82-058
A
1671-7023(2012)03-0080-8
王冰(1974-),男,汉族,陕西长安人,管理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与伦理学、环境价值、社会发展;李由(1987-),男,湖北巴东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97304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08JC790042)
2011-12-20
责任编辑吴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