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再生产视角下的城市风貌特色建设——以湘西土家族文化为例

2012-12-21 10:41李进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关键词:土家风貌土家族

李进,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李明术,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文化再生产视角下的城市风貌特色建设
——以湘西土家族文化为例

李进,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李明术,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许多城市丢失了自身历史文化脉络,丧失了其风貌应有的个性特色,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状况。正如阮仪三教授所说“这种现象是一种文化贫瘠的表现”,而以文化再生产为视角进行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以湘西北土家族文化为例,探寻其土家民族文化的再生产,并探析这种文化再生产在城市规划设计创作中的作用模式。

城市风貌特色;文化;再生产;湘西土家族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城市品质改善的同时,城市面貌趋同现象却愈演愈烈,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变成一张张毫无个性的面孔。城市风貌特色的缺失凸显了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城市文化个性化和典型文化内涵的不重视,而城市传统文化精髓未能得以传承,最终导致城市风貌塑造缺乏自身个性特征①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规划界学者已经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城市特色风貌的缺失问题有所正视,并针对规划设计层面的城市特色风貌塑造技术手段各抒己见。这里的结论主要来源各类论文于对中国城市建设现状问题的阐述,其中赵光认为在城市特色风貌缺失的同时,还存在城市文化、精神等非物质要素的缺失。(《滨水城市风貌塑造中的非物质要素传承研究》2007年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文将以湘西北土家族文化为研究背景,从文化再生产视角探索规划对城市风貌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并试图在文化的“再生产”中提炼可推进城市特色风貌特色建设的动力,并探析这种动力在城市规划设计创作中的作用模式。

一、城市风貌特色和文化再生产

城市风貌主要指城市呈现的可视形象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体现,即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1]。城市特色则强调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的外在表现,它虽与城市风貌同样具有城市形象的内涵,但更侧重于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可视形象特征,是概括城市风貌特征的精炼部分,亦即城市特色风貌。其显现的是一个城市的物化空间特征和人文精神内涵,兼具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1.城市风貌特色与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系人类生活于都市社会组织中,所具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一切都市社会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及习惯②这一理论来自于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B.Tylor)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城市文化资源一方面提供了实际的空间建设指导,一方面也提供了更多迫切需要的创意技术等。城市特色风貌塑造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毫无疑问地需要城市文化作为动力来推动自身进程,这不仅来源于城市建设成功实例的影响[2],还取决于城市特色风貌自身文化内涵的要求。

目前,国内针对城市文化与城市风貌特色 塑造的研究已有很多,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文化与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关系相关研究

通过比较可看出,城市文化对城市风貌塑造的作用方式主要有两个,其一表现在对物质空间创造的影响,另一个即是对城市深层文化内涵形成的影响。仅仅从某单一学科角度出发来探索城市文化对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机制并非最佳方式,也欠全面。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作为城市规划这个综合性的学科内容之一,不仅要从自身规划技术手段角度考量机制的作用内容,还要从文化的社会影响作用角度来考虑其作用方式。

2.城市文化再生产与城市特色风貌塑造

从当前的城市建设现状就已经能够感受到文化已经通过更新过程演变成一种符号式的资本,促进社会生产,既完善自身内容又创造了更多社会价值,这就是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以一种延续的形式进行了一场文化再生产①“文化再生产”理论是布尔迪厄从象征支配角度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后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他提出“文化再生产”主要包含文化资本、惯习、暴力符号三个基本元素,并以一种“继承”方式进行,本来主要应用于教育学的文化传承。本文引用“文化再生产”理论,并将其转化成在城市规划背景下,城市文化在城市特色风貌塑造过程中的再生产作用。(李晓丹、马丽娜:《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简介》,载《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7月下期)。文化再生产是一种能动地获取意义的存在的实践行为,它不再被视为—种文化形态过去所原有的特性,而是被理解成一种处于现在、关于现在并与意味深长的过去相联结的、弥散的、象征的和阐释的建构。这种实践,就集体层面而言,服务于民族复兴,宣扬自已文化的独特性,并针对性地建构和确立自我认同的象征物,使特定的观念、价值被传递下去,使文化及其所代表的规范得以继续存在。它的意义在于使其文化的特定价值得以传递,社会仍然按照既定的规范延续,最终文化空间得以按部就班地维持并生产出了诸如象征、符号、价值观、叙事行为、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之类要素,并为这些要素之间发生各种关系提供场所、条件和背景,也为不同的文化要素的展现提供可能性。这些要素成为文化空间得以生存与传承的重要保证,也成为城市特色风貌空间塑造的重要来源。

因此,以城市文化内容为主的动力资源,经过传承和更新这样一个“再生产”的过程,最后形成具备个性特征且能反映城市文化内涵的城市特色风貌。

二、城市风貌特色建设——以湘西土家族为例

(一)湘西土家民族文化特色分析

湘西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西北部,其中龙山、保靖、永顺等是土家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几个地区。由于湘西土家族地处五省相交的特殊地理位置,且拥有多民族交汇和改土归流等特殊发展历程,才最终形成了当地土家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多种文化融汇并存的民族文脉,使得当地的土家族在历经历史沉淀后形成了多元而兼容的独特文化[7]9(见表2)。

表2 土家文化资源分析

对上述文化资源分类归纳后可以看出,主要的物质元素包括建筑、服饰、各种工艺等,主要的精神符号元素则包括歌舞文化、节庆活动、民歌等,正是这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共同彰显湘西北土家族鲜明的文化个性,成为目前当地城市发展建设强劲的文化动力。

(二)湘西北土家民族特色文化的物质空间表现

文化的物质空间作为城市特色风貌重要组成部分,是规划设计者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湘西北土家民族文化特征的空间表现,可以简要说明土家民族文化中与客观物质空间的对应关系,以此突出文化对城市物化空间形成的重要作用:火塘——宗族制度的场所体现,土家族人在新屋建成后通过生辰占卜确定其新屋中的一间作为火塘屋,儿子成家后会分为两个,意为分家。火塘主要用于取暖和炊事,并且是当地人待客和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堂屋——宗教信仰、等级制度的场所体现,土家族民居中普遍设立堂屋以供祭祀祖宗和节庆事务使用。堂屋中不仅设立祖先牌位,还会放置神龛以祭拜佛教神灵等以求家庭平安顺利。堂屋是在清朝“改土归流”后(土家人冲破土司时期民居等级制度的时期)出现的,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土家人对祖先的崇拜和佛教信仰;四合院——等级制度的场所体现,土家族本身没有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房间方位在尊卑上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但受汉族影响,土家民居以堂屋为中心,面向正屋大门的左边方向为尊,这种尊卑概念影响了土家人的居住模式。在四合院中,以最里的一进为尊,老人和长辈一般住在左边的卧房,右边为子媳卧室。这里以村居平面形式中的“四合水”为例,这种民居大多是家财殷实的大户人家建造,同时在湘西特定的匪患时期起到了防匪盗的作用,并能体现财富和身份地位。

(三)湘西土家族文化的再生产

图1 土家民族文化再生产指导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作用方式

通过研究,我们获取了可以作为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动力资本的湘西北土家民族的文化资源,并且探求了较为合理的作用机制,因此接下来就是按照这个机制来探索可实践指导城市规划中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技术手段和相关措施(见图1)。

图中最主要的作用方式便是利用当地民族文化特色资源,将其转化成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阶段常用的技术手段。例如将当地的建筑元素应用到城市设计层面上作为特色的空间要素来塑造城市风貌,或者发展其有特色的民族旅游和民族产业以提高区域的旅游竞争力,融入到大湘西特色旅游圈中。总体来说即充分发掘当地民族文化的资源动力,并应用到规划实践中对各个层面进行有效指导。

表3 土家民族文化再生产内容示范

(四)文化再生产下的城市空间塑造

特色风貌塑造的物化空间层面:从对单个建筑物到对空间环境与建筑物整体的塑造。这里针对当地民族文化中有形的物质空间文化进行保护和修复,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物质空间形态形成的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上的文化物质空间通常是城市内部居民日常活动频繁的场所,如住宅、公共设施等。特色的民族文化各方面的细节,诸如建筑形式、梁柱形式、建筑细部雕刻、图腾等,都能指导当地的城市特色风貌建设。

如湘西凤凰就有明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规定,县城中古镇的建筑色彩多以黑、白、灰的淡雅色调为主,新旧建筑必须符合坡屋顶的形式,且体量要求宜小不宜大。该县对其他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范围内的建设都有各自不同的设计要求,种种要求都能体现当地政府对保护其地方特色风貌的用心。因此,湘西北土家族地区的城市建设在城市设计层面完全可以借鉴凤凰的做法,使城市风貌的焦点集中在吊脚楼、大挑檐屋顶等传统建筑构件和装饰符号之上,使新生建筑与传统建筑和谐融洽,形成当地独特的建筑特色。这一层面的工作可从单体建筑保护入手,首先普查当地有历史价值的单体建筑族源并进行记录,之后划定受保护的单位,最后明确此类建筑的保护和修护方式。

2.物质空间形态形成的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的文化物质空间不仅包括对历史意义和各类特征建筑的保护和修护,还包括对历史文化街区和有特色城市风貌带的保护和重塑。这需要在城市设计阶段注意维护当地街道、建筑、开放空间等地方民族特色的统一性,其目标才能实现。

同样以凤凰为例,当地政府在该县的总体景观风貌和开敞空间设计做了重点考虑。从吉首市进入凤凰古镇的路途中已然有青山绿水作为铺垫,进入县城便可观察到当地街道依山势起伏沿转,建筑形式、色彩和风格都有统一性,整个县城的风貌、风格已经算得上协调一致。

凤凰古镇现在也已成为全国有名的人文旅游胜地,晚间特色鲜明极具现代感的滨河酒吧与周边自然山水组成了对比强烈的物质空间,并在城镇内部中观层面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空间感受。

3.物质空间的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则需提升到对城市整体空间的控制和把握,对这个层面的文化物质空间进行塑造时,要注重对城市肌理的保护,包括维持街区的空间肌理,控制城市内新建建筑的开发强度,控制高度、街巷空间、开敞空间等,从而保障一个城市整体风貌的协调性。

湘西北地区存留了大量富于土家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寨落和古镇,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部的永顺县王村、龙山里耶古镇等。在此类城镇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让城镇发展外扩有度,不能影响当地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在规划结构的确定过程中,应当从分析现状用地特征出发,根据生态环境结构确定规划结构,以主要文化古镇为结构中心,合理布置交通路线和各项城市公共设施;城镇外围的山水资源应当被引入成为城市规划中绿化景观系统的外部参照。最终规划结构应强调城镇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结合,并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作为城市面貌建设的主题。

这一层面的塑造措施是与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实践工作直接相关的,进行任何层次的规划时都需要考虑维护和保持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使城市的主题得以凸显。作为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规划者,不仅要在规划设计阶段注重发挥文化物质资源的能动力,还要注意文化的非物质元素在城市发展中的巨大贡献。

(五)特色风貌塑造的精神内涵层面:文化内涵沉淀与文化社会经济提升

在这一层面文化动力资源对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推动主要表现在能利用文化更新……再弘扬的过程为旧的街区空间带来新的生命力,对街区空间外观进行整合并提升街区现有的功能,这也是使传统的文化风貌适应当代城市发展需要的重要方式。它的主要措施包括如下几方面。

1.以旅游经济为核心对湘西北土家族文化场域进行划定

湘西北地区本身具有复杂的地形地貌,加上该地域内错综交织的水系和中外闻名的人文景观,从而形成了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其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更是当中的代表。张家界市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是有名的旅游型城市。该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便是以当地旅游产业服务经济区为规划结构中心,使其自然资源得到保护和挖掘,充分体现了其旅游城市的特色风貌。近年,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山水风光旅游转向文化旅游,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寻求文化多样的体验。同时湘西北地区是土家族聚居区,有着环境优美的土家族村寨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规划和建设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城市,并以其为“龙头”对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龙山县以里耶古城为文化旅游的主打势力,带动该片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从而达到合理调整当地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最终使该地城镇形成以民族文化特色为基础的特色地域经济,也是民族文化推动城镇特色风貌建设的有力表现。

2.以文化展示、文化商品化为形式的湘西北土家族文化空间塑造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赋予了民族文化以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历史沿革,土家民俗风情、传统工艺、娱乐竞技、传统节日以及当地的摆手舞、毛古斯、土家山歌、土家特色服饰等非物质文化产品,甚至当地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吊脚楼、土祠堂等建构筑产品等都是组成湘西北土家族文化空间的丰富元素。用各种途径保留这些文化符号并将这些内容转化成商品的形式进行推广,将引起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关注,并潜移默化地接受本地民族审美意识,更能深刻体会本地土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3.以民族认同为目的的空间主题塑造

以民族认同为目的,塑造湘西北土家文化空间的手段,主要还是从文化空间的非物质性角度出发来进行的。它是一种文化提升策略,有利于当地城市风貌和文化价值的共同提升。

当代社会发展中就文化而言,越是本土的就越有价值,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不同于别处的丰富享受,形成强劲的竞争实力。在湘西北土家族地区已经有湘西凤凰古镇、里耶古镇两处本土文化领地的成功典范,因此要利用本地区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景观资源,塑造更多有历史意义的主题空间,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山水、山寨村落空间、吊脚楼建筑形式等元素创造利于外来者认同本地土家文化的主题空间。

另外在非物质性空间的塑造方面,还可以通过当地特色的节日和活动等来构建和保护其土家民族文化的氛围,比如土家特色的春节、亲历哭嫁活动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文化价值,还能让既成的物质空间更为丰富和吸引人,促进城市特色风貌的加速形成。

三、结语

通过对湖南湘西北土家族文化的分析研究,将其与城市规划设计相结合,探索了土家民族文化对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作用的基本模式,对其他地区城市的城市特色塑造也具有指导意义。总之,在当前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只有挖掘出当地民族文化的特色精髓,才能使之为该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依据,并最终服务于塑造能传承土家民族历史文脉的特色城市。

[1]周波:《关于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载《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刘士林:《文化都市的界定与阐释》,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马武定:《风貌特色:城市价值的一种显现》,载《规划师》2009年第12期。

[4]何力、毛蒋兴、沈越:《重塑凭祥成熟风貌特色》,载《学术探讨》2009年第2期。

[5]方睿:《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特色与风貌的塑造》,载《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李玉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载《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

[7]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The Construction on Urban Landscape Features under the View of Culture's Reproduction

LI Jing,LI Min-shu

(Architu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chool,HUST,Wuhan430074,China;
Art and Design School,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79,China)

Many cities in China are probably losing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al and individua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urrent urban construction.Those appearances of urban cities have been always following the same pattern more or less,and”This phenomenon is a kind of cultureless performance”said Professor Ruan Yisan.The key to solve this problems is to shape the city landscape features with a perspectivity of culture regenera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f Tujia Nationality culture,we explored the national culture reproduction and its action mode for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reation.

urban landscape features;culture;reproduction;Tujia Nationality in western of Hunan Province

G03

A

1671-7023(2012)03-0009-06

李进(1975-),男,湖南益阳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艺学院城市规划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李明术(1975-),男,湖北建始人,博士,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房地产政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07032B)

2012-01-20

责任编辑吴兰丽

猜你喜欢
土家风貌土家族
包裹的一切
土家族情歌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族
土家摔碗酒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