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红,周志刚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教育质量的内涵及特征
王军红,周志刚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质量是事物主客观规定性的量度表达,反映事物的存在特性及其与主体需要的匹配符合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处于不断的生成过程中。教育质量是对培养人的服务规定性的量度表达,是教育投入产出的效率以及达到顾客满意的有效程度的反映,是通过价值分析所实现的对教育服务规定特性的科学把握,具有功能性、经济性和文明性特征。教育质量追求教育服务的功能性实现,教育质量的高低则取决于其经济性的不断超越,文明性则大大提升着教育质量功能性和经济性的人本价值,体现着教育的育人本质。
教育质量;本质;功能性;经济性;文明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两大战略重点,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指出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新质量评价制度等。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及特征,就成为教育基本理论回应时代要求必须面对的基础性课题。
“教育质量”究竟是什么,首先需要深入理解质量的本质内涵。从语义学来分析“质”“量”概念的起源和“质量”内涵发展变化的轨迹,并由此梳理出分析“质量”的视角,阐明质量的本质内涵。
根据《辞源》的解释:“质”为本质、事物,如《卖柑者言》:“玉质而金色”;质地、底子的,如《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量”解释为能容纳或禁受的限度,《论语·乡党》“唯酒无量”。《现代汉语词典》对“质量”的解释为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1]。在语义学上,英文中的质量“Quality”一词源自于拉丁文qualis,意思是“某一种”;《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对“quality”的解释是:人的性格中诸如勇敢、智慧以及忠诚等的品质;尺寸、颜色、感觉以及重量等与其他东西不同的方面;一样东西好和坏的程度;一种高的标准[2]。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质量”在语义本源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事物的品质、质地,二是对质地的量度,即质量最初的涵义是“事物质地的量度”。
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不同的学科对质量有不同的定义和视角。哲学上,质量是指事物的“品质”或“特性”,是其内在规定性,是此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物理学上,质量是指“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即表示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经济学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质量进行考察,认为质量就是“效益”。而管理学上认为质量即“有效”,质量是“活动或工作的有效程度”[3]。根据不同学科对质量的分析可以看出,质量在不同学科均有其特定的含义。具体到教育质量,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质量更加注重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为此有必要重点分析不同的管理学者对质量的不同解释。
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制定的ISO8402-1994《质量术语》对质量的定义是: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者约瑟夫·朱兰(Joseph H.Juran)提出质量就是适用性,即从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来分析质量。日本的质量学者田口玄一(Genichi Taguchi)认为质量就是产品上市后给社会造成的损失,但是由于产品功能本身产生的损失除外。英国的戴维·斯特雷克认为质量有两个层面:第一,质量就是要维持经营。即企业要能长时期地经营,必须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领先的优势;第二,质量意味着要理解和优化整个系统的价值交换,就是使企业的所有相关方都能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4]。在众多学者对质量的不同解释中,哈佛商学院的戴维·加文归纳的质量定义具有代表性,他认为质量定义无外乎以下有5种:难以形容的,即质量是一种直觉的感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基于产品的,质量存在于产品的零部件及特性之中;基于用户的,顾客满意的产品具有好的质量;基于制造的,符合设计规格的产品具有好的质量;基于价值的,物超所值的产品具有好的质量[5]。
基于质量概念的语义本源,遵循以上不同解释对质量内涵的分析视角和思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概括,即质量是事物主客观规定性的量度表达。这里有几层意思:第一,质量与事物的规定性密切相关,事物的质就是事物的根本特性或特征。在这里,事物不仅包括产品,还包括组织、体系、过程、服务、资源等。其次,质量是对事物质的量度,量度的本质就是比较,质量要比较的双方是事物特性与主体需求。质量问题不能仅从事物特性角度,也不能仅从主体需要角度来考虑,而应从事物特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考虑。再次,质量是量度的表达,表达不仅关注量度结果,更关注量度过程,即质量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量度的过程是主体对事物的一种主观感受过程,这种感受要么指向目标达成,要么指向需求满足,要么超出了预期的状态,不论何种指向,其结果是生成主体对事物的主观把握。
总之,质量关注事物特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处于不断的生成中。对质量内涵的梳理提供了分析教育质量内涵的框架和思路,作为质量的下位概念,教育质量针对教育这一事物的质进行量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质量也就是对培养人的活动的量度表达。
德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指出:没有准确的概念,明晰的思想和文字也就无从谈起[6]。到底何谓教育质量?当前教育理论界及教育实践工作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认同的解释,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文件《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所指出的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教育质量标准要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二是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7]。但二者的解释只是指出了教育质量的表现及标准问题,没有对教育质量的内涵进行界定。
教育质量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可以沿着上述对质量内涵分析的思路进一步探讨。Mialaret在1985年提出教育质量的一般性定义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以一般的或具体的教育而表达的社会期望,二是教育过程的实际特征以及在学习水平上所观察到的变化[8]。沈玉顺教授认为教育质量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为满足特定的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而确立的教育目标,设计、组织、实施的旨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教育活动达到的预期效果的度量”[9]。这二位学者注意到了教育质量是对学生变化或预期效果的量度,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质量是量度,二是量度的对象是学生变化或预期效果,但二者仅停留在了量度结果上,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量度对象的内涵。
根据对质量内涵和前人对教育质量的分析可知,教育质量是对教育的质的内涵的量度表达。怎样理解教育质量的内涵?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芬兰学者格朗鲁斯(Gronroos)的观点,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种服务,教育质量是对培养人这种服务的量度表达。格朗鲁斯提出,服务是由一系列或多或少具有无形性的活动所构成的一种过程,这种过程是在顾客与员工、有形资源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这些有形资源(事物商品、有形系统)是作为顾客的解决方案提供给顾客的[10],即服务的本质是活动及其所构成的过程。格朗鲁斯还将服务与产品的差异界定为无形性、活动而不是物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和顾客参与服务的生产[11]。结合格朗鲁斯的服务定义,教育质量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外在形式表现为一种服务。教育质量的对象是教育服务,这种服务是由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所构成的过程,具有过程性、多因素性和互动性等特征,即教育服务是由一系列培养人的活动所构成的一种过程,教育服务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各种教育资源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这种互动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教育服务活动主体、环境、内容、过程、成果等构成教育质量内容。
第二,教育质量是对教育外在形式(服务)的一种量度。量度不仅是一个名词,表示事物的现实存在状态或行为活动的结果状态,量度更是一个动词,量度的本质是比较,包含了测量、评价、权衡、价值分析等多种含义。量度不仅包含比较的维度是横向还是纵向,还包括比较的内容是目标、需求还是绩效等。对教育服务进行量度,首先需要明确比较的双方,即谁和谁进行比较,对教育服务来说,既是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即受教育者的初始状态及其接受教育服务后的结果状态;又是教育产出的结果状态与目标期望的比较,即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后的结果状态与质量主体的期望状态。
第三,对教育服务进行量度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经过教育服务后状态改变了多少,另一个维度是经过教育服务后结果状态与期望状态的差距。因此教育质量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服务成本收益的投入产出效率(以下简称效率),二是教育服务满足主体需要的有效程度(以下简称效度),即教育服务特性达到顾客期望的程度。在对教育服务进行量度时,不同的起点和维度有不同的量度方法和工具。进行教育服务效率量度,起点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初始状态,进行量度的工具和方法主要是成本收益分析;进行教育服务效度的量度,起点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后的结果状态,进行量度的工具和方法主要是价值功能分析。
根据上述对教育质量内涵的分析可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质量是教育服务的量度表达,追求教育服务投入产出的效率和教育服务满足人的需求的有效程度,通过效率分析和价值分析实现对教育服务本质特征的科学把握,具有主体性、生成性、层次性和相对性特征。
(1)教育质量的主体性,体现在针对不同的质量主体教育质量内涵的侧重点不同,在谈教育质量时应当首先明确是谁在谈教育质量或者谁在关注教育质量、谁的教育质量或者说教育质量的主体是谁。
(2)教育质量的生成性,教育服务的现实存在、教育服务的结果状态及教育质量主体的期望均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教育质量是不断地变化的,处在不断地生成中。
(3)教育质量的层次性,教育形态的多样性、人类需求和理想的丰富性等决定了教育质量的层次性,教育质量不仅追求可测的目标实现、更追求适用特定要求和不断超越主体期望。
(4)教育质量的主体性、生成性和层次性决定了其相对性,教育质量的相对性,意味着教育质量总是针对某一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质量,总是和一定标准或目标期望进行比较的质量,总是具体时空条件下的质量,总是在一定层次和范围的质量。
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服务,有学者根据服务质量特性将教育质量特性的内涵归纳为功能性、文明性、舒适性、时间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信性等七个方面[12],但没有抓住教育质量的本质特征并进行深入的阐释。根据教育服务的育人本质属性和当前教育的功能定位,功能性、经济性、文明性集中体现了教育质量的本质特征。
教育质量的功能性。教育质量的功能性表现在教育服务发挥其功能作用,满足人们需求的有效程度。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育服务满足人类需求的有效程度,即能否满足人类的需求,能满足哪些需求,满足到什么程度,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质量功能性涉及教育的功能定位问题,即谁对教育有期望,期望教育做什么,教育能够实现哪些期望、不能实现哪些期望、能够实现什么功能、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其功能等。人们在现实中评价教育质量时,往往关注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的结果状态,并以此评判教育质量的高低,但这有失偏颇,因为人们接受教育后的结果状态不仅受“教育”这一种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状况受遗传、环境、教育、自身主观努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视这种结果的多因性,仅根据受教育者的结果状态来评判教育质量是不准确的,为此,需要剔除其它因素的影响来评价教育质量,虽然这在现实中很难操作。为避免这种现实操作上的困境,需要将教育质量评价的目光由教育内部转向教育外部,主要根据教育机构之间的竞争力、教育的品牌效应、教育活动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类有限资源的吸引力和分配情况等。对教育服务能否实现其功能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其功能体现了教育质量的功能性,而实现功能所需要的投入和消耗的多少,如何衡量为实现其功能所消耗的资源投入等问题涉及到教育质量的经济性。
教育质量的经济性。教育质量的经济性体现在教育服务投入产出的效率,追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主要涉及教育投入与产出的衡量问题,具体来说涉及教育投入资源形式,教育产出形式、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计算。首先是教育投入问题,教育投入涉及教育资本构成,根据经济学和社会学关于资本的研究,资本概念的内涵不仅有物质资本,还包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所谓教育投入意思是指人们从事教育活动需要付出的成本,不仅包括物质成本,还包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精神成本、社会成本等。其次是教育的收益问题,教育的收益包括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个人的收益不仅表现为个人素质提高、就业机会增多,还表现为社会地位的获得,精神境界提升和身心的愉悦等。对社会来说,教育的效用价值包括社会稳定、社会分层、提升经济竞争力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当前对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对教育投入成本分析不够,过分关注物质成本,忽视机会成本和社会成本,同时对教育收益注重物质利益的获得,缺乏对精神价值分析,因而其评价结论缺乏说服力。为了更好地表达教育质量,充分理解教育质量的经济性,还需要对教育投入和教育收益进行清晰界定以及对投入和收益准确衡量,此类问题解决涉及教育质量的文明性。
教育质量的文明性。教育质量的文明性是教育的服务本质决定的,是教育质量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教育质量的文明性意味着教育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引领其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促进社会文明持续进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不仅是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家园,不断实现着社会文明的传承,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体现在民主意识的培养、法治观念的确立、社会舆论的导向和人类的精神追求等各个方面。教育质量文明性决定在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仅关注教育系统中物质的、外在的、客观的投入和收益是不够的,需要克服对教育质量的片面化理解,充分重视教育质量的文明性,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教育质量的内涵,以更高层次、更宽广的视野关注教育对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性,重视对教育进行精神价值分析。
综上所述,教育质量的功能性体现为教育服务能够实现何种功能作用,经济性体现为实现其功能作用过程中教育投入产出的效率,文明性体现为如何理解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三者相辅相成,只有将三者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对教育质量内涵完整、准确的理解: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只是其中因素之一,教育质量不仅要追求教育服务的功能性实现,重视受教育结果状态,更需要重视受教育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追求教育服务的经济性实现;不仅如此,还需要根据教育质量的文明性特征,不断提升功能性和经济性的人本价值,在重视教育服务的物质价值的同时,更应关注其精神生活,追求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价值总量与价值增值的统一。深刻理解教育质量的功能性、经济性和文明性特征,才能准确把握教育质量的内涵,为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质量评价活动的开展确立正确的方向。
总之,教育质量是教育服务主客观规定性的量度表达,完整理解和把握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及其量度,是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的前提;准确把握教育质量的功能性、经济性和人文性特征,是正确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的基础,从根本上规定和制约着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向。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623.
[2]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第4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155.
[3]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三个基本概念的辨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121-124.
[4]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质量竞争力[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20.
[5]罗国勋.质量工程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6]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7]教育大辞典编篡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4.
[8]朱益明.教育质量的概念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6(5):55-56.
[9]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5.
[10]苏秦.服务质量、关系质量与顾客满意-模型、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11]韦福祥.服务质量评价与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4.
[12]程凤春.教育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J].教育研究,2005(2):45-67.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WANG Jun-hong,ZHOU Zhi-gang
(School of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Quality is an expression for measuring a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gulation,which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gs and the match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need and the thing,which is relative and is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growth.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s an expression for measuring the service of cultivating talents,the efficiency between the input and output in educational field 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service object,which realizes scientifically grasping the regul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servi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value.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quality are functionality,economy and civilization.Education quality is to realize the functionality of education service.The degree of quality of education depends on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ivilization improves the functionality of education quality,and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the economy,which shows the essenc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education quality;essence;functionality;economy;civilization
G40
A
1005-6378(2012)05-0070-04
2012-05-10
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11JZD038)
王军红(1972-),男,河北无极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评价、高等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 卢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