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华,钟晓红(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3)
目前,我国基层卫生人才缺乏,在全国范围内,所有的地级市都建立了一批规范的社区服务机构和村医务所,但由于缺乏适宜的服务人才—全科医师,服务水平难以提高,受益范围难以扩大。政府采取了订单免费培养医学生、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层卫生人才在职教育多科渠道健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在这些渠道中,更多的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规范化培养全科医师,是短期内解决基层需要全科医生,提升基层医疗执业水平较好的途径,也是实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措施[1]。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指对传统专科背景的从业人员进行全科医学的岗位训练,即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遴选部分现有从业人员,通过短期培训,使其具备全科医学知识并取得全科医生的执业资格,迅速充实基层一线队伍,满足“小病在社区”的人才需求。“导师制”起源于1379年,由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作为培训基地,医院有极为丰富的师资资源[2]。这些师资不但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而且积累了厚实的临床经验,完全可以满足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教学需求,因而采用导师制是完全可行的[3]。我院在全科转岗培训中试行“双导师制”,取得一定成效,现介绍如下:
在医院各科遴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临床教师。对全科转岗培训学员实行“双导师制”。每名学员两名导师,一名固定“指导导师”,负责学员培训期间全程学习,一名“带教导师”负责学员在科室轮转期间的具体带教工作。
在实施之前,召开了师生见面会,介绍学员和指导导师“一对一”认识,并互留联系方式。为确保此次导师制的顺利推行和取得良好的效果,也为规范管理,真正体现“导师制”的作用,明确规定了导师职责。成立了导师制教学管理小组,对导师和学员加强管理和监督,严格要求。每月召开学员座谈会和导师代表会议,临床导师制教学管理小组指派专人不定时到临床督查,了解导师指导情况和学生学习进展,并及时反馈。
2011年共培训转岗学员18名,经过10个月的临床培训,技能考试通过率为100%。达到全科转岗临床培训的要求,并体现出以下优势: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不光学习上的问题,很多学习外的困扰和疑惑都愿意向导师倾诉,倾听导师的意见。由于教学的人数有限,导师可以根据每名学生因材施教,制定“缺什么补什么”的教学方案,对学员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教育和指导,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加强了与基层医院的联系,扩大了医院的医疗市场。
基层实践培训实行“双导师制”培训模式,一名全科转岗培训医生配备两名导师,增强培训效果[4]。为了让学员在学业上得到更充分、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是为了让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人生经验能够对学员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由导师通过“一对一”指导,帮助受训全科医生树立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的全科医学观念,培养对居民健康负责,个体与群体结合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服务能力,以及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沟通和医患关系的技巧。以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培养一支符合城乡基层全科医疗服务岗位要求的全科医生队伍。
[1]郭爱民,解江林,迟必必,等.全国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调查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14-16.
[2]裘克安.牛津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83-89.
[3]贾明艳,蒋保季.北京市开展“全科医学培训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2,5(2):119-122.
[4]李爱晖,龚 章.浅淡社区卫生服务与医学教育改革[J].江汉大学学报(医学版),1996,24(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