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志·校雠略》的一处质疑——谈等韵学史的一个书证问题

2012-04-09 04:52于建松
关键词:通志五音

于建松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对《通志·校雠略》的一处质疑
——谈等韵学史的一个书证问题

于建松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郑樵《通志·校雠略》“书有名亡实不亡论”云:“……李舟《切韵》乃取《说文》而分声,《天宝切韵》即《开元文字》而为韵,《内外转归字图》、《内外转钤指归图》、《切韵枢》之类无不见于《韵海镜源》。……”有的学者据此认为《韵海镜源》是比较可靠的早期韵图形式,把《韵镜》类韵图的产生时间上推到中唐时期。对此提出质疑。

《通志·校雠略》;《韵海镜源》;等韵学史;质疑

郑樵《通志·校雠略》“书有名亡实不亡论”云:“……李舟《切韵》乃取《说文》而分声,《天宝切韵》即《开元文字》而为韵,《内外转归字图》、《内外转钤指归图》、《切韵枢》之类无不见于《韵海镜源》。……”[1]这是除韵图外,现在可见的、包含“内外转”这个字眼的最早的文献资料。其中的“内外转”“图”“切韵”等范畴很容易让人想到宋代的切韵学[2](等韵学)著作:《韵镜》《七音略》皆有“内转、外转”这两个范畴,都是“图”表的形式;《切韵指掌图》题目中也有“切韵”这个字眼。《韵海镜源》为唐代学者颜真卿(公元709-785年)所作,因为颜氏的生卒年代明确,他组织编纂《韵海镜源》的时间也大致可考,所以有的学者就据此把《韵镜》类韵图的产生时间上推到中唐时期:日本学者小川环树据此考证认为“颜真卿《韵海镜源》是比较可靠的早期韵图形式”(《中国语学研究》66-67页,创文社,1977年);藤堂明保、小林博也明确认为“《韵镜》韵图的原型,应当是唐代中期出现的《韵海镜源》”(《音注韵镜校本》解题,木耳社,1977年3月)[3]。

郑樵《通志·艺文略》声韵类最后一部分录有下列著述:

……

声韵图;

五音切韵枢,三卷,柳曜;

切韵指元论,三卷;

切韵指元疏,五卷,僧鑑言;

归字图,一卷,刘守锡;

三十六字母图,一卷,僧守温;

切韵之学,起自西域,旧所传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音博,谓之婆罗门书,然犹未也。其後又得三十六字母,而音韵之道始备。中华之韵,只弹四声,然有声有音,声为经,音为纬。平、上、去、入者,四声也,其体纵,故为经;宫、商、角、徵、羽、半徵、半商者,七音也,其体横,故为纬。经纬错综,然后成文,愚所作《韵书》备矣。释氏谓此学为小悟,学者诚不可忽也。

定清浊韵钤,僧行庆;

切韵内外转钤,一卷;

内外转归字,一卷。[1]586

郑樵特意于《三十六字母图》下对“切韵之学”做了解说。衢本《郡斋读书志》亦录有《切韵指玄论》(郑樵《通志·艺文略》所录为《切韵指元论》,宋代讳玄为元,两者当为一书),且于“切韵指玄论三卷,四声等第图一卷”下解题云:“右皇朝王宗道撰,论切韵之学,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不难看出,《通志·艺文略》这一部分所录的应该是跟韵图有关的切韵学(等韵学)著述。前引《通志·校雠略》“书有名亡实不亡论”中的《内外转归字图》当是《内外转归字》《内外转钤指归图》当是《切韵内外转钤》《切韵枢》当是柳曜的《五音切韵枢》——郑樵《七音略·七音序》力倡七音之说,此处于《五音切韵枢》不言五音只言《切韵枢》,其思想是一致的。

《内外转归字图》《内外转钤指归图》《切韵枢》之类为切韵学(等韵学)著述,可能性极大;但郑樵说《内外转归字图》《内外转钤指归图》《切韵枢》之类无不见于《韵海镜源》,现代学者由此推出《韵海镜源》是比较可靠的早期韵图形式,把《韵镜》类韵图的产生时间上推到中唐时期,则大有可疑之处。试析如下:

分析《通志·校雠略》“书有名亡实不亡论”一段的论述可知,郑樵所谓“见于”,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内外转归字图》《内外转钤指归图》《切韵枢》之类与《韵海镜源》一书体制相同;第二,《韵海镜源》录有《内外转归字图》《内外转钤指归图》《切韵枢》等书,且对其体制做过介绍。

我们先看《韵海镜源》的体制。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

……真卿自典校时,即考五代祖隋外史府君与法言所定《切韵》,引《说文》《苍雅》诸字书,穷其训解,次以经史子集中两字以上成句者,广而编之,故曰《韵海》;以其镜照原本,无所不见,故曰《镜源》。[4]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二“声韵”云:

天宝末,平原太守颜真卿撰《韵海镜源》二百卷,未毕,属藩寇凭陵,拔身济河,遗失五十余卷。广德中,为湖州刺史,重加补葺,更于正经之外,加入子、史、释、道诸书,撰成三百六十卷。其书于陆法言《切韵》外,增出一万四千七百六十一字。先起《说文》为篆字,次作今文隶字,仍具别体为证,然后注以诸家字书,解释既毕,征《九经》二字以上,取其句末字,编入本韵。爰及诸书,皆仿此。自有声韵以来,其撰述陔备,未有如颜公此书也。[5]

从颜真卿的自述和封演的介绍可以看出,《韵海镜源》是在隋代陆法言《切韵》的基础上添字加注,增广引例,其体制与今天所见《韵镜》类韵图毫不相干,绝非等韵学(切韵学)著述。第一种情况可以排除。

封演对《韵海镜源》体例的记述非常详细,但无片言只语言及《韵海镜源》曾收录多种韵书或等韵学著述。当然,我们不能据此推断《韵海镜源》没有介绍过《内外转归字图》《内外转钤指归图》《切韵枢》等书。《内外转归字图》《内外转钤指归图》仅见于郑樵《通志》,二书无作者名字,成书的确切时代不易考定。令人鼓舞的是,我们可以从《五音切韵枢》的作者柳曜身上找到一条突破的线索。《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下:

楚衍,开封胙城人。少通四声字母,里人柳曜师事衍,里中以先生目之。衍于《九章》、《缉古》、《缀术》、《海岛》诸算经尤得其妙。明相法及《聿斯经》,善推步、阴阳、星历之数,间语休咎无不中。自陈试《宣明历》,补司天监学生,迁保章正。天圣初,造新历,众推衍明历数,授灵台郎,与掌历官宋行古等九人制崇天历。进司天监丞,入隶翰林天文。皇祐中,同造《司辰星漏历》十二卷。久之,与周琮同管勾司天监。卒,无子,有女亦善算术。[6]

四声、字母,即切韵之学(等韵之学)也;传里还特意提到一个跟楚衍学习过四声、字母的里人柳曜,这些信息很少有人注意,却颇值得玩味。楚衍生活在北宋天圣(公元1023-1032年)、皇祐(公元1049-1054年)前后,柳曜也不会相去太远。考查多种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切韵学研究是非常兴盛的:衢本《郡斋读书志》里提到的撰有切韵学著述的王宗道,应是《宋史》里数次提到的、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跟贾昌朝一起担任过崇政殿说书的学者王宗道。贾昌朝著有《群经音辨》,王宗道撰有切韵学著述也在情理之中。邵雍(公元1011-1077年)《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是另一种形式的切韵学著述。沈括(公元1031-1095年)《梦溪笔谈》卷十五艺文二云:“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如輭字文从而、犬,亦切音也。殆与声俱生,莫知从来。今切韵之法,先类其字各归其母,唇音、舌音各八,牙音、喉音各四,齿音十,半齿半舌音二,凡三十六,分为五音,天下之声总于是矣。……”这是现见最早的关于切韵之学的论述,其中的“今切韵之法”一语尤其发人深思。在这种学术氛围中,跟楚衍学习过“四声字母”的柳曜有切韵学著述,也是可能的。尽管缺乏确切的证据,但诸多因素使我们相信,《五音切韵枢》的作者柳曜就是《宋史》“楚衍传”里提到的柳曜。《五音切韵枢》是宋代的作品,它不会出现在中唐时期的《韵海镜源》中。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小学卷:“颜鲁公在湖州集文士摭古今文字为《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以包荒万汇,其广如海,自末寻源,照之如镜。崇文总目仅存十六卷,今不传。”北宋《崇文总目》中《韵海镜源》已作十六卷,可见亡佚之多,不知郑樵是否见过《韵海镜源》其书。

郑樵《七音略·七音序》云:“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及乎研究制字,考证谐声,然后知皇颉、史籀之书已具七音之作,先儒不得其传耳。今作谐声图,所以明古人制字通七音之妙;又述内外转图,所以明胡僧立韵得经纬之全。”[1]173-174倘若《内外转归字图》、《内外转钤指归图》、《切韵枢》之类是《韵镜》一样的韵图且见于《韵海镜源》的话,此处郑樵又说“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岂不是又自相矛盾了吗?

总之,《通志·校雠略》“书有名亡实不亡论”所言“《内外转归字图》、《内外转钤指归图》、《切韵枢》之类无不见于《韵海镜源》”可疑之处甚多。是郑樵臆测妄言呢还是郑樵误《韵海镜源》为某种切韵学(等韵学)著述?这恐怕是一个不解之谜了。

[1]郑樵.通志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22-723.

[2]鲁国尧.卢宗迈切韵法述评《鲁国尧自选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81-130.

[3]李无未.日本学者的《韵镜》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4(4):5-16.

[4]全唐文: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5:3435-3437.

[5]封演.封氏闻见记[M].赵贞信,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6]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13517-13518.

A Question to Tongzhi Jiaochoulu——A Question of Documentary Euidenq on History of Study on Rhythm Form

YU Jian-song
(College of Literature,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Zheng Qiao,a scholar of Song Dynasty,wrote in Tongzhi Jiaochoulue:Neiwaizhuanguizitu,Neiwaizhuanqianzhiguitu,Qieyunshu ect.could all be seen in Yunhaijingyuan.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Yunhaijingyuan is a kind of earlier rhythm form,thus the rhythm form like Yunjing was created in Middle Tang Dynasty.In this paper we tried to demonstrate that these ideas are not true.

Tongzhi Jiaochoulue;Yunhaijingyuan;history of study on rhythm form;question

H01

A

1005-6378(2012)04-0118-03

2012-03-20

河北省社会发展课题《唐宋史料笔记所见中古汉语音韵资料研究》的成果(201103283)

于建松(1968-),男,山东即墨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音史研究。

[责任编辑 侯翠环]

猜你喜欢
通志五音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中药结合五音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体会
更 正
基于微信订阅号的耳鸣管理理念在影响中医五音治疗耳鸣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试论西夏文韵图《五音切韵》的开合口排列问题——以成对韵字为例
从“润腔”看霍俊萍五音戏演唱特色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云南编年史之力作——评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记》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