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运用“类比手法”说明通假字简析

2012-04-09 04:52程艳梅
关键词:声符广韵上古

程艳梅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读书杂志》运用“类比手法”说明通假字简析

程艳梅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运用“类比手法”说明通假字是《读书杂志》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同类语言现象的互证,揭示了通假字的种种复杂情况。这种方法的运用可概括为三种形式:“A之为B,犹C之为D”、“A之通作B,犹C之通作D”、“A之与B,犹C之与D”。

《读书杂志》;类比手法;通假字;同类关系

汉字的性质是表意的,但通假字的形与义错位,容易导致误解,故“不知叚借者,不可与读古书”[1]4。关于通假字的研究,清代成就最大的是王念孙、王引之父子[2]67。《读书杂志》是王念孙生平随录日札、铢累寸积的结果,汇集了其一生的治学成果,荟萃了传统语言文字研究的诸多精华。书中一语破的处甚众,许多结论使众说翕然,久为士林所重。《读书杂志》中以声音为钤键,通过字、词的声音线索来破除通假,所用方法众多,运用“类比手法”说明通假字便是其一。

类比并不是一种新奇的方法,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们很早就已懂得使用类比的方法了。这里的“类比手法”主要是指“将需要说解的某一种语言文字现象,同与其类型相同、一般来说已为人们所知的另一种语言文字现象作比较,从而使人们由已知明未知的一种训诂方法”[3]66。与其他训诂方法相比,类比手法更能突出语言现象之间的相同点;而且,类比手法涉及同类对象非一,往往带有总结的性质,常常在类比中显示了语言规律。王氏父子声音训诂之学独步古今,“类比手法”是其一贯主张的“参之他经,证以成训”(《经义述闻》王引之序)训释方法的又一体现,是“比例而知,触类长之”(《经传释词》王引之序)的具体表现之一。《读书杂志》运用“类比手法”说明通假字有3种基本表达格式,分别体现在24个条目中,涉及到51组通假字之间的同类关系。举其主要内容,论述如次:

(一)A之为B,犹C之为D

这种格式在《读书杂志》中共有14例,从相同的音转现象上进行类比,搜求例证而加以综合融会。在“A之为B,犹C之为D”中,A与B、C与D是两组不同的通假字,“之为”连接的前后两个字的关系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借字非一

在古书中,“凡假借之字,依声托事,本无定体,古今异读,未可执一”[4]197。汉语中,一个字可能有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同音字,音近的字就更多了。故“一个通假字可以和一个、也可以和一个以上的被通假字相通”[5]。一个字使用两个(对双音节、多音节词来说是两组)或两个以上不同借字的现象是常见的。这种情况下公式“A之为B,犹C之为D”可以表示为“A之为B,犹A之为C”,如:

《读书杂志·战国策第二》“董阏安于”条(54)

夫董阏安于,简主之才臣也。念孙案:“阏”与“安”,一字也。定十三年《左传》及《晋语》、《吕氏春秋·爱士》篇、《史记·赵世家》、《汉书·古今人表》并作“董安于”;《韩子·十过》篇及《鸿烈·道应》篇并作“董阏于”,是“阏于”即“安于”也。“安”与“焉”古同声而通用,“阏于”之为“安于”,犹“阏逢”之为“焉逢”也。……

按:古人执笔为文,由于语音的转变和方音的差异,同一个内容经过不同人的传述和笔录,往往产生通假字。此例中“阏”有两个借字“安”与“焉”“阏”字《广韵》有两个反切:“於乾切”和“乌葛切”,上古分别为影母元部和影母月部;“安”字《广韵》“乌寒切”,上古为影母元部;“焉”字《广韵》“於乾切”,上古亦影母元部;月部、元部属同一类,阳入对转甚易,“安”“焉”与“阏”音同或音近。王念孙通过类比手法,旁推交通,说明了“阏”与“安”和“阏”与“焉”之间的同类关系。

2.借字相同

借字相同是指一个字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借用。这种情况下公式“A之为B,犹C之为D”可以表示为“A之为B,犹C之为B”,如:

《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第十八》“立務”条(934)

游侠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此如不报,无以立務于天下。”高注曰:“務,势也。”引之曰:“‘務’与‘势’义不相近,‘務’当为‘矜’,字之误也。《列子·说符》篇‘立矜’作‘立慬’,‘慬’与‘矜’古同声而通用,犹之为‘矜’也。……”

3.举例说明“A之为B”

这种情况下公式“A之为B,犹C之为D”可以表述为“A之为B,犹A之为B”,不过类比词“犹”字前后的“A”“B”分别出现在不同古籍里。试举例如下:

《读书杂志·史记第四》“曷鼻”条(131)

先生曷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念孙案:“曷”读为“遏”,遏鼻者,偃鼻也。偃鼻者,仰鼻也。……“偃”、“遏”一声之转,“偃鼻”之为“遏鼻”,犹“偃豬”之为“遏 豬 ”,“千 金 堰 ”之 为 “千 金 遏 ”也。……

按:“偃”字《广韵》“於幰切”,上古为影母元部;“遏”字《广韵》“乌葛切”,上古为影母月部,“偃”“遏”二字声母相同,韵部虽有“元”“月”之别,但同属一类,对转最易。判断、确定一个字是否用的是借字,不是凭空臆猜的,有三点是判断通假字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一、两字同时并存。第二、两字音同或音近。第三、要有足够的证据。”[6]131不同典籍之间的异文是证明通假字颇具说服力的证据。此例中王念孙为了说明“偃”之可以借为“遏”,以两组异文来类比,说明它们和“‘偃鼻’之为‘遏鼻’”同类。“类比手法”的运用使我们得知“偃”可借为“遏”并不是孤立的语言现象,证据坚实了,找出的本字也自然具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类似上例用类比手法所说明的通假字在《读书杂志》中还有不少,如:“‘虑’与‘闾’古同声而通用,故《河渠书》作‘闾殚为河’(《沟洫志》为”“虑殚为河”),犹辽东之‘无虑县’,因‘医无闾山’以为名也。”①见《读书杂志·汉书第七》“虑殚为河”条(275)。

4.A和C、B和D分别具有相同的声符

“谐声是‘六书’之一,又叫做形声。谐声字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表意,另一部分表音”[7]376。A、B、C、D均为谐声字,且类比词"犹"前后的被释词A、C和解释词B、D分别在构字部件上具有密切的联系,即A和C、B和D分别具有相同的声符。如:

《读书杂志·荀子第七》“騹骥”条(728)

骅骝、騹骥、纤离、绿耳。念孙案:“骐骥”之为“騹骥”,犹“耄期”之为“耄勤”也。杨云:“‘騹’读为骐”是也,而云“谓青骊,文如博棋”则非。

按:“骐”与“期”同为从“其”的谐声字,而“騹”与“勤”则同为从“堇”的谐声字。“骐”“期”“騹”三字《广韵》均为“渠之切”,上古为群母之部;“勤”字《广韵》“巨斤切”,上古为群母文部;“期”与“勤”声母相同,一声之转。因此,“骐”可借为“騹”,如同“期”可借为“勤”。

字的通假,以音为枢纽,凡是通假字都是声韵相同或相近的。因声符相同的谐声字,其读音大都相同或相近,所以当A、C和B、D具有相同的声符,A之为B时,文献语言中就可能存在C之为D。又如:

《读书杂志·史记第五》“揕其匈”条(139)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匈。《集解》“徐广曰:‘揕,一作抗。’”《索隐》曰:“‘揕’谓以剑刺其胸也;‘抗’,拒也。其义非。”念孙案:“抗”与“揕”声不相近,“揕”字无缘通作“抗”,“抗”当为“抌”,……“揕”之为“抌”,犹“湛”之为“沈”也。……

按:《汉书·贾谊传》:“仄闻屈原兮,自湛汨罗。”颜师古注:“湛,读曰沉。”此例中,“揕”与“湛”“抌”与“沈”分别具有相同的声符,王念孙以类比手法说明“揕”之为“抌”与“湛”之为“沈”在语音上是同类关系。

(二)A之通作B,犹C之通作D①《读书杂志》或作“A通作B,犹C通作D”,下同。

《读书杂志》中用“A之通作B,犹C之通作D”说明通假字的共有9例,A、B、C、D四字在字形结构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谐声字与声符字等多种关系。在秦汉简帛中,据统计,“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为相互包容关系以及含有相同声符的接近70%”[5]。因为谐声字与声符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同一声符字的谐声字读音也往往相同或相近,所以不但谐声字和声符字往往可以互相借用,而且具有相同声符的谐声字也可通用。

1.B、D分别为A、C的声符字

《读书杂志·史记第四》“乃自以为也故说者与知焉”条(116)

彼显有所出事,乃自以为也故,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念孙案:此当以“乃自以为也故”为句,“说者与知焉”为句。“为”,成也。“也”,读为“他”,“他故”,他事也,……“他”字本作“佗”,“他”之通作“也”,犹“佗”之通作“它”耳。……

按:“也”“它”分别是“他”“佗”的声符字,语言中的“指示代词‘他’原来假借‘蛇’的初文‘它’或当负荷讲的‘佗’表示”[8]243,“他”本是“佗”的异体,故王念孙选用“佗”之通作“它”作为说明“他”之通作“也”的类比对象。

2.A、C相同(或具有共同的声符字),D是B(或B是D)的声符字

这种情况下,A、B声相近,A通作B;A、C相同(或具有共同的声符字);B与D是谐声字与声符字关系,B与D音相近,那么A通作B与C通作D同类。如:

《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四》“饮其德”条(380)

然终不伐其能,饮其德。孟康曰:“有德于人而不自美也。”师古曰:“‘饮’,没也,谓不称显之。”刘奉世曰:“‘饮’字当蒙‘不’字言,没非义也。饮者犹饮物自饫,言不饮有其德。”念孙案:“饮”盖“钦”字之讹,《史记》作“歆”。“歆”,喜也,言不以德自喜也。……“歆”、“钦”声相近,“歆”之通作“钦”,犹“歆”之通作“廞”矣。……

按:“廞”从“钦”得声,“廞”字《广韵》“许金切”,上古为晓母侵部;“钦”字《广韵》“去金切”,上古为溪母侵部;“廞”“钦”韵部相同,声母分别为牙音、喉音,二字读音相近,故“歆”可与“廞”通用,也就可与“钦”通用。

3.A、B具有共同的声符字,A、B互为借字

段玉裁在《古谐声说》中说谐声字:“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当两个谐声字具有相同的声符时,它们的读音往往相同或相近。古人在书面上,同音字可以通用,音近字也可通用,那么,文献中就有可能出现具有相同声符字的两个谐声字互相借用的例子。如:

《读书杂志·管子第一》“违之”条(413)

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念孙案:宋本“违”作“围”,古字假借也。“违”之通作“围”,犹“围”之通作“违”耳。今本作“违”者,亦后人不识古字而改之。

按:“违”“围”有相同的声符字“韦”,二字《广韵》均为“雨非切”,上古为匣母微部,读音相同,所以在文献中可以彼此互借。如《易·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陆德明释文:“马王肃张作犯违”。此例中,王念孙通过类比手法,不但揭示“违”之通作“围”与“围”之通作“违”同类,而且也表明了这类通假字可以互借的特点。

4.C、D分别是A、B的声符字

C、D分别是A、B的声符字,当C被借作D时,A也可以被借作B,如:

《读书杂志·管子第九》“大萯细萯”条(494)

剽土之次曰五沙,其种大萯细萯,白茎青秀以蔓。尹注曰:“萯,草名。”引之曰:“尹说非也,此篇凡言其种某某者,皆指五谷而言,若草木则于五谷之外别言之,不得称‘种’也。……‘萯’字从草負声,‘負’古读若‘倍’,声与‘秠’相近。‘秠’之通作‘萯’,犹‘丕’之通作‘負’。……”

按:“丕”字《广韵》“敷悲切”,上古为滂母之部;“負”字《广韵》“房九切”,上古为並母之部;二字声母同为唇音,韵部相同,读音相近,故可借用。如《书·金縢》:“是有丕子之责于天。”《史记·鲁周公世家》作“是有负子之责于天”。“秠”“萯”分别以“丕”“負”为声符,王引之以类比手法,说明了“秠”之通作“萯”与“丕”之通作“負”的同类关系。

(三)A之与B,犹C之与D

《读书杂志》运用类比手法说明通假字,除了以上2种基本表达格式外,还有1种格式为“A之与B,犹C之与D”,分别说明了3组通假字之间的同类关系。

《读书杂志·馀编上·后汉书》“不震厥教”条(1007)

苌慢易大姬,不震厥教。注曰:“‘大姬’,即苌所继之母也。‘震’,惧也。”念孙案:“震”读为“祗”,“祗”,敬也。……“祗”与“震”古同声而通用。……“祗”从“氐”声,古音在脂部;“震”从“辰”声,古音在谆部,谆部之音多与脂部相通,故从“辰”之字,亦与从“氐”之字相通。……“畛”之与“祗”、“振”之与“榰”,犹“震”之与“祗”也。

按:段玉裁曾高度评价王念孙“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①见王念孙《广雅疏证·段玉裁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王氏对此也颇自信,《读书杂志》中多次说到“明于三代两汉之音者,自能辨之”②如:《读书杂志·晏子春秋第一》“不顾于行……”条(518)等。。此例中,王念孙以“谆部之音多与脂部相通”为纲,触类旁通,将“畛”和“祗”“振”和“榰”“震”和“祗”三组具有同类语音关系的通假字比合在一起,起到了执简以驭繁之效。王氏治学知类通达、精于断制之精神,由此亦可见一斑。

上面,我们对《读书杂志》运用“类比手法”说明通假字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分析,“类比手法”的运用,不仅揭示出通假字的种种复杂情况,而且通过经籍中的同类语言现象的参互比证、互相发明,亦使找到的本字更具说服力。同时,《读书杂志》中“类比手法”总是与其他方法灵活不拘地交错或综合运用,力求结论允当。《读书杂志》运用“类比手法”说明通假字,为我们破除通假字的迷障,寻找和证明本字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范例,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和继承。《读书杂志》5 000余条札记中,“类比手法”的运用十分广泛,除了上文论及的说明通假字外,在释词、分析句子、说明特殊表述方式等方面也多有使用,此不赘言。

[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

[2]刘又辛.通假概说[M].成都:巴蜀书社,1988.

[3]马景仑.段注训诂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4]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5]赵平安.秦汉简帛通假字的文字学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25-30.

[6]赵振铎.训诂学纲要(修订本)[M].成都:巴蜀书社,2003.

[7]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 by the Analogy in DuShu ZaZhi

CHENG Yan-mei
(College of Literature,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The analogy was a method used widely inDuShuZaZhi.By similar language phenomenon of mutual verification,this paper revealed the various complexities of the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There were three ways to explain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 by the analogy.The author made a conscientious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ways.

DuShuZaZhi;the analogy;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similar relations

H1

A

1005-6378(2012)04-0114-04

2012-03-20

2011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读书杂志〉“对文求义法”谫论》(201103049)

程艳梅(1977-),女,河南南阳人,河北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训诂学、语言学史。

[责任编辑 侯翠环]

猜你喜欢
声符广韵上古
《原本广韵》引书订误*
《山海经》与上古海洋学知识
秦汉时期“迹”字声符的历时演变*——兼谈锡、铎两部通转及相关问题
上古
任时光荏苒——营上古寨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声字声符特点的应用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历史感谢发现 上古炎帝陵碑重见天日
英文摘要(Abstracts)
明孤抄本韵书《辨音纂要》舌音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