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保存

2012-04-08 19:39邹晨娜
飞天 2012年4期
关键词:山歌断层比赛

出于对传统音乐文化保存及传承的关注,笔者读了黄翔鹏先生的《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一文,受益良多。

黄翔鹏先生的《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用近一半的篇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情况进行回顾。先生道破了历来我国都说古乐失传了的原因是我国历代的学者都极力想还原古乐最原原本本的样子,忽视了我国音乐几千年来“移步不换形”的发展规律,又指出今乐实际上以各种不同的程度保存着古乐面貌,呼吁当代音乐学家珍惜身边的音乐珍宝,并指出这么做实则就是在保存古乐。在这一部分,黄翔鹏先生首次提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三大历史阶段和其间的断层现象”理论,这一理论一经提出便得到音乐学界的广泛认同。在文章中,黄翔鹏先生提出中国古代音乐“历史上经历了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以及在三大历史阶段之间和现代音乐之间的三次“千年一遇的、严重的断层现象:第一次是在战国后期至秦汉间的战乱之中,第二次是在唐末至五代之间,第三次即近百年迄今的变化。”黄翔鹏先生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宽阔的研究思路在“文化断层”现象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的八十年代,就将其引入到音乐学的研究中,并指出引发这种“音乐文化断层”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变迁与政治的巨变。而真正将“断层”理论作总结性、系统性概括的是黄翔鹏先生的弟子——高兴先生。他在《黄翔鹏先生音乐史学思想研究》一文中提出:“更为重要的是,在传统音乐的一脉相承之中,每当出现断层现象之时,却促进了新艺术的诞生。”这里所说的新艺术,笔者认为,表现在第一次断层出现的歌舞音乐时代、第二次断层出现的戏曲音乐时代、第三次断层出现的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之间的“争奇斗艳”。

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就中国传统音乐面临着的新问题,首先谈到了传统音乐传承方式的变化,指出传承的主力已经由民俗型、乐种-雅集型转变为20世纪以来的新式的剧场型与音乐会型。在这一部分,黄翔鹏先生将梅兰芳大师对自己毕生艺术经验的总结——“移步不换形”归纳为“数千年来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发展过程的规律总结”。另外,作者提到“发展变化中的保存和严格按原貌的保存是可以双轨进行而并行不悖的”,这里的严格按原貌的保存方式即是“博物馆”式的保存。笔者认为,两者确实能够不悖地进行双轨运行,但“博物馆”式的保存是一种静态收藏,我国的传统音乐却一直是以动态的人民生产实践的方式传承下来,所以笔者认为,“博物馆”式的保存需要建立在该品种依然在流传发展着的前提之上。

先生的文章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在传统音乐面临的危机从未消失的情况下,对于传统音乐的保护,我们可曾尽过自己的微薄力量?

在今天这个争相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一旦某个种类的传统音乐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地方就第一时间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急功近利地对此进行开发和利用,随后迅速地把包装过后的传统音乐形式变成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工具。这种现象不仅在旅游音乐资源的范围内,如今全国各地火热开展的的各种歌唱比赛也正逐步远离创办比赛的初衷。对于歌唱比赛,争论更是从未间断过,就“原生态歌手是否应该参加歌唱比赛?”、“比赛中的原生态又是否纯正?”、“演员是否经过专业训练?”这一类的话题常常是人们闲暇时间、茶余饭后所谈论的对象。有的地方政府面对岌岌可危的地方特色音乐品种采取的抢救性措施也偏离了正确轨道。如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日渐衰微,传统的以歌会友、以歌打擂的“花儿会”形式已非常少见,当地政府与电视台采取举办以传播“花儿”为宗旨的歌唱比赛试图振兴“花儿”这一当地代表性歌种,然而比赛里却出现了所唱并非“花儿”的现象,这很明显违背了比赛的宗旨。另外,“花儿”这样的山歌出现在比赛场合在今天已经是普遍现象,这让笔者陷入了疑问,远离了演唱山歌的具体环境与文化空间,将在劳动中、山野间抒发感情的自娱性音乐搬上舞台,进行商业化操作,这便失去了山歌原有的文化含义,那这还是山歌吗?所以,事物的矛盾无处不在,举办此类活动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推动了传统音乐的传播,另一方面,处理不当的话很容易导致传统音乐的“变质”,人为地改变它不符合传统音乐自然的发展规律。

说到这里,也引出了我想说的另一个问题,即传统音乐的现状问题。历时30年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工作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民间音乐在此之后有没有再发生变化呢?这一点我有着深刻的体会,我出生并生活在客家人聚居区,然而,我并没有看到“客家人爱唱歌”这一现象,如今的客家人聚居区,客家山歌并没有广泛地流传,且不说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就算是在很多老一辈人中,若不是专门从事研究或演唱的人员,对客家山歌也所知甚微。我相信这并非个别现象,乔建中先生在《后集成时代的中国民间音乐——关于55份民间音乐现状调查报告的报告》一文中也列举了好几个这样令人吃惊的现象。如畲族民歌已经停唱了15年;南侗方言区的“坐夜”习俗面临消失的危险等。这说明,如果音乐学界只满足于前人的调查成果而止步不前,我国的传统音乐便真的要被我们遗弃了。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引发的文化殖民主义,我国站在国际的平台上,实现了经济的跳跃式发展。然而,随之而产生改变的生活观念使得传统音乐所依靠的土壤与根基发生了动摇。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也给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全球经济一体化在理论上创造着一个统一的世界,实际上为多样化与多元化提供了实际的参与、发展机会。笔者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从以下四点出发来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傳统音乐:

一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接触了较多的西方文化后,便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认为国外的就是好的、国内的就是“土”的,存在着一种不论真心喜欢与否,都一味地盲目追求“洋玩意”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尊重我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成果。

二是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中国的音乐理论体系并不完备,可以说,中国的音乐研究没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可见,构建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是必要的,这对于当代的音乐教育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是校园作为传播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载体,应当重视教育的作用,我们从小学习五线谱,接受西方的音乐理论体系,自然对传统音乐所知甚少。我认为,传统音乐应当普及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之中,让学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地生活在传统音乐的环境中。可见,音乐教育在传承传统音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

四是注重传统音乐的文化生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对待传统音乐的文化生态,使其长远地发展。

2010年12月2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二次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草案二审稿增加规定,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这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无疑是个有效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是多样的,但立法保护才是最根本的措施。

(作者简介:邹晨娜,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山歌断层比赛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论井田断层的连接
苗山歌
小议地层倾角大于或小于断层倾角时的断层特征
山歌好比春江水
直立断层平动和旋转运动引起的重力变化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国画:唱支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