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与盈利模式研究

2012-04-08 19:40:15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数字化

艾 岚

(1.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河北经贸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期刊数字化的转型路径

数字出版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因此,广义上说,只要是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新兴的数字媒体[1]。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化的转型路径包括三种:

第一种是“纸质——数字”形式的期刊,即传统学术期刊在印刷出版纸质刊物之后,将相同的目录和论文的电子版上传到网络出版电子期刊,通过作者个人注册的账户可进行在线投稿、查看稿件的审阅结果,可查阅当期或过期的印刷版期刊内容,还可通过关键词进行同一主题或作者的文章检索,借助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的双重途径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增加与作者、读者的交流,其中包括一刊单独上网即单刊编辑部注册独立域名和数刊联合上网,即2刊或2刊以上共同注册独立域名。国外的此类期刊网站如Nature(http://www.nature.com)、Science(http://www.science.com)等,国内的诸如中国科学系列杂志、中华医学会及其主办的几十种刊物等均实现了网上投稿及超链接等业务。

第二种是纯电子学术期刊(Electronic-only journal)或纯网络期刊(Networked journal),它的选题、策划、组稿、投稿、审稿、意见反馈、编辑、出版、检索以及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交流等编辑、出版、发行的全过程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并以网络为唯一的发行和传播渠道,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每期均有卷号或期号标识的连续性出版物[2]。2008年我国教育部主管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正式创刊,它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第一个有正式刊号的网络电子期刊,每一期均按专业以光盘形式出版,同时在网站中分学科全文展示,并可全文检索,带有明显的开放存取期刊的特点,如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及时快速,存储空间大大压缩,内容的检索、回索极其方便,携带轻便,成本低及有利于形成读者、作者、编辑的即时互动关系等。

第三种是将纸质期刊的电子版出售给网络数字化集成平台,借助这些集成数据库实现刊物的数字化,即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商业数据库,期刊社将纸质出版物的电子版以集中授权的方式出售给这些集成平台,由他们将每篇文章分散上网传播,用户可通过题目、全文、关键词、作者等信息进行单篇指定或多篇集成搜索。以中国知网为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已经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提供CNKI源数据库、外文类、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提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三种检索功能,并已形成网上包库、镜像站点、按流量计费和刊登广告等成熟的赢利模式。随着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期刊的技术平台提供商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地将传统的印刷品数字化,而开始对收录的文献、信息资源主动地进行分析、加工和整合,制成海量信息数据库,走向内容资源的二次开发阶段。

二、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困境

(一)从内容保护看,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尚未真正确立

版权问题一直是制约期刊数字出版发展的瓶颈,其中宏观上有国家版权战略缺失的原因,微观上则由于数字出版企业没有能够突出版权的战略地位,未能建立完善的版权授权或代理管理制度。

1.现阶段适用于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和补充。我国目前对数字出版作品的管理分属工商、公安、新闻出版、文化等多个不同的部门,申请行政执法时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职权范围,需要多方协调,存在着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因此无法对数字出版作品实施即时有效的监控。

2.版权授权机制不规范。数字信息的网络传播几乎没有技术限制,不仅可以很方便准确地进行复制粘贴,还可以被任意删改或者移植。与传统出版物的盗版行为相比,数字刊物盗版的打击难度更大、成本更高。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和出版社、期刊编辑部的出版权益都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和有效维护。由于数字期刊著作权主体是海量的且期刊的时效性强,大部分期刊的出版周期是月刊,还有很多是半月刊甚至是周刊,短时间内获得如此海量作者一对一的直接授权在现实中是根本行不通的,会导致疏漏授权和授权不真实的现象。目前,互联网企业在期刊数字版权问题上一般的做法是采取与期刊社授权合作、分享收入的模式,即直接与期刊社签约,并委托期刊社将版权费用转付给作者。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因为,期刊社并不具有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期刊社没有与作者明确授权范围,因此就不能代表作者将其作品在网上进行传播。十多年来,龙源期刊网采用龙源授权合作模式,一直坚持付费阅读、按合同约定与刊社合作伙伴分配收入,没想到还会遭到侵权起诉,暴露了这种版权集中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二)从内容和技术主体看,人才是制约数字出版发展的关键因素

1.传统期刊出版单位的人员构成一般包括文字编辑、校对、编务和发行等。文字编辑和校对人员都具有过硬的出版专业知识,编务和发行人员则负责与作者和读者的联系及刊物的发行工作。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出版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传统期刊存储的载体是纸质,复制方式是印刷,发行渠道是客户订阅或通过邮局发行,而数字期刊的载体是二进制代码,复制方式是下载,发行或传播的方式是下载、复制和粘贴。文字信息处理数字化和信息传播网络化,使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新变化对编辑出版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从目前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培养目标、方式、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配置都是在传统出版方式下设立的,普遍致力于适应传统书刊编辑出版工作需要,因此存在着出版教育与数字出版产业严重脱节,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错位,导致编辑出版业人才缺口增大与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并存。

(三)从内容的流通看,数字出版标准建设滞后

由于各技术提供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文本格式,如方正的CEB、书生之家的SEP、超星的PDG、中文在线的OEB、万方数据的PDF和中国知网的CAJ,其电子阅读设备在文本格式上不能兼容,这既不利于数字出版机构开发可随意使用的通用格式的数字化出版物,造成了各数据提供商的重复性劳动,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成为制约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数字产业链缺乏合作,赢利模式尚待完善

数字出版的产业价值链是以内容为源头,以互联网、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等为传输渠道,通过电脑、手机、电纸书等手持电子接收终端为读者服务的一个完整的链条。著作权人、期刊社、技术提供商、阅读设备提供商、电子媒体运营商、电信(广电)等网络运营商以及终端用户等形成了数字出版产业价值链的主体。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著作权人对数字出版的收益分配不了解,作为内容提供商的期刊编辑部在主要依托商业数据库网站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中处于利益分配的弱势地位,缺少话语权与主导权,致使拥有版权的大多数期刊出版单位只是数字资源的提供者而不是控制者,在数字出版领域获利能力较低。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通过立法和技术革新加强版权保护,尝试多元化的版权管理方式

国家应加强数字出版管理方面的立法,建议尽快修订《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和《著作权法》,将“数字出版”、“数字发行”和“数字传播”的概念和范畴进一步细化。另外,还应致力于数字版权保护从载体向内容加密和版权管理发展,在技术方面加强对数据加密、数字水印技术及网银支付的信用保护技术等的完善和改进。

在版权管理方面,目前市场中的版权获取模式除了传统期刊出版单位代理授权模式外,还可采取授权要约模式、第四方版权服务运营模式和开放授权模式等新的形式。

1.期刊社代理授权模式。目前,大多期刊网的版权模式是通过与传统期刊社签订《网络电子版合作协议书》来进行的,学术期刊在加入数字化集成平台上网时则是通过发表加入某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声明来获得作者作品的网络传播许可授权。解决海量作者的授权是全球数字出版产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为此,一揽子的集体授权方式是最有效的方式。而集体授权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期刊社进行。在这种模式中,如CNKI等数据库依法取得了期刊社等出版单位及文献作者的授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与期刊出版单位均签署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协议》、《中国期刊网入网协议》等法律文件。入编CNKI数据库的期刊出版单位也分别采用了与作者签约、要约、公告明示等方式,从作者处取得了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3]。在进行期刊光盘复制、网络传输过程中,尽可能地保障了各方面的权益。

2.授权要约模式。即期刊社可通过版权页向作者发布版权要约申请,作者根据自己的版权授权意愿,要求在其刊发文章的期刊中刊登“权利人授权声明”,明确该文章的版权授权范围、授权费用及支付方式等。这种授权方式成本低,授权范围大,版权收益大,开创了既能体现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自治原则,又避免了过高的交易成本,提高了授权效率,值得借鉴。

3.第四方版权服务运营模式。研究版权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还要能实现作品的价值,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成立的。权利人、运营商和代理方共同与第四方服务平台开展版权交易,著作权人将著作权授予版权交易中心行使,由版权交易中心向使用者发放许可证和收取使用费,为使用者获取大量作品提供了方便,也为著作权人提供了著作权的有效管理和集约化服务,可以降低版权交易成本,尽可能地挖掘和运营版权。

4.开放授权模式。苹果和百代在数字音乐领域开放数字版权的做法开创了版权开放的先河,即放弃一部分版权,以促进作品更自由更方便地传播。其最直接的目的是在充分保护作者著作权权益的基础上更加方便地使用和传播创作成果,通过共享版权的推广,建设知识共享新规则和创新扩散新体系[4]。

(二)创新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

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需要成本,数字化的出版模式更是需要高昂的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网络管理等费用,因此亟需创新学术期刊数字化的赢利方式,可尝试以下方式:

第一,可以通过在统一平台链接广告的方式取得收益。第二,提供专题定制服务。传统学术期刊多为综合性理论刊物,个人用户订阅数较少。专题定制可以充分满足个体用户的要求,形成为数巨大的专业性强的“长尾”,可以采用分类优惠收费的办法鼓励读者选择专题订阅。第三,按照文献资料的时效性确定收费比例。最新文献全文收费下载,如全价下载最新半年的文献,半价下载半年前的文献,免费下载同类专业或选题近1~3年的文章。第四,手机包月或短信订制专题,浏览最新期刊论文的选题与摘要,收取包月信息费。还可通过手机定制专题,免费浏览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收取专题定制服务包月费用。第五,与各类即时通信工具服务商、电子邮件服务商联营,采取订阅邮件的方式,定制当期刊物的目录与文章摘要浏览。第六,提供所刊发文章的重点推介服务。学术期刊付费在数据库网站主页宣传自己的刊物特色及当期刊物特色栏目的内容,论文下载费用可作为推介服务的广告费,实现平台与期刊社互利双赢。第七,电子版权创新经营。数字化背景下,学术期刊已经超越其原有的载体限制,不断细化电子版权,获取更大价值。可以尝试建立多媒体合作产业链,形成传统期刊、电子期刊、数据库、音像制品等多层次化经营模式。通过多种传媒产业的介入运作,创造1+1>2的市场乃至社会效应。

(三)走产学研互动培养之路,为数字出版产业提供后备人才

1.传统编辑出版人员应培养网络媒体的编辑出版技能。现实中,鉴于网络媒体的强大表现能力、即时沟通作用和科技信息使用者的检索使用习惯,学术期刊编辑必须熟悉网络媒体的特点与要求,提高网络媒体的编辑与出版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和多媒体转换能力,收集与整合科技信息的能力,策划编辑专题的内容、表现形式、媒体类型及各种媒体的相互配合与互补的能力,还要积极参与期刊数字出版的相关研究、了解最新的数字出版技术,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或参与有关数字出版标准的起草与制定,从而牢牢地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的领先权与话语权。

2.实现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和全媒体出版的发展趋势,要求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需要的既懂现代数字传媒技术,又懂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既懂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又懂内容和艺术设计,以多媒体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的内容编创、艺术设计和制作为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数字化出版人才。具体而言:(1)增加并强化数字出版专业的相关课程。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应增开数字出版的课程,如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化多媒体制作技术、平面媒体的电子排版、数字版权保护、数字媒体创意与策划、数字书刊营销策划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数字出版理论和技能。(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增设讲习班、研讨会、案例教学、独立项目研究以及举办数字出版论坛,增加实践教学方式的运用。与此同时,重视职业资源的教育与引导,聘请从事跨媒体出版实践的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从业者来校讲授相关课程,弥补师资队伍技能之不足。(3)配置相对完善的试验教学设施。如建设能模拟出版社、报刊社编辑出版流程的实验室或网络编辑室,使学生能够调用多媒体设备对数字书刊出版中的流程衔接进行体验,培育定点数字出版单位做为实习基地,逐步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人才。

(四)从网络版到网站群,构建学术期刊多元化自助发展平台

对学术期刊而言,由于其具有理论性强、文化层次高和读者群特定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走市场化发展模式的道路,对于赢利、发行考虑得较少,而比较关注传播模式的改革,即通过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地介入网络传播,扩大刊物的影响力。目前大多数期刊社所进行的数字化只是将期刊的纸质内容简单地转化为电子版后上传到网络供读者下载,或者是将纸质期刊的电子版提供给商业数据库网站。这种做法并未对传统的期刊编辑、运营和管理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且通过研究期刊数据库中社科期刊的存在形式我们发现:任何一种期刊,在这些数据库中都不再以独立的期刊形式存在,封面、目录已基本消失,剩下的只是一篇篇论文,而这些论文也已被拆散,通过最常见的如题名、全文、作者、关键词等检索方式进行跨库搜索付费后才能浏览。因此,从实质上来说——期刊消失了,期刊的刊物特色、编辑思想、编排风格、特色栏目统统不见了,还何谈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关于期刊网站群的探索就为期刊数字化开辟出了一条新路。首先,期刊的编辑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目前期刊数字化中纸质刊物的电子版上网即网络版、网络版从属于纸质版的状况,而是将数字化的编辑理念、编辑流程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把期刊数字化的运行方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其次,数字期刊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完全可以不依赖数字技术提供商的技术支持而建设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通过多种数字技术沟通手段的运用,可以缩短期刊、作者、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他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还可利用网络化手段,聘请相关专业的国际著名学者为国际编委和期刊日常执行审稿人、与多个国家的学科专家联合组稿及利用相关数据库检索功能链接国内外相关原创文献,有效提高期刊在学术认识方面的国际化交流水平,开辟了期刊实现国际化进程的最佳途径。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5]。中国知网推出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未来的发展也需向独立的网站群转型,网站建设的资金支持方面可由国家、地方和高校图书馆或各级科研机构共同联手创立“学术期刊数字化专项基金”,切实推动学术期刊网络群的建设。

(五)探索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的数字化出版模式

开放存取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交流模式。根据目前广泛引用的BOAI(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给出的定义,开放存取是指用户通过公共Internet免费检索、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或超链接作品全文,为作品建立索引和将作品作为数据传递给相应软件,或是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开放存取出版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模式,将学术文献资料无偿提供给用户,能够促进学术交流、扫除信息交流中的障碍,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于作者而言,开放存取为他们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及时广泛的传播,作者可以在线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及时对已发表的作品进行修改,显著提高文章的被引频次。OA期刊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打破了纸质期刊出版发行的壁垒,公开发表、免费获取的模式打破了价格的壁垒,但保留了论文评审等出版业务必需的流程,保持了出版的属性[6]。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采取开放授权的模式,放弃一部分版权以促进作品更自由方便地传播。其最直接的目的是在充分保护著作权人权益的基础上更加方便地分享和传播创作成果,通过共享版权的推广,让每个人都能免费且无障碍地获取知识信息,完全可以作为期刊数字出版的新业态。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中开放存取期刊的比例比较小,且其运作多是依靠作者支付出版费用或基金会等机构提供的资助来支撑,然而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在其数字化、网络化、便利化以及更低廉的出版成本等有利因素将在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优势。目前在我国,除了作者付费及研究院所、基金会支持外,还可探索其付费会员制,图书馆、学术研究单位运作,广告收入,订阅费、链接特定文章收费等生存途径。

[1]郝振省.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bd4e5fd1360cba1aa811da46.html, 2011-11-10.

[2]冯珍珍.当代西方学术期刊的电子化趋势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0,(8):207-213.

[3]向淑君,孙璐.期刊数字化与著作权方案[J].中国出版,2005,(10):47-49.

[4]包韫慧.数字版权:权益博弈与产业发展[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2):16-19.

[5]李晓晔.期刊数字化:从网络版到网站群——《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数字化探索的启示[J].传媒,2009,(2): 50-51.

[6]程靖.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内涵、现状及转型路径[J].编辑之友,2011,(11):77-79.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数字化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