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凤山,徐 勇,王 浩,王 晶
(1.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2.蚌埠学院数学与物理系,安徽蚌埠 23303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民族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效果取决于教学方式的选择。近年来兴起的研究型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其核心理念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接受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所以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而非教师。[1]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如何发生转变才能增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因此,教师应抛弃原有的授课模式,让问题、启发的思想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1.教师授课重点的转变。
以往教师重点教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不断讲解、反复灌输,学生很难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无法灵活应用,只是死记硬背。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记住所学知识,考试过关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可以万事大吉。其实不然,这种呆板、生硬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所学知识很快就会忘记。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教师在授课时应重点讲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告诉学生所学知识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教材中的知识只能作为讲授方法、思路的一部分素材。教师应自我设计、更新充实教学内容,要将相关科研的思路、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到讲授内容中,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进而培养学生自觉的科研意识。[2]总之,教师要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只有站在学科前沿,不断接纳和创造新的知识,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才能指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授之以渔。
2.教师授课过程的转变。
一般的授课过程是教师在讲台上一味地讲解,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讲。一节课下来,教师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像赶场式的灌输了大量内容,完全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反应。殊不知学生一节课无法接受如此多的内容,上课过于沉闷已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只能忍到下课。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讲、少讲,减少课堂授课知识量。把最基础、最关键、难度大的知识点讲解清楚即可,其他知识应采取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学。例如,在讲授C#程序设计中的循环语句时,只把while、do… while、for这三种循环语句的结构、执行过程讲解清楚就可以,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循环语句编程实现九九乘法表。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可以2—3人为一组,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报教师批准,如果方案存在缺陷,教师应在与该组成员做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学生按照最终方案上机编程实现该实例。通过设置该题目学生可以自学掌握如下知识:三种循环语句的使用范围,嵌套循环的使用,输出语句的编写,输出格式的设置(换行、列对齐等),可见通过问题驱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3.教师评价学生的转变。
一直以来,教师评价学生的依据是考试分数,这种评价方式关注的是最终结果,忽略了过程,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又由于考试试题过于陈旧、死板,学生为了得高分,死记硬背所学知识,根本不会花时间去琢磨所学知识的深层次内涵,更谈不上思考如何灵活运用,应付考试是第一要务。这种考核方式严重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教师必须转变评价标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抛弃对分数的依赖,选择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如学生的作业、论文、实验能力、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例如,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可以采取课程设计的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对那些有突破性的想法,即使结果不太理想也要加以鼓励和认可,因为这才是最宝贵的东西。
研究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因此学生应该进行相关转变以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1.学生被动状态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因为学生不知道所学知识有何用、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无帮助,从心里不愿意去学,只是迫于学分别无选择,这种被动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教师填鸭式的灌输,学生不假思索的接受,对教师所讲内容或者教材内容深信无疑,从不质疑其正确性,这种囫囵吞枣式的学习,何谈知识体系,何谈灵活运用。
为了体现研究型教学中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学生应该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地去思考。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学生要主动寻找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在学习中学生要有质疑、批判、创新的精神,要善于问“为什么”,要主动地去思考所学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
2.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以往的学生学习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严重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提高。例如,学生缺乏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1)自学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遇到问题不去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而是一味地请教获得现成的答案,这种“懒惰”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必将迷失方向。研究型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布置高于课程内容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学完成,逐步培养其自学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收集某方面的资料,那么学生如何在网络海量的知识库中挖掘出所需信息,这也就是学生要自学的科目。
(2)表达能力的培养。
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无论教师的提问还是同学之间的探讨,只是被动地在倾听,从不主动发表任何意见,思维跟着别人在走,这大多是无主见或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不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学生应当在倾听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思考来评判别人的观点,恰当阐述自己的立场,让自己正确的思想为别人所接受所共享,不成熟的则虚心接受指正,只有敞开心扉才能放飞思维。
(3)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日常学习中,大多学生独来独往、单打独斗,不善于团队作战,人为地把自己封闭起来,遇到问题独自解决,有时百思不得其解。独立思考完成固然是好事,但在其基础上无法解决或者依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此时需要融入团队,借助团队的力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团队成员的一个提示或许就能激活你的思维,问题迎刃而解,团队协作往往能够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案,解决在个人看来难以完成的复杂问题。同时,在团队中还能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开拓视野,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4]
(4)科研意识的培养。
学生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只知其表难懂其里,关键是因为学生缺乏认知的科研能力,不具备科研方法和技巧。因此,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创造精神。例如,可以开设专门的科研课程或者是科研讲座,解答学生对科研的疑问和困惑,传授给他们可行的科研方法、思路和技巧;或者让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团队,在参与中领悟科研的真谛。
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可以设置专门的研究项目、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和参加,如获批准,学校指派指导教师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在项目结项或活动结束时,鼓励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把取得的成果撰写成论文发表,既体现学术价值,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它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互相配合,不断转换和调整。只有持续进行教学改革,不断加强研究型教学实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1]李元元.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87 -89.
[2]陈效兰,张岩.师生互动式研究型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10):35-36.
[3]金仲夏.在研究型教学中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9(2):220 -221.
[4]李晓明,李彦军,张国磊,宋福元.浅议研究型教学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学理论,2010(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