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冰,卓 莉,李红宇
(1.华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510640;2.广东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师范类大学英语专业开设第二语言习得课程的思考
黄 冰1,卓 莉2,李红宇1
(1.华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510640;2.广东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从师范类课程设置及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为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尤其是教育方向)本科生开设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教学内容可侧重“学习风格、学习策略、错误分析”等内容;教学方式可为案例分析、设计调研作业、组织课堂讨论等;课程评价可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调研作业及期末论文完成情况。
二语习得;课程设置;师范教育;英语专业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探讨学习者习得母语之后学习其它语言的过程及特点以及影响语言学习的内外部因素。国内外均有学者认为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知识[1-7]。多数英语教师觉得他们在工作中十分欠缺这方面知识,原因是我国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第二语言习得课程的师范院校仍为数不多。本文探讨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开设该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具体做法。
笔者通过网络了解台湾、香港的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发现第二语言习得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然而,据笔者了解①感谢华南农业大学宣传部的方玮老师,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游南醇、罗朝晖、张淑玲、徐曼菲、邢洁芳、刘英杰、张革承等老师配合笔者进行调查。,截至2007年,排前十名的国内师范大学中,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开设该课程的寥寥无几。首都师范大学开设了英语学习理论以及学习理论专题,这些课程仅为教师教育方向的选修课;华南师范大学为教育方向的本科生开设了该课程,为选修课。日前笔者通过网络搜索了2011年排前十名的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课程设置,发现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英语专业开设了“语言学习论专题”、“英语学习心理与策略”、“第二语言习得”等课程②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无法从网上查到。华中师范大学2006-2009级的选课手册中未发现与第二语言习得有关的课程。。据了解,国内师范大学为英语专业教育方向学生开设的第二语言习得或类似课程基本为选修课,也有些院校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有些则在教学论课程中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知识。可见国内师范大学未充分重视该课程的设置。
一直以来,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较注重教学法理论学习,对语言学习理论涉及较少。我们知道,教与学是密切相关的。“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必须明白学习指的是什么?外语学习有什么规律?外语学习是个怎样的过程?……要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学习规律理解需要外语教师具有语言习得的知识特别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知识”[8]。目前许多外语教师虽掌握一定的教学法理论但教学效果仍欠佳,原因之一是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及规律了解不够。周燕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总能表现出自己所认同的理念和方法……说明了我们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对外语学习的实质和习得过程缺乏理论指导……传统外语教师教育发展理论,即外语教师教育=语言技能+语言学理论+教学法,这样的培养思路造成很多教师对复杂的外语教学过程的简单化认识和处理,对影响外语教学的因素,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和语言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认识不足”[3](P209-210)。
何广铿、孔宪辉[1]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现职中学英语老师认为很需要外语教学理论。他们认为,外语教师应掌握的外语教学理论应包括“语言本质研究、语言学习理论、学习者与学习成就研究、外语教学法、英语教学评估、英语教学研究”。而语言学习理论、学习者与学习成就研究则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密切相关。美国外语教育协会颁布的全美外语教师专业标准——《外语教师教育课程指南(暂行)》[9]强调外语教师职前培养应集中于以下三大领域:个人发展领域、专业发展领域和专家发展领域。其中专业发展领域涉及外语学习的基本原理、儿童发展与学习理论等。
任庆梅和梁文花在175名大学外语教师中就外语教师认为自身需要掌握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和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融入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进行了实证调查[6],发现大学外语教师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指导自身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可程度较高。笔者对修读过第二语言习得课程的587名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过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大多数在校生(约占总人数的85%)认为在本科阶段开设该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也指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这方面知识。刘倩、岑玮和任爱红调查山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外语教育知识列为自己最需要增长的知识之一,这说明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有必要体现师范特点。结合调查结果,他们认为在保留心理学、教育学及英语教学法等与教师培养相关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增设外语教育心理学以及第二语言习得方面课程[4]。卢月和陈梦思对比中美外语师范类课程设置差异后指出师范学校应增开相关教育类型基础课程,不应仅局限于“老三门”。对英语专业学生,更应开设一些有关学生心理成长、语言习得模式等方面的课程[5]。
由此看来,国内外学者都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知识对英语教师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有必要为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尤其是教育方向)的学生开设该课程。
笔者担任多年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第二语言习得课程的教学,2008年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该学院582名英语专业本科在校生及25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587份(其中在校生571份,毕业生16份)。
关于该课程在哪个学期开设较好,接受调查的学生看法不一。多数学生(约占总人数的70%)认为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较好。通过对12名在校生的访谈笔者了解到,该课程属理论课,对一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到了二年级或三年级,他们已修读或正在修读“英语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学英语教学法”等课程,这时候开设该课程他们不但不会觉得深奥,反而能结合课程知识进行教学思考,有助于今后的教育实习。
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可配设“英语教学法研究”、“教育心理学”、“英语语言学”等课程。近40%的学生认为可配设“青少年心理”、“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第二语言习得探讨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过程和规律。教学法知识使学生懂得如何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和特征来进行有效教学;心理学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理解外语学习的过程和规律;语言学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体系;有关科研方法知识有助于他们开展相应研究。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从教学内容来看,本科阶段开设第二语言习得课程应与研究生阶段不同。本科阶段可侧重“学”,可重点介绍“语言学能、学习风格、学习策略、错误分析”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调查得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语言迁移、交际策略、学习策略、语言输入和交流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者语言的错误分析”等。只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从教学方式来看,接受调查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依次是“案例分析、设计专题让学生自学文献后在课堂上讨论然后教师解疑和总结、设计调研作业、组织课堂讨论”(人数比例依次为78%,60%,40%和37%)。学生不太喜欢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喜欢该方式的学生约为11%)。教学中结合学习者实例进行案例分析不仅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也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此外,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和分析能力,设计调研专题和课堂上讨论都是较合适的教学方式。
从我国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情况来看,我们在培养英语教师方面侧重英语水平的提高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顾及教学(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对外语教学理论的传授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没能充分重视[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10](P13)。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学生喜欢调研。针对第二语言习得课程特点,可设计专题让学生查找图书及网络资料后堂上进行专题汇报,布置调研题目让学生课后深入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可让学生通过阅读期刊文章熟悉诸如调查法、问卷设计、访谈、观察法、个案研究等科研方法以及学术论文撰写规范。这符合目前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理念。
从评价体系来看,现代教育理念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即将平时的课堂评价、课外评价与期末评价等结合起来。因此,学生的堂上表现、课后任务完成情况等都应列入课程总评。期末考核可采取案例分析或撰写课程论文方式,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运用能力。
最后,教材的选择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材太难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太浅则容易使其失去兴趣。教材的选择可因学生而异。接受调查的大多数学生喜欢中英文版教材结合,这样的教材使他们既能准确了解该领域知识又能理解一些较难的知识。笔者建议学生程度好的院系采用英文版教材,如Ellis著的《第二语言习得》[11]、Littlewood著的《外语与第二语言学习》[12]或Lightbown和 Spada合著的《语言学习机制》[13]。这几部著作虽为英文版,但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该领域的基础知识介绍给读者,较适合本科生阅读。若学生觉得阅读英文版教材有难度,则可采用中文版,如王初明著的《应用心理语言学》[14]、黄冰编著的《第二语言习得入门》[15],也可以中英文版教材结合使用。
综上所述,在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第二语言习得课程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课程教学内容可侧重“学习风格、学习策略、错误分析”等;教学方式可为案例分析、设计调研作业、组织课堂讨论等;课程评价可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调研作业及期末论文完成情况。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引起有关部门对该课程设置的重视,为越来越多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尤其是教育方向)本科生开设该课程。
[1]何广铿,孔宪辉.中学英语教师业务素质评估标准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刘学惠.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3]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4]刘倩,岑玮,任爱红.关于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1).
[5]卢月,陈梦思.浅析中美外语师范类课程设置差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
[6]任庆梅,梁文花.SLA研究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实证调查[J].外语界,2010(4).
[7]Ellis,R.SLA and teacher education[A].In A.Burns& J.C.Richards(eds.).The Cambridge Guide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8]何广铿.从外语教学法的内涵看外语教师素质的构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9]李凤荣.从美国外语教师质量标准看中国大学英语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0(6).
[10]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Ellis,Rod.第二语言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Littlewood,W.外语与第二语言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3]Lightbown,P.M.& Nina Spada.语言学习机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4]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15]黄冰.第二语言习得入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On Offer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urse to English Majors from Normal Universities
HUANG Bing1,ZHUO Li2,LI Hong - yu1
(1.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0,China;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China)
In terms of course design for normal education and EFL teacher 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to offer English majors from normal universities(esp.those education-oriented)the cours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ontents of the course could be points greatly concerned with students,such as learning styles,learning strategies,error analysis,etc.Teaching methods might include case analysis,project work,group discussion,etc.General evaluations of students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s their in -class,afterclass as well as final-term performance in group discussion,project work and term -paper writ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ourse design;Normal education;English major
H 319.3
A
1009-9743(2012)01-0090-04
2011-02-18
1.黄冰(1972-),女,汉族,海南万宁人。硕士。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2.卓莉(1978-),女,汉族,海南万宁人.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1.李红宇(1968-),女,汉族,山西太谷人。硕士。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二语习得。
广东工业大学2010年度校级青年基金项目(编号:405115019)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陈 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