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芳
(太原师范学院 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12)
研究性学习框架下的“隐性语法能力”的培养
贾 芳
(太原师范学院 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12)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重显性规则讲解,轻隐性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的语法知识与能力脱节。如何帮助学生在显性学习的基础上提高隐性语法能力已成为高校英语语法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试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探究研究性学习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及模式的构建。
隐性语法能力;研究性学习;模式;任务
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模式,也是二语习得领域和心理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Krashen 是隐性学习论的代表人物,他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须意识的参与。只要输入是可理解的、且其难度略高于学习者目前水平,就可以不知不觉地学会外语,最终掌握潜意识的语言能力。Schmidt 则认为,外显语法教学能帮助学习者对某些语言特征产生注意(noticing),注意是习得的前提条件,显性学习能够启动学习者对语言结构的注意,从而促进语言学习。[1]然而,目前我国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是:要么是认为语法不可以自然习得,墨守成规地进行显性知识的灌输,忽略学生的隐性学习;要么是一味地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过分强调隐性学习,而忽略了语法知识的重要性。[2]前者忽视了语言的意义及其交际功能;后者虽然强调了语言的意义以及使用的环境,却忽视了语言使用的准确性。通过实践,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两种基本的认知机制,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有着各自的优势,任何分裂二者的观点都是有悖于语言学习规律的,只有注重二者的协调运用才能进行有效的语法教学。曾永红(2009)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可以通过隐性语法知识来检测。[3]内隐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外显知识的基础知识之上。 外显知识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转化为内隐能力,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研究隐性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开始注重学生内隐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探讨了学生隐性语法能力的培养构建模式,以发现语法教学与学习的最佳途径,使学生真正拥有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张文忠(2007: 81) 认为: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基于兴趣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在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并应用英语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创新能力的学习活动。”[4]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法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重点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驾驭语言和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杜小红(2010)认为:“‘高校英语专业语法研究性学习’是把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英语语法学习的一种尝试,这种学习模式结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语法学习的现状,是以合作学习和研究式学习为主、以教师引导和答疑为辅的学习方式,该学习方式借助媒体网络环境,创建一种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其目的是引导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实际语法问题进行探究,帮助他们确定语法领域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以此激励他们探索内化语法知识、提高隐性语法能力。”[5]
研究性学习主要具有如下特征:(1)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开设讲座,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有了要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个人或合作开展研究等等。(2)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教师不过多地参与其中,只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环境及方法上的指导,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后援。(3)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求有统一的学习内容,尊重个体需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学习的内容。(4)学习者自主学习。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改变过份依赖教师的讲解来进行学习的习惯, 充分发挥个人的自主性,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环境。(5)重视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研究性学习最终要追求的结果是要求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筛选,分析并加以运用; 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6)强调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尤其体现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不仅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2.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将主要致力于基础英语的教学工作,具备扎实的语法基本功和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胜任今后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然而,在我国高校英语语法课堂上,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型”的教学方法,即过分强调显性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隐性语言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法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且也无法使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语法能力,从而阻碍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英语语法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学习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以往过分依赖教材、教师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其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具备了分享与合作的品质,逐步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从而学会以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来面对未来,最终真正成为适应新时期变化的有用人才。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指出,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充实文化知识,提高交际能力,归根结底即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也是我国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语法教学作为全面语言教学的环节,必然要为这一目标服务。也就是说,语法的学习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从《语法》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教师费劲地讲授语法规则,学生虽然表面上理解了,但在实践中却不会运用,从而认为语法是最枯燥无味的课程,从主观上非常排斥语法;另一方面,背诵语法规则成为学生学习语法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基于这种语法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并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在语法课程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隐性语法能力”,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目标语法定位阶段——交际任务设计阶段——内隐能力提高阶段。
1.目标语法定位阶段。
这一阶段的本质就是外显语法知识的获得阶段。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语法水平,确定常用的英语语法模块作为研究内容,如:主谓一致、动词的时态、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等模块。最常用的方法为语篇呈现,教师可以从学生正在使用的精读、泛读等教材中,或借助互联网选取一些相关语篇,并加以整合分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语法,同时也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教师可通过一些字体、颜色、字号的改变来调整语篇的直觉外显程度,使原本学习者认为是想当然的语法现象得以凸显,从而自觉地对其加以观察、研究、对比、分析。另外,心理学家特瑞赤拉通过研究发现,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官刺激而获得的信息保持时间最长。所以教师也可适当地给学生提供一些音像资料,如VOA,BBC的新闻广播,或经典影片的片断。这样不仅使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听力水平的提高。除了语篇语法定位,也可给学生设计一些即时任务作为补充,如以完型填空、句型转换、翻译练习等形式的专项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新的目标语法的敏感度,逐步了解该项语法的规律和用法,为下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知识基础。这一阶段的学习应以自主性学习为主,借助网络平台,以小组合作方式,搜集、查阅资料,获得显性语法知识。
2.交际任务设计阶段。
语法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得显性的语法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习者的隐性语法能力。这样在前一环节的教学之后,交际任务的设计就显得尤为必要了。Swain (2000)指出,在二语习得中,输出可以推动二语水平的提高。当学习者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时,往往会发现有时候不能学以致用,或无法准确地运用所学过的语法知识,这就会促使他们自觉地去进一步夯实语法基础,对语法学习形成促进。此外,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学习者会自觉地对语言进行深层的句法处理,即对语言不仅是语法层面的理解,而是进一步过渡到对语言的深层理解。交际任务需要靠目标语来完成。[6]常见的有书面写作型语法任务和口头交际型语法任务,其中书面任务包括看图作文任务、句子组合改写任务以及短文改写任务等;口头任务包括命题演讲、小组辩论及短剧表演等任务。其中书面写作型任务较容易操作,教师可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布置下去,待学生完成后可在课堂上讲解点评其中的典型例子。而口头交接任务则需提前布置下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编排、准备,并安排时间进行汇报、展示。这一任务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环境,使其有充足的空间和机会来展现自我,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际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能够体验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另外,对语法能力的检测也是保证这一教学模式成功实施的重要一环。应改革传统的试题测试与评价的方法,可以在试题中适当地引入写作等项目,旨在检测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语法的敏感度,使其自觉地形成较高的语法应用意识。
3.内隐能力提高阶段。
语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的显性语法知识不自觉地应用于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最终内化为隐性语法能力。曾用红,白解红(2010)的研究表明,作为外语学习者,如果其隐性语法知识不够牢固,隐性语法能力低下,即便是高年级的英语专业学习者,其语言输出依旧会受到语法知识的影响。[7]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感性外显知识,并将其充分理解和内化。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学习模式兼顾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与英语语法学习的要求,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知识经验、提高语法驾驭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将显性语法知识与阅读、写作、翻译、口语表达、听力理解等语言实际运用技能相结合,构建研究性学习基础上的内隐语法能力提高模式。此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是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更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研究性学习模式完全扭转了由教师主宰讲台的传统教学方法,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大胆转变,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发挥自己潜力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同时也给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才能保证教育质量。造就研究型教师,创建研究型课程,致力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语法》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不仅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符合我们目前教育改革的宗旨。
[1]Rod E1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张人.内隐认知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04(4):43-47.
[3]曾永红.英语专业学生隐性语法知识应用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 298-302.
[4]张文忠.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81-84.
[5]杜小红.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隐性语法能力构建探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1):62-66.
[6]Swain, M. The output hypothesis and beyond: Mediating acquisit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 dialogue[A].In J. P. Lantolf (Ed.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language learning(pp. 97-114)[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7]曾用红.白解红英语隐性语法知识与语言水平相关性研究[J].长沙市法学院学报,2010(3).
ClassNo.:H31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CultivationofRecessiveGrammaticalAbilityUndertheCircumstanceofResearchingStudy
Jia Fang
In traditional grammar class,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explanation of the grammatical rules than that to fostering of their implicit grammatical ability, which, to a certain degree chok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enthusiasm. How to help them internalize their grammatical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ir implicit grammatical abil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of college grammatical teaching reform. The paper states the characterizes of inquiry learning and the needs of the students of teachers colleges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inquiry learning in grammar teaching.
implicit grammatical ability;inquiry learning;pattern;task
贾芳,硕士,讲师,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
山西省哲学社会课题《研究性学习在提升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中的价值研究》([2010]4号)阶段性成果之一。
1672-6758(2012)09-0117-3
H3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