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先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舆地纪胜》周敦颐行实与纪念遗迹述考
李勇先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舆地纪胜》是宋代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该书征引资料十分繁富,史料价值甚高。在《舆地纪胜》一书中,有不少关于周敦颐行实和纪念遗迹的记载。本文拟对《舆地纪胜》的相关记载加以系统梳理,并结合其他历史文献资料,对周敦颐行实和纪念遗迹作一初步考述。
周敦颐;行实;《舆地纪胜》;纪念遗迹
《舆地纪胜》二百卷,南宋王象之撰,是宋代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全书分府(州、军、监)沿革、县沿革、风俗形胜、景物上、景物下、古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诗、四六等门类。该书征引资料十分繁富,凡历代正史、杂史、方志、 本朝官修私著、笔记小说、文集诗话、行实碑志以及仙释神怪之书无不征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关于周敦颐生平事迹和纪念遗迹的记载,宋代主要有王称《东都事略》、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王象之《舆地纪胜》等三书。王象之在撰写《舆地纪胜》时,曾参考过前两种著作,但从全书来看,仍有不少内容为《东都事略》和《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所无,也不见于之后《宋史》及各种年谱记载,现根据《舆地纪胜》相关记载,再结合其他历史文献资料,拟对周敦颐行实和纪念遗迹作一初步梳理。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①周敦颐舅氏龙图阁学士郑向知周敦颐有远器,爱之如子,郑向以“敦”名其子,因以“敦”名周敦颐。,避英宗旧讳改。湖南道州营道人(今湖南道县)。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其创立的学派称为“濂学”②事迹见潘兴嗣《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濂溪先生行实》、《东都事略》卷114、《宋史》卷427本传,宋人度正,明人周与爵、周沈珂,清人吴大榕、今人许毓峰均编有周敦颐年谱,其中度正所编年谱为现存最早的周敦颐年谱,明清人所为周谱多就此谱而增删改易。。周敦颐博学力行,倡明道学,善谈名理,精于《易》理,为理学派开山鼻祖,程颢、程颐皆从之学,对后世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著有《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又名《易通》)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后人将其所著编为《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周子全书》等。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故后人以元公尊称之。淳祐元年,封汝南伯,與程、张、朱並从祀于孔子庙庭③《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一,清同治七年临川桂氏递修本。,确定了周敦颐理学开山的地位。元至顺二年,加封道国公。明崇祯十五年,改称先贤④《山东通志》卷11之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⑤《宋史》卷427《周敦颐传》,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下同。。
周敦颐祖籍湖南道州营道县,但其出生地却在与道州相邻的广南西路贺州。据《舆地纪胜》卷一二三贺州官吏门记载:“周辅成,濂溪先生之父也。大中祥符八年,蔡齐榜登科,终贺州桂岭县令,累赠谏议大夫。”⑥《舆地纪胜》卷58道州人物门“周辅成”条亦云:“周辅成,营道人。濂溪之父也。”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点校本。下同。桂岭县在贺州东北一百二十五里。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云:“因界内有桂岭,以为名。武德四年,改属贺州。”周敦颐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周辅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为贺州桂岭县知县,后赠谏议大夫。北宋天禧元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之子周敦颐降生于桂岭县县衙。
明道三年,周敦颐先以舅氏龙图阁学士郑向荫子恩奏补为将作监主簿。康定元年,从吏部调洪州任分宁主簿。据《舆地纪胜》卷二六隆兴府官吏门“周敦颐”条记载:“(周敦颐)初任为分宁簿,县有疑狱,久不决,先生至,一讯立辨,邑人惊诧曰:‘老吏不如也。’”由是士大夫交口称赞,旋被台檄摄袁州庐溪镇市征局,鲜有政事,袁之进士来讲于周敦颐斋室者甚众。
庆历四年,周敦颐经部使者荐,调南安军司理参军。在任期间,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周敦颐独能据理力争,囚犯得免于死。《舆地纪胜》卷三六南安军官吏门“周敦颐”条引《东都事略》记载了此事,云:“有囚法不当死,运使欲深治之。茂叔争不胜,投其告身以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运使感悟,囚赖以活。”王逵由是“贤先生,且荐于朝”①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见《元公周先生濂溪集》附录,宋刻本。下同。。
周敦颐为宋代理学开山始祖,在安南期间,大理寺臣程珦通判军事,见其“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使二子程颢、程颐往受业焉。后来,周敦颐将自己所著《太极图说》传给二程,故二程学术思想受深周敦颐影响。《舆地纪胜》卷三六南安军人物门“二程先生濂溪先生”条引《图经》云:‘惟河南二程先生道德性命之说天下所宗。其初也,侍父通守。而濂溪周先生为理曹掾,相从讲学,遂能绍千载不传之秘。”故程颢云:“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敦颐曰:‘吾老矣,说不可不详。’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②《宋史》卷427《周敦颐传》。《舆地纪胜》卷二六隆兴府官吏下“周敦颐”条亦云:“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道学之懿,二程尝受学焉。”《舆地纪胜》卷三十江州人物门“周敦颐”条云:“程明道曰:‘吾再见周茂叔吟风弄月而归,得吾与点也之意。’伊川亦曰:‘吾再见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习。’其推尊如此。”
庆历六年,以转运使王逵荐,周敦颐移知郴州彬县令,治绩尤著。至县,首修学校以教人,有《修学记》,并在彬县作书堂。《舆地纪胜》卷五七彬州官吏门“周茂叔”条记载:周敦颐任“郴令,移桂阳令,皆有治绩。”周敦颐移郴州桂阳令时,郡守李初平贤其能,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③《宋史》卷427《周敦颐传》。。后李初平卒,周敦颐护其丧归葬之,并往来经纪其家,始终不懈。
皇祐二年,周敦颐改彬州桂阳令。于桂阳县厅置木匦一,高四尺,阔视其高加尺焉,以贮官文书,上锓“皇祐四年置,桂阳县令周”十字,而书押于下。当道诸公,皆以周敦颐治彬、桂有政绩,交荐之。
至和元年,周敦颐以荐者言,改大理寺丞,知洪州(南宋升为隆兴府)南昌县。《舆地纪胜》卷二六隆兴府官吏门“周敦颐”条记载:“后知南昌,邑人见其来,咸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山谷为之作《濂溪》诗。”在任期间,人们互相告诫,勿违教令,以至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嘉祐元年,周敦颐迁太子中舍,签署合州判官。是岁转殿中丞,赐五品服,仍判合州。周敦颐在合州四年,士之从学者甚众。部使者赵抃惑于谮人之言,临之甚威,周敦颐处之超然。《舆地纪胜》卷一五九合州官吏门“周敦颐”条云:“国朝濂溪先生,嘉祐间,佥书合州判官事,转殿中丞。郡事不经先生手,吏不敢决,苟下之,民不从。”
嘉祐六年,周敦颐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嘉祐八年四月,英宗登极,以恩迁虞部员外郎,仍判虔州。周敦颐在任合州判官时,已与赵抃有交往。后来周敦颐通判虔州,赵抃任虔州知州,两人相处甚密,赵抃“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④《宋史》卷427《周敦颐传》。。据《舆地纪胜》卷三一吉州景物门“金船岭”条记载:万安县南金船岭有法轮院,旧名香林寺。赵抃知虔州赴召,通判周敦颐专门安排在吉州“饯于此寺,唱和有诗”。
周敦颐通判虔州时,道出江州,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志,因筑书堂于其麓。嘉祐八年五月,周敦颐写了一篇文字优美、寓意深刻的《爱莲说》,以此寄寓自己的情怀和道德品性。该文由沈希颜书,王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
英宗治平元年,周敦颐通判永州。治平二年十一月,朝廷合飨天地于圜丘,周敦颐迁尚书比部员外郎,后又迁尚书驾部员外郎。《舆地纪胜》卷五六永州官吏门“周敦颐”条云:“治平中通判永州,尝著《拙赋》。”
治平四年,周敦颐曾权知邵州。《舆地纪胜》卷五九宝庆府官吏门“周茂叔”条云:“治平五年,以永倅来摄郡事。迁学于郡之东,有文释菜于先圣,讲明理学,诱掖诸生。其治民专以仁爱为心,政事务以教化为急,不旬月,郡大治。”按熙宁元年正月三日,祭新迁先圣庙,周敦颐作《释菜文》和《告颜子文》,又属荆湖北路转运使孔延之作《邵州迁学记》①《江西通志》卷73:“孔延之,字长源,新淦人,孔子四十六世孙,庆历进士,九迁至司封郎中,平生与周敦颐友善。”。孔延之在文中极力称赞“周君好学博通,言行政事,皆本之六经,考之孟子,故其所设施,卓卓如此。异时宋史书周君之善,以为后世法,未必不以邵学为先”。《舆地纪胜》卷五九宝庆府碑记门云:“《释菜文》,在郡学,濂溪周先生文。”
早在庆历、皇祐年间,周敦颐就曾知彬州属县。熙宁初,周敦颐又有知郴州之命,但未成行,即改任。
熙宁元年,因赵抃、吕公著力荐,周敦颐擢授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熙宁三年,周敦颐转尚书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东路刑狱②《舆地纪胜》卷124琼州官吏门“周敦颐”条引《南海志》云:“茂叔於熙宁元年以虞部郎中充判官,四年就除本路提刑。”。在任期间,“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③《宋史》卷427《周敦颐传》。。吕公著荐牍云:“周敦颐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临莅,皆有治声。臣今保举,堪充刑狱钱谷繁难任。”《舆地纪胜》卷九十韶州官吏门“周敦颐”条云:“熙宁四年为提刑,不惮瘴毒,荒涯绝岛,人迹所不至,皆缓视徐按,以洗冤泽物为己任。以病,求知南康军。”
熙宁四年,周敦颐遘疾,又惊闻润州大水啮其母郑太君墓,遂以疾求知南康军④《舆地纪胜》卷89广州官吏门引《道州志》云:“周茂叔为广东转运,以疾求南康印以归。”。同年八月,至南康,病剧,旋上南康印,分司南京而归⑤《周子全书》卷19黄庭坚《濂溪祠并序》:“茂叔虽仕宦三十年,而平生之志,终在丘壑。”。熙宁六年,赵抃再镇蜀,将奏用之,闻周敦颐致仕,拜章乞留,朝命及门,而周敦颐以疾卒,享年五十七岁。
《舆地纪胜》一书中除有关周敦颐行实记载以外,还有许多有关周敦颐纪念遗迹的记载,如岳州有五贤堂,“在州学,祀濂溪、明道、伊川、南轩、晦翁”⑥《舆地纪胜》卷69岳州景物门。。富顺监有景濂堂,“在西湖,取景周濂溪爱莲之义”⑦《舆地纪胜》卷167富顺监景物门。。重庆温泉寺有周濂溪《跋彭应求诗序碑》⑧《舆地纪胜》卷175重庆府碑记门。。普州郡学有四贤堂,“绘濂溪、横渠、明道、伊川四先生像”⑨《舆地纪胜》卷158普州景物门。。封州有爱莲亭,在城外东园,“取濂溪《说》为名”⑩《舆地纪胜》卷94封州景物门。。颍昌府有七先生祠,在郡学,“祀宋时周敦颐、程颢、颐、张载、司马光、邵雍、朱熹”11。《舆地纪胜》记载周敦颐重要纪念遗迹还有:
周敦颐祖籍道州营道县。道州属荆湖南路,营道县为道州附廓县12《元和郡县志》云:“本汉营浦县。隋改永阳县。正观八年省入营道,置道州,以县隶焉。天宝六年,改为洪道县。”《寰宇记》亦云天宝六年改为洪道县。《唐志》则云天宝元年更名洪道。年月小不同。《舆地广记》云:“国朝建隆三年,复曰营道。”《九域志》云:“熙宁五年,省永明县为镇,入营道。”《舆地志》又云:“元祐 二年,复置永明县。”。在周敦颐祖籍营道县有多处与周敦颐有关的纪念遗迹。据《舆地纪胜》卷五八道州景物上“濂溪“条记载:“濂溪,在州城西三十里,周茂叔故居也。”可知周敦颐故居位于濂
11《记纂渊海》卷19《郡县部》引《舆地纪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溪旁,东距州城三十里。濂溪上有桥,桥有小亭,周敦颐曾钓游其上,吟弄风月。王象之在古迹门“舂陵濂溪①舂陵即道州别称,故城在道州宁远县,又名光武城。宋章颖撰道州方志即名《舂陵志》。《元和郡县志》云:“舂陵故县,在延唐县北五十里。长沙定王封中子买为舂陵侯是也。”元朔五年封,故他书或云周敦颐为舂陵人。、九江濂溪”条下对道州濂溪和九江濂溪作了辩正:“濂溪在道州营道县之西,距县二十余里。先生既不能返其故乡,卜居庐山之下,筑室溪上,名曰濂溪书堂。南轩《道州祠堂记》云:‘先生舂陵之人,言曰:“濂溪,吾乡之里名也。”先生世家其间。及寓于他郡,而不忘其所自生,故亦以是名溪。’晦翁《江州书堂记》云:‘世家舂陵,而老于庐山之下,因取故里之号,以名其川曰濂溪。’清献赵公自成都寄诗先生云:‘君向濂溪湖外行,倅藩仍喜便归程。’指道州之濂溪也。杨杰《无为集·濂溪诗》云:‘山为康仙传旧姓,溪因廉士得新名。’此指江州庐山之濂溪也。二者不可不辩。”
道州为周敦颐祖籍。据《舆地纪胜》卷五八道州古迹门记载,道州有周濂溪祠堂,在州学,胡铨为记。南宋淳熙年间重建,张栻为记②按道州濂溪祠堂为章颖所建。《江西通志》卷73:“章颖,字茂献,临江军人。以兼经中乡荐。孝宗嗣服,颖为万言书附驿以闻,礼部奏名第一。调道州教授,作周敦颐祠。”又见《湖广通志》卷45。。
归州巴东县有龙昌洞。嘉祐元年,周敦颐署合州判官,溯三峡至秭归,闻龙昌洞之盛,遂与庐陵蒋概、洪崖彭德纯往游。《舆地纪胜》卷七四归州景物门“三游洞”条记其事,云:“三游洞,即巴东龙昌洞。至和三年,蒋概、彭德纯、周茂叔三人同游,故曰三游洞,有蒋概记。”同卷碑记门“归州怀忠堂”条引蒋概《三游洞记》云:“与周茂叔俱游,则处友必端矣。”
嘉祐六年,周敦颐出任虔州通判③《舆地纪胜》卷32赣州云:“《中兴小历》:‘绍兴二十三年,校书郎董德元言虔州谓之虎头城,非佳名也。今天下举安,独此郡有小警,意其名有以兆之。既而改名赣州。’《章贡志》在二十二年,而《国朝会要》在二十三年,当从《会要》及《小历》。又《系年录》云:‘绍兴二十三年二月,改虔州为赣州。州汉赣县地,贡水自新乐山至城东北与章水合,故名焉。先是董德元论虔州谓之虎头城,非佳名,望赐以美称,至是拟定。’”,路过江州时,爱庐山之胜,乃有卜居之心,于是筑堂于其麓,书堂前面有一溪流,发源于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决定退休后定居于此,以遂其隐居山林之志。赵抃有《題周敦頤濂溪書堂》一文④赵抃《清献集》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舆地纪胜》卷三十江州景物门“濂溪”条引黄庭坚《濂溪诗序》云:“舂陵周茂叔,中年乞身,老于湓城,有水发源于莲花峰下,洁清绀寒,下合于湓江,茂叔乐之,筑屋于其上,名曰濂溪。以此溪之水配茂叔以永久,所得多矣。”同卷人物门“周敦颐”条云:周茂叔“酷爱庐阜,买田筑室,退居濂溪之上,人称濂溪先生。”同卷古迹门引《道州志》亦云:濂溪先生,道州人也,其所居名濂溪。“及先生隐居庐山,有水经所居之前,亦以濂溪名之”。《舆地纪胜》卷五八道州人物门“周敦颐”条记载:“神宗时为广东运判,以疾上南康印以归,居九江濂溪,名濂溪书堂。”
据《舆地纪胜》卷三十江州古迹门记载,江州州学曾建有濂溪祠堂,“以明道先生、伊川先生配”。
据《舆地纪胜》卷三十江州古迹门“濂溪书院”条记载,书院在州南五里。
据《舆地纪胜》卷三十江州古迹门“濂溪书院”条记载:“后百余年,象之先君子守九江,为建拙堂及爱莲堂于祠之侧。又其后,象之季兄观之为德化宰,新造祠宇、书院、讲堂,为屋数十间,彷白鹿书院例,招致名儒以为堂长,诸县举秀民以为生员,仍置田租以赡之,至今不废。”按王象之父(即先君子)王师古,绍熙初曾知江州⑤吴师道《敬乡录》卷12、(光绪)《金华县志》卷6人物门、《金华贤达传》卷8等记载:王师古,金华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任袁州宜春县主簿,后又任南剑州教授,隆兴间为青田令,淳熙八年知江阴军,绍熙初知江州,建拙堂与爱莲堂于濂溪祠侧,历仕州县,皆有治迹,除广东提点刑狱卒。;王象之季兄(一作叔兄仲甫)王观之,曾知江州德化县令,他们都十分景仰周敦颐,且建堂立祠,以示纪念。
熙宁四年,周敦颐在任广东转运判官时,惊闻润州发大水,啮其母郑太君墓⑥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云:天禧九年,周敦颐十五岁时,其父卒,卜葬营乐里祖居之右,遂奉寡母郑氏(左侍禁成都郑灿之女)从湖南老家到京师开封,投靠 舅父龙图阁郑向。后来,舅父郑氏知杭州,卒于任上,归葬润州丹徒县。景 祐四年,周敦颐母仙居县太君卒,遂扶榇厝于龙图公墓侧。,旋以疾辞官,乞知南康军。八月朔,移南康。十二月十六日,改葬郑太君墓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周敦颐卒后,亦附葬于母墓之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舆地纪胜》卷三十江州古迹门“周濂溪墓”条云:“在德化县之清泉社。”
据《舆地纪胜》卷二六隆兴府官吏门“周敦颐”条下记载:“南昌有祠堂,朱熹为之记。”
爱莲亭,在南昌县治。《舆地纪胜》卷二六隆兴府景物门“爱莲亭”条云:“邑令赵崇宪稡,以濂溪先生尝宰是邑,故以‘爱莲’名之。有南轩先生书《爱莲说》在焉。”
洪州三贤堂建于南宋,三贤即周敦颐、黄庭坚、陈敏识。据《舆地纪胜》卷二六隆兴府官吏门“陈敏识”条引张栻《跋陈分宁传》云:“建炎中,北敌蹂践,及于江右,牧守之臣望风逃避,以延旦夕之命者相属也。独分宁宰陈敏识,以区区一邑,抗义不屈,斩敌使,期与民守,卒全其境。”《舆地纪胜》作者王象之曾“出宰分宁,相望百年,而陈公之英风遗烈今犹未泯。揭为庙貌,祠于邑庠濂溪、山谷二先生之侧,扁其堂曰三贤,为文以记之。”①《舆地纪胜》卷26隆兴府官吏门。另据《江西通志》卷三八记载,隆兴府奉新县也有三贤堂,三贤为周敦颐、苏轼、黄庭坚。②《江西通志》卷38引《明一统志》:在奉新县治东南。宋周敦颐为分宁簿,苏轼省其弟于瑞州,黄庭坚又分宁人,故奉新之地三贤所经游。后人慕而筑堂,且祠焉。元欧阳圭斋记。
嘉祐年间,周敦颐曾出任合州判官。后人为纪念他,修有周濂溪祠。《舆地纪胜》卷一五九合州古迹门云:“周濂溪祠,在佥厅。”
据《舆地纪胜》卷五六永州官吏门“周敦颐”条记载,周敦颐在任永州通判时,“尝著《拙赋》”,期于上安下顺,风清弊绝。既去,永人思之,于通判厅事后作堂祠之,题曰“康功”,郡守胡寅有诗记之。“倅厅有拙堂,取此名也”。
周敦颐曾任永州通判,后人为纪念他,在州学创思贤堂。《舆地纪胜》卷五六永州景物门“思贤堂”条云:“在州学,绘周濂溪、范忠宣、范内翰、邹道乡、张忠献共为一堂,榜曰思贤。”
治平四年五月,周敦颐曾权知邵州,“邵故濂溪先生旧治也”③《舆地纪胜》卷59宝庆府风俗形胜门引杨万里《希濂堂》文。。邵州原有沃泉,以先生得名濂泉,在通道坊。《舆地纪胜》卷五九宝庆府景物门“濂泉”条云:“以周茂叔濂溪先生来摄郡故也。”④据《湖广通志》卷79记载,邵州有爱莲池,在城内。宋周敦颐在邵观莲处,有《爱莲说》。
周敦颐曾任广东运判,德惠在民。后人为纪念他,专门创建景濂堂。据《舆地纪胜》卷八九广州景物下“景濂堂”条记载:“景濂堂在石洲湖西,以景慕周濂溪,故名。”
熙宁年间,周敦颐曾任广东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行部至韶州,后人遂于韶州建濂溪祠堂以纪念他。《舆地纪胜》卷九十韶州古迹门云:“濂溪、明道、伊川三先生祠堂,在州学东廊。太守周舜元谓濂溪先生发明圣学,明道、伊川二先生皆得其传。况是邦实濂溪熙宁间弭节之地,乃祠濂溪于学,以二程飨配焉。”张栻撰有《濂溪祠堂记》,朱熹亦撰有《州学濂溪祠堂记》⑤《舆地纪胜》卷90韶州碑记门。。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盛夏时漫步池畔,欣赏着散发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舆地纪胜》卷二五南康军景物下“爱莲堂”云:“周濂溪有《爱莲说》,尝守是邦,后人作爱莲堂于郡圃。”
《舆地纪胜》卷二五南康军官吏门“周敦颐”条记载:“周敦颐,字茂叔,舂陵人。尝以吕公著荐擢广东运判,移提刑。以病求知南康。病剧,上南康印,分司南京。茂叔酷爱庐阜,买田其旁,筑室以居,号曰濂溪。事见《东都事略》。淳熙间,郡守朱熹以濂溪周先生尝守是邦,为建祠于军学讲堂之西,配以明道、伊川先生,左司张栻为之记。”
当然,除《舆地纪胜》以外,其他一些方志、年谱也有关于周敦颐纪念遗迹的记载,这些遗迹主要包括:道州营道县月岩周敦颐读书室①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云:“天圣八年庚午,先生年十四,濂溪之西有岩,东西两门,中虚,顶圆如月,出入仰视,若上下弦,名月岩。先生筑室读书其间,相传睹此而悟‘太极’。”、营道县含晖洞周敦颐题名刻石②《舆地纪胜》卷58景物门“含晖洞”条引《刘禹锡集》云:“薛君景晦为道州,得游其境,有石穹然如夏屋,因名其地曰含晖洞。”有含晖岩。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云:“(治平四年)三月六日,同乡人蒋概、区有邻、欧阳丽、理掾陈赓游含晖洞,题名刻石。”,镇江府周濂溪祠③《江南通志》卷39“ 鹤林寺”条云:“先生读书其中。周 濓 溪祠在府城南 門 外 鶴林寺西,祀宋周。”据《舆地纪胜》卷7镇江府景物门云:“鹤林寺,在黄鹤山,旧名竹林寺。《宋书》高祖常游京口竹林寺,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即位,改名鹤林寺,今为报恩寺。”,宁国府六先生祠④《江南通志》卷41 :“在府治,祀宋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张 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徽州歙县先贤祠⑤《江南通志》卷41:“祀宋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徽州婺源縣三賢祠⑥《江南通志》卷41:“祀周敦颐、程颢、程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盱眙縣周濂溪祠⑦《江南通志》卷42:“祀周敦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江州大林寺周敦颐诗记⑧《舆地纪胜》卷30江州景物门“大林寺”条云:“此地实康庐间第一境。”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周敦颐曾与宋复古同游,至山巅,有诗纪焉。”,江州周敦颐所建浸月亭⑨初由周敦颐修建,因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赣州雩都县南五里善山濂溪阁⑩《江西通志》卷42:“嘉祐八年周敦颐邀余杭钱拓、四明沈希颜游罗崖,题名,并有诗刻石,故邑令沈希颜因建此阁于善山,顶有“高山仰止”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赣州赣县马祖岩11《舆地纪胜》卷32赣州景物下“马祖岩”条云:“在赣县。六祖禅师天下谓之马祖,故以名岩。”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 》:“嘉 祐七年,周敦颐亦曾与赵 抃同游于此。”,衡州濂溪祠12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云:周敦颐舅氏为衡州人,其故宅在衡州城南。衡人以周敦颐幼依舅氏居,因即宅旧址建濂溪祠。,南安军大庾县道源书院13《江西通志》卷22 :“在县学东。庆历年间,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程 珦以兴国令摄判事,遣二字受业焉。乾道乙酉,军学教授郭见义辟屋一楹,绘三先生像祠之,自为记。嘉定己卯,知军刘强学改辟于县学东。淳 祐二年,漕臣江万里属知军林寿公创建书院。宝祐三年,知军吴革据教授赵希哲状请敕额。越三年,知军郭廷坚又状请。诏下南安军,以周程书院为道源书院,仍令教授兼山长。景定四年,理宗赐“道源书院”四大字,建云章阁以藏之。”,合州赤水县龙多山周敦颐诗刻石14《舆地纪胜》卷159合州景物门“龙多山”条云:“在赤水县北五里。有唐孙职方樵《龙多山录》云:‘山负一道宫,曰至道观。东有大池,即唐武后时放生池,又有天宝十四载韦藏锋祭山题名。中峰有鹫台院,东为佛慧院,院有万竹轩,竹径围尺,暑为之却扇。有东岩,广五十丈,多唐人刻字。又有灵山院,泉自岩出,潴为方池,大旱不竭。其山高明窈深,变态万状。有驾鹤轩,下视涪水如带,祥云出没,山之伟观也。”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 》云:嘉 祐五年,周敦颐被檄按赤水县簿书,与其县令费琦游龙多山,有诗刻石。,汉州绵竹县周敦颐《冠鰲亭》诗15《全蜀 藝文志》卷12,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点校本。按原本“绵竹”作“锦竹”,据雍正《四川通志》卷二七、卷三九改。,永州澹山岩16《舆地纪胜》卷56永州景物门“澹山岩”条云:“在零陵县南二十五里。……岩有二门,中有澹山寺,楼殿屋室,隐隙罅中,虽风雨不能及。四顾石壁,削成万仞。傍有石窍,古今莫测其远近,目之者有长往之志,黄山谷有二诗。又岩中石壁所镌先贤题识,高下鳞次,穷日之力乃能尽阅。”、朝阳岩17《舆地纪胜》卷56永州景物门“朝阳岩”条云:“在零陵县南二里,下临潇江。旧云道州刺史元结以地高而东其向,故以‘朝阳’名之,今所刊记犹在岩下。有洞,有涧自中出,流入湘江。亭台凡十六所,自唐迄今,名贤留题皆镌于石。”、严华岩18《舆地纪胜》卷56永州景物门“华严岩”条云:“在州南三里。有寿圣院,傍岩,碑刻略遍。”、九龙岩19《舆地纪胜》卷56永州景物门“九龙岩”条云:“在东安县北一百里。有山室,九龙居之。有寿圣院。”周敦颐题字刻石20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云:治平三年四月六日,周敦颐与尚书都官郎中、知军州事陈藻(君章)、郡从事项随(持正)、零陵令梁宏(巨卿)同游澹山岩。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又与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尚书职方郎中程 濬(治之)、尚书虞部郎中、知军州事鞠拯(道济)同游朝阳岩,均题名刻石。治平四年三月十三日,回永州,过澹山岩,与家人同游。十四日,鞠拯、项随、梁宏及前录事参军刘璞、司法参军李茂宗、零陵县尉周均来澹山,又与先生同游,题名刻石。神宗熙宁元年五月五日,周敦颐在永州,适零陵进士廉州判官蒋忱撰《九龙岩记》,零陵主簿张处厚书,尉韩蒙享篆额,周敦颐上石,署衔即称新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端州阳春岩、七星岩周敦颐刻石21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云:熙宁二年正月,周敦颐至广南端州,题名阳春岩;三月,题名七星岩,均刻石。,端州大颠堂周敦颐题诗,惠州罗浮山周敦颐题诗,惠州阳山周敦颐题名,惠州巾山周敦颐刻石22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云:熙宁四年正月九日,周敦颐领提点刑狱事,行部至潮州,有《题大颠堂》诗。至惠州,有《题罗浮山》诗,至阳山题名,巾山刻石。,连州翠巾峰周敦颐“濂泉之源”石刻23《广东通志》卷1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等,这些都是自宋代以来有关周敦颐的重要纪念遗迹。
以上主要根据《舆地纪胜》相关记载,结合其他历史文献资料,对周敦颐行实与纪念遗迹作了初步梳理,并有待以后在全面搜集、掌握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K825.1
A
1673-2219(2012)10-0001-06
2012-09-06
李勇先(1964-),男,四川南江县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地方史、宋史。
(责任编校: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