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琼
也谈“韬光养晦”的英译
刘莉琼
“韬光养晦”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外交政策的关键词之一,提出使英语读者能正确理解和积极认同的翻译,意义重大。拟从翻译效度的视角分析现有的三个译文,并提出自己新的译法“avoid provocations”。该译文既忠实于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又回避了中西谦虚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翻译;效度;韬光养晦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系统地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思想。他首先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情,我们自己的事。”为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又提出了“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告诫人们要善于守拙,“扎扎实实干自己的事”;要韬光养晦,避露锋芒,“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邓小平还强调:“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1]“决不当头”的方针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但是“决不当头”绝不意味着消极退避,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
时至今日,“韬光养晦”已成为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外交政策的关键词之一。因此,也正如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在2010年《公共外交季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中所说,如何翻译“韬光养晦”这样涉及中国外交战略方针的词语,关系重大,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公共外交、塑造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2]文中批评美国政府在《中国军力报告》中对“韬光养晦”的翻译“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是错误的,“完全歪曲了中国和平外交战略方针的内涵和实质,给我们的正常对外交往造成了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同时,提出用“hiding its light”来翻译“韬光养晦”虽有一些不确切,但给我们带来了有益启示。其实,早在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弘就曾撰文指出,尽管中国方面曾再三解释“韬光养晦”外交方针的和平意图,但它事实上已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领导人最不愿意听的中国话语之一。[3]紧接着杨明星2008年在其发表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的《论外交语言翻译的“政治等效”——以邓小平外交理念“韬光养晦”的译法为例》一文中,提出“政治等效”翻译原理,并认为“maintain a low profile”(包括类似的“keep a low profile”,“keep a low international profile”)是最贴切的译法。[4]今年年初,中国译协对外传播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第21届中译英研讨会上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最新、最权威译文是“keep a low profile and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本文拟从翻译效度的视角分析上述的三个译文,并提出自己新的译法,抛砖引玉,为维护并进一步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而努力。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交际活动的成功与否在于说话人的目的或意图能否被听话人所识别。作为跨语言交际活动的翻译活动同样如此,翻译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译者交际意图是否和多大程度上的实现。而译者的交际意图就是译文读者通过阅读译文能识别原作的交际意图,这样译文读者和原作的交际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认为译作的效度就是译文读者通过阅读译文识别原作或原作者的交际意图的程度。译作效度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译文读者通过关联原则获得的语境效果与原文读者获得的语境效果的相似程度。[5]
诚如熊光楷上将在分析“韬光养晦”之所以被西方曲解责难时指出,与我们国内对“韬光养晦”的翻译和解释存在疏漏与偏差有关。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汉英大辞典》,就将“韬光养晦”翻译为“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这与美国《中国军力报告》中的译法几乎一样。翻开《辞海》,我们不难找到“韬”的解释:韬”指“弓袋”,并有“掩藏”之意;“韬光”即把声名才华掩藏起来,早在萧统的《靖节先生集序》中就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之说。《晋书·皇甫谧传》中亦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都讲的是一种谦逊克己品质。翻译成“hide one’s capabilities”有硬译之嫌,而“bide one’s time”则是画蛇添足,完全没有识别原文的交际意图(“be modest/humble”)。当然,辞典的释义只是该词的语义意义(semantic meaning),具体到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与前人的“韬光晦迹”又有不同。要掌握其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必须了解其使用时的语境(context)。前文已介绍了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外交策略,主旨是要求我们避露锋芒,“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绝非“隐藏能力,蓄时待发”,更不会是什么“掩盖企图,等待东山再起”。实践亦充分证明“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这样的译文无法使英语读者识别原作者的促进中国和平发展的交际意图。
那么,“hide its light”这个译文如何呢?该习语来自《圣经》中的《马太福音》Matthew 5:14-16(ESV):You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A city set on a hill cannot be hidden.Nor do people light a lamp and put it under a basket,but on a stand,and it gives light to all in the house.In the same way,let your light shine before others,so that they may see your good works and give glory to your Father who is in heaven.(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从概念意义、形式意义、风格意义和形象意义来看“hide its light”与“韬光养晦”是比较接近的,但是,从语境意义和文化意义来看,却有较大的偏差。《新牛津英语词典》(2001年版)对“hide one’s light”的释义为:keep quiet about one’s talents or accomplishment.“不露锋芒”在中国文化看来是谦虚礼貌、尊重他人、有修养的表现,可是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宣传在人际交流过程中张扬个性、展现自我,他们认为谦虚是某种程度的压抑自我。“在西方文化中,谦虚和谦卑是两回事。谦虚侧重指人和人的关系,谦卑则侧重人和上帝的关系。西方人并不强调人与人之间要谦虚,而如《圣经》所要求的强调人要对上帝谦卑。”“西方强调个体主义,即以个体为本位,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强烈的肯定和突出自我的色彩。”[6]同样,在国家形象和政策方面,美国亦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如前参议员同时是圣公会牧师的John Danforth在主持里根葬礼时的发言:America could not hide its light under a bushel.It could not turn in on itself and hunker down.Isolationism was not an option.Neither was protectionism.We must champion freedom everywhere.We must be the beacon for the world.(美国不能掩藏其光芒,不能闭关自守,不能拒绝改变。孤立主义不可行,保护主义也不可行。我们必须在全世界各地拥护自由,作全世界的指路明灯。)由于中西谦虚(谦卑)文化的差异,“hide its light”的对于英语读者的语境效果与“不露锋芒”之于汉语读者的语境效果有重大不同,这样的译文我们只能舍弃。
“keep/maintain a low profile”(保持低调)从翻译的效度来看,能较好地帮助英美读者识别邓小平当时的交际意图,“保持低调,谦虚谨慎,多做实事,不称霸,不搞对抗”。但是,一方面,保持低调和谦虚谨慎仍存在上述的中西谦虚文化的差异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在翻译邓小平提出的外交24字战略方针时,“善于守拙”的译文是“be good at maintaining a low profile”.如果“韬光养晦”也译作“keep/maintain a low profile”,显然是不恰当的,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其实,美国国防部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倒是有个词组可用。This guidance reflected Deng’s belief that 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 security strategy had to reinforce its core national interest of promoting domestic development by avoiding foreign risk,high-profile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and provocations,or pretenses of national leadership.[7](这个方针反映了邓小平的信念,中国的外交和安全策略应该是避在国外冒险、避免高调介入国际事物、避免挑起事端和避免炫耀霸权,以巩固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即推动中国国内的发展。)“善于守拙”和“韬光养晦”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表明中国和平发展的意愿,所以我们提出的译文是“avoid provocations”。“provocation”的意思是“the act of doing or saying something deliberately in order to make somebody angry or upset.”(故意说一些话或做某事使别人愤怒或苦恼。)“避免挑衅”与邓小平在解释他的外交策略时所讲的“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在交际意图上应该是相吻合的。
随着语用学的迅速发展,我们对翻译活动的理解逐渐从原文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的再现发展到作者意图在另一种语境中识别。效度高于信度,作者意图高于文本意义,语境效果高于字当句对。正是基于以上原则,我们提出“韬光养晦”的另一种译文“avoid provocations”既忠实于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又回避了中西谦虚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当然,对于汉语中的褒义词“韬光养晦”遭到美国人的误读和歪曲,还有远超越于翻译之外的原因,不属于本文研讨的范围。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3.
[2]熊光楷.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J].公共外交季刊,2010(夏季号):32-34.
[3]时殷弘.中美关系基本透视和战略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4):8-11.
[4]杨明星.论外交语言翻译的“政治等效”——以邓小平外交理念“韬光养晦”的译法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90-94.
[5]司显柱,刘莉琼.论翻译的效度和信度[J].中国翻译,2009(3):60-63.
[6]胡元江,候燕.中西方文化中的谦虚观念之比较[J].鸡西大学学报,2007(5):82 -88.
[7]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9[M].Washington DC:Pentagon,2009:1.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Words Tao Guang Yang Hui
Liu Liqiong
The Chinese words Tao Guang Yang Hui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key words in understanding China’s foreign policy,so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ut forward a qualified English translation to help English readers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gladly accept it.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major existing ver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validity and brings forward a new version,“avoid provocation”,which keeps faithful to Deng Xiaoping’s diplomatic thoughts and avoid the misapprehension caused b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bout the views of modesty.
translation;validity;Tao Guang Yang Hui
H315.9
A
1672-6758(2012)01-0070-2
刘莉琼,硕士,讲师,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邮政编码:330032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