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价值追求与电大校园文化建设

2012-04-07 16:11李智平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功利化校园文化价值

李智平

(衡阳广播电视大学,湖南衡阳 421001)

大学的价值追求与电大校园文化建设

李智平*

(衡阳广播电视大学,湖南衡阳 421001)

大学应该成为学人的精神家园和学子学业职业服务能力培养的平台,是让人感受人生追求的最大境界和追求幸福的基石。电大应该从开放大学的定位出发,把校园文化融入整体办学方向和目标中去设计和实施,要面对职业人学习群体的特殊性,立足学习型社会倡导学习伴随人的一生的大环境,注重校园文化载体的选择,注重策划和主题模式的创新,发挥校园文化积淀和系统优势,彰显开放大学特立独行的风格和魅力。

大学价值追求;电大;校园文化;创新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社会功利化严重冲击大学,使大学价值追求扭曲,校园精神文化缺失。大学怎样才能体现时代精神,成为社会价值的引领者,真正培养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和可用的人才,既是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之所期盼。同时,高度提炼的校园文化无疑是大学精神的外化。大学必须以自身的价值追求教育感化学子,引领时代和社会;要实现大学的价值追求,更好地彰显大学的底蕴和文化积淀,就必须以大学自身的学校精神为核心,打造独具特色对学子能起到熏陶教育感化之效的校园文化。

一、大学的价值追求

孔子在《论语》中说“大学之道也,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语道出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中国,北大蔡元培先生开创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民主之风,清华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他们无疑开启了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先河。应该说教育价值高于一切价值,教育价值是人类核心价值的基础,也是国家核心价值的基石。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是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阶梯。故此,笔者认为,大学主要应承载以下三重价值:

(一)学人的精神家园

古今中外,大学之所以被形容成象牙塔,主要是因为这里是全社会思想的先导和理想的源泉。肖川博士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写道:“教育内在于一个人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教育方向和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信念和期待。良好的教育必定有一个价值预设:人性向善。”从宋明学院制度到近现代真正的大学建立以后,不少大家学者都在坚守着教育的理想。所以,在大学的价值承载中真正占据第一位的是对真知对真理的追求,是对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教育是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灵魂的感召”。

(二)职业和社会服务能力培养的平台

大学在倡导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的同时,通过人才培养来服务社会。即大学通过其培养的人才服务社会,改造、推动社会发展。也就是说,大学学子通过一定的学业教育和专业培养,才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如美国的华尔街的从业人员大多都是哈佛等名校的毕业生。在这里,大学承载的是知识技能水平层面的意义,这也是人的一生极为重要的方面,是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使人幸福的基石

德国哲学家威廉·施密德写了一本畅销书《幸福》,他将幸福进行了多层次的解析,从最简单的快乐,到最深层的意义,最终他认为如果没有意义,幸福是人们感觉不到的。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人感受到人生探求的最大境界,人得依靠信仰在一定的文化中感受到一生的意义和惬意,没有教育的引领,人生必定会停留在直观的肤浅的层面,尤其是大学教育。所以,有人认为教育的名字叫幸福。

二、大学价值追求的功利化与校园文化危机

(一)教育功利化及表现

高校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过程中,社会功利化的倾向也不可避免地折射到了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产业化导致教育功利化,主要表现为:

1.大学精神缺失,功利化倾向严重。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通在《铿锵三人行》节目中说:“中国现在越是重点的精英大学,学生们跟你聊的事越俗气,越世俗,越是回到自己身上。”目前,一些大学“认权认利不认道”。而且,在当下我国的社会和教育体系中,对社会精英也存在严重的误读,精英被认为是拥有更大权力、更高地位以及掌握更多资源的人士。这种精英观必然造成急功近利,学校以此为指南,自然也会引导学生追名逐利,而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一些教育者不愿意学生谈自己的理想,而是希望他们物质化、利益化,因为这样的学生好管理,容易出成绩。

2.大学已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工厂,市场化经营特点凸显。一些大学不仅是在生产符合社会生存所需要的学生,同时也在生产社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科技以及思想,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知识工厂”。社会的知识需求、人力需求乃至思想需求,都在为大学这个工厂下订单。大学在来料加工的过程中,学术、思想变成了生产要素,而且以零碎化、量化的方式进入生产体系中。这样,作为生产要素的学术、思想无以汇聚成为思潮,故此,大学不能推动思想,不能引领社会思潮,不能成为精神重镇。同时,由于应试教育模式下高中阶段过早分科,本科教学模式重在专业化,千篇一律的产品成为了当前大学的主要成果。加上大学的体制,没有个性化的培养和发展机制,个性发展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3.行政化,官本位代替了学术至上。由于高校有一定行政级别,行政权可以左右高校的学术项目、科研经费等,曾经出现了10余名教授争一个处长职位的情况。官本位设计着“潜规则”,“潜规则”影响着科研项目的争取。

4.大学身陷“名利场”,指挥棒越来越多,使其偏离健康轨道。大学及教育面临各种诱惑,压力越来越大;多元文化冲击,对大学文化自身的腐蚀越来越大;大学排名,各种政策评估,指标数越来越多,导致大学无法可持续发展,教学与科研矛盾突出,大学对整个社会应承担什么责任越来越不清晰。

(二)教育功利化对校园文化的侵蚀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外化,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形象,体现在学校从制度到师生行为、校园环境的方方面面。它是由学校的历史、学校精神的精髓、学校自身的基因符号、学校的特色和风貌等等很多内容构成。其中,一些世界知名大学的校训体现了这些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如牛津大学的“求是、辩证,以人为本”,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等。

然而,大学校园历来就是时代的睛雨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转型,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但是它的附属品即马克思所称的商品拜物教,即唯利是图的一面对社会也形成了极大的冲击,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功利化,对教育也形成了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大学。

1.社会功利化直接冲击校园。从20世纪70年代起到21世纪,大学校园可以说经历了一番又一番洗礼,这里起根本作用的就是社会价值追求的变化和社会的严重的功利化倾向。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大学校园文化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这里主要体现在恢复高考时期大学学生全心身求知、发自内心的“求知热”。80年代中期,全民经商,社会上出现体脑倒挂,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物质至上,读书成了清贫与无奈的代名词,大学生们受到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大学既成了理想与无情现实交锋的地方,“穷大学生”与“读书无用论”流行。80年代末90年代初,物价上涨与腐败现象的出现,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使大学生的行为走向非理性。经过风波后,大学生们开始更加现实,甚至于有些功利。考级、考证、考研都是为了求得自己有一个好的发展,为了赚钱。1997年,招生并轨,不再包分工,大学生们不得不把读书作为生存的手段。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产业化、文凭贬值,“读书赚钱论”与新“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加上社会上各种价值观的出现,“学得好不如有个好爸爸”,“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得好不如有个好脸蛋”,校园内“超男超女”成名,校园文化表现浮躁。

2.教育功利化对校园文化的直接影响。一是重物质轻精神,重粗放轻内涵。不少高校由于扩招,拼命追求规模扩张,追求高层次办学,追求校园面积的庞大。为了高校排名,以物质刺激抓主要指标,追求学科排名,名教授名家的“名气”成了各个高校争夺的重点,出论文出成果与教学的本分日益矛盾和冲突,有名有利的事,学校关注,教授们也日益关注。大学日益注重一流的校园建设,追求大、全,只有学生多,学校的收益也多,学校也更具影响,看得见的大家都做,看不见的学校不足,教授们也难得下工夫。

二是急功近利,学校和师生心态浮躁。大学本应以其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张扬其办学风格和特色。尤其是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关键在于其办学思想及其办学思想引导下的办学为世人所认同。这里,关键的一点在于大学在人文传承中的意义。大学应该引导着人们去追求真善美。高校教师理应是人文精神的直接传播者,同时,他们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直接影响大学学子。然而,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在一些高校,少数教师不愿上课,热衷于跑课题拿项目,热衷于办班、走穴,热衷于网上炒作,因此成名,又因名获利。少数大学生考试舞弊、抄袭论文、不还贷款、弄虚作假,诚信缺失。兢兢业业做学问传道授业的老师学校不重视,学生不尊重。个别名校的个别教授放言,一年挣不到40万的学生不要说是他的学生。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难以真正融入育人全过程。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有各类艺术节、各类社团活动、各类文体赛事,还有讲座报告等等,但是主题鲜明,体现时代精神又有创新,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不多。有些为活动而活动,有的甚至是为了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成了院系学生工作中的政绩工程。

三、回归大学本位,推动校园文化的创新

(一)大学的回归与校园文化建设

前面论述了大学的价值追求,笔者认为,我国大学首要的是要注重大学精神和价值重构。诚然,在现代社会,大学不可能脱离社会的需求,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更是希望将来找到一个好的职业,在社会上大显身手。然而,大学光是停留在这一点上还远远不够,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道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所以,回归大学本位,就是要回归大学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的灵魂,实现学校的文化自觉。

(二)立足开放大学定位,推动校园文化创新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电大来说仍然是一个弱项,建设开放大学,强化文化立校的意识,是加强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件大事。同时,由于电大和正在建设的开放大学是以远程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平台,其特殊性对其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就更为独特,也更需要在基于虚拟的环境下进行独具匠心的探索。我们除了要避免高校业已存在的功利化,还必须结合我们的实际来推进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创新。

1.把校园文化融入大学整体办学方向和目标中去设计和实施。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渗透在大学的骨髓中,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师生的潜意识中。故此,不能孤立地为校园文化建设而做什么,而是要把校园文化置身于学校办学的大格局中,无论是校园基础设施和硬件环境建设,还是学校精神的提炼,包括知识技能层面的目标设计,都要与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培养模式设计相结合。要把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引领下意识地引入教书育人之中,校园文化要成为全员共有、全员共建、全员参与推动的自觉行为。尤其要注重考虑校园文化与开放大学独特的办学体系和师生群体的关联度。

2.抓住校园文化的精髓,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学在传播知识,推进学术成果,弘扬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同时,还负有传承历史和传统,引领和开启未来的责任。故此,大学必须高扬人文精神的风骨。也就是说,大学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只是具有某种技术性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所以,大学应该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让理想追求、良知责任、社会价值意义在浓郁的人文气息中起到感化之效。电大和开放大学应认真探索校园文化与职业人教育本身的兼容,要让这些职业人从一定的职场影响中走进电大和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氛围中,重新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而有所感悟。

3.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彰显校园文化活力。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根据当前社会多元化、信息化时代学生信息渠道广泛,尤其是开放大学面对的职业人学习群体的特殊性,学习型社会倡导学习伴随人的一生的大环境,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文化需求与需要,注重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选择,注重策划的创新和主题模式的创新,有效开发职业人学习群体所拥有的文化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好电大三十余年来已经形成并具有电大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淀、社会影响和人脉影响,以及校外基地和系统延伸所形成的系统优势来开展各类活动,既彰显开放大学的个性、特色,展现学校精神,又主动吸纳普通全日制院校的长处,为我所用,使开放大学在特立独行中独树一帜。

[1]王汉定.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功利化倾向与对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校(社会科学版),2007,(1).

[2]大学不应“认权认利不认道”[N].教育文摘周报,2012-5-23.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4]王勤,周国文.从“读书无用论”到“读书赚钱论”——论校园文化中理想主义的缺失[J].中国青年研究,2001,⑷.

[5]王春红,李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设性思考[J].科学大众,2008,⑻.

On the Value Pursuit of University and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LI Zhi-ping

University should be the spiritual home of scholars,the platform for students'professional service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the cornerstone of happiness pursuit.Bases on the orientation of open university,the campus culture should b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school- running direction and goal.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has eccentric style and charms for the particularity of its study group,for the concept that study accompany people's whole life,for the choosing of carrier of campus culture,and for innovations of planning.

value pursuit of university;radio and TV university;campus culture;innovation

G728

A

1009-5152(2012)03-0010-04

2012-07-20

李智平(1965- ),男,衡阳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功利化校园文化价值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一粒米的价值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给”的价值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