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缘起、原因及启示

2012-04-07 14:46:33
关键词:债务实体危机

张 钦 朋

(1.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呼和浩特010070;2.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南京210093)

一、欧债危机的缘起及发展态势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的一种体现。2009年10月初,希腊政府宣布其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底线。随后,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下调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旋即爆发,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等国家纷纷采取紧缩财政、增加税收、削减支出、协调财政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改革金融财政体制、合理设定政府债务上限等政策措施予以应对,并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救助协议。欧盟和欧元区对债务国家的援助条件是受援国必须实行严格的财政政策并对本国经济结构进行改革。欧债国家政府采取了严格的财政紧缩措施,并启动了经济结构改革方案。在结构改革方面,通过调整经济政策,促进就业,减少债务水平,维护金融安全。在税收方面,增加税负,加强税收监管。在财政紧缩方面,削减政府机构和公务员工资、冻结养老金增长、减少医疗、卫生等福利支出。为应对欧债危机,欧洲央行分批购买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国国债,通过降低贷款抵押标准,提供金融援助,增加欧元区货币市场的流动性。通过建立“欧洲金融稳定机制”、“欧元公约”和“欧洲学期”政策协调机制,加强对成员国的财政纪律和改革计划进行监督,加大对违规国家的制裁和处罚。面对债务危机,欧盟开始倡导“智慧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强联系性,欧债危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新兴经济国家的对外贸易和国际资本利用,增加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债危机影响了欧债国家在国际上的信誉和地位,使投资者的信心受挫,提高了欧债国家的融资成本,弱化了人们对欧盟国家经济增长的预期,进而使得欧洲国家重新反思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问题,加强对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和区域经济治理方面的合作。“此次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和深化,是西方国家多年来经济虚拟化、产业空心化,长期推行赤字财政、高福利制度以及举债消费的结果。它打破了旧有的世界经济循环体系,促使西方国家反思和调整发展理念,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模式深刻变革。”[1]

二、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欧债危机的爆发缘起于五大矛盾关系,是资本主义矛盾、金融危机冲击、制度性和结构性缺陷、政策失灵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欧债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和扩展,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严重失衡的结果。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许多国家大肆举债,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生产,使得生产脱离需求而无限扩张,与此同时,民众的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加上通货膨胀的影响,购买力下降,限制了有效需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使得资本主义矛盾获得转嫁的空间,政府不断扩大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使得虚假繁荣的背后潜伏着危机。

欧债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在金融领域的反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体现,反映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演进逻辑。欧债国家举借债务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增加资本收益,为资本主义创造更多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垄断资本攫取财富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资本区域化、全球化流动不断加快,使得生产社会化不断扩大。而与此同时,受购买力的限制,民众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生产与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各个资本家总是为了追逐利润而不断地盲目扩大再生产,扩大信贷,创造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结果必然造成经常性的市场供求失衡。”[2]欧债危机背景下,欧债国家进行的一系列变革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局部调整,只是使生产关系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无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与债务沉重的内部环境交织在一起

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世界经济金融体系密切联系,内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宏观情景制约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世界金融体系的高度关联性,使得开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扩散,对欧洲金融体系产生冲击。“次贷危机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必然是本次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外部诱因。换句话说,欧元区债务危机实质上是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的结果,是国际金融危机留下的后遗症。”[3]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欧洲国家等经济体大量进行自我调适和改革,发行国债,不断扩大财政赤字,通过赤字扩大投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复苏。由于税收增长困难,举债成了欧洲国家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这次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和深化。

次贷危机之后,欧美国家面临经济严重衰退,社会总需求下降,经济增长乏力和结构失衡等问题。欧美各国纷纷采取扩张性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财政支出增加市场需求,通过减免税收降低企业成本,鼓励企业投资,而这又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和外债剧增。欧债危机中各国沉重的外债是政府过度举债、金融监管不力导致的后果。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的长期负债投资和超前消费造成庞大的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对范畴。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虚拟经济发展不足会制约实体经济的有效发展,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可能冲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来源于实体经济的需要,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由于虚拟经济进一步打破了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时空限制,使得不确定性的规避难度增大,增加了市场的投机性和信用的滥用,它的过度发展可能会扭曲并脱离实体经济,造成实体经济的波动性和空心化。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欧洲国家不断依靠金融创新和债务举借来发展虚拟经济,一味追求高消费、高福利、高负债的发展模式,而相应的生产性的实体经济发展不足。虚拟经济迎合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使得经济具有高度投机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当虚拟经济投资回报率和收益率大大超过实体经济时,就会把大量资本引向虚拟经济,导致实体经济劲头不足。由于依靠增加税收、降低公共福利支出来减少财政赤字阻力重重,大规模对外举债便成了破解经济复苏瓶颈的手段。实体经济增长缓慢使得政府投资能力和居民消费能力受到严重削弱。长期虚拟经济的泡沫破灭,政府只能采取举借债务等措施进行救助,当债务规模严重超出本国偿债能力时便出现了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虚实倒置的反映。

(四)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不匹配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手段。二者的分工协作和协调配合可以对社会总供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节,对资源流动和配置进行控制。欧洲货币联盟成立后,欧元成为欧元区统一货币,欧元区基本实现了统一的货币政策。欧元区各成员国没有货币发行权,也不具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负责整个区域的货币发行与货币政策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欧盟各国间贸易和投资活动中的汇率风险,巩固了欧盟共同市场,简化了流通程序,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区域内各国间的贸易发展,推动了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但也加大了欧洲央行在具体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协调平衡各成员国利益的压力。“成员国政府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权,意味着政府无法再利用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减轻债务负担。加入欧元区后,成员国货币政策制定权统一上交欧洲中央银行,对国内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回旋余地大大缩小,独立货币政策制定权丧失成为成员国加入单一货币的主要成本。”[4]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缺乏独立的货币政策,欧元区国家无法因地制宜地执行货币政策,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办法清偿债务。通过扩大财政开支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结果导致巨额财政赤字。而债务危机爆发后,又迫使政府削减财政支出,增加国家税收。欧元区成员国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失去了利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有力工具,只能不断提高国债收益率,延期还债,或求助于各国自身的财政政策,紧缩财政减少开支,提高税收增加偿债资金,这进一步增加了处理危机的难度。欧元区实现统一的货币政策后,各国的财政政策并没有实现相应的统一。欧盟各成员国的利益与欧盟的整体利益存在一定分歧,使得财政政策往往各自为政。“欧元区内经济较弱的国家因为失去了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只能靠扩充财政赤字来对付一切困难,而财政赤字造成的债务增长又使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债务回报。于是,这些国家就陷入了恶性循环。”[5]欧盟对各成员国财政纪律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上更多的是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配合,而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则由于一对多的格局而缺乏适应性。

(五)高福利政策与经济发展形势不相符

欧洲在福利国家的导向下大多实行高福利政策,一定时期带来了经济社会的繁荣。但是,长期实行的高福利政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养老、医疗、保险等福利支出越来越高,不断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高工资、高福利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民众的懒散和安逸的状态。欧洲国家的整体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处于疲软态势,经济增长速度缓慢。金融危机以来欧洲经济陷入严重衰退,财政收入大幅减少。欧元区社会福利结构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协调。高福利导致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剧增。政府只能不断提高公共债务上限,大量举借外债。

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高收入、高福利导向,使得欧债国家的财政赤字、公共债务、融资成本都远超出警戒水平。政府的高福利政策使得国家的负债规模远超财政收入。高福利政策与财政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形势不相符,使得政府的调控能力下降,政策频频失灵。各国政府难以在高福利、促增长、减赤字之间寻求平衡。在应对债务危机的过程中,欧债国家承诺通过削减福利开支来减少财政赤字,而这又受到政府雇员高薪酬、国内民众高福利、公共服务高需求的制约。削减福利只会导致民众抵制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并影响选民对政府的支持率和信任度。大量外债被用到福利开支挤占了生产性资本。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生产和投资促进作用有限,却增加了债务和赤字。“大部分外债筹措的资金被用于支撑福利支出,必然无益于生产性投资的扩大和资本的形成,导致这些国家的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债务的偿还变得愈发困难。”[6]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宏观政策的启示

(一)正确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基本相适应,并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新型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按劳分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有利于协调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应对债务危机等经济危机的根本就是正确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培养高素质的生产劳动者,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科学的生产要素管理方式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并积极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通过扩大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产品的分配形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防范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国家债务问题

欧债危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爆发的,它启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必须重视国家债务规模的适度和债务结构的优化,保持债务的可持续性。从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主权债务结构来看,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防范国家债务问题,既要注意作为债务国应控制的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同时也要注意作为债权国所持的外国国债和外汇风险。截至2011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已高达3.197万亿美元。要通过调整外汇结构和外汇规模,保证外汇储备的安全,防止对外部资金的过度依赖。积极防范债务问题,要求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协同配合,为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提供政策情境和支持。处理好国内经济发展与复杂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治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降低对外部需求和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降低受债务危机波及的程度,在积极适应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积极实现经济发展的内需转向,寻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合作,积极发挥东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组织的作用,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合作机制,构建区域金融安全网。

(三)协调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关系

统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均衡发展与有机协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增长必须着眼于实体经济增长,做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实体经济,要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中国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企业产权关系。重视经济增长动力的找寻和重构,协调投资、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积极构建消费驱动和内需主导的新型发展模式。在国家财政支出方面加大基础性产业的资金投入,合理引导资金在三大产业间的流动分配。完善政府、企业、民间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创新型经济,以政府政策创新推动科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虚拟经济的发展在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前提下,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采取渐进式发展原则。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经济的合理有序发展能够助推实体经济发展。信贷、股票、期货等金融产品具有促进资金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能够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但虚拟经济如果过度发展就会挤压实体经济发展空间,给实体经济带来隐患。因此,在发展虚拟经济时,必须协调好它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加强审慎监管。在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四)综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欧债危机的爆发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失灵密切相关。我们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转外部环境危机为内部发展契机。“货币政策需要解决的是总量问题,其目标是在物价上涨与经济稳定之间求得平衡,而财政政策要解决结构性问题,其目标是在经济部门的优先发展与协调发展之间求得平衡。”[7]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银行准备金、利率等来调节宏观经济。财政政策重视总量、速度和结构调节的配合,重视发挥财政性税收、补贴、公债的调节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搭配有利于增强政府自我纠偏能力。

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于综合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实现总量平衡、经济增长和资源优化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这就要求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手段、力度和时机,根据不同时期宏观经济的发展目标合理选择搭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维持物价稳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在货币政策方面,合理调整人民币汇率,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有效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货膨胀压力,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确保外汇储备安全、保值、增值。在财政政策方面,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理顺政府间财权关系。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明确政府支出权限和范围,完善分税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中国地区、产业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强化公共财政预决算监督和审计。

(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享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努力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享。这要求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救济制度等相关制度体系。为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分配制度改革中我们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重视公平,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在区域制度安排上,优惠政策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成为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内在要求。效率强调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公平强调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享有基本权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既要注重经济发展效率,又要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重视改善民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和收入调节。

为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国家的一项发展战略。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公民都有机会享有大体均等的能够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与国家财政能力相适应,防止片面强调高福利而导致财政债务负担过重。通过鼓励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供给公共服务,积极构建公共服务多元参与机制。通过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促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

[1]苏波.积极应对欧美主权债务危机 加快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步伐[N].人民日报,2011-11-23(8).

[2]曹文振.从金融危机看全球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J].社会主义研究,2010,(1):121-125.

[3]刘迎霜.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1):3-8.

[4]孙海霞,斯琴图雅.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欧洲研究,2010,(5):42-53.

[5]丁一凡.美欧何时才能走出债务危机的阴影[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17-20.

[6]叶谦,沈文颖.拉美债务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成因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167-174.

[7]陈新平.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之困与财政政策之为[J].宏观经济管理,2008,(6):27-30.

猜你喜欢
债务实体危机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4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家庭日常生活所负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红土地(2018年7期)2018-09-26 03:07:26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哲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停电“危机”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16
“危机”中的自信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7:16